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居瀟瀟
01
最近,節目《和陌生人說話》裡的一個故事,上了熱搜。
上海一位88歲的老大爺,把自己價值300萬的房產,送給了非親非故的水果攤主一家。
一開始,當水果攤主小遊去辦理相關手續時,工作人員都難以置信,連連問他。
「老人和你有什麼關係嗎?」「沒有關係。」「你上海有房子嗎?」「我沒房子,房子是老人家的,老人讓我們夫妻倆帶三個孩子住進去的。」
而當老人在鏡頭前說出來龍去脈時,所有人都沉默了。
老人的命很苦,2012年,愛人去世,留下他和患有精神疾病的獨子相依為命。
平時,空蕩蕩的房子裡,除了各種雜物,就是幾乎不能溝通的父子倆。
老人唯一的樂趣,是到附近的水果攤上,和攤主小遊一家聊聊天,給小區的孩子們買些零食玩具。
老人的願望很簡單:給小孩買點東西,跟他們的父母說說話。
2015年,老人的兒子在家猝然離世。
當時,老人身邊連一個能幫襯的親戚都沒有。
他想來想去,最後拿著手電筒摸索到小遊家,請對方陪自己去火葬場。
小遊一開始以為,老人可能需要人做些體力活,沒想到到了火葬場以後,只有老人和他兩個人,其他親戚,一個都沒到。
最後,是小遊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外人」,幫著老人,把他兒子的喪事料理得妥妥帖帖。
兩年前,老人突發疾病,摔倒在家,又是小遊救了他一命。
當天,小遊一直覺得奇怪,平時總會遛彎的老人,怎麼一整天都沒出門。
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打開了房門,才發現,老人倒在地上,動彈不得,只穿了睡衣和短褲,渾身冰冷,不知道在地上趴了多久。
他趕緊把老人送進了醫院。
老人住院後情況一度很危急,小遊考慮再三,給老人遠在海南的妹妹打了個電話,想請對方來看看。
結果,請求剛說出口,對方一口回絕,一邊吐著苦水,說自家也有老伴要照顧,說了句「我要去鍛鍊了」就掛斷了電話。
小遊一個人,硬是把照顧老人的活兒扛了下來。
他早晨五點就去進貨、賣水果,上午九點多趕到醫院,晚上忙完收攤,再去病房陪夜。
親生兒女,也不過如此了。
也許,正是這一次重病的經歷,讓老人做出了決定。出院後,他邀請小遊一家住進了自己的房子。
老人還特意去做了「意定監護」,指定小遊成為自己的臨終監護人,把自己價值三百萬的房產,包括銀行卡密碼、電腦、項鍊、懷表通通給了他。
連身後事,老人也都已經安排好:「將來我的喪葬費,也歸他了。我在單位都登記好了。」
旁人很不能理解:這麼一筆財產,就給外人了?
老人說了一句話:「我已經八十八歲,時間看得到頭了。墓地已經買好,他只要把我放進去好了,放進去很簡單。」
一個看穿生死的老人,此刻最需要的,早就不是花裡胡哨的外物,而是最簡單,最真誠的陪伴。
原本血濃於水的親人,因為距離和時間,可以形同陌路;
原本素不相識的陌路人,因為守望和陪伴,可以親如一家。
在所謂血緣和親情面前,陪伴才是最珍貴的存在。
02
《朗讀者》中有這樣一句話: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人們常以為,金錢可以買來一切,但對老人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奢華的生活,不是高大上的名頭,只是溫情的陪伴。
還記得《都挺好》裡的蘇大強嗎?
