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房地產市場相較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發展卻很迅速。如果從1978年改革開放算起,房地產40年可以說經歷了迅猛的起步和成長並逐步成熟。嚴格意義上,真正的房地產市場也就20年。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就如同年輕人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青春期一樣,難免有躁動,有教訓,但更有成長。
《安家》雜誌根據房地產從概念提出的萌芽狀態,到起步發展,以及成長過程中向成熟過渡的發展歷程,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特點。《安家》認為,房地產40年可以分為以下6個不同階段。當然,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你或許也可以分出不同的階段,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第一個階段(1978-1979):房地產概念萌芽,開始居民全價售房試點
1978年之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房地產在中國並未成為一個產業。國家經濟發展的若干個「五年」計劃中也從未出現「房地產」的發展規劃與計劃。
彼時,城市住房由國家統一建設,建好後按照不同標準對城市居民進行實物分配,住房是工作單位的員工福利之一,並沒有形成房地產市場。在農村,由於中國實行包括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福利制度在內的城鄉二元管理結構,農村的農民住房是以集體土地所有制的宅基地自建房為主。
1978年的中國老百姓還沒有聽說過「房地產」這個詞語,他們只曉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擠、太小。在此前的將近30年裡,湧動於大江南北的中國人,被西方新聞界形容成「螞蟻」。這群螞蟻人穿著邋遢,顏色、式樣幾乎相通的衣服,住在低矮、擁擠、破舊的房子裡。
可以明確的一點是,中國在1978年以前沒有房地產業,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出現房地產行業的萌芽。1978年,有人在城市住宅建設會議上就提示「解決住房問題能不能路子再寬些?」第二年,中國開始實行向居民全價售房試點。
1980年,第一個港資開發商在內地建設項目——新世界中國大酒店
1981年,中房集團是中國第一家房屋開發公司
1985年,北京市華遠經濟建設開發總公司領導成員(右一):任志強
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響土地拍賣槌
1988年海南省成立
1990年,中國最早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發軔於1990年的上海
隨後一兩年,發表《關於建築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文章,文中包括「房子是可以賣的」等內容。當時,雜誌發表文章,也論證住宅屬於商品,私人購房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並不矛盾。從那時候起,「房產」概念逐漸萌芽生根。
第二個階段(1980-1987):房地產誕生,房地產業初登歷史舞臺
進入1980年,再次為城鎮居民購房發聲,明確表態支持居民購買房屋、蓋房。甚至提出「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隨後國家發布「準許私人建房、買房,準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房」的通知,拉開了中國房改序幕。
1980年被稱為中國房地產的元年,這一年國家把房子定義為商品。房改和土地改革同時被推動,中國房地產正式成為了一個產業。
1981年,中國才開始有房價數據這一說法。根據《中國34年房價變遷史》一文中提到,1981年浙江溫州瑞安商品房賣出了68.85元/平的價格,算下來一套2600元。這個單價相當於一位普通工人的月均工資。但老百姓依然覺得買不起。重要的是那會的意識裡沒有買房的概念。
1984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組織考察團到深圳進行考察,之後在廣東佛山召開會議。中國房地產產業概念正式被提出,房地產業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歷史終於要發展到關鍵節點了。在人們無數次審視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脈絡後,把中國樓市起點的坐標定位到了1987年那場並不起眼的土地拍賣會上。就在中國南海邊陲,新成立的深圳為籌錢發展特區賣出了新中國第一幅土地時,也正式拉開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序幕。
1987年,深圳進行了首次公開土地拍賣,催化全國房地產加速發展。所以,1987年中國地產才開始真正進入商品化。
劉曉光回憶說:「從1987年以後,中國就有些房地產開發的概念了,但還不是正式的進入房地產大開發年代。那個時候最早是一些商業網點,後來開始有些住宅。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居住改變了中國,居住給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可以傳宗接代的財產權。」
第三個階段(1988-1997):房地產第一個瘋狂飛躍的十年
