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拍下封城後的武漢:生離死別見多了,越拍到後面越害怕

2020-12-22 騰訊網

他的鏡頭記錄了武漢封城之後的日子。空無一人的街道,對著他大哭的護士,大雪中搬物資的志願者。更多的是在武漢守望著的人們。有人在妻子感染後,用心籌備了一次結婚紀念日;有人在情人節給醫生送了半車鮮花;有人騎了十幾公裡,只為給別人找一隻貓……

導演程逸飛把紀錄片的第一個畫面留給了那條江。

一群赤條漢子吼幾嗓子,挨個扎進江面。江邊上,飄來熟悉的鳳凰傳奇的廣場曲。穿著紅色上衣的中年婦女,揣著音箱一個人跳舞。

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40歲的武漢男人反覆被這個場景擊中。

他的鏡頭記錄了武漢封城之後的日子。空無一人的街道,對著他大哭的護士,大雪中搬物資的志願者。

更多的是在武漢守望著的人們。有人在妻子感染後,用心籌備了一次結婚紀念日;有人在情人節給醫生送了半車鮮花;有人騎了十幾公裡,只為給別人找一隻貓……

「封城」第七日,1月29日晚,武漢街頭許多標誌性建築打出「武漢加油」的燈光字樣。拍者 許星星 攝

逃離與留守

夕陽從武漢金銀潭醫院背後穿過,落在白色的病房大樓上。

段光訓夫妻倆在這棟樓裡做了7年保潔,武漢封城後,原本60多人的保潔隊伍只剩下23人。

他們沒走,甚至還把兩個兒子叫過來幫忙。一家四口承包了醫院南樓1到4樓的保潔工作。和護士們一樣,他們每天待在隔離病房至少8個小時。拖地、消毒、擦塵、清運垃圾。

疫情暴發後,醫院走廊上加了10多個床位。段光訓從沒見過這麼多的病人。1月底的時候,他每打掃一層樓都要挪開三四具遺體。

截至1月23日24時,湖北省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549例,其中武漢市495例。

也是在這一天凌晨,武漢市宣布封城令。恐慌感在這座城市變得更直接。很多人看到消息後深夜趕去車站、機場,還有人拉著行李爬上高速路口,等待家人把自己接走。

41歲的胡恆兵也選擇留下。他在武漢生活了30年,做了半輩子的鄂菜廚師。

他最拿手的是吊鍋。在他的記憶裡,武漢的冬天很冷,江風一起,人們喜歡鑽進館子,點個吊鍋埋頭吃一頓。

但封城之後,這個冬天開始沉寂了。

封城當晚,胡恆兵的手機被疫情的消息轟炸,他被 「嚇」到了,甚至還看到有前線的醫護連飯都吃不上。

「有種說不出來的心酸。」胡恆兵決定去支援。他當晚在群裡聯繫了7個同行一起去做飯。

第一天做了570份盒飯,兩葷兩素。用保溫袋包住、消毒,再分給醫院的病區、科室。胡恆兵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場面,醫院連過道都擠滿了人,還有一些醫護人員打地鋪休息。

當夜完工後,後勤部的主任開車將胡恆兵送回了家。往日繁華的街道,沒有人、沒有車。他拍了視頻發出去,「相信武漢會熱鬧起來,加油。」

忙了一天後,胡恆兵和鄭能量在路邊吃飯。受訪者供圖

周斌能更深切地感受到這種變化。

他幾乎每天都要開車走在武漢市區最長的主幹道——解放大道上,街面變得空曠,偶爾碰見幾輛志願者的物資車。平時至少半個小時的車程,如今只要10多分鐘。「開車20多年了,第一次遇到這麼順暢的路。」

他是貨車司機,封城後去武漢市急救中心光華路站開救護車。

他所在的急救站,原本有3臺救護車(兩臺備用車)和3名司機。疫情發生後,1名司機辭了職。那時剛封城,站長沈小波開著救護車,一路北上一兩個小時,去黃陂區村裡接自願補缺的司機,沒想到,對方出了一趟車就辭職了。

