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君註:朱酒,1996年開始進入地產行業,23年的時間裡,服務企業包括萬科、華潤、融創、碧桂園、保利等公司。2008年開始投資生涯,至今年化收益21%,本文根據朱酒的講演稿整理而來,文中涉及個股均為個人意見,不作為薦股依據。
1998年之前,商品房只是一個萌芽,量非常少,營銷模式也非常初級。在全國絕大部分城市裡面,價格漲得並不快。因為離香港比較近,當時香港人都在炒樓,珠三角的房價倒是被炒了一波。90年代後期,香港樓市泡沫破裂的時候,華南的樓市出現了大麻煩。
98年,亞太金融危機出現了,對國內經濟有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當時的產業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需要一些額外支持,於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開始了,出了很多政策。最主要是兩個,一是取消了福利分房,各單位全是貨幣化分配,以前是分房子,現在我就給你一部分補貼,給一部分錢,級別高的或者工齡長的多給一些,一般的員工少給些。後來都轉成公積金形式了。還有一個重要政策,就是在98、99年的時候,先後出了一些銀行的按揭鼓勵政策。
最開始的一些按揭政策要求比較嚴,沒有多少人能符合標準,例如要有多少存款,而且只能貸幾年。九十年代末,按揭政策才全面打開了。所以說整個中國的商品房在現代意義上來說是從98年開始,那一年可以算成現代商品房的元年。99年鋪墊一下,在00年開始全面展開,迅速地把商品房熱潮蔓延到全國了。
當時在一線城市,九十年代中前期出現了一些外銷房,這些房子的初始價格非常貴,完全脫離市場。只是因為當時的境外人士買不了別的房子,只能買這些,等於說奇貨可居,導致這個房價出現了很大泡沫。九十年代中後期,一線城市都不是太火,尤其是廣州這一帶,其實冷了很多年,就是原來的房價炒太高了。反而是江浙一帶做的比較好。00年後,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購房團,典型的就是溫州購房團。因為溫州很多都是家族性資金,加上幾倍的槓桿,影響是很大的。
我們今天說購房的壓力大,尤其是在北上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但作為一個普通百姓來說,我覺得現在的購房壓力並不比20年前更大,因為那個時候房價看起來是很便宜,但收入更低。01年的時候我在北京,聽到周邊的同事說,我要去買房,去買一個4000多塊錢的房,這都很驚訝的,因為4000多塊錢的房價,在一個二線城市都是頂級住宅了,但是在北京,就是一個比經濟適用房略高一點的價位。而當時北京的大學生畢業後的工資,也就比一般的二線城市每個月高出500元左右吧。
北京在2001年的時候,五環就已經很偏了,甚至當時四環之外就是老北京心目中的郊區了,當時五環左右的價格都已經在5000多了。4000多是最便宜,很差的,沒有什麼景觀,只有鋼筋混凝土那種。那麼5000多,就是算是商品房中比較低端的了,正常的話在6000,好一點七八千,但也沒有特別貴的,超過1萬也並不是很多。
包括在00年左右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不用按揭貸款的,就是覺得這個利息太高了,一算完之後,需要還這麼高的利息,那時候大家沒有什麼資本意識,因為過去大家都沒有太多餘錢,能養家餬口就不錯了,所以說沒理財的觀念,也沒有那麼多像折現率啊這樣的概念。那個時候按揭貸款用的比例,我印象中恐怕都不到一半,這個跟現在形成完全不同的風格。當時買房人能全款儘量全款。不能全款的時候,那就再等一等湊夠錢再說。反正當時的房價漲得也並不快,等個一年兩年,價格變化不是特別大。
當時也沒有太多品牌開發商,大部分開發商都是以前住宅辦或者是一些企業部門轉的。一些大型企業,自己的員工比較多,他們自己就會有一些小的開發公司,自己建自己的樓。後來看到商品房時代來了,也可以建些樓往外賣了,就開始成了第一批現代開發商。我們現在看到的國內的一些優秀的開發商,甚至做的比較大的頭部企業,他們的老闆最開始的出身,往往也是跟這一批最開始的國有背景的企業有關,或者是給這種當時的開發商做一些施工的單位。都是跟這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甚至有可能就是當時的一種國有的背景公司,後來自己私有化了,後來逐漸壯大,形成了現在的地產集團。
