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軍隊隨多,但是一盤散沙,各種軍閥勢力各自為政,都為自己的利益盤算。這樣的蒙古軍隊,焉有不敗?
一、元朝所面臨的內憂外患
元朝末年,汗廷內部爭奪汗位的鬥爭日趨白熱化,元惠宗妥歡帖木兒與汗儲愛猷識理答臘各有一派支持力量。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為一派支持大汗;汗後奇氏、丞相搠思監、樸不花為一派支持愛猷識理答臘。
兩派勢力明爭暗鬥,因惠宗無能,愛猷識理答臘實際上已大權在握,汗廷內證造成權臣當政,朝綱混亂,各地守軍獨霸一方,農民起義此伏彼起,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達到激化程度。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全國農民起義爆發,首先於汝穎興起,江淮諸郡很快被起義軍佔據。汗廷發兵徵討,無法阻止農民起義的迅速蔓延。至正十二年(1352年),穎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與信陽羅山人李思齊合兵擊破羅山農民起義軍,汗廷分別任命他們為汝寧府達魯花赤、知府事職務。以後,他們的軍隊很快擴充至上萬人,自成一軍,屯駐沈丘自1352一1362年間,察罕帖木兒率軍先後鎮壓了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農民起義,官至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陝西行臺中丞等職。
1、元廷內鬥的白熱化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兒被田豐、王士誠殺害,他的養子擴廓帖木兒承襲父職,率軍平定山東,擒殺田、王二人。東至淄沂,西逾關陝,農民起義處於低潮。擴廓帖木兒的崛起,引起了以孛羅帖木兒為代表的元老宿將的嫉妒。
孛羅帖木兒是原河南行省左丞相、知(行)樞密院事答失八都魯的兒子,隨父南徵北戰,早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就已升任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魯死後,汗廷命孛羅帖木兒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總領其父所率諸軍。
至正十九年(1359年),孛羅帖木兒受命移兵鎮守大同。孛羅帖木兒為了擴大地盤,與察罕帖木兒發生了衝突。雙方以兵爭晉、冀之地,矛盾由此產生,以後不斷發生相互侵犯駐地的摩擦。擴廓帖木兒襲父職後與孛羅帖木兒的矛盾有增無減,汗廷的調解也不起作用。
愛猷識理答臘以擴廓帖木兒為外援,而老的沙則依靠孛羅帖木兒。因思監與樸不花狼狽為奸,封鎖一切上達汗廷的消息,引起朝野上下不滿,局勢動蕩不安,朝臣紛紛上書大汗,要求懲奸除惡。老的沙趁機欲借大汗名義除掉對手,因此遭到汗後、汗儲的妒恨。為了躲避愛猷識理答臘的誅殺,老的沙與禿堅帖木兒逃到大同,藏在孛羅帖木兒家中。
愛猷識理答臘幾次派兵索要都遭到孛羅帖木兒的拒絕,於是,愛猷識理答臘給大汗施加壓力大汗無奈,只好以藏匿逆臣,謀為不軌的罪名,下詔削去孛羅帖木兒的官爵,解除其兵權,令其歸返四川故裡。孛羅帖木兒拒不服從,派遣禿堅帖木兒率兵入居庸關,擊敗迎戰的守軍,在清河駐兵紮營。
當時大都沒有設防,城內混亂。愛猷識理答臘在侍衛保護下出光熙門,東走古北口,準備撤到興、松地區。在禿堅帖木兒的武力威脅下,元惠宗不得不將思監、樸不花縛送孛羅帖木兒,詔封孛羅帖木兒官復原職,升任太保,仍守御大同:禿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
