三甲醫院辭職醫生:有的醫生年收入1000萬!

2020-12-28 網易

  

  

  此刻開始,賞心悅事

  在辭職之前,王森身心俱疲。他粗略統計,這些年由他擔任主刀的手術一共2000多臺,有他參與的手術不計其數。

  從醫院辭職,就像在中國脫離任何一份體制內的工作一樣。一張手續單上蓋著來自人事處、財務處、保衛處、病案科、供應科、工會等共計21個部門的紅色印章。醫生王森才終於脫下白大褂,離開手術臺。

  在辭職之前,王森身心俱疲。他粗略統計,這些年由他擔任主刀的手術一共2000多臺,有他參與的手術不計其數。

  工作量太大了。很多時候,他都是上了手術臺才初次見到患者。那些患者已經被麻醉,身蓋無菌布,只露出緊閉的雙眼,靜靜地等待著王森。王森拿起手術刀,剖開他們的腹部,工作數個小時或者更漫長的時間。待手術結束後,當王森再次與那些患者在醫院相遇,他卻根本不記得他們的樣子。

  「以我現在的年資來說,已經熬過了最苦的階段。但重要的是,最初想學醫的心態是不是和現在的心態相符合。」

  出生於1982年的王森,做了整整十年醫生。他畢業於中國一所著名大學的醫學院,獲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王牌科室就職。從實習醫生、住院醫師開始,他一年一年地熬過了年輕醫生最艱難的時段,晉升為主治醫生,成為科室中同年資最優秀的外科主刀大夫之一,今後本應是平步青雲,一帆風順。

  可是他卻放棄了。中國醫療環境的兇險和未知讓他感到悲觀,他聲稱自己看到了很多「黑暗的、隱性的東西」。辭職後,王森到世界各地旅行,然後移居上海,學習藝術課程,與過往的環境告別。

  「大家都覺得,為什麼看個病這麼難,掛個號這麼難,為什麼醫生這麼冷漠,這麼多矛盾……」王森坐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館告訴端傳媒記者,是因為「每一個環節都出了差錯。」

  下面是前醫生王森對端傳媒所做的自述。

  「在有限的時間內,住進來的病人越多越好。」

  在中國做醫生,不僅要精進醫術,還要應對各種行政命令。因為公立醫院作為「事業單位」,是由政府利用國有資產設立的社會服務組織,醫生亦是國家體制內的成員,必須接受政府的管理。

  在中國大陸深化醫療改革的進程中,為減輕管理上的壓力,政府不再擴大公立醫院的規模,於是醫院開始強調「周轉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儘可能收治最多的病人。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醫院的收入,還可以在數字上證明管理效率的提高。

  醫術本應是「精益求精」,現在卻是「多多益善」。對於王森來說,初做醫生的新奇與熱情,很快便被這些從天而降的行政指令消磨掉。

  

  

  截圖自端傳媒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是很有熱情的,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自己從開刀、切皮,慢慢地能做簡單的手術,後來可以做複雜的手術,接觸到罕見的病例也很興奮。那時,手術室到下午四點半就不再接收病人了,科室裡的同事有空餘的時間,經常一起吃個飯,學習一些新技術。」

  「後來,醫院開始強調周轉率,強調平均住院日,要提高手術效率。平均住院日,就像吃飯的『翻臺』一樣,在有限的時間內,住進來的病人越多越好,而隨之而來的醫療服務質量會越來越差。這種東西對領導比較好,比如院長、主任,周轉率高了,平均住院日縮短了,證明他們的管理有效,他們會很有面子。」

  「醫院的指標是什麼呢?每一年的手術量要提高10%。就是說不管上一年做到什麼程度,下一年的手術量都要比前一年同期提高10%。如果醫生達不到指標,就扣除獎金。這樣的結果就是,我要不斷增加手術量,不斷縮短病人住院的時間。」

  「以前一天做兩、三臺手術,後來增加到一天五、六臺手術,甚至七、八臺,這是我在過去根本不敢想像的事實。沒有人反抗,大家都逆來順受,隨波逐流。就像北京的房價一樣,最開始你覺得兩三萬一平米很貴,你覺得忍受不了,但是現在十萬塊錢一平米你也不得不買,你要繼續忍受。」