那時的企業,積累時間不是很長,做的產品也很一般,那麼他們繼續發展的過程中,產品力其實也不是說有明顯的差距,大家買房主要就是地段,地段,地段!但那個時候的地段比較單一,即使像一線城市,也是只有幾個大商圈,後來才慢慢發展到一個一個小商圈,形成每一環、每個小區域的價格區間。比如像北京,二環以裡基本是沒有商品住宅的,三環、四環、五環、都成了價格坐標,大家按照離幾環多遠的距離,來做自己的價格測算。
當時的北京房價比較扁平化一些,沒有太多的額外的概念。後來,有一些先知先覺的開發商有了包裝意識,開始請了一些廣告公司,做了一些很有創意的報紙廣告,效果特別好。有了概念包裝,有了媒體推廣,就出現了一些品牌,並體現出了一些品牌溢價,有概念的樓跟沒有概念的樓,價差就越來越大。就全國範圍來說,北京在推廣概念上是一個絕對的橋頭堡。當時的北青報是特別火爆的,報版很難訂得上。
北京也把自己的文化底蘊,充分體現在了房地產的廣告中,當時的一些樓書、DM、報版,就現在來看設計水準都是一點也不差的。甚至我覺得現在的一些廣告概念已經沒有當時做的那麼生猛,那麼讓人眼前一亮。因為我也做過地產廣告,那時候的很多設計真的感覺是大師手筆!現在的推廣越來越寫實了,真正的地產廣告概念,營銷的那種視覺化,零幾年的時候在北京就是一個巔峰了,後來大部分是在重複,甚至大家已經不太把這當成一個重要的武器。
最開始炒房子的這些,都是一些具有原始本能的人,或者是像江浙一帶這種經商傳統的積累特別豐富的地方。全國絕大部分城市,大家還是在一個很懵懂的狀態裡邊,看到北京的房子漲了,杭州的房子漲了。才慢慢後知後覺。普通百姓在這個時候也慢慢的發現:其實房子不僅僅可以住,還能賺錢,而且能賺很多錢。
大約在03、04年的時候,買房賺錢開始成為全國老百姓發自內心認可的一件事了,因為周邊的很多人買了房子兩三年差不多就翻倍了,這在當時大家沒有更多額外收入的時候,是讓人非常眼紅的一件事。很多人看著周邊的人,就因為自己當時的一念之差,沒有去買這個房,一下子比他少賺了幾十萬。在那個時候,幾十萬相當於很多人一輩子的收入的。
所以到了03、04年的時候,有點全民皆兵的感覺。大家都發現了買房這個事是一個難得的良機,可能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機會,開始按揭貸款的比例越來越大了,從上到下,從一線到二線,三線,甚至到一些縣城,大家都開始買房。而且那個時候,中國的城市化的比例還比較低,在當時有很多從農村進城的新增人口。或者是到一些沿海的就業機會比較多的城市的人,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來自於內地,那麼加上按揭這些槓桿性的資金,再加上原來這些一二線本來就很富裕的城市的資金,這個資金就非常大了。
於是05年左右的時候,出臺了一些相應的調控政策。最開始的時候受衝擊的是上海。上海本身是中國的第一大經濟城市,本身這個城市有錢,而且大家都非常嚮往,加上他離江浙也是非常近,是一些炒房團的首選。
當時有一個比喻,就是上海感冒了,全國人民跟著吃藥。那個時候就是所有的政策下來,全國都跟著走,一刀切,絕對的公平,其實這個只對上海市指向性比較強。上海當然受了一些影響,但是其他城市只是略微冷了大約一個月到兩個月左右吧。之後發現房價一點沒受影響,而且之後那一兩個月漲得比原來還快,是把中間斷檔了兩個月的價格全給續上了,但這個時候全國有一些,我自己覺得是地產輿論界的投機分子吧,典型的一些人。最開始這些人大部分是從媒體出身,也有少數的所謂經濟學家,都是不斷地看空,在大聲喊著中國的房價泡沫要破滅了,房價一年會跌百分之三十四十。
當時有個很轟動的事件,就是一個經濟學家和一個地產看空派的代表,下了一個賭注,說如果一年之後深圳的房價低於當前價格,經濟學家就登報導歉,反之則是看空派代表道歉。這是一個很著名的經濟學家啊,我看過他的書,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嚴謹的人,但是他怎麼會去打這個賭,我也不是特別理解。後來經濟學家賭輸了,真的登報導歉了。但更有趣的是,這個廣告登完之後幾個月吧,深圳房價又是暴漲。到底這個賭注誰贏了?
