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40年發展歷程的6個階段,那時候房價68元也買不起

2021-01-18 騰訊網

我國房地產市場相較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發展卻很迅速。如果從1978年改革開放算起,房地產40年可以說經歷了迅猛的起步和成長並逐步成熟。嚴格意義上,真正的房地產市場也就20年。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就如同年輕人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青春期一樣,難免有躁動,有教訓,但更有成長。

《安家》雜誌根據房地產從概念提出的萌芽狀態,到起步發展,以及成長過程中向成熟過渡的發展歷程,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特點。《安家》認為,房地產40年可以分為以下6個不同階段。當然,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你或許也可以分出不同的階段,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第一個階段(1978-1979):房地產概念萌芽,開始居民全價售房試點

1978年之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房地產在中國並未成為一個產業。國家經濟發展的若干個「五年」計劃中也從未出現「房地產」的發展規劃與計劃。

彼時,城市住房由國家統一建設,建好後按照不同標準對城市居民進行實物分配,住房是工作單位的員工福利之一,並沒有形成房地產市場。在農村,由於中國實行包括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福利制度在內的城鄉二元管理結構,農村的農民住房是以集體土地所有制的宅基地自建房為主。

1978年的中國老百姓還沒有聽說過「房地產」這個詞語,他們只曉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擠、太小。在此前的將近30年裡,湧動於大江南北的中國人,被西方新聞界形容成「螞蟻」。這群螞蟻人穿著邋遢,顏色、式樣幾乎相通的衣服,住在低矮、擁擠、破舊的房子裡。

可以明確的一點是,中國在1978年以前沒有房地產業,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出現房地產行業的萌芽。1978年,有人在城市住宅建設會議上就提示「解決住房問題能不能路子再寬些?」第二年,中國開始實行向居民全價售房試點。

1980年,第一個港資開發商在內地建設項目——新世界中國大酒店

1981年,中房集團是中國第一家房屋開發公司

1985年,北京市華遠經濟建設開發總公司領導成員(右一):任志強

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響土地拍賣槌

1988年海南省成立

1990年,中國最早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發軔於1990年的上海

隨後一兩年,發表《關於建築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文章,文中包括「房子是可以賣的」等內容。當時,雜誌發表文章,也論證住宅屬於商品,私人購房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並不矛盾。從那時候起,「房產」概念逐漸萌芽生根。

第二個階段(1980-1987):房地產誕生,房地產業初登歷史舞臺

進入1980年,再次為城鎮居民購房發聲,明確表態支持居民購買房屋、蓋房。甚至提出「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隨後國家發布「準許私人建房、買房,準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房」的通知,拉開了中國房改序幕。

1980年被稱為中國房地產的元年,這一年國家把房子定義為商品。房改和土地改革同時被推動,中國房地產正式成為了一個產業。

1981年,中國才開始有房價數據這一說法。根據《中國34年房價變遷史》一文中提到,1981年浙江溫州瑞安商品房賣出了68.85元/平的價格,算下來一套2600元。這個單價相當於一位普通工人的月均工資。但老百姓依然覺得買不起。重要的是那會的意識裡沒有買房的概念。

1984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組織考察團到深圳進行考察,之後在廣東佛山召開會議。中國房地產產業概念正式被提出,房地產業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歷史終於要發展到關鍵節點了。在人們無數次審視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脈絡後,把中國樓市起點的坐標定位到了1987年那場並不起眼的土地拍賣會上。就在中國南海邊陲,新成立的深圳為籌錢發展特區賣出了新中國第一幅土地時,也正式拉開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序幕。

1987年,深圳進行了首次公開土地拍賣,催化全國房地產加速發展。所以,1987年中國地產才開始真正進入商品化。

劉曉光回憶說:「從1987年以後,中國就有些房地產開發的概念了,但還不是正式的進入房地產大開發年代。那個時候最早是一些商業網點,後來開始有些住宅。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居住改變了中國,居住給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可以傳宗接代的財產權。」

第三個階段(1988-1997):房地產第一個瘋狂飛躍的十年

1988年,房改正式全面試點,土地禁錮也終於完全放開。2月,國家批准印發了「房改領導小組」的《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並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實行住房商品化,將實物分配逐步改變為貨幣分配,使住房這個大宗商品進入消費市場。

該《實施方案》的出臺,標誌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進入全面試點階段,也掀起了國內第一輪的房改熱潮,城市綜合開發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萬通六君子今昔對比