  「一位全國頂尖的大夫,一個月工資就五萬塊錢。」

  在中國,培養醫生的成本高昂。一名醫科學生成為執業醫師,通常需要七至八年,成為主任醫師需要約二十年。但醫生所能得到的物質回報卻不一定盡如人意。

  中國的醫療服務定價很低。通常來講,門診掛號費、醫生護士的診療費都只有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醫生沒有高薪。

  

  

  截圖自端傳媒

  「做醫生,基本上『五年一個臺階』。醫學院畢業生,從業五年可以考主治醫師,再過五年就可以考副主任醫師,然後是主任醫師。一個醫生在40歲上下,職稱就基本到頭了。」

  「不同職稱的基本工資相差不多。我作為主治醫師的底薪是每月一千元(人民幣),主任醫師也就比我多兩三千塊錢。剩下的都是靠獎金,獎金就是臨床工作的提成、手術的提成,按照比例分配。」

  「我工作的醫院科室,剛畢業的『小大夫』(指年輕醫生),一個月總收入八千到一萬,住院總醫師有一萬出頭。主治醫師按年資分低年主治和高年主治,收入分別是一萬五六和兩萬左右。副主任、主任差不多能拿到三、四萬。基本上,(這三、四萬)收入的絕大部分都是獎金。」

  「我們科室有一位六十歲的『大牛』(指權威醫生),我有一次看到他的工資單,那個月他總收入是五萬。」

  「你想想,一個屬於全國頂尖、『Top Ten』(前十名)的大夫,算上獎金,他一個月工資也就五萬塊錢。」

  「現在手術收費是1994年定的,沒變過。」(說明:2017年北京地區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中對部分手術收費進行了調整)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曾有數次提議要改革醫生的薪酬制度,提高醫生待遇。王森也向端傳媒記者指出,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有在醫療費用中得到體現;現在的手術收費標準是1994年定的,二十多年都沒有改變過;現行的醫療收費,絕大多數都是耗材的費用,而支付給醫生的人工費用其實很低。

  

  

  截圖自端傳媒

  「我們的手術費是獎金的一部分,它是當月返給大夫的基本手術提成費,大概是這個手術費用的7%。例如,一個癌症切除手術,可能會做五到六個小時,需要四至五位大夫、兩個護士、兩個麻醉師,大約八個人。手術費是三千多元,其中約7%(約兩、三百元)返給手術的醫務人員。我作為主刀,我拿這7%的提成中的一半,一百多塊錢——也就是說我工作了五六個小時,才掙了一百多塊錢。下面的主治大夫、醫生助理所能拿到的錢就更少了,住院醫生、實習大夫拿的更少,他們拿這個7%裡面的3%左右,也就是幾塊錢。」

  「並且,如果你的手術量提高不到10%,這些獎金就不發給你了。」

  「更可怕的是現在國家要實行『單病種』管理(指某些病種的付費標準被固定下來,包括患者就診期間發生的所有費用,業內俗稱『一價包治好』)。單病種有好處,也有不好,得區別對待。例如做一個腹部某部位的肌瘤手術,不管病人長100個瘤子還是1個瘤子,無論疑難程度多大,就是3000塊錢。如果這個病人的花費超過了3000塊錢,醫院只好掏錢。就變成醫院賠錢做手術了。」

  「這就造成,只能給病人做開腹手術,而不會使用更加先進的腹腔鏡。因為開腹手術的手術費只有幾百元,腹腔鏡(的成本)貴許多。但大家都知道,開腹手術對病人的創傷很大,腹腔鏡打幾個眼就可以了。」

  「不過,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醫生總有辦法去提高收入,那就是灰色收入了。」

  

  

  北京一所醫院的手術室正進行腿部手術。(Getty)

  「為什麼全中國的大夫都想去骨科?因為確實很掙錢。」

  在中國,不少醫生都會通過走穴、藥品和器材回扣等方法來獲得「灰色收入」,增加個人收益。有一些「灰色收入」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例如收受大額藥品回扣,嚴格意義上來講已經觸犯了法律,但依舊在當今的中國醫院中屢見不鮮。

  醫生的真實收入不僅取決於醫術和年資,還與從事的領域、工作的科室,以及醫德緊密相關。

  

  

