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Ted演講,是關於如何從負面情緒走出來。裡面講一個心理學家團隊做了大量的試驗對比,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從根本上傾向於負面影響(Our view of the world tends to tilt towards the negative)。研究人員發現人的腦子好像更適應於尋找負面信息,並陷在負面情緒裡持續更長時間。即使出現正面信息,人的負面情緒也很難轉變過來。
好像真是這麼回事兒。比如我爸和我媽鬧彆扭的時候,他們會幾天不說話,各自陰沉著臉,雖然中間活潑可愛的孫子偶爾會讓他們舒展一點兒容顏,但是很快,他們又陷入以前的負面情緒中。媳婦兒跟我鬧彆扭的時候,通常也是一兩天不願意跟我說話。怪不得有本書叫《悲傷逆流成河》。
基於這個發現,心理學家提出,如果想要從負面情緒裡頭走出來,我們需要刻意的去訓練自己,讓自己去更正面積極的思考和發現問題。(So people have to work to see the upside. This takes effort.)
以往的很多辦法是注重讓我們發洩自己的情緒,把自己從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其實,談論和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雖然能減緩自己的壓力,但並不能讓你的情緒走向正面,只是讓你的情緒不至於過分負面而已。所以發洩完的典型狀態可能是感覺自己輕鬆了,而不是變得高興了。
但是,如果我們能更加專注於生活中更加美好的事物,或者換種更積極正面的方式思考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加明顯。比如上期日更營中搞過一次小活動:記錄自己30個開心的瞬間。原本沒想太多,但寫完之後發現,回想和記錄樂觀情緒這件事本身就能讓自己的情緒慢慢變好,就像是一個把情緒撥向開心的開關。或者同樣是媳婦兒吼你,你既可以理解為她脾氣不好,然後挺生氣;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她對你要求高,希望你更好而不是放任不管,然後暗自偷樂。雖然正面情緒不像負面情緒那樣容易沉溺其中,但通過訓練和強化,也能夠形成正向思考的模式,從而更多的產生正面情緒。
同樣的事情可以產生不同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練習和調整思維模式,讓自己增加產生正面情緒的機會,這可能比消除負面情緒更有用。
畢竟,你的關注點在哪裡,你可能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