這一年的前後,馮侖、潘石屹、易小迪、張玉良、胡葆森、黃怒波等,紛紛放棄體制內的鐵飯碗,走上了創業的道路。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萬通、綠地、建業等房地產企業。

1992年,揭開了中國新一輪改革的序幕,徹底改變了這個大國的走向,對於中國每個人,對於中國房地產,影響深遠。

1993年,國家陸續頒布實施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發放住房債券等,在宏觀經濟過熱的經濟環境背景下,直接催生了連續兩年的第一輪房地產投資泡沫。此輪泡沫的特點是在帶著鮮明時代特徵——「特區」的局部市場(海南、北海、廣州、深圳)供應過大、消費需求不足,金融體系不完善帶來的土地炒作催化泡沫等。在國家強制停止銀行貸款、清理土地等行政幹預下,刺破了海南、北海、廣州、深圳等局部市場的泡沫。

海南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是中國房地產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頁,海口市地價從1993年最高的680萬元/畝一路狂瀉,到1996年年初已經跌至約100萬元/畝,跌幅達85%,基本上回落到1991年的水平。海南巨量的房地產庫存,一直到1999年才清理完成。海口市的房價,在2010年前後才重新回到1993年上半年的高點。

1996年,國家提出,住宅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點,房地產行業迎來了又一個重大轉折,從此翻開新篇章。這一年,房企老兵們在積極求變,境外上市、瘦身、關注產品質量,新兵們不畏艱難,強勢登場,為行業帶來新風氣、新希望。

那時候的房價對老百姓依然遙不可及

1988—1997年,這一時期,中國誕生了以萬科為代表的第一批房地產開發企業,數量在2萬家左右。但由於自有資金不足、金融政策對民資的限制,這一時期的房地產市場主要由國資企業主導。比如北京華遠、上海城開等。

第四個階段(1998-2003):福利分房全面終結,住房貨幣化開始

1998年7月3日,是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的一個分水嶺。很多開發商在1998年上半年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紛紛賣掉退出市場。為了遏制市場進一步下滑的危險,國家決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房地產發展的政策,最具代表的是7月3日,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從這一刻起,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被廢止,標誌房地產開始市場化。

1999年低迷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在開展個貸、降息、公房允許上市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下逐漸升溫。這一年,海南成為了處置積壓房地產的試點城市,曾經遭遇重創的房地產市場迎來新生。這一年,王石、大炮雙雙辭職,引起了史上最轟動的一場人事動蕩。這一年,創業熱潮還在繼續,佳兆業、升龍集團、時代地產、電建地產、鴻榮源、北科建、和裕地產、上實城開、陽光100、東原地產等房企相繼誕生。更重要的是,這一年,網際網路進入了房地產,搜 房網的創立揭開了房地產聯姻網際網路的序幕。

萬達在全國首創了商業和地產相結合的「訂單地產」。所謂的「訂單地產」,就是招商在前,建設在後,萬達將與國內、國際一流商家共同選址、共同設計、先租後建。王健林分析稱:「不能建好房子再招商,而是要先把大租戶的需求搞清楚,按照租戶的個性要求量身訂做。我要把房子租給商戶,就必須先替商戶考慮能不能掙到錢。如果掙不到錢,我也就收不到租金。」

2003年6月,央行印發「121號文」,嚴控銀行的房地產開發貸、土地儲備貸款、個人住房貸等。並且首次推出了二套房提高首付,利率上浮概念。121號文效果顯著,全國房價應聲下跌,上漲勢頭得到遏制,全國地產行業進入冬季。

大炮隨後通過媒體炮轟「121號文件」,他認為「121號文件」如果嚴格執行,將使整個經濟形勢都受到影響,許多房企將面臨資金鍊斷裂,銀行也將冒著大量貸款無法回收,造成死帳的風險。

全國各地的開發商通過開會、發言、撰文等方式,旗幟鮮明地集體反對「121號文件」,北京的開發商們甚至以建立房地產聯席會議制度來「集體救市」。

各地銀行因此遲遲未出臺調控細則,所有開發商都無法理解,從1998年至2002年為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升溫期,政策大多以「規範、鼓勵、支持、優惠」為主,央行此番為何突然祭出如此厲政打擊樓市。

然而非典爆發,全國經濟影響嚴重。出於保增長的考慮,住建部發布了「18號文」,將鼓勵房地產發展定性為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增長,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渠道。於是全國房價止跌反彈,繼續上漲。