  截圖自端傳媒

  「有一些是『正常』的灰色收入,比如去講學,講一次課能拿兩三千塊錢的報酬;有一些是『擦邊』的,就是走穴,比如醫生外出會診,到別的醫院做手術。現在國家是默許走穴的。以我工作的領域來說,全國最牛的幾個大夫,走穴做手術的行情是一萬到兩萬吧。」

  「另外一部分灰色收入就是回扣,藥品和器械的回扣。比如骨科就有很多器械,患者骨折了,醫生放一個內固定釘子,或者一個鋼板,都是有回扣的。做這種手術其實挺快的,手快的大夫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做一臺手術。你知道中國最頂尖的骨科大夫一年能掙多少錢嗎?一千萬。例如為腰椎間盤病人手術用的人工椎間盤,售價是5萬元,(醫療器械廠家)能給大夫的回扣是1萬元。」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醫生總有辦法去提高收入,那就是灰色收入了。」

  「回扣要分科室。為什麼全中國的大夫都想去骨科?因為確實很掙錢。心內科導管室做介入的也很掙錢。像我所在的科室這一塊就比較少,沒有什麼耗材,有的也是『小錢兒』,放一個止血的、防黏連的器械,一次可以提幾百塊、一千塊的回扣。」

  「還有藥品和檢查,像剛才說的手術是賠錢做,但在恢復階段,醫生可以給病人用各種各樣的藥物,來提高收費。」

  「我所在的醫院,收紅包的醫生比較少。個別的醫生比較貪,愛收紅包,但絕大多數醫生不是。因為沒有人對自己的醫療技術是百分之百確信的,萬一出了點什麼事,紅包就是把柄。」

  「科研壓力就像腦袋上懸的劍」

  中國的醫生,只有「白天忙臨床、晚上忙論文」,才有可能在同行之中脫穎而出。

  根據1986年中國國務院實施的《專業技術職務系列》,醫生職稱評審和聘任是與科研工作相掛鈎的。除了繁重的臨床壓力,醫生不得不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來寫論文、申請科研基金。例如,在一些省份,若要晉升主任醫師,醫生必須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三篇以上的論文。

  「大醫院裡面的每天都是車軲轆一樣地轉,除非是特別差勁的,其實所有醫生的指標(例如手術量)都差不多,沒什麼可比的。誰能晉升職稱,誰不能晉升職稱,說白了大家最後比的是科研,誰能發文章,誰能申請基金。」

  「科研這個事是永遠懸在我腦袋上的一把劍,是一個緊箍咒,我時刻想起來都會頭疼。」

  「但在中國,科研這些東西,很少有醫生能發表SCI(指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檢索的國際期刊),大多數人發表的文章,引用率都是零。純粹為了晉升職稱。」

  「這是很大的資源浪費,還不如大家都踏踏實實去做該做的事,臨床大夫就把臨床做好,有興趣和精力再去想別的問題。像有一些地方,比如香港,臨床醫生就是完全是按照臨床醫生的指標來去評價,不涉及你科研的內容,你做科研可以,自己感興趣就去做,但是需要評職稱,從『副高』到『正高』的時候,不評這些內容。」

  「科研這個事是永遠懸在我腦袋上的一把劍,是一個緊箍咒,我時刻想起來都會頭疼。」

  「就算置身事外,只做手術,不做科研。但到了發工資的時候,別人比我多掙幾千塊錢,總之心裡還是會不舒服。」

  「真正當了醫生才開始學怎麼和病人打交道」

  中國的醫學教育只重專業知識,忽略人文教育。王森感到,曾經的他作為一名醫科學生,卻對醫者的社會屬性沒有足夠的認知和理解。很多醫生在從業過程中,只能向患者提供技術幫助,卻忽略了人文關懷。

  「醫患矛盾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我上學的時候,還沒有現在這麼嚴重,大家關注的也很少。在我大學四年級,也就是進醫院實習之前,有個老教授給我們講了一節公開課,大概一個多小時吧,教怎麼和病人溝通。進醫院工作之前也會有個崗前培訓,介紹一下這方面的事,但內容很少。」