往年這個時候,急救站平均每天出車10次左右,去年12月出車量已經達10多次甚至20多次,一直持續到1月。

武漢市內實施交通管制後,運送病人高度依賴救護車。1月26日,武漢市120呼入量超過15000人次,市區裡50多臺急救站的救護車往來穿行。

周斌也說不上來自己為什麼敢接這個「危險」的差事。他只是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出車第一天, 他一直忙到次日早上8點,差不多出了20趟車。夜裡,一輛輛救護車在空曠的道路上呼嘯而過,信號燈藍光閃閃。司機們好像是達成了某種默契,都關掉了鳴笛。

雖然入行不久,但周斌很快理解了這種做法。「馬路兩邊住著人家,救護車不停地叫,怕鬧得人家心慌。」

「我的『家』病了」

透過窗戶,畫家楊倩常常看到樓下有救護車閃過。一團藍光衝進路燈的暖光束中,「生硬、不協調。」

楊倩對色彩的捕捉很敏感。這種景象,讓她感到難過。「就像昔日安靜的生活,也是被疫情這樣衝撞了。」

「封城」前一個星期,楊倩與其他畫家朋友一起去外地滑雪。回來後,就從新聞上看到了封城的消息。「沒想到疫情這麼嚴重。」

她工作的美術館位於光谷,周圍是大型寫字樓和商圈。在她看來,那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地方,聚集了武漢最有活力的一群年輕人。

她不開心時,就坐在美術館的落地窗前發呆。在一個固定的窗口,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封城」後,她坐在那兒發呆,看到的只有路燈。

「我的家病了。」

廚師胡恆兵這麼形容自己最初的感受。做了三頓飯後,他有點失落,覺得自己能做的太少。

他加了救助群,幫助附近的醫護人員聯繫住宿。後來他又加入車隊,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手機每天24小時開機待命。

有一次,他轉運病人時收到一位女護士的求助電話。護士在漢口的醫院上班,回家時叫不到車。胡恆兵趕到後,女護士已經騎了一個半小時的單車,自己回家了。沒幫上忙,讓胡恆兵很沮喪。

加入車隊後, 90後的抗疫志願者鄭能量和胡恆兵成了室友。每天,鄭能量都奔波於幾家醫院之間接送醫護和病人,他沒有固定住所,被求助時也得隨叫隨到,索性晚上就把車停在橋下,合衣而睡。

胡恆兵覺得,鄭能量感染了他:一個外地人都如此義無反顧。他生長在湖北,「我的『家』病了,即使封城,我們也不是一座孤島。」

王毅是武漢的一名普通市民。在封城前夕,他並沒有感到緊張。戴個口罩,就出門吃燒烤了。

封城後,小區也封閉了,住戶們網上下單,然後出門領菜。弟弟告訴他,一個同事被發現是疑似病例,同事的愛人是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突然發現,疫情原來離自己這麼近。」

封城第二天,王毅有個朋友確診了。後來,小區有人確診了。再過幾天,他居住的相鄰單元,也有了確診病人。

他開始感到緊張。去超市的時候,儘量避開有病例的小區;外出時,儘量乘坐人少的電梯。有些電梯裡放了紙巾,但王毅還是會從家裡拿幾根牙籤,戳一下電梯按鈕。

他專門準備了一套外出的衣服,回家後把衣服脫在陽臺上曬,買回來的東西要先在車裡放一放。

人們都習慣了警惕。每天早上,紀錄片導演程逸飛出門前都強迫自己吃一大碗麵條。在外面拍攝時,他從不摘口罩。回家前,程逸飛要給自己消殺三遍。進了家門,他就把衣服全部脫掉,用酒精浸泡。「倒不用自己特意量體溫,大街上一步三崗,每個人都會幫你量體溫。」

在武漢封城後,程逸飛決定拍一部武漢戰疫的紀錄片,從1月23日凌晨開始。經歷過非典疫情的他對新冠病毒十分敏感,他覺得這會是一場更久的戰役。

從哪裡開始呢?

