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們這一代人,離戰爭年代十分遙遠。除了偶爾上線的諜戰劇,很少有人一去電影院就選擇戰爭片去看。
不僅僅因為不熟悉,還因為不敢。
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生命這個詞,聽起來如此隨意。
讓人膽寒,也讓人敬畏。
《八佰》之後,很多人對我國的戰爭題材電影備感興趣。
因為那記錄的不僅僅只是一個時代,還有面對戰爭的真實存在過的無數英雄。
坦白說,《金剛川》上映以前,太多人抱著絕高的期待想要一睹為快了。
然而觀影后的評價,卻並沒有如所有人預料的那樣強烈。
做出了新拍攝嘗試的影片《金剛川》,也難免淪落到了一個口碑呈現嚴重兩極分化的局面。
這一次由3位名導,多位實力派演員合作完成的《金剛川》,有著與眾不同的歷史意義。
很多人說這場電影裡的幾個角色,觀眾們很難第一時間在歷史上找到相對應的人物原型。
而今天,我想談談關於演員魏晨背後的、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連長張振智這個人物。
《金剛川》的背景立足於1953年爆發的金城戰役,這一戰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個階段。
為配合前線的進攻,志願軍後勤部隊要確保在前線在發起完全進攻前就運送物資順利通過金剛川。
難的是,金剛川這條河脾氣大得很,常年水流湍急,單憑人力很難直接渡過。
更何況,在戰事完全拉響之前,金剛川上原本完備的一座車行橋和一座人行橋均已被敵方炸毀。
在這樣的不利情況下,面對即將拉開的攻堅戰,為確保戰事補給充足,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得到了上級指令,命令其在金剛川重新架起一座承重橋,以確保後線物資運輸的通暢。
從命令發出到要戰事完全拉開,張振智僅僅只有8天的時間。
在這短短的8天裡,張振智所要面對的,不僅僅只是橫空架起一座足以運輸後方補給的承重橋,還有美軍近乎瘋狂的狂轟亂炸。
為阻止張振智的兵工團架橋,美軍開啟了地毯式的轟炸模式,儘可能多地炸毀了金剛川周邊的一片森林。
而在緊張的局勢裡,張振智連長利用美軍轟炸森林過後留下的樹木就地取材,將沒有被炸斷的、還能承重的樹木直接用作建橋的木料,帶領兵工團連趕7個日夜,終於趕在期限前完成了這座救命橋的搭建。
在一眾兵工團志願軍歡欣鼓舞的時刻,美軍發現了這座可能影響戰事結果的關鍵木橋,隨後派出24架次擁有巨大殺傷力的轟炸機「黑寡婦」,對這座剛建設完成的木橋發動了襲擊。
不過兩小時,在近千枚炸彈的轟炸下,金剛川上的橋梁再一次被損毀,損毀面積達70%。
無奈之下,張振智連長帶領整個兵工團志願軍,以血肉之軀抵抗美軍壓倒性的戰鬥力,先後7次補救已被損毀半數有餘的承重橋,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無可複製的神話。
電影《金剛川》的歷史背景就來源於此,而現實中張振智連長及其整個兵工團所做出的貢獻,也遠比電影更加震撼。
在享受著國家和平富庶所帶來的「高枕無憂」環境下,我們太需要這樣的作品出現了。
不為別的,就為那些為國家奉獻出生命的知名的,以及未來得及知道姓名的英雄。
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或功勳卓著,或碌碌無名,但卻為戰爭與和平的到來永遠地留在了戰場上。
電影,並不是為了滿足華麗特效與恢弘場景的「炫技」。
一個堪稱經典的作品,該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深思,更是緬懷。
在部分觀眾對《金剛川》嗤之以鼻的當下,我依然感恩這部影片所給與的關於戰爭、關於英雄事跡的最佳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