  「和病人交流,不是靠別人教你才能學會,而是得親身體驗,或者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像在國外學醫,學生要經過四年的其他專業的本科學習之後,才有資格去申請醫學院,那個時候學生都20多歲了,心理比較完整,也有了社會科學的知識積累,再去做醫生,是在相對比較成熟的狀態。在中國就是『速成』——高中畢業的小毛孩就來學醫,從學校畢業就直接去接觸病人,不太注重人文素養的形成。」

  「當然,醫生的心理壓力確實大,成天一大堆病人和家屬圍著,兩分鐘看一個病人,還有過來『加號』(指加塞看病)的,就不會耐心服務了,時間長了也就麻木了。」

  

  

  截圖自端傳媒

  「但是,話說回來,我身邊的好多醫生,我換做病人我也會打他的,(那些醫生)說話特別衝,好像誰都欠他的。」

  「一個醫療糾紛耗了我兩年時間」

  在中國,醫療服務被民眾定義為消費。患者認為自己花了錢,理應有好的結果;一旦不如意,就會產生醫療糾紛。

  很多重病頑疾的病患,常年看病,已經拖累得一家經濟困難,從鄉村的醫院一路看病,直到縣醫院、省醫院,最後到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醫院,最後在那裡去世,落得「人財兩空」。

  患者作為「弱者」,通常更加容易被同情。醫院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患者斡旋,也通常會以「息事寧人」的原則對家屬以金錢上的撫慰。這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暴力衝突的發生。在中國,很多病患及家屬認為只要威脅醫院,就會或多或少拿到賠償。

  醫院有專門調解糾紛的醫務科,通常都會設置在一樓,因為一旦遭遇暴力事件,醫生可以隨時跳窗逃走。辦公室內沒有電腦、椅子和茶几,因為有可能會憤怒的病患家屬當作「武器」來襲擊。一位醫務科的醫生曾私下對端傳媒記者表示,他從不為病患家屬倒熱水熱茶,因為有一次,情緒激動的家屬反手就將一杯熱水潑到了他的臉上。

  「現在的情況是,只要(患者)告醫院,或多或少(醫院)都會給點錢的。」

  王森也陷入過糾紛:「我遇到過一次醫療糾紛。2011年,我們科室收了一個年輕的急診病人,是卵巢囊腫,她肚子疼,B超顯示卵巢上長了包塊。但是她的卵巢裡面還有一個小的包塊,是一個2公分的畸胎瘤,B超影像沒有顯示出來。手術時,我只把大包塊給解決了。」

  「因為是急診病人,術前沒有做充分的交流,術後病人做複查的時候,發現了還有小包塊,就開始鬧彆扭。說為什麼手術當中沒有切除小包塊,要賠償,要26萬。」

  「1萬塊錢是手術賠償,25萬是精神損失費。她說自己受到的打擊很大,整天抑鬱,找不到工作,男朋友因此分手,等等。」

  「然後就進入了醫療調解階段。這件事前後耗了我兩年時間,她見到我時始終都是很客氣的,還感謝我把大包塊切除了,但是沒辦法,窮嘛,就想訛點錢。」

  「因為這件事,耽誤了我一年晉升職稱。最後醫院賠償了她幾千塊錢。但醫院不承認醫生有過失的,只是為了息事寧人……現在的情況是,只要(患者)告醫院,或多或少(醫院)都會給點錢的。」

  

  

  深圳一所醫院,一名醫生走過走廊。(端傳媒)

  「當我成為主治醫生,就不直接接觸病人了。」

  據《2015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的數據,34歲以下的醫生在逐年減少。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在2016年公開對媒體說,有約20%的醫學生畢業後不從醫。王森則更加直接地表示,他周圍的醫生朋友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學醫。

  而比起醫生群體的流失,中國病人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加。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因為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汙染等原因,中國的患病人口在激增,官方預測從2000年到2025年,中國患病人數將增加近70%。

  如王森一樣的年輕醫生,他們的工作量超出常人想像,而他們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卻很少被社會關注。

  「第一次開皮、第一次縫肚子、第一次切除器官、第一次剔除腫瘤……其實只是暫時高興一下,就過去了。真正給我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有感情交流的病人,而不是『我能做什麼』的成就感。」

