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著陸的兔子(原創不易,且看且珍惜)
《海上鋼琴師》於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初登熒幕,但對於中國內地,它始終是羞澀的,直到2019年11月15日才肯揭開神秘的面紗。
時隔21年後的&34;,使我不由得好奇,這部影片到底有什麼經典之處?
如果說網上流傳的&34;,讓我在驚嘆之餘,有了一睹影片的衝動。
那麼,男主選擇與維吉尼亞號一起灰飛煙滅,則令我在困惑中,更多了一份對1900的探索之心。
影片講述了一位名叫1900的男人,在船艙中度過了從出生到消亡的平凡一生,同時也譜寫出永不下船的傳奇一生。
他緊握著社會&34;的身份:無國籍,無出生證明;
他擁有著人們嫉妒不已的優勢:對鋼琴無師自通的天賦異稟;
他秉持著朋友無法理解的價值觀:不屑陸地上的前程似錦,讓大海淹沒才華。
暴風雨中的維吉尼亞號,隨著波濤洶湧的海浪來迴蕩漾,船艙通道裡的馬克思左搖右擺,時而撞擊牆壁,時而跪地滑行,時而像個皮球一樣翻滾。
馬克思正全神貫注地把頭埋在花盆裡嘔吐,耳邊傳來了詢問聲:
&34;
馬克思抬起頭,一臉狐疑地打量著這個巋然不動的人。
&34;
當人們感到吃驚時,大腦往往會停止思考。看著眼前這個步履堅定的人,馬克思不由自主地跟在身後,卻仍舊舉步維艱。
這個身著禮服的年輕人信步走到鋼琴前,坐下並掀起了琴鍵蓋:
&34;
雖然馬克思評價他是個瘋子,但是行為卻不聽使喚,坐下並伏在了鋼琴上。
這個&34;就是1900!
法國作家薩克雷曾說:&34;
船身顛簸晃動與鋼琴滑行頻率相同,琴聲與海浪聲融為一體。
在1900的帶領下,馬克思由慌張變為興奮,由興奮轉為享受,當他們從餐桌旁滑過時,馬克思隨手抽出一瓶紅酒,此時從容替代了驚嚇。
海上的暴風雨與船內的&34;一較高下,顯然1900完勝。
屏幕外的我,除了驚嘆1900的行為,也感受到了心靈的自由飛馳,跟隨著1900體驗了一場奇幻的&34;。
&34;當然,1900樂天不羈的性格,離不開父親的言傳身教。
1900是一個棄嬰,被父母遺棄在了頭等艙的鋼琴上。
養父丹尼是維吉尼亞號的燒煤工,當他發現1900時,他正躺在寫有TD的紙箱中,丹尼頑固地認為TD是Thanks Danny的縮寫,堅信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禮物,他不顧工友們的勸阻,當起了1900的&34; 。
丹尼是個樂觀且隨性的人。
工友們提及私自撫養孩子會觸犯法律,他用了&34;來回答;
工友們問及孩子的姓名,他分分鐘就拋出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丹尼博德曼T.D•雷蒙1900;
工作時被機器意外打中後腦,嘴中溢著鮮血,卻微笑說:&34;
1900抽泣著給父親讀他最喜歡看的報紙。丹尼卻一直在笑,筆直地躺在病床上,緊閉雙眼。
三天後,丹尼死了。
此時,1900僅8歲。
一陣鋼琴聲驚擾了船長與乘客的夢,他們紛紛走到鋼琴旁,看著這個雙腳懸空的孩子專注地彈著鋼琴,船長沉醉其中,但還是嚴厲地對1900說:&34;
1900脫口而出:&34;
而立之年的1900,與傑利進行了一場鋼琴對決,他擊敗了&34;,一戰成名。
目送對方下船時,1900斜靠在欄杆上,自言自語道:&34;
這一刻仿佛丹尼附體。
1900的回答與父親如出一轍,帶有淡然處世的態度,目空一切的口吻。
在維吉尼亞號這個巨大的搖籃中成長,受樂觀又隨性的父親啟蒙,1900開啟了自己獨特的一生。
憑藉天賦異稟,1900的演奏水平在旅客之間口耳相傳,逐漸聲名鵲起。
人怕出名,豬怕壯。有所耳聞的&34;傑裡,想與1900進行一場碾壓式的鋼琴對決。
這場對決本應是一曲定勝負,可1900卻把它延長至三首曲目。
彈奏第一曲時,傑裡把一根點燃的香菸橫放在鋼琴架上,原本幹活的人們被柔軟的琴聲吸引,紛沓而至。曲罷,聽眾們的熱烈掌聲便是對傑裡琴技的肯定。
此時放在琴架上的香菸雖已燃盡,但未掉落分毫的菸灰,足以證明傑裡指法的輕柔。
被朋友評價為&34;的1900卻以家喻戶曉,人人可彈的非爵士樂曲目《平安夜》應戰。
原本自信滿滿等待1900出醜的傑裡,被迫彈奏第二首。
被傑裡樂曲感動得淚流滿面的1900,這次演奏了相同的曲目,令所有人錯愕不已。
角逐勝負的迫切心情,使得傑裡第三次登場,他試圖用手速絕殺這場比賽。隨著琴聲戛然而止,傑裡眼中飽含著淚水,他是被自己的琴技所感動,而非現場如雷貫耳的掌聲。
此刻,1900意識到,自己心中高尚的音樂,在對方眼裡只是追逐名利的工具;
