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報,本是正能量傳遞的一個理想結果,但在大多數人看來,如今的社會,往往是善良得不到回饋,作惡無人能管,如果是有幸看到此文的讀者,希望以下這個故事,能給大家帶去一絲溫暖。
11月17日,平時充滿了娛樂圈明星們消息的網上,出現了這麼一條不起眼的新聞:現居上海的孤寡老人馬林(化名),本是一名退休工人,今年已經有88歲高齡了。在三年前的某一天,他做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也正是這個決定,引起了所有人的不理解。
原來,老人決定將自己現在所居的房子包括自己的遺產,都留給自己樓下水果攤的攤主小遊(化名)。
小遊是河南人,前幾年與妻子帶著三個孩子,到上海來做點小買賣,平時就住在水果攤旁的簡易棚中。小遊一家人與馬林既不沾親,也不帶故,更不存在血緣關係,老人的這個決定,不但引發了周圍人的不理解,也讓大家猜測紛紛,甚至有人將小遊腦補成了一個居心叵測之人。
後來,此事引起了當地媒體的重視,記者專程跑到老人的家中,進行採訪。在採訪中,老人說出了自己的故事,也難得地講了幾句心裡話。
原來,這位年紀頗大的老人,還有幾段傷心往事。馬林老人自從老伴兒去世後,就獨自帶著一個有精神疾病的兒子生活,兩人相依為命。
嘗盡了孤獨的滋味兒,老人開始動了再找一個老伴兒的念頭。但根據他在採訪中所說,這些「黃昏戀」的過程,都不怎麼美好,甚至讓他有些心灰意冷,再也不想找老伴兒了。
至於原因,老人說,大多數小區裡的老太太,見他是一個人,身後又無人繼承遺產,但就房子本身而言,就算得上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於是都紛紛跑來跟他結交,更有甚者,還說想要住到他家裡來,都被馬林一一拒絕了。
這些並不怎麼符合預期的交往,讓老人變得更加孤僻,他開始不跟人聊天,減少出門次數,88歲的高齡,周圍同齡人或合得來的朋友,離開的離開,生病的生病,他也便沒有什麼可以說話的人,日子愈發冷清下來。
打破這一現象的,正是住在老人家樓下賣水果的小遊一家。
馬林不愛跟人聊天,但他身上有跟大多數老人一樣的特質,那就是喜歡小孩兒。小遊有三個孩子,都處在天真爛漫的時候,馬林偶爾下樓,路過水果攤,就會去跟幾個孩子聊聊,孩子們也十分嘴甜,一老幾少之間氣氛頗為融洽。
而老人跟小遊一家的緣分,就這樣悄然開始了。
每天清晨,小遊送上小學的女兒的去學校,老人就會在店裡買點早餐,坐著等小遊回來,白天老人精神不錯的時候,會逛逛附近的超市,給孩子們買點玩具,等小遊下午接回孩子,就送給孩子們玩兒。
看起來平靜安樂的生活,被一件飛來橫禍打破。本來生活已經夠悲苦的老人,在老伴兒去世三年後又迎來了一記命運的痛擊:本就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竟然先他一步去世。
據老人講,當時兒子在客廳睡覺,他在房間裡,也沒有留意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總之,發現兒子不對勁的時候,兒子已經沒了呼吸。悲劇終於在此刻發生,老人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寡老人,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讓他備受打擊。
小遊知道這件事,是老人主動找他一起去火葬場的時候,當時小遊雖然爽快地答應下來,但他以為只是陪老人去幫忙搬搬東西,畢竟在他看來,老人兒子的後事,總該是有親戚來幫忙料理的。
哪知道,二人到了火葬場,小遊才知道,根本沒什麼親戚,就老人和自己兩個人料理。也是從這個時候,小遊才開始對老人的家事有一些了解,不由得開始對老人產生更深刻的同情,平時也更加仔細地照顧老人,能用得到他的地方,絕對不用老人言語,小遊就幫忙辦好了。
也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也許是人老了畢竟身體弱,馬林有一次照常在家時,突然犯病,需要緊急送往醫院,不用說,這次送老人去醫院,救回他一命的,還是小遊。
事後,小遊還多次打電話給老人的親戚,告知老人的處境,然而,沒有一個親戚答應他前來照顧,紛紛推脫說自己有事。
從這時起,小遊開始真正照料起了老人的起居,每天水果攤關門之後,不管多累,小遊都會去照顧老人,給他做飯,收拾屋子。時間一久,本就對小遊一家有親近之感的老人,正式邀請他們一家人,搬進自己的房子。
一個特殊的家,就這樣誕生了。