故事裡,他碰上小保姆蔡根花,不僅嚷嚷著要和對方結婚,還要在房產證上加她的名字。
劇中,三個子女強烈反對;劇外,無數觀眾罵他「鬼迷心竅」。
但仔細想想,蘇大強作是真的,怕孤單也是真的。
他雖然有三個孩子,但一個都不在身邊。
當蔡根花的騙局被女兒揭穿後,他反而哭了:
「她就是拿點錢,我也願意,她能陪著我,照顧我,你們誰能啊!」
孩子們,嫌棄他沒事找事。
但他們們忘了,自己牙牙學語的時候,父親沒有嫌棄過;
自己闖禍搗亂的時候,父親沒有嫌棄過;
自己從小到大的事,父親都記著。
哪怕蘇大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心裡還惦記著「你看到明玉了嗎?我家明玉要這套卷子。」
這時候,兒女終於回來陪他了,可是他根本記不住,也意識不到了。
孝順,終究只是一種美好的奢望,可遇不可求。
有,則樂享天倫,無,亦兩不相欺。不怨不嗔,泰然處之。
前段時間,朋友說他奶奶被賣保健品的騙了。
一說起這事兒,他就長籲短嘆:
「我們全家都不能理解,老太太一輩子省吃儉用,居然捨得買好幾萬的保健品在家囤著。」
「你說她退休前也是中學老師,怎麼就老糊塗,還會上這種當呢?」
後來,朋友回去看望了老人好幾次,才發現,奶奶說起推銷員滿臉都是笑容,一點都沒覺得自己上當。
她高興地和孫子說:
「你們都不知道,這個小陳對我很好的,三天兩頭來家裡看我,還幫我買菜買水果。
上次我摔了一跤,那一個禮拜,都是他來關照我的。」
朋友說,那一刻,他覺得自己還比不上一個陌生人孝順。
老人怕的是被騙嗎?不是。
他們怕的是沒人陪,沒人記得,沒人關心。
蔣勳說過:在心靈荒涼的時刻,他需要的是你握握他的手、摟摟他的肩膀,跟他撒嬌。對上一輩如此,對下一輩亦是。
多少老人,一輩子都沒能再等到兒女的一個擁抱,一次撒嬌。
兒女們離鄉背井,追求著自己的功成名就,只留下老人遠在家鄉,老成了一個模糊的影子。
03
看過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203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達到25%。
這就意味著,到那時候每四個人裡,就會有一個老年人。
有報告顯示,目前城市老人空巢率已經接近50%,農村老人空巢率接近四成。
到2050年,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將會是獨居和空巢老人。
作家渡邊淳一曾說:
「日本很多年輕人身在大城市,父母居住在鄉下,兩代人的價值觀非常不同,交流又越來越少,親情紐帶的疏鬆,導致出現了『孤獨死』的現象,中國今後或許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一語成讖。
今年8月,上海一名63歲的獨居老人在家中去世超過7天,直到發出臭味後,才被對門鄰居發現。
鄰居阿姨說,一開始自己以為是雞鴨發出的臭味,直到回了趟老家再過來,才察覺情況不對。
報警之後,社區人員匆匆為老人辦理了後事,全程沒有任何親屬出現。
今年7月,江蘇一位72歲的老太太在家中去世,時隔多日,才被社區工作人員發現。
可悲的是,老人唯一的兒子還在外地工作,連母親離世也毫不知情。
被通知噩耗之後,對方也只是出現了一次,行色匆忙得就像應付公事。
2010年11月,湖北黃石一位77歲獨居老人在家中去世,而他被發現卻已經是整整六年後。
直到房屋要被收回,他才在逼仄的衛生間被發現,只剩下一堆白骨。
六年之中,無人問津,無人想起。
沒人陪伴的老人,就像風中殘燭,一陣稍大的風,就能把他們徹底熄滅。
他們忙碌了一輩子,操勞了一輩子,有的還為兒女奉獻了一輩子,最後卻只能在無人知道的角落悄然離世。
有些甚至連最後的尊嚴,都沒辦法保留。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比我們想得更脆弱。
我們總以為,他們百毒不侵,金剛不壞,無所不能。
卻忘了,超人也會變老。
漸漸地,你會發現,他們和世界連接的紐帶,只剩下我們了。
兒女的世界很大,有小家,有伴侶,有孩子,還有事業;
父母的世界卻變得越來越小,唯一的中心,就是那個幾十年前帶到世上的小娃娃。
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可父母的恩情,我們永遠還不完。
04
曾經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成年後面對爸媽,你最心酸的時刻是什麼?」
最高贊的回答讓人淚目:
有一天起床,我突然發現,印象裡高高大大的父親,背竟然也開始佝僂了,看報紙都得拿遠了看。和他講話時,我隨口提了一句「你不懂」,他竟然沒有暴跳如雷,而是吶吶地低下了頭。
那一刻,眼前那個小心翼翼的父親,戳中了所有人的心。
父母老了,比我們想像得更快。
我們總以為世上還有很多「來日方長」;
我們總以為,一盞晚燈、一桌好菜就在回首不遠處;
我們總以為,電話、網絡、視頻,太多手段足以消弭時間和空間的距離。
事實並非如此。
有人說,世界上有一種人,不怕死,不怕累,不怕九九八十一難,只怕自己生病給孩子添麻煩。
他們,就是父母。
父母總是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像神一樣突然出現,卻在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緘口不言。
這個世界上,我們最虧欠的人,就是父母。
生恩養恩,無以為報,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們的有生之年,盡己所能去陪伴。
世上最殘酷的一句話,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哪怕你再成功,最親的人不能陪在身邊,這種缺憾,是任何方法都無法彌補的。
所以,每個習慣在人生路上衝鋒陷陣的人啊,停下腳步,陪一陪父母吧。
要知道,不論愛恨痴嗔,每個人都只能在世上走這一遭,沒有回頭路,只能向前走。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常回家看看,好好陪伴,就趁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