逃到路兒嶺的愛猷識理答臘回到大都,他命令擴廓帖木兒調兵分道討伐孛羅帖木兒。當擴廓帖木兒的部將關保所率西路軍進逼大同時,孛羅帖木兒留下部分兵力防守大同,親自率兵與禿堅帖木兒、老的沙再次進兵大都。孛羅帖木兒的前鋒部隊入居庸關,愛猷識理答臘親自率軍在清河迎擊。然其士兵沒有鬥志,無奈返回城內,由守衛京師的東路軍白鎖住所部扈從出奔太原。
元惠宗詔封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左丞相,統領全國軍隊,老的沙封為平章政事,禿堅帖木兒為御史大夫。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愛猷識理答臘在太原擴廓帖木兒軍營中,下令調遣甘肅、嶺北、遼陽、陝西的諸王兵力討伐孛羅帖木兒。學羅帖木兒得到這一消息後,將愛猷識理答臘的生母奇氏幽禁在諸色總管府,然後偽造汗後書信,欲召回愛猷識理答臘,並派禿堅帖木兒率兵進攻上都,另調動也速兵力南御擴廓帖木兒部隊。
也速與部下都對孛羅帖木兒的做法心懷不滿,於是率軍返回永平,西聯擴廓帖木兒,東聯遼陽也先不花王,共同討伐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派遣驍將姚伯顏不花出戰,被也速擊敗擒殺。孛羅帖木兒親自率兵至通州,由於連日大雨而還。孛羅帖木兒的倒行逆施,引起諸王、大臣的不滿,威順王的兒子和尚設計殺死了孛羅帖木兒。愛猷識理答臘返京,擴廓帖木兒升任中書左丞相、知樞密院事。
當初,愛猷識理答臘出奔太原,準備援引唐肅宗故事自立為帝,受到擴廓帖木兒和學蘭奚的反對。在他返京前,汗後密令擴帖木兒重兵擁汗儲入城,迫使大汗讓位。擴廓帖木兒沒有這樣做。於是愛猷識理答臘耿耿於懷。當時的局勢是:江淮、川蜀已經堂握在農民起義軍手中。為了鎮壓南方的農民起義,詔封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統帥關陝、晉冀、山東諸道及迤南所有軍隊代替汗儲親徵。
這時一些曾同察罕帖木兒共同崛起的大將及孛羅帖木兒的舊部公開抗拒汗儲。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擴廓帖木兒調動各處兵馬出兵南方,張良弼、李思齊、脫列伯、孔興、張思道等部人馬均不聽調遣,相持一年,互相之間則為爭奪地盤徵戰不休。
2、外部朱元璋的日趨崛起
元朝軍隊的內耗為朱元璋提供了有利時機。他採取首先剷平、兼併各支農民起義軍,步步蠶食以擴充實力、擴大地盤,進而與元朝決一雌雄的策略。此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在佔領安豐後,即兵至徐州,大敗元守軍。為了控制山東局勢,擴廓帖木兒屯兵彰德。
但是,這一行動引起元惠宗的疑心,屢次敦促擴廓帖木兒南徵。於是,擴廓帖木兒遣將駐兵濟寧、鄒縣等地。翌年,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盟誓合兵,推舉李思齊為盟主,共同對付擴廓帖木兒,相互爭戰不停。
這時,惠宗對擴廓帖木兒的疑心與日俱增,下詔削去擴廓帖木兒一切官職,僅留河南王封號,所率軍隊由諸將分而領之,愛猷識理答臘親自統師全國兵力。
十月,山東告急,詔命右丞相也速等會各路兵馬共同守御山東,又命關保率部支援山東,命陝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帥張良弼、脫列伯、孔興各支兵馬,以李思齊為副統帥,守御關中。脫列伯、孔興等出潼關,渡黃河,配合山東行動。
可是,李思齊等都不遵命,仍舊忙於擴大地盤的徵戰。十二月、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到達濟南,守兵不敗而退。翌年春,惠宗以擴廓帖木兒拒命,詔罷兵權,下令討伐。此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已至河南。
