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數據顯示,截止10月,美系三大合資主力通用、福特、FCA在中國市場市佔比已經跌至9.4%,達到歷史同級最低。作為對比,和美系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德系車,市佔比卻穩步提升至26.4%,日系更是後來居上達到24.3%。
那麼,技術並不遜色,甚至品牌積澱更有優勢的美系車為何會在中國市場敗給日德系?
戰略失誤
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美系車的大潰敗並非這幾年才開始,早在2015年,美系車看似迎來銷量巔峰,但彼時已經埋下潰敗的伏筆。
比如上汽通用雪佛蘭。
2014年,在雪佛蘭達到71.7萬輛峰值銷量後,2015年遭遇入華的首度下滑,僅售出63.65萬輛,同比下跌17%;2016年中國車市整體高歌猛進,雪佛蘭下跌勢頭卻仍未遏制,銷量滑落至53.87萬輛,差不多只有別克的一半。
在中國市場發展最為關鍵的黃金時段,當多數合資車企紛紛搶佔SUV發展紅利,一直聲稱SUV創造者的雪佛蘭,卻僅僅依靠一款廉頗老矣的創酷苦苦支撐著SUV門面,同一時期繽智/XR-V、冠道/UR-V先後上市,國產SUV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18年之後,幡然醒悟的雪佛蘭想再度入局的時候,SUV市場早已今非昔比,如今基本推出一款新車涼一款。
唯一有看點的是中國特供車——科沃茲的上市,它的出現卻徹底打開了雪佛蘭轎車自相殘殺的潘多拉魔盒。因為尺寸相近、動力相同,價格卻更低、造型也更時尚,作為全球車的科魯茲被科沃茲迅速打入冷宮。到了2018年,科沃茲好不容易積澱的市場口碑又被科魯澤取代了。與此同時伴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走低價路線的雪佛蘭開始被不斷超越。
有意思的是在雪佛蘭遭遇困境的2015年,上汽通用別克迎來了自己的百萬時刻。第二年這個數據再上一層樓,達到123萬輛,和第二名一汽-大眾只有咫尺之遙,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原本打算再接再厲反超一汽-大眾的別克2017年遭遇滑鐵盧,小幅下跌至122萬,到了2018年只有106萬輛。
和雪佛蘭一樣,2015-2016年別克也眼瞅著SUV的火爆,不僅沒有新品上市,就連昂科拉和昂科威兩款支柱也沒能及時煥新,緊跟消費升級的到來,去提升增量。這兩年裡,別克銷量火爆靠的就一點——降價。
彼時,英朗終端售價一度降到最低8萬左右;小型SUV昂科拉麵對繽智、XR-V的不斷反超,也不可避免的開始打價格戰;還有威朗,君威都相繼陷入降價陷阱中。初期,這種降價優勢帶來銷量上的提升是立竿見影的,但從長遠的角度看無異於飲鴆止渴,韓系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關鍵的是,別克的集體降價打破了通用體系內部的價格生態,原本走高端路線的別克開始和走經濟路線的雪佛蘭出現重合,比如英朗終端售價一度逼近科沃茲,昂科拉和創酷,邁銳寶和君威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價格重疊,而兩大品牌除了設計外,動力系統基本一致、底盤調校也十分類似,產品力相近引發了內部消耗。可以說以2015年為起點,別克在中國,硬生生地把自己從一個向豪華品牌看齊的高端品牌,做成了第二個雪佛蘭。
無獨有偶,2015年也是長安福特轉折的關鍵一年。
當年,隨著兩款面向高端市場的重磅新車——金牛座和銳界的上市,長安福特「1515」(2015年在中國市場投放15款車型)正式收官,銷量和市場形象一路向好,2016年,福特創造了127萬輛的在華銷量新紀錄,相比2011年翻了一倍多。所有人都以為接下來長安福特將勢如破竹,福特也信心滿滿發布了「創新2020戰略」,要在未來5年推出20款新車。但一切戛然而止,2016之後,長安福特遭遇三連降。
和雪佛蘭類似,長安福特的病根一方面是2015之後長達三年之久的產品荒,一方面是爆發的一系列質量危機,給品牌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
也是在2015年,曾經在中國市場敗北的Jeep決心重頭再來,廣汽菲克成立。第二年,Jeep迅速向中國市場推出了自由光、自由俠和指南者三款SUV,憑藉著早年積澱的口碑以及國內SUV的風口,Jeep品牌當年銷量達到13.34萬,同比增長131%。2017年再度刷新紀錄,累計銷量近20萬輛,一躍成為當年的車市黑馬。
可惜好景不長,2018年Jeep迎來了下滑。表面上看,是因為SUV市場由藍海變紅海,走單一產品戰略的廣汽菲克後繼無力,但根本原因卻是Jeep一直強調自身的越野屬性,忽視了中國用戶消費升級後對舒適性、智能化的需求,而這兩點一直都是Jeep乃至整個美系車的短板,加上頻頻爆發的質量問題,才有了廣汽菲克這五年裡大起大落的經歷。
綜合而言,通用、福特和FCA在中國市場,或因品牌定位,或因產品投放周期出現戰略失誤,在中國市場各有各的不幸,但歸根結底還是產品力和品牌調性上出了問題。
三缸機惹的禍?