06年,尤其是07年年上半年的時候,整個市場就有點瘋狂了,已經超出了一般的投資概念。這就是投機,而且是不計成本的投機。很多人做了一些假手續,然後不顧代價的,不管自己承受能力地去貸款,或者在民間借貸,這個時候確實是有很大的風險了。
2007年9月底的時候。我在做一個項目,這個項目當時要開盤,就在開盤的前一天,出了一個限貸政策,首付的比例提升,二套利率的上浮,出的特別突然。當時我們看到這個也確實是心裡有點一涼,好在這個政策剛出來的時候,原來的很多客戶還沒有充分反應,只是嘴上議論一下。因為前面05年06年時候出的政策,後來效果都不是特別明顯,所以只是議論一下,房子仍是被哄搶一空,大家都如釋重負。
但這真的是一個迴光返照,從07年下半年開始到08年,這個市場就慢慢往下走,只是中間那個轉折特別突然。就在上半年的前幾個月,大家覺得還可以啊,雖然沒有像以前那麼暴漲,但也只是略微下滑。可在08年的五月份之後,市場突然間就斷了,就像突然停電一樣,這時候市場突然客戶沒有了。就是連人影都沒有了,售樓處連人都見不到了。
我當時是在做現場營銷,從00年開始,用了7、8年時間積累了大量的專業技術,包括客戶分析,銷講、答客問等等,做了很多。後臺也組建了一些專門的市場研究人員、策劃人員、廣告人員,大家的專業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這所有技術的前提,都是你得有客戶啊!我有最強的成交能力,最強的殺客能力,但是沒有客戶,你這個就屬於屠龍術,毫無用武之地啊。
到了08年年中的時候,大家突然間發現所有的技術都沒用了,因為沒有客戶。那時候廣告費追加,案場活動追加,現場價格打折,都依然沒有客戶,全都不好用。到了2008年下半年的時候,市場環境看著就非常清晰了,這是我們從來沒見過的一場大災難,這就是我們在6124或者5178下來時候那種我們股民的感覺。那個時候就是樓市與購房者,形成了一個大的博弈,最終是開發商和銷售團隊慘敗。
我自己是在2008年開始做投資的,那個時候投資入市不是看著別人賺了多少錢,而是突然間發現自己引以為豪的所謂專業,原來是一文不值,到底為什麼不知道,只知道經濟出現危機了。那經濟危機怎麼來的?它會怎麼發展?未來會怎麼演變?到底這行我還能做多久啊?甚至這行業會不會從此消失啊?心裡是一點底都沒有。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去做投資,最開始做一些紙黃金,帶保證金的黃金交易是不敢做的,紙黃金就是銀行做市商那種,波動率比較小的。
可在那種系統性的經濟危機之下,誰也跑不了。我通過自己做投資,開始去研究到底這個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它的原理是什麼,它的一些演變會不會再重複發生?以前我覺得自己這個團隊很了不起,公司很了不起,或者說我們做了多少業績很了不起,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大牛市把我們託到了那個高度,並不是自己有多厲害,行情從來就不是單邊市,行情肯定是有起有落的啊,不管是股市還是樓市,都是這樣的。
後來每天就是看著K線往下走,然後看著售樓處成交一天不如一天。到08年的9月份左右的時候,整個市場就非常明朗了。那時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在裁員,我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有心得,不管是房地產行業還是其他行業,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日本,歐洲啊,那個時候只是早一點或者晚一點的區別吧,全都在裁員,而大家都朝不保夕的時候就更沒人買房子。我們當時的那個大團隊是200多個人,200多人,一個月裁掉一百多人,最後就剩80多個人。而且全國的各個公司(那是一個全國性公司,有二三十家分公司)都在裁員。
我們應該看到很多數字背後的東西,一些現象往往意味著經濟內部出現問題,就是我們看到股市的一些變化啊,不管是08年還是15年,包括剛剛過去的18年,它肯定是有內在原因的。這個內在原因是真正的核心動力,是決定性因素,這些決定性因素,才能夠把我們現在看到的成果真正推動下去,或者改變其它的方向。