此刻,1900認識到,謙讓只會讓這場比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
此刻,1900領會到,&34;的苦心,始終沒能改變對方 &34;的執念。
在滿場的噓聲中,1900向朋友要來一根煙,效仿傑裡把它放在鋼琴架上,不同的是,這支香菸未點燃。
這次,1900使出了殺手鐧——無影手。
曲畢,現場鴉雀無聲,仿佛時空靜止,1900拿起那根煙,在觸碰琴弦的瞬間便燃燒起來。
傑裡看著點燃的香菸,猶如被雷擊中,一動不動。
1900像一位隱世俠客,被迫執起手中的&34;,與傑裡進行著最終較量。目的是讓對手明白:&34;是用來兼濟天下的基底,而非爭勇鬥狠的依傍。
經此一役,在剩下的航行時間裡,傑裡始終把自己鎖在船艙內。
也許在反思,也許心有不甘,也許覺得丟臉……
不管怎樣,1900遵循了自己決鬥時的初衷,擊垮對方自負心態的同時,也給對方上了一堂人生的必修課。
&34;這是1900對自己的評價,他也用實際行動向大家證明了這一點。
1、對承諾&34;
每次演奏前,樂隊的指揮都會向1900千叮萬囑,以確保在演奏中,他不會出么蛾子。
滿口應承的1900,卻從未履行過諾言。一段常規的彈奏之後,總會無縫地連結出一曲即興演奏。這種行事風格令樂隊成員頭痛不已,1900卻樂此不疲,但並不是有意為之。
馬克思曾問過1900的創作秘訣,1900毫不吝嗇地進行了現場教學。原來1900的靈感來源,基於當下所觀,所想,所感,每一首曲子都是不可複製,無跡可尋的。
心有所感,琴必奏之。
相較於頭等艙的中規中矩,1900更樂於在三等艙彈奏,與人們分享當下情之所至的曲目,隨心所欲,無拘無束。
2、對事業&34;
1900擊敗了&34;傑裡,一戰成名後,唱片公司想籤下這位音樂天才,獲得獨家銷售版權。
在馬克思的牽引下,倔強的1900終於同意錄製唱片。
唱片方與馬克思滿足地為他規劃未來時,1900打破了和諧的氛圍,搶走了錄製完成的唱片,疾步離去並丟下一句:&34;
名利雙收的誘惑,終究敗給了內心深處的信念。
3、對自己&34;
對梅蘭妮的一見鍾情,像酒精燈一樣,為1900下船的想法不斷加溫。
也許是出於對陸地的好奇,也許是基於對梅蘭妮的熱情,1900鼓起勇氣離開大海,離開生活幾十年的維吉尼亞號。
人們的祝福聲在耳邊激蕩,1900卻在距陸地幾步之遙的船梯上止住了腳步。轉身的舉動令眾人錯愕,1900選擇繼續在海上漂泊。
理由是:陸地上的生活具有不確定性,一眼看不到頭會讓他產生焦慮。
聽過這個理由,我曾一度鄙視1900,認為他是個懦夫,不敢嘗試新的生活。但再次觀影,發現了自己思想的片面性。
懼怕新世界,又何嘗不是對原有生活的一種堅守,對自己心底情感渴望的&34;。
1900在不斷地&34;中,找到了真實的自己,發掘了想成為的自己,完善了最終的自己。
甲板上的一段對話令我印象深刻。面對朋友馬克思的四連問,1900平靜地回答道:
&34;
對此深以為然。
你為什麼不結婚?
你為什麼工作好好的要辭職?
你為什麼不生孩子?
你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
……
我們總是被&34;為什麼,這種質問來自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我們自己;
我們被這些為什麼,鞭打得體無完膚,摁在地上反覆摩擦,舊傷未愈,新傷又至;
我們變得畏首畏尾,不敢向前,為即將邁出的每一步,挑出了一萬種錯的理由。
就這樣,我們成為了自己心中&34;。
否定聲、逆向聲不斷從耳朵,腦海中侵蝕著我們的內心,焦慮與恐慌接踵而來。
這些質問逐漸變成質疑,質疑我們曾經的堅定不移,質疑我們的心智,質疑我們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34; 一一 尼採
1900用自己的行為向大家證明了,就算孤寂,就算不被理解,依舊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最終成為人生的贏家。
我們渴望一場去遠方的旅行,而人生就是一趟沒有終點的旅程。
在路上,恰恰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當你踏上這段徵程,險灘,泥濘,荊棘必不可少,但涓涓細流,微風拂面,花朵綻放,每一樣都會沁人心脾。
當你轉身回望那段旅途,嘴角依舊揚起微笑,回憶依然激蕩人心。
——THE END——
圖片來自於電影《海上鋼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