這個在武漢生活多年的男人,把目光投向人們熟悉的那條江。江城武漢有兩條大江,長江和漢江,它們都很直,不拐彎。沿著江走,也就把整個武漢市區走完了。

往日裡,這裡有散步的情侶,跳舞的老人,垂釣的閒客……但封城之後, 程逸飛拍攝了連接武昌、漢陽、漢口三個區的二環線鸚鵡洲長江大橋,卻發現連輛車都沒有。

直到第五日,他在橋下碰見一群冬泳的人,在安靜的江邊鬧出聲響。江對面,一個紅衣女子揣著音響跳起廣場舞。

程逸飛感受到一股鮮活的力量,他忍不住拿著相機朝她揮手,「你好啊!」

1月28日,導演程逸飛在漢江邊上看到一個人在跳廣場舞,現場傳來歌唱組合鳳凰傳奇的歌聲。

離別和新生

此後的時間裡,程逸飛帶著相機順江而下。他拍到過前線奮戰的護士,也拍過大雪裡送物資的志願者,在他的鏡頭裡,有離別也有新生。

1月31日,拍攝第9天,程逸飛第一次感覺到壓抑。

有個大姐對著他的鏡頭哭了5分鐘。在協和醫院裡,她一邊哭一邊說,後悔帶媽媽回武漢過年,不然媽媽就不會「中標」。排不上號,沒有病床,只能帶著媽媽住在醫院走廊裡。

紀錄片拍到第16日,程逸飛大哭了一場。

那天,武漢市有個醫生感染後去世了。程逸飛去醫院為他送別,他的遺像上擺滿了白色、黃色的菊花。

「生離死別見多了,越拍到後面越害怕」。程逸飛說。

廚師胡恆兵每次去後湖醫院,都會看到門口擺滿花,是人們獻給去世親人的。「一次比一次多,用幾車子都拉不完的花。」

失眠的時候,胡恆兵愛去戶部巷轉悠。那兒離他的吊鍋店只有1.6公裡。他開車路過巷子,一個人也沒有,他突然有些恍惚。

有時,畫家楊倩也很傷感。在社區做志願者時,爺爺病危了。由於封城,她沒法回荊州老家。

生離死別落在畫紙上是什麼?楊倩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後來她覺得,或許就是一縷青煙。「疫情成了很多人心裡的坎,尤其對於失去至親的人。」

她突然覺得,自己每天搬運的物資很「重」。裡面的每一件隔離衣,只有薄薄的一層,但它都可能會挽回一個人的生命。

有時,環衛工人舉起消毒水管,向她的車子噴灑。她站在一邊,看白色的水霧四濺,陽光一打,折射出五顏六色。「像一種生命的顏色。它消滅了帶走許多人生命的病毒。」

她通過畫畫來消解情緒,出門時也會帶著相機,拍幾個令她感動的畫面帶回來。她覺得,出門後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讓她感動,因為在武漢城裡,看見人就能看見希望。

除了離別,志願者張文更容易被新生打動。

前幾天夜裡,他開車接了孕婦樂樂。樂樂的預產期是3月中旬,羊水提前破了,需要去醫院生產,卻找不到車。

5分鐘後,張文的車開到樂樂樓下,還給她帶了一套防護服。

樂樂記得,那天待產的孕婦很多。醒來的時候,她忍不住盯著寶寶看,樂樂覺得她長得真漂亮。「像一點點灑下的陽光。」

對於那個送她的司機,樂樂連感謝都沒來得及說。她只記得那是一個很細心,話很少的小哥。

2月1日凌晨,武漢市蔡甸區,40歲的公交車駕駛員袁建河全副武裝,為北京醫療隊員開擺渡車,往返駐地和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病區。拍者 許星星 攝

擺渡人

她不知道,那個不愛說話的小哥是一名法官,叫張文。

武漢「封城」後,張文取消了回老家的計劃留在武漢。大年初二,他報名了民間志願者,聯繫捐贈機構,搬運分發物資。

他說,接樂樂算是個巧合。那晚他還沒睡,正在對接為殘疾人送藥的事,無意間刷到志願群裡樂樂發出的求助,趕緊穿上衣服就過去了。

讓張文感動的是,在志願服務群裡,他看到了自己的領導、同事、朋友。在群裡,大家不分身份、職業,有求助信息,就聽從指揮、安排。

「封城」後,律師尚滿慶通過線上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包括接受諮詢、看卷宗、寫代理意見。響應湖北省律協,他的律所正在幫助疫情期間遭受損失的中小微企業普法,律所的全部人員都參與了進來。