我們在08年年底的時候,裁了那麼多人,也裁了很多業務。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去砍的。那個時候我在做銷售代理,就是承接開發商的銷售任務,當時有20多個項目吧。我們自己先砍一遍,把不賺錢的項目砍掉,向開發商道歉,有些甚至剩餘的一些佣金都不要了。然後總部再過來審查,大老闆們過來砍這個,砍那個,到一月份的時候砍的最後就剩了五六個項目了。大家覺得這些項目還行,能挺得過去。剩下的幾十個人,靠這幾個項目先活一年再說。
但這個過程就像在2018年12月底開始割肉的股民一樣,我們當時把項目割完了,過了春節就迎來了樓市的爆發,而且是全面復甦,就像我們看到有些人在今年元旦過後開始割肉,然後春節之後發現怎麼天變了的道理是一模一樣的。樓市跟股市真的是太像了,很多起伏的規律,包括一些對從業者、購房者或者說我們這些投資人心理的一些影響,真是太像了。
2009年2月份之後到8月份,這半年在全國都是一個爆發,就跟我們看到從1664到3478那個過程是一模一樣的。很多地方的房價從谷底直接翻倍,絕大部分的城市來說,均價至少有50%左右的增幅吧,增長的特別迅速。那個時候的政策,是把在07年發布的那些限制條件全解除了,而且到處宣導買房就是愛國,大家都要去買房。當年有韓國人遇到危機,紛紛給國家捐獻黃金的故事,但中國太大了,靠黃金救不了,大家捐點錢也沒用,你只有買房。拉動數萬億的成交,才能從當時的經濟環境中解救出來。老百姓也都很聽話,事實證明,只要聽黨的話,後邊收穫都是非常大的,不管股市還是樓市。
那一輪漲得確實有點太快了,跟我們的股市是一樣的,我們在3478點之後就迎來了長期的下滑,好幾年一直下滑下去,跌的差不多快回到原點了。樓市呢,也是接近這樣的,在2010年開始又重新出臺調控。其實樓市的調控就是根據房價或者是投資的熱度來匹配的,太熱了就必須潑點涼水,太冷了肯定不會見死不救,最好是在一個箱體內,不要太高,不要太低,穩穩往上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慢牛行情,樓市也是希望這樣的。
但樓市還是跟股市一樣,都是爆起爆落的,只不過這個暴落要比股市強很多。主要兩點,一個是樓市長期形成的價格上漲趨勢,讓購房者有了心理上的優勢,只要買,賺錢只是早晚的問題,大家不用擔心跌的太多,只是早賺晚賺、賺多賺少的問題;另外一點,畢竟房子的流動性沒有那麼好,我不能說我們一點滑鼠就把房子賣掉了,這很難的,可能有些房子掛出去(我後來到了一家中介公司,我負責新房的業務,在那裡組建了一個公司,了解到二手的銷售情況比想像中難的多),差不多一年賣不出去都是很正常的。
憑藉長期形成的賺錢心裡和房屋的流動性比較差這個事實,中國樓市相對而言。還算是一個慢牛吧,只是這個慢牛總是出現一些脫韁的過程,譬如在16年17年啊,就是你稍微一放鬆,他就能給你翻倍漲上去,然後再慢慢走慢牛。而股市是稍微一放鬆,它就跌下去,然後再慢慢地沉底,樓市與股市在這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房地產是有非常強的領先性的,在我看來,樓市是類似於領先指數這樣的一個指標。我十年前也買了一些地產股,我買地產股都是買我比較熟的,因為工作關係跟大部分開發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業務交流比較多,對他們的風格多少了解一些。我當時買過萬科、保利、華發等等,這都是我的客戶,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後來從2010年開始時候,中間就沒怎麼買地產股,因為那個時候手裡的房子有點多,自己的工作收入也來自於房地產,希望能分散一下投資。
但我一直都是非常關心地產的,包括地產股的走勢,因為我認為地產就是股市的領先指標,地產好的時候,股市只是什麼時候跟上的問題;地產要是不好的時候,那麼股市肯定也好不了。就是說,我們不管最近幾年怎麼評價房地產,或者是說願不願意繼續把支柱性產業這幾個字加到房地產身上,它都是支柱性產業,是任何產業都無法替代的,誰也替代不了。
去年的商品房銷售額達到了15萬億,佔到GDP應該是16點幾吧,加上二手房就有20多萬億的總成交額,佔總GDP20%多了。這都不是說簡簡單單的一個支柱所能形容的了。地產不景氣,誰也好不了。
2010年後地產就進入一個沉默期,房價跌的也不是特別多,但是各家開發商現金流的問題都比較嚴重。如果是說一個企業沒有擴張過快。當時的回款速度還是可以的。但是這個過程中確實是大開發商吃小開發商最好的一個階段,很多小開發商對市場的認識充滿了悲觀,覺得這個行業已經沒法再走下去了,考慮一下自己的現金流就更加悲觀,因為他們最開始做地產的時候,手裡資金並不豐厚,有很多都是借來的啊,是各種各樣的關係進來的,銀行的還好辦,有很多私人的,這個借款利息非常高的。