第五個階段(2004-2013):房地產第二個黃金十年發展

2004—2013是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也是國家對房地產密集調控的十年。2004年「8.31」大限開始到2013年,國家及相關部委共計出臺70餘項重要的宏觀調控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財稅、土地、行政四個方面,政策出臺之多、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但由於未觸動房地產發展的根本動力,歷次調控以失敗告終。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衰退,中國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推出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更為直接推動了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房地產市場反而由於行政對於市場的幹涉,一次次地爆發式增長,價格快速上升。截止2012年,以國際通用衡量房價水平的指標,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達到25倍,高於紐約、東京等國際大城市,二三線城市,大量房屋空置。因此,歷次的房地產調控都是捨本逐末,形成了一個畸形的房地產市場,給民眾留下了房地產發展負面的印象。

此階段,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特徵是發展不平衡。表現在沿海與內地市場的不平衡,市場主要聚焦於長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江蘇)、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及周邊城市群)、環渤海地區(京津冀遼魯等),內地及中西部地區市場佔比小;城市與農村的不平衡,房地產主要在城市中發展;客戶群體的不平衡,客戶主要是先富起來的城市富裕階層,佔絕大多數的城市中低收入者沒有獲得住房;房地產產品品質的不平衡,普通住宅品質低下,高檔住宅奢華。

中國房地產企業在此輪發展周期中,伴隨市場規模的增大,企業數量極劇上升,但隨著調控也進一步兼併整合,行業集中度快速提高。2005年,房地產前100強僅佔11%的市場份額,而截止2012年底,房地產行業前50強佔據了21%的市場份額,企業競爭導致的優勝劣汰現象明顯。但到了2013年的房地產市場總體特徵就是震蕩上行。由於各地並未嚴格執行調控政策,房地產市場出現明顯回暖,尤其是一線城市房價出現了連續多月的較快上漲,雖然各地相繼收緊調控政策,但也沒能將房價束縛住。

第六個階段(2014-2018):房地產轉型及長效機制探索階段

經歷輝煌而又繁榮的房地產黃金十年後,房地產逐漸走向白銀時代。房地產已經成為大房企的遊戲,市場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小房企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據當時數據統計顯示,公布2014年銷售業績的企業共37家,其中僅15家完成年度目標,且這些企業大多集中在千億級別房企中。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房地產黃金十年基本已經宣告結束,未來房企告別單一的房地產銷售模式,謀求轉型和跨界已經成為發展方向。

在房地產市場整體取得輝煌業績的同時,安家博達集團董事長劉文斌卻給出了另一種解釋,房地產正逐步進入寡頭時代,銷售數據的好壞已經不能直接反映房地產市場的好壞。也就是說,不止是房地產市場有區域分化,房企之間的分化也非常嚴重,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只有具特色競爭力的公司或者真正的大企業才能生存並且越活越好,更多的中小房企可能被平均了。

安家博達集團董事長劉文斌

也就是在那一年,安家博達集團也站在了歷史的風口上,較早的確立了探索轉型的目標。劉文斌感慨並判斷,「地價飛漲,加上各種稅費在內的成本高達70-75%以上,企業生存壓力劇增,許多中小房地產企業倒閉潮將起,可能會有大批的中小開發商死去或離場,大批的代理機構、廣告策劃公司倒閉,大量的業內從業人員失業,整個行業收入下降……這就是房地產行業的整體新常態。」

事實證明,這種判斷是有前瞻性的。

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百強(TOP100)房企業績規模大幅增長,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其中,TOP10房企集中度達24.1%,TOP30和TOP100房企集中度分別達到了38.4%和55.5%。另外,龍頭三強銷售額均超5000億,千億陣營已達17家。

這項數據在2016年還是這樣,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並在提速,十強房企銷售額佔比達到19%,而百強房企佔比更是高達49%,與其他13萬家房企幾乎平分天下。由此可見,房地產市場也將是大企業的市場,大批中小房企或將離場,未來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形勢會更加嚴峻。

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016年時,國家層面提出了「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新定位,2017年3月17日新政後,標誌著一線城市傳統房地產開發模式走向終結,「去商品化」趨勢明顯。

伴隨著國際形勢、經濟走勢的巨變,中國房地產也步入變革的深水區。在房住不炒這個新定位背景下,在長效機制的建立呼之欲出的預期下,史無前例的嚴厲調控,助推房地產行業發生變革和洗牌,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漸漸走進死胡同,再難適應新時代發展,新時代房地產萬眾矚目。