  「有一天,我要去別的病房了,她突然抓住我的手,嗚嗚地哭了起來,說「大夫你別走,別的大夫都不管我,就你管我,我不希望你走。」她就這樣一直攥著我的手……」

  「我遇到很多惡性腫瘤的病人,中末期了,他們的表現是各種各樣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教師,和我母親一樣年紀,得了癌症,她的愛人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老夫妻之間互相照顧。有一次,她來醫院做化療,床位很緊張,她和愛人只能在公共區域等待。那是個秋天的下午,太陽從西邊的窗戶照進來,人的輪廓就好像剪影一樣。我從辦公室出來,看見她把腳踩在愛人的腳上,她的愛人從後面抱著她,兩個人一步一步往前挪,像是在做遊戲,旁若無人。」

  「另外一個女患者也上歲數了,得了癌症,脾氣不太好,經常和別的病人、家屬吵架。那時候我負責她,每次做完穿刺、放腹水之後,會陪她說幾句話。有一天,我要去別的病房了,她突然抓住我的手,嗚嗚地哭了起來,說『大夫你別走,別的大夫都不管我,就你管我,我不希望你走。』她就這樣一直攥著我的手……這個病人像我媽媽一般年紀,這樣地依賴我,那時我覺得自己是重要的。」

  「內心能得到這種滿足感,比我掙了多少錢,或者買了多大的房子的幸福感會持續得更長一些。」

  「可惜後來,這種感受越來越少了。當我成為主治醫生,就不直接接觸病人了,給病人量血壓、換藥、查體、詢問病史這些事都是下級大夫負責的,我最多就是早上查房時看一眼病人,做完手術再看一眼。」

  「到最後是什麼狀態呢?完全就像是走過場,就是流水線。我經常替別的大夫做手術,術前我都不知道病人是誰,不知道他/她長什麼樣,看一看病歷,就開始了。手術之後我都沒見過這個病人,病人就出院了……人情上的反饋越來越少。我甚至感覺自己像一個賣肉的。」

  「壓力真的很大,有時感覺自己完全就是不負責任的,但是我沒有任何辦法。」

  「我在這家醫院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還是舊樓,牆皮都往下掉。後來醫院的新樓越蓋越多,大夫的工作條件還是那麼差,所有的年輕醫生擠在一個小屋子裡面,搶電腦、寫病歷。一個屋子裡只能放10臺電腦,有40個醫生去搶。」

  「但這並不是主要的問題。能在國內做醫生的人,就不會在乎工作環境有多差、工作強度有多大。以我現在的年資來說,已經熬過了最苦的階段。但重要的是,最初想學醫的心態是不是和現在的心態相符合。如果不符合,人就會很失落、迷茫,然後隨波逐流。時間久了,負面的壓力會越來越多,最終讓我離開。」