1988年,房改正式全面試點,土地禁錮也終於完全放開。2月,國家批准印發了「房改領導小組」的《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並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實行住房商品化,將實物分配逐步改變為貨幣分配,使住房這個大宗商品進入消費市場。
該《實施方案》的出臺,標誌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進入全面試點階段,也掀起了國內第一輪的房改熱潮,城市綜合開發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萬通六君子今昔對比
這一年的前後,馮侖、潘石屹、易小迪、張玉良、胡葆森、黃怒波等,紛紛放棄體制內的鐵飯碗,走上了創業的道路。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萬通、綠地、建業等房地產企業。
1992年,揭開了中國新一輪改革的序幕,徹底改變了這個大國的走向,對於中國每個人,對於中國房地產,影響深遠。
1993年,國家陸續頒布實施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發放住房債券等,在宏觀經濟過熱的經濟環境背景下,直接催生了連續兩年的第一輪房地產投資泡沫。此輪泡沫的特點是在帶著鮮明時代特徵——「特區」的局部市場(海南、北海、廣州、深圳)供應過大、消費需求不足,金融體系不完善帶來的土地炒作催化泡沫等。在國家強制停止銀行貸款、清理土地等行政幹預下,刺破了海南、北海、廣州、深圳等局部市場的泡沫。
海南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是中國房地產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頁,海口市地價從1993年最高的680萬元/畝一路狂瀉,到1996年年初已經跌至約100萬元/畝,跌幅達85%,基本上回落到1991年的水平。海南巨量的房地產庫存,一直到1999年才清理完成。海口市的房價,在2010年前後才重新回到1993年上半年的高點。
1996年,國家提出,住宅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點,房地產行業迎來了又一個重大轉折,從此翻開新篇章。這一年,房企老兵們在積極求變,境外上市、瘦身、關注產品質量,新兵們不畏艱難,強勢登場,為行業帶來新風氣、新希望。
那時候的房價對老百姓依然遙不可及
1988—1997年,這一時期,中國誕生了以萬科為代表的第一批房地產開發企業,數量在2萬家左右。但由於自有資金不足、金融政策對民資的限制,這一時期的房地產市場主要由國資企業主導。比如北京華遠、上海城開等。
第四個階段(1998-2003):福利分房全面終結,住房貨幣化開始
1998年7月3日,是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的一個分水嶺。很多開發商在1998年上半年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紛紛賣掉退出市場。為了遏制市場進一步下滑的危險,國家決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房地產發展的政策,最具代表的是7月3日,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從這一刻起,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被廢止,標誌房地產開始市場化。
1999年低迷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在開展個貸、降息、公房允許上市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下逐漸升溫。這一年,海南成為了處置積壓房地產的試點城市,曾經遭遇重創的房地產市場迎來新生。這一年,王石、大炮雙雙辭職,引起了史上最轟動的一場人事動蕩。這一年,創業熱潮還在繼續,佳兆業、升龍集團、時代地產、電建地產、鴻榮源、北科建、和裕地產、上實城開、陽光100、東原地產等房企相繼誕生。更重要的是,這一年,網際網路進入了房地產,搜 房網的創立揭開了房地產聯姻網際網路的序幕。
萬達在全國首創了商業和地產相結合的「訂單地產」。所謂的「訂單地產」,就是招商在前,建設在後,萬達將與國內、國際一流商家共同選址、共同設計、先租後建。王健林分析稱:「不能建好房子再招商,而是要先把大租戶的需求搞清楚,按照租戶的個性要求量身訂做。我要把房子租給商戶,就必須先替商戶考慮能不能掙到錢。如果掙不到錢,我也就收不到租金。」
2003年6月,央行印發「121號文」,嚴控銀行的房地產開發貸、土地儲備貸款、個人住房貸等。並且首次推出了二套房提高首付,利率上浮概念。121號文效果顯著,全國房價應聲下跌,上漲勢頭得到遏制,全國地產行業進入冬季。
大炮隨後通過媒體炮轟「121號文件」,他認為「121號文件」如果嚴格執行,將使整個經濟形勢都受到影響,許多房企將面臨資金鍊斷裂,銀行也將冒著大量貸款無法回收,造成死帳的風險。
全國各地的開發商通過開會、發言、撰文等方式,旗幟鮮明地集體反對「121號文件」,北京的開發商們甚至以建立房地產聯席會議制度來「集體救市」。
各地銀行因此遲遲未出臺調控細則,所有開發商都無法理解,從1998年至2002年為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升溫期,政策大多以「規範、鼓勵、支持、優惠」為主,央行此番為何突然祭出如此厲政打擊樓市。
然而非典爆發,全國經濟影響嚴重。出於保增長的考慮,住建部發布了「18號文」,將鼓勵房地產發展定性為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增長,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渠道。於是全國房價止跌反彈,繼續上漲。
第五個階段(2004-2013):房地產第二個黃金十年發展
