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諮詢,說日系、德系、美系、韓系、法系、國產哪個口碑最好?哪個質量最好?這樣的問題是很難回答的,現在的汽車,基本都是全球車,全球採購,全球製造,各大車企之間互相兼併、合資、互通有無,在技術上越來越同質化,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車系了。所以,真的無法說哪一個車系更好。不過我們今天不妨從另一個視角來看這個問題,那就是這些車系哪一個對中國汽車行業幫助最大,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哪一個車企最好,這裡面肯定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知識。
首先來說說德國車。毫無疑問,德國車是最早登錄中國大陸的,它開啟了中國的汽車時代,讓中國人對汽車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中國這麼多年的汽車市場一直被德國車(或者說大眾車)引領著。所以說,德國車對中國的汽車產業居功至偉,在中國汽車產業一窮二白、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能登錄中國,與中國車企合資,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深遠的目光的。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對德國車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狂熱,就是高級車的代表,幾乎所有的人在買車時都會考慮過德系車。
當然,德國車也在中國得到了巨大的回報。現在中國是德國車最大的市場,銷量佔了德國車的半壁江山,利潤更是高得德國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說,每天數錢數到手抽筋。不過,當初中國引進德國車企的時候,說是要「以市場換技術」。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市場讓出去了,但是技術並沒有引進來。德國人在技術上始終把持得死死的,不允許中國人沾邊,合資車重新設計一個門把手都要經過德國人的同意。中國想要利用他們的技術研發自主品牌車型,對不起,不行!當年上汽開發德原朗,本來想掛自主品牌,但是德國人不同意,最後沒辦法還是掛了大眾的標。所以,中國汽車產業,可以說成也德系車,敗也德系車。
再來說說日系車。在很多人的眼中,日系車是最差勁的,對中國最不友好,各種減配,不安全等,就是來糊弄中國人的。再說當年日本對中國的巨大傷害,讓很多中國人在心理上難以接受日系車。所以,說日系車口碑最差,應該是能夠得到認同的。
但是我告訴你一個你一定不知道的事實:在所有的車系中,日系車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幫助是最大的,沒有之一。雖然當年豐田高傲的拒絕了中國的合資請求(估計現在腸子都悔青了),但是並不妨礙它們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幫助。其實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日系車就進口到中國大陸了;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遍地的日本摩託車和進口轎車以及商用車;直到今天,日系車在中國遍地開花,合資車企遍布中國大地。
有人說這是日系車來中國賺錢啊!這不假,日系車確實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你要知道,中國並不是日系車的主戰場,它們的主戰場是北美,離開中國它們還能活下去,而德系車離開中國立馬就玩完。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人允許中國車企使用它們的技術!在所有的合資車企中,與日系車合資的自主品牌發展的都不錯,比如廣汽、東風、一汽等。很多車它們就是使用日系車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自己做一個殼子就行了。還有大量供給中國汽車零部件,在中國建設發動機工廠,當年一個三菱發動機,養活了無數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可以說,沒有日系車,就沒有中國自主品牌車企今天的高度發展,也沒有中國汽車市場的繁榮昌盛。直到今天,很多自主品牌車企還在山寨日系車的三大件,使用日系車供給的各種零部件。所以說,日系車對中國汽車產業幫助是最大的。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美系車。事實上美系車進入中國,是美國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美國製造業開始全球戰略轉移,美國本土製造業空心化。中國承接了部分美國的汽車製造業,成為了世界工廠。實事求是的說,美系車對中國的幫助並不大,中國就是美國的一個汽車製造基地,市場換技術就不要想了。並且投入到中國市場的車型,基本都是不太好賣的特供車,全球車型很少。比如別克,在美國快要消亡的一個品牌,活生生的在中國起死回生了;雪佛蘭只有幾個低端車型引進到中國,高端車型根本就不給;等等。只是這些年,中國的汽車市場發展得太好了,美國人才開始重視中國市場,向中國投入了一些熱銷車型。但是為時已晚,市場已經被人瓜分了,它們只有喝湯的份。
至於說法系車,有很多人替他們喊冤,說法系車是好車,只是中國人不懂車,不認。其實這是法國人自己作妖,自作自受。當年中國誠意滿滿的邀請法系車進入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結果他拿了一個早已淘汰的標緻505來糊弄中國,並且要了很高的價格。這款車可是坑死人了,故障率居高不下,要多難修有多難修,換個離合器片得拆半個車。沒幾年就被打回原形,灰溜溜的回去了。但是法國人的錢可是沒少賺。
又過了幾年,也許法國人自己不好意思了,有點內疚,再次回到中國,這次帶來的產品算是有誠意的——雪鐵龍富康。當年歐洲市場最先進的設計,銷量也非常好。終於在中國火了一把,與桑塔納、捷達並稱為「老三樣」。不過法國人太「軸」了,他們設計的車型天馬行空,不食人間煙火,在中國汽車市場日益發展的今天,替代車型越來越多,法系車就越來越沒有市場了。而中國人想學他們的技術又學不來,他們也不用心教,所以最終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韓系車在中國就是來打醬油的,一直都處於從屬地位,這與韓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有點類似。其實韓系車嚴格說來不算是一個車系,他們的技術大多源自於日本和美國,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換殼車。所以韓系車在中國不受待見,口碑一直不咋地。幾乎所有買過韓系車的人都說,下一輛車一定不買韓系車。現在的韓系車在中國被自主品牌打得滿地找牙,只能以提高性價比來打市場,估計再過幾年,它們連最後的一點優勢也沒了。不過韓系車在北美市場和歐洲市場銷量還是不錯的,不知道是不是內外有別,沒給中國好東西。
最後再來說說國產車。中國汽車市場經過這麼多年的高速發展,自主品牌車型在其中虛心學習,兼容並蓄,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應該說在十萬元以下的低端車型上,已經具有與合資車扳手腕的能力了;但是在中高端車型上,與國外的大品牌車企還有不小的差距。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貴族也不是一代人就可以養成的,人家三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所以對國產自主品牌來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