  醫客說

  全是大實話

  全是現實的無奈

  【文章來源】作者:張妍 選自:端傳媒 原載:錦麟說

相關焦點

  • 三甲醫院的醫生工資高嗎?為什麼很多醫生不願意子女從醫?
    三甲醫院的醫生工資高是肯定的,不過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以小公所在的西部三線城市為例,好的三甲醫院普通醫生,月薪基本上都在8000+,其他績效、福利、年終績效另計,各項收入算下來一年20萬+是分分鐘的事情。
  • 相親選哪一個,是年入50萬的阿里P7程式設計師還是三甲醫院的實習醫生
    年近30,相親選哪一個,是年入50萬的阿里P7程式設計師,還是剛剛轉正編制基礎月薪三四千的三甲醫院的實習醫生。算了一筆帳,答案很複雜,在阿里的一個應屆生大概率是p5,p7是許多普通人奮鬥的終點。年收入呢大概就是稅前接近100萬吧,老p7或許能夠再衝一衝,絕對領先一眾青年才俊。假設p7不買奢侈品,沒有不良嗜好,常年還只穿優衣庫的格子襯衫,那麼在杭州全款買套房應該比較輕鬆。那麼同齡的三甲醫院的醫生,基本是剛剛託離實習期轉正事業編制,學歷呢至少碩士。
  • 【特寫】公立醫院兒科醫生出走之後,他們創業了
    兩年前,裴洪崗在他所寫的《我辭職了》裡,為自己設立了新的目標:「我想把醫生和科普結合起來,那就是做一個自己能主導的診所,踐行自己的醫療理念。」眼下,這個願望就要到快實現的時候了。這位在微博上擁有118萬粉絲的前深圳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醫生即將在深圳福田區開設自己的第一家診所,診所起名為「怡禾」。我們見到他的這個周日的下午,他還在裝修中的診所裡忙活。
  • 平安好醫生雲診故事二從三甲醫院走出的「線上」醫生的一天
    進入張江科技園的一間辦公區,安靜的環境裡,偶爾會傳來零星的鍵盤敲擊聲和小聲的對話,這種平靜的氛圍,很少有人會把它與人聲鼎沸、情緒緊張的醫院掛鈎。但這只是表象,一根根通往遠方的網絡線纜暗流湧動。身著白衣大褂、看似沒有任何情緒的網際網路醫生並不比實體醫院的醫生們輕鬆,同樣需要面對無數生死時速,甚至因為網絡的原因有時更加驚心動魄。
  • 培養一個優秀的醫生,需要多少時間和金錢?
    上海的標準說法是大三甲主任醫師平均年收入150w,副主任醫師100w,主治60w(高年資),有幾個國企能達到?中國聯通的董事長年收入都不到100w。有人說誰誰達不到,但也有誰誰遠超的,注意平均二字。@一華28:你忘了還有大批醫生月收入八千到一萬五不等,卻要連續值夜班。你看到的150萬,100萬,60萬的,都是醫院裡的主力醫生,而且,他們都不要值夜班。@衣帽間小姐:上海的醫生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收入。不過我真的覺得值班不合理,不如翻班,總熬夜太傷身了,還有門診、手術的經常不按時吃飯,更別說半夜被從家裡叫起來的。
  • 知名演員深夜大鬧醫院,被438萬粉絲醫生反殺:醫生,也是有底線的
    他掏出手機對著護士臺和醫生一通亂拍,邊拍邊向網友描述醫院的「惡行」。本來在家休息的醫生又趕回醫院,可病人再一次拒絕縫合。大約10天之後,有一位河南農村的老漢,顫巍巍地拿著1000塊錢來了。全國6家大型三甲醫院蹲守,全天候跟拍近30位醫生,採訪超200位病人,素材總時長3000多個小時。
  • 上海警方查處60餘家無證醫美診所:三甲醫院護士辭職開美甲店,實為...
    今年4月,上海警方會同市市場監管、藥監、衛健等部門和醫療美容行業協會,針對醫美行業違法違規現象開展了深度排查,梳理出了一批違法犯罪線索,並於近日開展了集中打擊行動,一舉搗毀2個非法經營走私入境醫美產品的犯罪團夥,查獲未經國家批准進口的肉毒素、玻尿酸等醫療美容類藥品和醫療器械14.7萬支(瓶),查處了60餘家無證醫療美容診所,抓獲犯罪嫌疑人40餘名,涉案金額6400餘萬元。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夏術階:醫生開診所沒那麼容易
    記者了解到,醫生對於這項政策,有的熱情很高,有的心存顧慮,開診所的醫生也遇到一些困難,可謂方興未艾,喜憂參半。山西一家三甲醫院口腔科的副主任醫師王醫生,因為感到晉升空間小,想開一家私人診所。恰巧趕上新政策出臺,申請條件放寬,他果斷辭職,跟幾個朋友投資開了一家口腔診所。因為周圍居民知道王醫生是從大醫院出來的,技術好、經驗豐富,再加上去醫院流程繁瑣、效率低,紛紛慕名而來,王醫生的診所開得很紅火,收入也很可觀。
  • 上海社區醫生去三甲醫院「多點執業」了!從一張名片看上海兒科建設...
    莫丹丹是上海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區醫生,但與一般社區醫生又有不同,這點可從她的名片信息上略窺一二——在大大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落款下,標出了她的出診時間:每周五下午,呼吸哮喘專科門診」。
  • 平均年薪84萬元,不用規培,醫院裡這個崗位「救了」醫生!