在中國汽車市場「得A級車者得天下」,絕非誇大其詞,日德系能在風雲變幻的環境中穩坐釣魚臺,和它們在A級車領域的強勢表現密不可分。比如德系朗逸、寶來、速騰,日系軒逸、卡羅拉、雷凌、思域常年穩居轎車銷量榜前十。以東風日產為例,2019年軒逸佔據了其總銷量的近四成,可以說是A級車成就了日德系。
過去美系車風光無限也離不開A級車,性能小鋼炮福克斯、大空間的科魯茲、高顏值實力均衡的英朗,它們都曾是軒逸、卡羅拉和朗逸的有力競爭對手。
2014年雪佛蘭創在華歷史銷量最高,離不開科魯茲近27萬臺銷量;2016年福特和別克相繼迎來中國市場的巔峰時刻,同一時期福克斯與英朗分別達到22.5萬輛和37萬輛,這兩個成績穩居當年A級車榜單前五。可隨後,科魯茲被科沃茲取代,銷量不斷下跌;福克斯多年不曾換代,產品力老舊;英朗曾經的優勢也被軒逸等趕超,三者銷量的下跌直接導致雪佛蘭、福特和別克整體實力的下滑。
不誇張的說,正是A級車的慘敗,才有了美系車的大潰敗。而美系車在A級車市場的失利,一個關鍵要素是三缸機。
2017年,全新一代別克英朗在美系車家族率先搭載1.0T和1.3T兩臺三缸機,且全系標配,當時上汽通用主要有兩點考量:一是利用三缸機燃油經濟性優勢,徹底扭轉過去美系車「油老虎」的形象,樹立自身標籤向日系看齊;二是豪賭電氣化,為接下來三缸+48V輕混系統的普及鋪平道路,既能搶佔先機又能縮減成本。
誰曾想中國消費者對三缸機極度排斥,物理特性的抖動,過去夏利所樹立的低端、廉價形象,即便是別克大肆宣揚其技術優勢,用戶依舊不買帳。結果曾經的家轎王者迅速跌落轎車市場前十,且不得以再度陷入降價的惡性循環中。
2018年,全新一代福克斯上市,雖然操控性能、各項配置、顏值都有大幅升級,卻也主推三缸機,結果不言而喻,步英朗後塵。且傲嬌的福克斯還不願降價,然後月銷直接從過去的2萬跌落到5千不到;2019年,取代科沃茲的科魯澤也來了,同樣主推三缸,沒有意外,在初期靠顏值和性價比火爆之後,也再度陷入沉寂。
如今的美系車在最重要的A級車市場除了靠性價比取勝的英朗之外,再沒有一款當打車型。
還有在提升品牌形象的B級車市場,君越被亞洲龍全面壓制;君威也只能依靠性價比從日系三強手中搶市場,邁銳寶已經開始和思域、速騰PK,至於福特基本已經放棄了B級車市場。
再來看SUV領域,無論是小型SUV、緊湊型SUV,還是中型SUV,美系車都很難找到一款可以和同級日德系正面硬抗的支柱車型,這才是美系銷量下滑的根本原因。
世間已無美系車?