2018年,將是房地產變革的關鍵年。我們也對新時代的房地產發展充滿了期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房價低的時候沒人買房?房價上漲,買不起了,後悔怎麼辦?
    房價低的時候大家沒有關心房地產市場,也沒有打算買房,而房價高的時候反而想要買房了。在房價低的時候,其實絕大部分朋友並沒有把眼光集中在房地產市場裡面。這個時候大家似乎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心想房價反正沒有上漲,先掙錢再說。
  • 韓國首爾房價4年漲價近6成 2020中國房地產行業深度發展研究及投資...
    韓國首爾房價4年漲價近6成 2020中國房地產行業深度發展研究及投資戰略 2020年10月14日 HuangJiang來源:網際網路
  • 連續6年「神預測」中國房價的社科院,又對2021年房價進行了預測
    但是在房地產行業,社科院可是非常有名,因為社科院曾經2014年到2020年連續6年「神預測」中國房價,最近又再次預測2021年房價,在剛剛過去的12月21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2021)》,其中就有4條關於對2021年樓市的預測:1、2021年全國房價平均上漲5%左右;2、房產稅大概率在十四五期間出臺;3、商品房的銷售面積會繼續增長,並且會創新高
  • 有人說:不能以老百姓買不起房,為代價來刺激房地產,你怎麼看
    說真話、講實話、不廢話、沒套話,今天就讓我說一點大家比較聽得懂的人話,對於房價,其實我們從表面上來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現在大部分老百姓買不起房子是事實,如果以此來刺激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在冠冕堂皇之下,背後將千瘡百孔。
  • 從房價20年的增長曆程看地產發展方向
    但作為一個普通百姓來說,我覺得現在的購房壓力並不比20年前更大,因為那個時候房價看起來是很便宜,但收入更低。01年的時候我在北京,聽到周邊的同事說,我要去買房,去買一個4000多塊錢的房,這都很驚訝的,因為4000多塊錢的房價,在一個二線城市都是頂級住宅了,但是在北京,就是一個比經濟適用房略高一點的價位。而當時北京的大學生畢業後的工資,也就比一般的二線城市每個月高出500元左右吧。
  • 首爾房價暴漲52%韓國掀起恐慌性購房潮 2020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
    近3年來,韓國累計頒布了23項房產新政,然而在政策高壓下,首爾公寓樓價格卻大幅上漲了52%。很多韓國民眾擔心房價繼續攀升,著急出手購房,掀起了一撥恐慌性購房潮。隨著韓國這一撥購房熱的興起,韓國家庭負債規模再創新高。根據韓國央行19日公布的數據,二季度韓國家庭負債總額高達1637.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9.5萬億元),也是韓國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 40年,深圳房價是如何一步步漲到今天的?
    文 | 樓公子40年來,深圳一路破浪前行,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發展為如今舉世矚目的國際化都市。但同時,深圳不斷攀升的房價也在刺激著大眾的神經——根據諸葛找房的信息,深圳7月二手房均價7.05萬元/平方米,位居全國第一,環比6月上漲1.26%。
  • 深圳40周年,房價簡史
    元/平,送藍印戶口3-4個,聲稱是96年最後一次入戶機會。別墅以2.68萬/平創下天價記錄,小高層賣8000元/平,這一年深圳房產均價還不到6000元/平方米。這年1月房價10872元/平,10月17350元/平,漲幅高達70%,「9.27新政」之後成交劇烈下滑,市場低迷到年底。金地梅隴鎮二期開盤,千人湧向會展中心開盤現場,均價高達1.1萬元/平,當天成交達85%,現在也不過賣6.6萬/平方米。
  • 中科院最新預測:2020年全國房價走勢!
    日前,在中國經濟預測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預測稱,2020年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約9753元/平方米,同比上漲約6.1%。劉全認為,房住不炒和房地產調控政策機制仍是主要基調,全國房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未來房價企穩已是大概率事件。全國正處在人口大流動的時代,城鎮化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 香港房價太貴,人均居住面積16平方米?拐點來了,房價已經下跌
    畢業、工作、結婚、生子可以將人生劃分成了四個階段。說起結婚與買房的關係那可是十分的密切了,對於我們而言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相當於是有一個家,因此有房就成了絕大部分人結婚的必備條件。而房價,也自然成為了小到剛畢業,大到退了休的人都在關心的話題。
  • 房地產就是個永動機 永遠提供著房價上漲的動力