    根據該報告,美國全職醫生助理年收入的各組成項平均數分別為:基本工資11.3萬美元、激勵性獎金1.4萬美元、年終獎4000美元、加班費4000美元。其中重症科的醫生助理平均年收入最高(13.1萬美元),其次是急診科(12.7萬美元)和外科(12.5萬美元)。
  • 是什麼讓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人滿為患?
    醫院人滿為患,主要是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如今,人流量能跟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相提並論的大概只有春運時的火車站廣場吧!長此以往,患普通疾病和小病的病人們也不得不來到三甲醫院。於是三甲醫院漸漸的人滿為患。有一次,掛窗簾閃了腰。我就近去了一家社區醫院。醫生說,先做個CT看看骨頭有沒有問題。醫生看出了我的猶豫。「你去大醫院也要做CT的,我們這裡的CT才要500,你去大醫院要800到1000的。」
  • 武漢航天城三甲醫院主體結構衝刺春節封頂 航天城將添「保健醫生」
    作為航天城的「保健醫生」、武漢「四區兩院」六大公共衛生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武漢同濟航天城醫院建設進展如何?12月21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新洲採訪時了解到時,項目建設已現雛形,正在全力衝刺春節節前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 重慶三甲醫院醫生起底男科...
    對此我們採訪了本市多名三甲醫院的醫生。類似這種案例前來尋求幫助的患者在該院泌尿外科並非孤例,重慶其他三甲醫院泌尿外科接診也並不鮮見。針對男科就診的一些誤區和陷阱,我們也採訪了多家三甲醫院專家,並整理出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 二甲醫院,醫生規培工資條,別笑!
    16年本科畢業,在二甲醫院,現在在市裡三甲醫院規培。這是自己醫院基本工資每個月,年底年終獎8.5k。 每年國家補貼2萬,醫院夜班費 3000,總計一年7w上下。雖然發工資的時候看著挺慘,但是一年下來也有 7w左右了,在規培期間算是還不錯的了。比某醫院說你年收入超12萬,實際只發四分之一的好多了。騙一波波人報該醫院的規培。
  • 一位醫生辭職了,一群病人在醫院裡失蹤了。私立醫院如何留住人才?
    患者將入院以來對醫院的不滿一件件列舉了出來,同時患者也坦承:他和醫院之間的矛盾,其實是這樣一件件小事情、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並不是因為某一件事情突然爆發出來的。閒聊期間,讓我非常驚訝的是:患者雖然與醫院發生了醫療糾紛,但對管床醫師陳醫生卻充滿了讚美和感情之情,這讓我對這位陳醫生充滿了興趣。
  • 美團醫美推出「品質醫生節」,三甲醫院章一新教授科普疤痕治療常識
    9月9日-19日,美團醫美推出了主題為「想變美,找名醫」的品質醫生節。在大量用戶關注的疤痕治療領域,美團醫美特別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形外科重建顯微外科專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有著「中國顯微整形重建外科第一人」之稱的章一新教授,為大眾科普去除疤痕的相關知識。
  • 《ER》中國現實版:急診科醫生離職潮 急診科還能否留住喬治.克魯尼們?
    這次,這位瑞金醫院北院急診科非常優秀的急診科醫生徹底離開了醫療圈,完全轉行,去了一家保險公司管理醫療保險業務。急診科醫生辭職!!!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更讓人唏噓的是,在上海多家三甲醫院急診科內,急診科醫生青黃不接的局面已經苦苦支撐了幾年,而急診量卻是每年都在創歷史記錄。上海門急診量最高的新華醫院急診室,今夏再次創下歷史新高,急診量僅內科就有1000人次。
  • 2020年醫生薪酬報告出爐,哪科醫生收入高
    2019年,家庭醫生的平均年收入為23.7萬美元,2020年上升2.5%至24.3萬美元;2019年專科醫生的平均年收入為34.1萬美元,2020年上升1.5%至34.6萬美元。
  • 華西醫院搞事情!醫生集團是主動解放醫生還是勞務派遣?
    6月底,國家級頂級醫療機構華西醫院曝出重磅消息,建立「華西醫生集團」,面向社會公開招聘。
  • 孩子看病,三甲醫院不排隊的超強攻略
    《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9》數據顯示,居民單次三甲醫院門診花銷165-205元,這也達不到醫保門診報銷標準....總之,平時小病小傷,能用到保險報銷很難,要是家裡有娃,估計一年門診花費也得小几千!三甲醫院醫生7*24小時線上問診,購藥3次免費+9次5折,且1小時內送藥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