綠髮會志願者田曦的日常以漢口火車站為圓心,圍著周邊幾百公裡畫弧——送物資、接病患,有時是個「送快遞的」,有時是「外賣員」,偶爾還兼顧一把「滴滴司機」。

有天中午,田曦接了20萬的口罩物資,把它們運到江漢區的各個街道辦事處。回到住所,已經是凌晨3點多。還沒來得及睡,朋友圈又有醫生求助口罩,他馬上帶著最後5000個口罩趕去了醫院。

那天,他晚飯吃了旺旺米餅,宵夜康師傅,卻覺得很滿足。「口罩送到街道辦事處時,那些小哥哥、小姐姐人特別好,他們還承諾,疫情過了,帶我去吃油燜大蝦。」

雷卓犖是武漢一家維也納酒店的總經理。「封城」後,包括雷卓犖在內的18名員工,成了酒店的駐守者。

酒店日常的工作變成了消毒。兩個員工每小時消毒一次,24層樓裡的每個角落,包括電梯的按鍵。

「封城」五天後,酒店接到通知,接待山東、河南醫療隊。雷卓犖與員工們將所有的客房整理、消毒,檢查熱水,清點牙刷、拖鞋,為醫療隊準備晚飯。

雷卓犖一共接待了169名醫療隊員。他叫不出每個客人的名字,卻認得每張臉。

有醫療隊員過生日,蛋糕、鮮花店都關門了,雷卓犖就讓廚師做了生日面,用青菜、雞蛋擺出造型,附上手寫的賀卡送到房間去。「他們原本打算不過了。我們就暗地準備了,希望能彌補他們的遺憾。」

醫療隊裡有兩對情侶。情人節那天,雷卓犖想給他們過節。買不到巧克力、鮮花,就計劃帶他們去看一下武漢江邊的夜景。

雷卓犖最愛武漢的夜景。他經常獨自開車駛過長江大橋、鸚鵡洲大橋。過去,橋頭有攝影師、拍照的遊客和情侶。現在,看到的都是物資保障車、救護車和執勤人員。

有時,雷卓犖會自我安慰。如今橋上的每一輛車,都是為了這座城市的運轉,正來來回回奔跑的人。他也是,在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果不是疫情,環衛工人或許不會在武漢沌口長江大酒店與程渝相遇。

程渝是沌口長江大酒店的經理,這裡是一家四星級酒店。2月7日,程渝接到沌口經濟開發區城管隊的電話,問能不能給清潔工人們協調房間。「當時很晚了,想到晚上武漢那麼冷,總不能讓他們在路邊等著,我沒來得及問總經理,就答應了。」

這是程渝從業9年來,第一次遇到清潔工人入住酒店。

這群特殊的客人給程渝帶來了不少「意外」,日用品都提前帶好,送餐員來了後總是自己去領飯,「本來服務員就缺,他們很為我們著想,從來不麻煩我們,也沒提過什麼要求。」

入住第6天,由於要接待新一批醫療隊,15名清潔工人只能換到其他酒店。

一直忙的程渝,到清潔工們退房一周後查房時才發現,9間客房全都是乾淨的。垃圾桶倒得乾乾淨淨,套上了新垃圾袋,抱枕擺放整齊,甚至連床旗也擺得中正。

「拿著房卡往左手邊走,順著房間號,一共9間,全都是淨房。我以為走錯了。」程渝想,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們退房前自己做了清潔,「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哭了。」

保潔工人們收拾好的酒店房間。

這也是程渝第一次見到有客人在退房之前,把衛生做好的,「都是他們默默做的,退房的時候他們什麼也沒說。」

程渝在朋友圈裡道謝:他們做著整個城市最髒最累的活,卻有著最善良最樸實的心靈。

她和其中一個環衛工芳姐加了微信,她是個愛喝酒的人,兩人約好,等到疫情過去,一起去喝酒吃燒烤。

貓、蛋糕、鮮花

「封城」後幾天,外賣員老黃接到了一些奇怪的訂單。

一開始,他幫顧客搶購藥物、口罩,一天送幾十份。後來,他開始接到炸雞、麻辣燙、炒飯、菸酒、小吃的訂單。「有的人在路上看到我,很驚奇。他們說,現在還有外賣員啊?然後就加我微信,讓我幫忙買東西。」

