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9年5月19日北京工體(鳥巢)
個人演唱會還有
盛世典藏抱枕
僅剩歷史最後兩件
欲購從速,掃碼購買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本節目音頻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
今天要聊的這個國家是我國的南部鄰邦——緬甸,題目是:直到這個世界毀滅,緬甸依然存活!這可不是標題黨,事實上,這句話正是緬甸國歌《世界不滅》中的第一句話。緬甸這個國家,存在感確實不強,也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全國有6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不過這片土地,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在未來,都對我國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緬甸所處的方位,可以從陸地和海洋兩個方向,來延伸我國的地緣影響力。所以我們就有必要來簡單看一下緬甸這個尚未完成整合的國家。
緬甸國旗
緬甸舊國旗
要說緬甸這個國家有什麼特點,想來想去也就是它「七省七邦加一市」的行政區劃,七省指的是:伊洛瓦底省、勃固省、馬圭省、曼德勒省、實皆省、德林達依省和仰光省;七邦是指:欽邦、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孟邦、若開邦和撣邦;而一市便是新首都內比都市。在這15個行政單位中,七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在地理位置上,它們都處於伊洛瓦底江中下遊的平原地區,以及馬來半島北部那條狹長的地帶。同時,七省也集中了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再加上七省佔據了緬甸最為肥沃的伊洛瓦底江中下遊平原,以及海權意義重大的馬來半島突出部,所以這七個省,便是緬甸絕對的核心區。
緬甸行政區劃
內比都
既然有核心區,自然就有邊緣地區,緬甸的邊緣地區便是七省之外的七邦,也就是緬甸聯邦的七個加盟共和國。由此可見,緬甸與我們中國很是相似,是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組合體,不過二者所不同的是,我們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兩部分的統一和整合,但緬甸則是依靠外力,也就是英國人的力量,來完成了表面的整合,所以在英國人跑了之後,緬甸邊緣地區的分裂問題,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整體上看,相比於核心區,邊緣地區的七邦,大多數都處於山地高原地區,像是撣邦所在地區便被稱為撣邦高原,這些地區的生存、發展環境,遠遠不如緬族所在的衝積平原,所以雖然這七個邦與緬甸核心區算不上同心同德,但從經濟基礎上看,它們要想實現獨立,其實也就是說說而已。那麼在這七個邦中,有沒有一個稍微發達一些的呢?還真有一個,這就是孟邦,原因就在於,孟邦正好處於伊洛瓦底江流域那六個省,與馬來半島北部那個突出部分之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事實上,孟邦主體民族孟族,也正是緬甸本部最早的原住民族,後來,隨著緬族自北方遷移而來,最終經過長期的博弈,孟族人才被壓縮在了東南角那一狹小區域內。不過雖然經濟說的過去,但孟族人口實在是太少了,只有130萬,相比於緬甸整體的5300萬人口,特別是其中的2/3都是緬族,再加上孟邦南部還有一個德林達依省,所以孟邦的獨立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孟邦
如此看來,緬甸的統一問題似乎就不是個問題了。但事實遠非如此,因為其中還有一個與中國關係十分密切的窮邦,讓緬甸頭疼不已,這便是撣邦。撣邦所對應的地理單元,便是上面提到的撣邦高原,撣邦高原也是馬來半島北部最大的高原。而從流域上看,撣邦位於緬甸第二大河流——薩爾溫江的中遊地區,這個薩爾溫江便是我國西南地區的怒江。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無論是從地勢還是從流域上看,撣邦都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所以在歷史上,撣邦一直都有著很強的分裂傾向。
撣邦
那麼既然如此,緬甸當年為什麼還要把撣邦納入自己的版圖呢?原因當然不是緬甸的自我奮鬥,而是英國人幹的。1886年,英國殖民者佔領了緬甸本部,1890年,英國人將包括撣邦在內的原為土司分治的邊緣山地,併入了緬甸。而在此之前,由於地形十分複雜,撣邦高原擁有著天然的地緣防禦優勢,再加之此地民風彪悍,所以,不論是西南側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緬族人,還是東南側湄南河流域的泰族人,他們都沒有足夠的力量收服這一地區。或許北部的華夏文明有足夠的力量來融合這些地區,但由於橫斷山脈的阻隔和氣候因素,在古代時期,華夏文明也止步於撣邦高原邊緣,沒有再進一步。事實上,如果硬要把撣邦劃給一個低地國家,泰國應該更為合適,因為撣邦高原上所謂的「撣族」,與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其實是同族,雙方沒有什麼太大差別。但英國卻出於地緣安全的因素,硬生生把撣邦塞給了緬甸,而當英國人撤出之後,撣邦便成為了緬甸一塊如鯁在喉的骨頭,經濟發展上沒做什麼貢獻,事兒倒是不少。
而在撣邦的獨立運動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一個名叫張奇夫的漢、撣混血兒,1993年,張奇夫成立了撣邦共和國,並自任總統。不過相比於張奇夫與撣邦共和國總統,我們更為熟悉的,還是他的泰族名字與另一身份,這便是世界級大毒梟——坤沙。可以說在上世紀80,90年代,坤沙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讓人聞之喪膽,而他之所以有著這樣的傳奇人生,本身就與撣邦複雜的地緣環境密不可分。
坤沙
首先,坤沙之所以會是一個漢、撣混血兒,原因就在於長久以來,撣邦與中國西南地區的民族交融。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由於內部局勢的變化所引起的南遷,至少有兩次對撣邦的民族分布造成了深遠影響。一次是在1661年,當時吳三桂帶領清軍攻入雲南,滅亡了南明永曆政權,在此之後,永曆帝率殘部逃亡緬甸,而緬甸王為求自保,則將永曆帝獻給了吳三桂,永曆帝隨即被殺。不過在這次逃亡中,永曆帝所帶入緬甸的明朝遺民,卻在撣邦北部靠近中國邊境的地區繁衍生息下來,這一地區便是今天的「緬甸果敢第一特區」,這些明朝後裔便被緬甸稱為「果敢族」,這也正是緬族對漢族的稱呼。第二次是在1950年,國民黨一部7000餘人越過國境進入撣邦,如今,這支殘軍的後裔,就生活在泰緬邊境的泰國一側,並基本上取得了泰國國籍。
果敢
就這樣,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以及複雜的民族構成,使得撣邦成為了緬甸最不穩定的地區,而提起撣邦、坤沙、果敢和國民黨殘軍,還有一件事兒是肯定繞不過去的,這便是大名鼎鼎的金三角,那麼金三角為什麼會成為曾經全球最大的鴉片種植區?原因是多方面的,請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