後面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2017年的某一天,上海市普陀公證處,迎來了一個外地口音的男子,這個人就是小遊,他說,老人要將自己價值三百萬的房子和身後遺產,盡數留給自己,這次是特地來做公證的。
事情到了這一步,網友們也都明白了前因後果。雖然不乏有人說小遊撿了個大便宜的,但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小遊一家人結善緣,得善果。
《禮記》中有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意思是說,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人不僅僅只贍養自己的父母,不僅僅只顧著自己的兒女,而是能夠讓所有老人得到贍養並善終,壯年人能發揮自己的用處,兒童能夠健康的成長。
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重病的人都能得到供養。
從大義上來說,小遊所做的,就是和諧社會所呼籲的。他作為一個外地人,雖然沒有住上高樓大廈,但開著一個水果攤,能夠撫養一家老小,生活還算安穩,從自身角度考量的話,他本沒有義務去照料一位跟自己萍水相逢的老人。
在他決定每天去悉心照料馬林之前,根本不了解他有多少財產,房子是不是寫著自己的名字,有沒有其他的兒女,親戚有多少人,在一概不知的前提下,也就無從去算計什麼。
誰能保證自己照顧一位老人,對方就會願意將房子給自己呢?這大多數都是電視劇裡才能發生的事情,現實中被人們遇到的概率,真是微乎其微。
看過《都挺好》的觀眾,應該都記得劇中蘇大強對照顧自己的保姆產生好感這一幕,當時很多人都在調侃蘇大強的老而好色,痛罵保姆的非分之想。但是,有沒有人真正思考過,為什麼那麼多的老人,都會對照顧自己的人,產生親近之感呢?
劇中蘇大強的幾個兒女,雖說各有各的隱痛,但現實就是,幾人都不怎麼跟作為父親的他交流,情感上的關懷也就無從考慮,反倒是保姆,會誇讚他的詩寫得好,誇張他的字寫得好。蘇大強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牴觸,慢慢變成了親近。
這至少說明,老年人需要的,或者說他看重的,真的不是我們眼中的那些財產。馬林妻子兒子全都去世,僅剩自己一人在世上,即便坐擁金山銀山,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於他而言又有什麼用呢?
能夠讓耄耋之年的老人感到快樂的,其實恰恰是那些最最平凡的感情,不需要多麼的和諧,貴在真摯。
小遊自己也說,這可能是我的命好,但如果不是我照顧他,可能他哪天昏倒在家裡,也不會有人知道。這兩個人,一個渴望關懷與平凡的幸福,一個能夠給予愛心並需要生活保障,兩個人算是都得到了自己渴望中的結果。
對於那些覺得老人「老糊塗」的評論,其實說出這樣話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考慮,老年人的世界並沒有那麼的難以理解,經歷了一輩子的風浪,在人生即將行至終點的時候,是最能夠看清一些事,也是最能夠看開一些事的,於馬林而言,小遊能夠帶給他的溫情,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這件事其實同前段時間「大媽戀上靳東」的事情有共同之處。
戀上靳東的大媽,說自己一生不知道什麼叫做愛情,一輩子忙忙碌碌,將自己奉獻給家庭,奉獻給兒女,奉獻給丈夫,匆匆幾十年流水似的光陰過去,才發現最想要的,無非是少女時期那點心動,看似最遙不可及,最不可思議的「戀情」,就這樣發生了,其實大媽未必不知道這是一場鏡花水月,只是沉溺不願意醒來。
馬林老人雖然清醒豁達,但他與那位大媽其實有著同樣的追求,那就是人世間最普通的溫情,為了這一點,他願意用自己的財產去換取。
這件事其實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常言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都有老的那一天,當一個人年華老去,行動不便的時候,到底,什麼才是對我們最重要的呢?
人這一生,從孤獨而來,進入熙熙攘攘,經過人來人往,逐漸到一切散場,終究是沙地上飛過的鴻雁,哪怕是留爪印,也只有一瞬,在這一瞬中,對我們最重要的,決計不是金錢和所謂的財富,那些能讓我們感到活著就是幸福的東西,才是最應該得到重視的。
小遊是個好人,馬林也是,希望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