小開發商很難在資本市場上融資,他們在跟大公司競爭中是完敗的,沒有任何還手的力量,比如說我們看到過去幾年,碧桂園、恆大、融創逐漸超過了原來的萬保金招,他們享受到了地產集中度進程的紅利,就是在11年之後啊,開始出現了,尤其14年之後越發明顯,地產越來越集中化。
可以說每一輪調控,都是一個洗盤的過程,都會把整個地產企業的秩序進行一些調整,重新排列。萬科還是很優秀的,這麼多年屹立不倒,雖然現在不是頭名,仍然排在前面。但其他的企業起起落落,我們看到過去這20年的一些排名在前面的開發商,,尤其原來的一些有國企背景的開發商,中間有一段是發展速度非常慢,被民企背景房企超過的非常多了。
剛才回顧到2010年左右,後來出來一次比一次更嚴重的調控,最開始是限貸,首付比例要提升,利率要增加。後來就是乾脆限購了,直接不讓買了。再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一點點全推開,全國各地都在限購,就是我怎麼打你都不聽話,那乾脆我就取消你買房資格。現在一個漏洞接一個漏洞被堵住,所以現在的限購這種政策執行起來,確實非常剛性。
實際上,限購限貸現在是一根救命稻草。如果經濟環境需要放水了,現在不需要印那麼多貨幣,其實我們的M2增速已經遠遠不如十年前那個狀態了,那麼只要這個政策稍微松一松,把房地產的一些壓制這種負擔沉重的那種大山,給你稍微鬆動一下,讓你喘口氣,馬上經濟就緩過來了。這已經變成了一個新的調控利器,由打壓行業的利器,變成了經濟穩定的一個壓倉石,你這個船行駛的時候,稍微晃一晃,就能夠讓他產生想要產生的效果。
從2010年到13年,有的地方到14年,地產都是在一個谷底持續低迷的狀態,價格和成交量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全國的總量仍然是保持上升的。因為這個時候很多三線城市、四線城市的發展特別快。中國畢竟是在一個高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我們看到增長數據,在2000年之後,這段時期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老百姓有錢了,他肯定要改善自己的住宅。我們在過去,尤其是九幾年零幾年前後建設的房子,現在看起來真的是太差了,有的不封閉,有的即使封閉沒有園林,沒有物業或者房屋質量有問題,就是說,我們在2010年代看到的很多問題都是過去的積攢。
很多人在經歷了無房到有房的過程之後,他們需要更好的住宅,他們需要更好的物業。即使不是說彰顯身份,至少他們也願意和自己比較相近的人住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這邊開著大奔,那邊住的人每天擠公交車上班,這兩個人彼此都看著不順眼。所以說,中國的住宅還是會發生很大的、質上的變化。
大家開始有了一些豪宅的概念,有了一些居住品質的要求,以前是我家裡的面積太小了,要換大的或者乾脆沒有房子要買房子,現在有可以說是整個社會購買能力最強的一批人,重新提出了自己的置業需求,就是我要住有品質的房子,或者住到跟我身份相匹配的房子裡,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實際上這個事現在是很大的一個課題。
所謂豪宅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在北京可能是10幾萬一平,在南京、杭州,可能是七八萬,再去二線城市可能是五六萬或者三四萬,看到一些更小的城市可能是一兩萬也算很貴的。住宅就是每個板塊的整體房價不一樣,概念也不一樣,但是這種需求是非常明顯的。不管是在地產股,還是其他的一些行業的投資,我比較喜歡去投一些能夠提供中高端產品的公司,因為我覺得在目前的中國來說,這種分化已經非常明顯了,不僅僅在樓市裡邊,在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
我們看到白酒這個行業,茅臺的利潤是超過各家酒廠的總和啊。這個酒是最貴的,利潤也是最高的。包括格力,格力的毛利率也是在家電行業屈指可數的。在地產裡邊有一些品牌溢價的企業,他的發展前景應該是可以既享受到這個行業的發展所提供的增速,也可以享受到人們不斷提高的,對品質不斷增長的要求,所帶來的額外的一部分收益。