2004—2013是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也是國家對房地產密集調控的十年。2004年「8.31」大限開始到2013年,國家及相關部委共計出臺70餘項重要的宏觀調控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財稅、土地、行政四個方面,政策出臺之多、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但由於未觸動房地產發展的根本動力,歷次調控以失敗告終。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衰退,中國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推出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更為直接推動了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房地產市場反而由於行政對於市場的幹涉,一次次地爆發式增長,價格快速上升。截止2012年,以國際通用衡量房價水平的指標,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達到25倍,高於紐約、東京等國際大城市,二三線城市,大量房屋空置。因此,歷次的房地產調控都是捨本逐末,形成了一個畸形的房地產市場,給民眾留下了房地產發展負面的印象。
此階段,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特徵是發展不平衡。表現在沿海與內地市場的不平衡,市場主要聚焦於長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江蘇)、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及周邊城市群)、環渤海地區(京津冀遼魯等),內地及中西部地區市場佔比小;城市與農村的不平衡,房地產主要在城市中發展;客戶群體的不平衡,客戶主要是先富起來的城市富裕階層,佔絕大多數的城市中低收入者沒有獲得住房;房地產產品品質的不平衡,普通住宅品質低下,高檔住宅奢華。
中國房地產企業在此輪發展周期中,伴隨市場規模的增大,企業數量極劇上升,但隨著調控也進一步兼併整合,行業集中度快速提高。2005年,房地產前100強僅佔11%的市場份額,而截止2012年底,房地產行業前50強佔據了21%的市場份額,企業競爭導致的優勝劣汰現象明顯。但到了2013年的房地產市場總體特徵就是震蕩上行。由於各地並未嚴格執行調控政策,房地產市場出現明顯回暖,尤其是一線城市房價出現了連續多月的較快上漲,雖然各地相繼收緊調控政策,但也沒能將房價束縛住。
第六個階段(2014-2018):房地產轉型及長效機制探索階段
經歷輝煌而又繁榮的房地產黃金十年後,房地產逐漸走向白銀時代。房地產已經成為大房企的遊戲,市場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小房企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據當時數據統計顯示,公布2014年銷售業績的企業共37家,其中僅15家完成年度目標,且這些企業大多集中在千億級別房企中。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房地產黃金十年基本已經宣告結束,未來房企告別單一的房地產銷售模式,謀求轉型和跨界已經成為發展方向。
在房地產市場整體取得輝煌業績的同時,安家博達集團董事長劉文斌卻給出了另一種解釋,房地產正逐步進入寡頭時代,銷售數據的好壞已經不能直接反映房地產市場的好壞。也就是說,不止是房地產市場有區域分化,房企之間的分化也非常嚴重,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只有具特色競爭力的公司或者真正的大企業才能生存並且越活越好,更多的中小房企可能被平均了。
安家博達集團董事長劉文斌
也就是在那一年,安家博達集團也站在了歷史的風口上,較早的確立了探索轉型的目標。劉文斌感慨並判斷,「地價飛漲,加上各種稅費在內的成本高達70-75%以上,企業生存壓力劇增,許多中小房地產企業倒閉潮將起,可能會有大批的中小開發商死去或離場,大批的代理機構、廣告策劃公司倒閉,大量的業內從業人員失業,整個行業收入下降……這就是房地產行業的整體新常態。」
事實證明,這種判斷是有前瞻性的。
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百強(TOP100)房企業績規模大幅增長,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其中,TOP10房企集中度達24.1%,TOP30和TOP100房企集中度分別達到了38.4%和55.5%。另外,龍頭三強銷售額均超5000億,千億陣營已達17家。
這項數據在2016年還是這樣,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並在提速,十強房企銷售額佔比達到19%,而百強房企佔比更是高達49%,與其他13萬家房企幾乎平分天下。由此可見,房地產市場也將是大企業的市場,大批中小房企或將離場,未來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形勢會更加嚴峻。
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016年時,國家層面提出了「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新定位,2017年3月17日新政後,標誌著一線城市傳統房地產開發模式走向終結,「去商品化」趨勢明顯。
伴隨著國際形勢、經濟走勢的巨變,中國房地產也步入變革的深水區。在房住不炒這個新定位背景下,在長效機制的建立呼之欲出的預期下,史無前例的嚴厲調控,助推房地產行業發生變革和洗牌,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漸漸走進死胡同,再難適應新時代發展,新時代房地產萬眾矚目。
2018年,將是房地產變革的關鍵年。我們也對新時代的房地產發展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