有人下單,是為了讓外賣員幫忙抓貓。

有一次,老黃和住在一起的幾個外賣員,一塊接了一個抓貓的訂單。他們花了三個多小時,最後在柜子裡逮住了貓。

還有一個單子讓送貓糧。送過去後,顧客打來電話說,她回不去家,能不能拿門口墊子底下的鑰匙進屋,幫她餵一下貓。

也有人下了訂單就取消了,就是想打電話聊聊天。還有人給武漢的親戚打不通電話了,讓幫忙去家裡敲門看看。

剛開始,保安不讓老黃進小區。他說了半天,終於進去了。「進別人的家門,有點不好意思,正好遇到了鄰居,幫我開了門。後來我又去了一次,幫顧客給貓加了水和貓糧。」

相比口罩和藥,老黃更喜歡這種單子,因為能感受到人們的輕鬆。

2月1日,「封城」第10天。這天是海棠與妻子李婷結婚四周年的紀念日。

海棠是一名攝影師,李婷是武漢一家醫院的急診科護士。七天前,李婷感染了肺炎,由於醫療資源緊張,便回家隔離治療。

隔離期間,李婷的身體不舒服,整日在屋裡睡覺。吃飯時,就打開一條門縫,伸手從小桌子上取飯。

家務落到了丈夫海棠身上。妻子有點潔癖,他就得每天拖地。為了不被妻子嘮叨,他特意把妻子的臥室拖兩遍,外面拖一遍。

妻子喜歡花。以往每逢好日子,海棠都會給她準備。「封城」後,營業的商鋪大多是藥店、超市。鮮花運不進來,城裡幾乎沒有營業的花店。海棠一家家打聽,終於買到了存貨。

他把蛋糕和一束鮮花擺在臥室門口的小桌子上。

「看到花,那一瞬間就笑了。」兩人戴著口罩,隔著一米多的距離自拍,對鏡頭比心。

李婷在日記中寫道:那一刻很想抱抱他,很想親親他,但害怕把病毒傳染給他。

那天晚上,李婷搬了個小凳子,坐在臥室門口,丈夫在屋外。兩人隔著距離一起吃飯。

海棠說,「我們也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生活上柴米油鹽,吵得也多。這段時間變得更加理解對方。」

「這次生病雖然不是什麼好事,卻讓我用另一種方式,學著怎麼表達愛。」李婷在日記中寫道。她盼著在未來陽光明媚的一天,兩人能共喝一杯奶茶,一起看一部好看的電影。而海棠說,等她好了,最想抱抱她。

結婚紀念日這天,海棠為在家隔離的妻子準備了鮮花和蛋糕。兩人戴著口罩,隔著一米多自拍。 受訪者供圖

「下一場雪,應該可以吱吱地去踩了」

拍攝第23天,2月14日,程逸飛去拍了武漢的情人節。

一位花店老闆感嘆,「今年的武漢沒有情人節。」不過,志願者們仍然想辦法籌集到了百合花,送給醫護人員。

楊倩與隊友輾轉打聽到一位花店老闆,想買些紅玫瑰、粉玫瑰、藍玫瑰,送給醫生們。老闆聽完,將倉庫裡剩餘的全部鮮花,全都送給了楊倩。

「當時還不允許營業,老闆偷偷打開店門,將自己關在裡面,一朵一朵地修整。她說,送給醫生的應該是鮮花,不能有枯萎的花瓣。」

鮮花塞滿了貨車的半個後備廂。那天,楊倩與隊友送了四家醫院,每家醫院40多朵花。醫生們很詫異,他們說,很長時間沒有見到過這麼鮮豔的花了,代表科室說聲謝謝。

情人節當天,畫家楊倩送給醫生們鮮花。圖為楊倩與隊友們手拿鮮花為醫生錄製祝福視頻。受訪者供圖

隨著援鄂醫療隊的陸續抵達,胡恆兵接的求助電話少了許多。沒日沒夜幹了二十多天活兒,他突然很懷念吃肉,在朋友圈感懷了一句後,朋友馬上送來了母親煮的水餃。「你去溫暖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溫暖你。」