我們現在的全國的平均的人均GDP啊,是在9000多美金。雖然我們在00年左右的時候,我們的人均GDP大約是日本的40分之一,那麼現在過去了20年,我們現在已經拉進到了四分之一。這段時間,日本沒怎麼變,我們是一直在增長,我們差不多漲了十倍。
以現在的增速,大概率去推算一下,就是我們在十年之後,全國平均的GDP大概率會在2萬美金左右,那我們東部的沿海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這些比較集中的富裕地區,大約現在是兩個多億人吧,我覺得現在的集中化過程中,應該會在十年之後大概率會到3億人左右吧,這部份的人均GDP能達到4萬美金,就是能達到日本現在人均GDP的狀況。日本現在一個多億的人口,如果我們有3億人達到日本現狀,那就意味著我們在十年之後會出現相當於兩個日本的強大的高端購買力。這個對整個中國的各行各業,我覺得都是一個非常決定性的影響,因為這些購買力未必在增量數字上產生最大的體現,但是他們在利潤上肯定是最大的貢獻者。
我們從16年底供給側改革之後吧,包括17-18年到今年的前四個月。我看到的各個行業的一些企業也是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這些,頭部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差距越來越大,能夠創造高毛利的企業發展的會更好,這就是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直接影響,也是迎合了現代收入結構發展規律的影響,這是我們當前的一個很大課題,對地產、對各個行業都是這樣。
股市和樓市太相似了,我們在16年開始,有的城市在15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8年上半年,差不多兩年左右的時間裡邊,頭部城市的房價增長很快。高房價的城市這個上漲數字更加驚人,比如北京直接漲了3萬塊錢的均價上來,這個確實很恐怖的,在全世界房價的發展歷史上來說都是很恐怖的。那麼這個也是說明跟股市的邏輯是一樣的,就是高端置業、高端購買者的需求已經成為主流,他們對利潤的貢獻是超過下邊很多人的,二八定律嘛。
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包括中國有錢人的數量決定了中國的房價真的是不貴,儘管這個說完之後會讓很多人覺得,這個屬於不為民生著想,但只有住宅品質上去了,我們才能收到更多稅收,收到稅才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更多的建設中,非要壓抑這種需求,一方面,有錢人也是老百姓,老百姓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來說,把一部分額外能夠收到的一些稅也好還是費也好,這個機會也喪失了,這個我覺得從管理者角度來說也沒有必要的嘛。那麼十年之後,我自己理解是大概率,北京、上海、深圳這些龍頭城市,仍然有翻一番的機會的。但是翻一番之後,再往上走就很難了。
北京再翻一番就達到現在香港的標準,那麼就進入全世界最頭部的一個位置了。房價到了一個不能說頂端啊,它上面還會有一些通貨膨脹啊,貨幣的一些變化所影響的一些價格體系的,但是基本上已經到了我們經濟紅利全部用完的時候,再往上就是貨幣的一些變化了。那麼北京、上海、深圳的天花板界定了,就等於全國城市都有了一個坐標,我們再往下看一下,廣州、杭州、南京,這些城市該在什麼坐標上。包括想青島、廈門啊,這些城市都在什麼坐標上,這個大家各自可以有各自的理解了。
從橫向來看的話,比如說對全世界房價做一項對比,一個城市經濟的競爭能力和這個城市的房價基本都是匹配的。北京、上海已經進入世界一線城市的行列,我看過一些國際的排名,可以跟東京或者說巴黎、香港這樣城市並列。那麼在十年之後如果再翻一番的話,房價是不是能夠接近倫敦和紐約呢?我覺得以中國的經濟發展來說,這是早晚的問題,只是10年或者20年還是更久吧,這也看人家的發展速度。
這些發展速度,如果大家都互相匹配的話,那麼這些各地的樓價也就比較相似了,我覺得會是一個相應的水平線。而且能夠在北京買得起億萬豪宅的人,他的事業肯定是世界化、全球化,就是能夠買得起千萬住宅的人,他不會局限在某一個縣城某一個省城,那麼能夠買得起億萬住宅的人,他也不會局限於一個國家,那麼這個時候市場是有一個連通器原理的,性價比呀,包括所產生的一些配套資源都會互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