    但是在一些專家眼裡,房地產就是個永動機,永遠提供著房價上漲的動力。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我們的城鎮化潛力還沒有被完全釋放,未來城鎮人口增長對住房的需求潛力巨大。城鎮化率以每年1個百分點增長到2030年,城鎮人口約10億,他們進城就要買房。房地產不是到頭了,還遠遠沒有到頭,還有巨大的潛力沒有發揮。
  • 2020年以後房價真的會降嗎?經濟學家預測:房價必漲觀念徹底反轉
    在他看來,住宅供地的成本是6800元/平米,按照貨幣比兩倍的話,6800元*2倍,到時候1.4-1.5萬/平米的房子將成為主流,即使如此,開發商也是不賺錢的。在印象中,鍾偉一直以看多樓市觀點為主。不過,奇怪的是,也是在2018年,他還說出了「房價必漲的觀念在2018年徹底反轉」的看法,而且勸大家在多數時候別買房,箇中緣由確實耐人尋味。
  • 想要看空或看漲房價,你需要知道的房地產經濟數據!含商品房本質
    所以,中國的房地產什麼時候真正的結束?——什麼時候有替代房地產的勞動剩餘積累方式出現的時候。也許是高度發達的所得稅徵收體系,也許是人民幣收割其他國家,不知道。在此之前,不可能房地產會出問題。而在此之後,沒有了房地產,也會有其他的東西來繼續完成勞動剩餘積累的使命。
  • 有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憑什麼房價那麼高,誰給的勇氣?
    看了這組數據讓人震驚,眾所周知,這幾年生意不好做,店難開,廠難辦,公司難經營,工難打,錢難掙,但也沒想到有6億人月收入僅僅1000元,而反觀房價這些年卻一路節節上漲,一線城市動輒都是五七萬每平方,甚至高達十萬以上,二三線城市也動輒一二萬以上,連一些小縣城也敢萬元,你說收入那麼低,憑什麼房價那麼高,誰給的勇氣?
  • 房地產「降價潮」降臨?有樓盤直降4000元,買房人恐「難眠」
    今年,我國房地產市場又創「新高」了!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房市場銷售預計將達到17億平方米、銷售金額有望超過17萬億元,有望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不得不說,我國房地產發展增速依然較快。 過去20年,許多購房者閉著眼睛買房,都賺得盆滿缽滿!受此影響,全國買房投資熱情非常高,以至於我國40%城鎮居民家庭擁有2套及以上房產。可見,不少家庭都將房產作為家庭主要投資品。
  • 2020年,房價是漲還是跌?這篇長文告訴你答案
    在這個不一樣的2020年裡,每個行業都在進行著巨變,房地產也是一樣的,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已經將錢都用在了買房上面了,那麼今年,買房合適嗎,是否會迎來降價潮?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舉個例子吧。可在數年之後的1993年,日本房地產價格在到達最高點之後,泡沫突然幻滅,房價極速下滑。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日本房價下跌是暫時的,一定能恢復。因為日本土地狹小,城市到處是需要房子的人,而城市化進程依然在繼續,作為剛需品,房價不可能一直只跌不升,因此在泡沫破裂期間,不知有多少人衝進去買房。
  • 靈魂拷問:南昌城市發展水平配不上12748元/㎡的房價?
    近日,中國房地產報發布特稿,《城市發展配不上「高房價」?南昌遭遇靈魂之問》,文中通過中部省會城市武漢、合肥、南昌、長沙四城的GDP、常住人口、人均可支收、新房均價對比,認為南昌城市發展配不上12748 元/㎡的房價。 四城房價對比(數據/中國房地產報)
  • 大腕,你看錯中國房價走勢了
    來,我今天給你們介紹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炒房,把時間拉回到1991年,這一年,國務院進行24個省份的房改,從少量地區試點,到全面推行地產商業化,中國房地產正式開始了第一輪的上漲。第一個泡沫積蓄的區域,是海南。1988年,也就是地產元年的次年,海南的房價為1350元/平方米,1991年的價格為1400元/平方米,3年漲了50元。
  • 未來5年房地產稅有大動作?專家提3種徵收方案,房價會下跌嗎?
    在去年的一場活動上,潘石屹說過這樣一段話:20年前,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只有5.7平米,舒適度不高,因此房地產是剛需。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37平米,和發達國家的水平一樣,所以到今天為止,房地產已經不是剛需了。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經過房地產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不缺房子了。
  • 91年,30歲沒結婚沒孩子,房價!我特麼「謝謝」你
    10個有6~7個。 2019年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僅為10.48‰(千分之一),出生人口數量僅為1465萬人,創下了近40年來的新低。遠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而且也低於大多數的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