胡恆兵記得,他有一次送物資到醫院,等了兩個多小時,也沒有人下來籤收。他連著打了七八個電話催促, 讓他意外的是,醫院派人端著一桶泡好的方便麵遞給他。

胡恆兵有時會和隊友討論,疫情結束後做什麼。湖南來援鄂的隊友說,要帶他去韶山看毛澤東故居。胡恆兵想給朋友們下次廚,做他的拿手菜,吊鍋鴨子、吊鍋雞、饞嘴魚、燒雞公。

2月15日,武漢下起了暴雪。「不是一片雪花,是一大塊一大塊的」。程逸飛在紀錄片中寫道,「據說這場暴雪可以殺死80%的病毒,希望是100%」。

酒店經理雷卓犖隔著酒店玻璃看到了這場雪,大家都激動起來,約著說出去踩踩雪。但忙完工作後,就都累得回房休息了。

他挑間樓高的房間,拍了一段雪花飄灑的視頻,再配上一首劉若英的歌曲。「那天的雲是否都已料到,所以腳步才輕巧,以免打擾到我們的時光。」

「準備好的雪鏟,這一場不用,應該還有下一場,應該可以吱吱地去踩了。」他在朋友圈說。

封城已經30餘天,很多人漸漸平靜下來。

不忙的時候,畫家楊倩喜歡站在鸚鵡洲長江大橋上看日出。

她習慣於某個特定的位置,抬頭就能看見黃鶴樓。天空由灰藍轉成厚重的紅色,江面升起薄薄的霧氣。

「這是武漢最美的時刻。」

(文中周斌、海棠、樂樂、張文是化名)