對於美系車來說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品牌調性。
現在,一旦我們提及美系車,似乎再難找到一個有特徵符號的集體性概念,就好比說到日系,我們會聯想到省油、耐造、省心、問題少;提到德系,會想到他們底盤高級、駕駛質感一流。可如今的美系車是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沒有特色。
以前可不是這樣,「肌肉感」是最容易和美系車劃等號的關鍵詞,簡單理解就是車身大、性能強,還喜歡用大排量自吸。
比如設計上,那臺經常出現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雪佛蘭Suburban簡直就是陸地坦克,比偏重小巧、駕駛樂趣的日德系SUV不知大了多少倍。
在中國市場,早期的美系車同樣以大著稱,例如第一代別克君越,線條平直、車身大氣,車長近5米,軸距超2.8米,比起C級車奧迪A6還要大上一圈,而且和奧迪A6用1.8T或是1.8L自吸不同,初代君越搭載的是通用2.4L和3.0L V6的大排量自吸,加速線性、動力源源不絕,開起來特別有質感。可如今,君越以及君威設計上是越來越時尚,溜背、鍍鉻、犀利的腰線,這些日德系常用的設計元素在美系車身上也越來越多。
還有十多年前登陸中國的科魯茲,在老氣中庸的A級車市場,用肌肉感十足的造型以及遠超同期卡羅拉、軒逸、思域的車身尺寸,迅速開闢了新的增量。但隨後,在中國換代的科魯茲不僅套娃邁銳寶,最致命的是在崇尚大空間的中國市場反其道而行之,縮減了長寬高,完全丟掉了原本的寬大美式風。即便是後來的科沃茲和科魯茲,也在所謂的年輕化設計上越走越遠,向思域們看齊,基本放棄了以往美式「大」和「肌肉」的風格。
再比如性能上,日系有混動、德系有「DSG+TSI」黃金動力,美系現在只有小排量渦輪,1.0T/1.3T//1.5T發動機,其中三缸還不受待見,過去美系車身上大排量自吸的暢快感再難體驗。這其中有排放法規的限制,但更重要的還是美系自己放棄了大排量自吸的優勢,想在油耗上和日系一較高下。
總之,在今天的中國市場再難找到我們過去印象中那個充滿肌肉感,將大排量自吸的美妙特性發揮到極致的美系車。
美系車的機會
當然,現階段的失利並不意味著擁有百年底蘊的美系車接下來就沒有機會。
一方面,傳統美系車正在積極自救。
以福特為例,2019年長安福特公布了「更福特、更中國」的品牌戰略。努力迎合中國消費者使用需求:比如設計上,特別是內飾布局和用料,一改過去美式的粗糙和廉價感,變得更精緻、豪華和科技,這從新車銳際就能看出來;在智能化領域,不斷普及L2級自動駕駛技術,像銳際除了低配外,中高配基本實現了標配。關鍵是在舒適性、智能化全面提升的同時,長安福特還保持了福特一如既往的操控性能優勢,加上相較日德系更高的性價比,銷量逐步向好。
與此同時,上汽通用別克、雪佛蘭也慢慢放下來了執念,並在A級轎車英朗、科魯澤身上新增了四缸機,銷量也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新勢力特斯拉在中國市場表現強勢。
和通用、福特不同,作為新勢力的特斯拉完全沒有傳統美系車的包袱,無需在繼承傳統設計、性能還是討好年輕消費者中糾結。事實上,特斯拉已經在傳統美系之外,樹立了新美式的標籤:科幻的造型、極致的性能以及標新立異的體驗,這些元素都一一體現在Model 3、Cyber Truck等每一款特斯拉產品身上,重點是它們已經贏得了新生代消費群體的認可。
此外,在核心技術領域,特斯拉已經開始自研駕駛晶片,且自動駕駛技術、核心三電系統都是整個新能源市場的標杆。
可以說,無論是品牌影響力,還是技術和銷量,特斯拉已經扛起了美系車在新能源領域的大旗,這是目前日德系品牌還無法比擬的優勢。
總 結
對於美系車來說,現在無疑已經是處在危險的邊緣了,要想避免韓系車、法系車的覆轍,一方面必須收起美式的傲慢,真正讀懂中國消費者,真正以用戶為中心,引領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固執已見,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另一方面,美系車也要發揚自己的優勢,提升品牌調性,重塑自己的品牌形象。
亡羊補牢, 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