畫家楊倩拍攝的長江大橋日出。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 王昱倩 王瑞文 王洪春 王飛翔 實習生 王亞會 王澤勳 郭懿萌 編輯 李明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日本導演鏡頭下的武漢紀錄片
    時光網特稿 2020年1月23日,春節前夕,武漢因為新冠疫情宣布封城,成為全球第一個在疫情中「封城」的城市。2020年4月8日,武漢正式宣布「解封」。  這兩個多月裡,武漢發生了什麼?武漢現在還危險嗎?
  • 疫情後的武漢紀錄片,日本人拍的太真實了!
    時間真快,進入7月,新年好像又快到了。時間又真慢,回望那些被封城的歲月,卻慨嘆如此難熬。在過去的半年,我們不斷見證歷史又參與歷史。在武漢解封一個月後,日本導演竹內亮發布一條微博——募集武漢人的故事。最終選擇了十個人,可能這些故事並不具有典型性,但恰好這也是一種真實,真實的武漢,常態的武漢。
  • 打破歧視偏見,日本導演給武漢人拍了部紀錄片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和中國妻子居住在南京市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今年3月曾拍攝過一部記錄南京市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能更重視疫情防控,借鑑中國有益經驗採取更全面徹底的舉措。這則紀錄片當時登上了雅虎日本網站的頭條區,並被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朝日電視臺等多家日本主流電視臺轉播。
  • 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 拍了拍武漢的生活日常
    疫情期間,一部《南京抗疫視頻》讓更多人認識了在南京生活的日本人、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後疫情時代,竹內亮團隊聚焦當下的武漢,一部《好久不見,武漢》一上線就獲得2800萬閱讀量。熱愛分享武漢文化的英語老師、用歌聲和舞蹈鼓勵病人的護士、唱著歌渡江的老人們,分享他們正在經歷的生活。竹內亮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仍有偏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武漢。」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撰稿 | 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豆瓣8分起,疫情後最好的紀錄片,是個日本人拍的
    疫情肆虐,武漢封城,經濟停擺。轉眼間,這個令全球都陷入另一種生活方式的2020已經過去了一半。武漢的種種,在封城之後漸漸變得神秘。這部紀錄片從導演就引人注目。導演竹內亮是日本人,曾經為日本NHK、東京電視臺等知名媒體拍攝紀錄片。
  • 豆瓣8分起,疫情後最好的紀錄片,是個日本人拍的
    疫情肆虐,武漢封城,經濟停擺。 轉眼間,這個令全球都陷入另一種生活方式的2020已經過去了一半。 武漢的種種,在封城之後漸漸變得神秘。
  • 紀錄片人在武漢
    3個月前,武漢是所有滿懷豪情和抱負的紀錄片人最渴望來的地方。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候,他們活躍在城市的各處,用拍攝的方式介入這場災難。1月22日,武漢「封城」的前一天,一個帳號名稱為「林晨同學」的vlogger上傳了一個視頻,題為《武漢UP實拍,冠狀病毒肺炎下,超市、商圈、公司現在是什麼情況?》。
  • 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重返江城,這次來拍「後疫情時代」的武漢
    楚天都市報12月5日訊(記者戎鈺 攝影蕭顥)那個因為「拍了拍」武漢而紅遍全網的日本人,又來了。12月5日下午,憑藉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今年6月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對疫情和武漢的關注,是竹內亮前往武漢拍攝紀錄片的原因。關於武漢的情況眾說紛紜,作為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決定親自去看看,用鏡頭將最真實客觀的信息傳遞給大家。我們一邊拍一邊考慮整個故事線,下一個要拍誰都經過特別慎重的考慮。 刺蝟公社:您拍完之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竹內亮:最大的感受是我想再去武漢。我以前去過幾次武漢,但是都沒有這次的感觸,對這個城市有感情,對武漢人有感情,對武漢的美食也有感情。
  • 日本導演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
    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沒有歌功頌德,沒有諷刺,沒有吶喊只是解封後武漢人們的日常《好久不見,武漢》「以後有機會一定得去武漢看看。」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最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了,不到24小時,就在微博的轉發量超14萬次,網絡總播放量超過2500萬次!
  • 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記錄疫情下的真實人間
    今天上午,「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金爵論壇邀請了多位身處疫情一線的紀錄片創作者,分享他們如何用影像記錄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範儉:紀錄片《被遺忘的春天》導演範儉拍過汶川地震題材《活著》《十年:吾兒勿忘》等紀錄片,2017年他執導的講述農村詩人餘秀華《搖搖晃晃的人間》還曾入圍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獎。
  • 《在武漢》導演手記:我們仍未拍下鏡頭外的真實生活
    對於扛下了最初一個月裡3/4拍攝量的導演黃怡而言,這次考驗是前所未有的。 兩個月前,誰也想像不到新年的工作是以這種方式開始的。1月18日是Figure春節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她帶著攝影師去首都機場拍完一個選題人物離開北京的故事,成了全公司最後一個關機的導演。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
    來源標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讓全世界看到疫情之後真實的武漢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
  • 武漢人現在怎麼樣了?一個日本人拍了部屬於他們的紀錄片
    居住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早已習慣於用影像記錄自己的生活,其代表作《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主要就是在記錄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住在外國的日本人的生活。這次新冠疫情期間,他還拍攝了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當然,關於這次疫情,他最想記錄的還是武漢。
  • 刷屏全網的「封城日記」拍攝者口述:我記錄了疫情中真實的武漢
    @蜘蛛猴麵包拍攝的「封城日記」vlog火到了國外。1月23日「封城」當天,他作為親歷者和拍攝者,用鏡頭忠實地記錄了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上下班的護士、忙碌的志願者群體、等待藥品的患者家屬、穿越街道的外賣小哥……大疫之下,鏡頭下這座城市的普通人溫暖堅強。「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武漢的作家方方看過視頻感慨,「以後有機會見到這小夥子,一定送他幾本我的書,以表達我的敬意。
  • 武漢封城「76天」:這部衝奧紀錄片到底怎麼樣?
    坦白承認吧,這部入選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的《76天》,著實讓我從頭哭到了尾。
  • 一個日本人,在南京做上門女婿,拍下疫後武漢:我想讓世界知道中國的好
    今年1月,他和他的紀錄片團隊都因為疫情被困在了南京,與其坐吃山空,不如就在周邊拍起了疫情專題日記。共青團中央的微博也點讚轉發。竹內亮和他的90後團隊2月,武漢封城期間,竹內亮開始蠢蠢欲動,他說,紀錄片導演聞到了故事的味道。3月、4月,他一直在等武漢重啟的消息;5月,他開會重提武漢紀錄片計劃,這次70%的人舉手,願意同去,他選了3個人。
  • 把真實的武漢拍給全世界看!這位日本導演在中國拍紀錄片「火出圈」,他的初心令人感動→
    日本人住在南京在解封後的武漢拍紀錄片...
  • 記錄|封城下的武漢藝術家們的另一種創作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記者昨天與今天電話採訪了部分武漢書畫家、攝影師、新媒體藝術家和普通市民,藉助他們平實的講述與截圖,看到了武漢封城狀態下真實的藝術工作者們。「拍下靜靜的街道,此刻沒有欲望創作」立春這天,武漢畫家王鶴離14天隔離期滿只有兩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