四月,河南行省平章阿魯溫投降,農民起義軍乘勝進攻潼關。李思齊棄關走鳳翔,張良弼奔麟城。五月,惠宗下詔剿除擴廓帖木兒、命令貂高、關保、李思齊、張思道合兵夾擊擴廓帖木兒。朱元璋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遣使招降,擴廓帖木兒拘殺來使。六月,朱元璋親赴河南,祭祀擴廓帖木兒養父察罕帖木兒亡靈,並令幾戶百姓為其守墓。
又封擴廓帖木兒之妹為愛子秦王妃,以瓦解元軍主力。在這種情況下,惠宗恢復擴廓帖木兒全部官職,命其率軍由中道直低彰德、衛輝;也速率軍經由東道水陸並進至山東;禿魯東出潼關攻取河洛;李思齊南出七盤、金、商進軍汴梁,與擴廓帖木兒分四道進兵。知院俺普、平章鎖住等軍,分兵東西,配合行動,遼陽左丞相也先不花、知院厚孫等部,守御海防,各路軍馬在汗儲愛猷識理答臘統一指揮下行動。不久,也速兵潰,禿魯、李思齊未出兵,擴廓帖木兒自晉寧退守冀守,後退守太原。
1368年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至通州,元惠宗妥歡帖木兒被迫北走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
3、明元之間的對決與較量
元廷北遷後,仍保存著完整的統治機構和相當的軍事力量。
當時,山西、甘肅方面有中書左丞相擴廓帖木兒所率十萬大軍,陝西方面有太尉李思齊、張良弼所率十餘萬大軍,遼東方面有太尉納哈出所率二十萬大軍。丞相也速率軍駐守永平路(今河北盧龍縣),也先不花駐守遼陽,雲南仍然在梁王把匝拉瓦爾密控制之下,甘肅以西哈密、赤斤、火州、吐魯番等地,青海、寧夏一帶都還在元廷控制之下。
其中有:哈密威武王忽納失裡,吐魯番萬戶賽因帖木兒,火州王子哈散,柳城萬戶瓦赤刺,赤斤幽王亦憐真,沙州路阿魯哥失裡王子,青海方面有寧濮郡王附馬章古,鎮西武靖王卜納刺亦,撒裡畏兀兒地寧王卜煙帖木兒,曲先答林元帥等各路軍士。
此外,北遷以後的蒙古政權仍佔據著東起貝加爾湖、興安嶺山麓,西到天山,北至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遊,南抵長城的大片領土。並且與東面的藩屬國高麗,西面的蒙兀兒斯坦、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保持著聯繫。在這種形勢下,諸將分別率領各自的兵馬,在大汗統一指揮下,力圖恢復在全國的統治。
元廷北遷上都開平後,元惠宗妥歡帖木兒組織力量,進行收復大都的軍事活動。洪武元年(1368年),惠宗在上都命令擴帖木兒率兵出雁門關,由保安州經居庸關進攻大都。明將徐達趁擴廓帖木兒出兵大都之機,率軍突襲太原。擴廓帖木兒至保安州得到這一情報,馬上還兵救太原。前鋒上萬騎兵與明軍激戰,不分勝負。
擴廓帖木兒在城西安營紮寨欲與明軍決戰,擴廓帖木兒部下暗投明軍作內應,明軍夜襲擴廓帖木兒軍營,大敗其軍。擴廓帖木兒僅率十八騎北走大同,以後轉戰於山西、甘肅、陝西、寧夏等地。
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惠宗又命令丞相也速率萬餘騎兵出山西營於白河。通州明軍守備力量薄弱,但由於明將曹良臣採取了虛張聲勢的戰術,也速不明真情撤軍,從而解除了元大軍壓境的威脅。同年八月,惠宗遷都達裡泊(達賚湖),命令脫列伯、孔興以重兵攻大同,鋪平收復大都的道路。明將李文忠率軍出雁門關,在馬邑(今山西馬邑)與元軍前鋒交戰,打敗對方。明援軍到達大同後,雙方激戰,明軍獲勝,俘虜了脫列伯。
包圍大同城的孔興得到這一情報後,撤兵走綏德。明軍乘勝進軍東勝州,至莽哥倉而還。元惠宗迫於明大軍武力威脅,再次遷都至應昌(今內蒙古克仕克騰旗境內)。元惠宗撤出大都後組織過三次收復大都的鬥爭都以失敗告終,但始終沒有放棄對明朝的進攻。陝西李思齊、張思道兵駐武功東川,與明軍交戰失敗後,李思齊屯兵鳳翔,遣將張德欽、穆薛飛等守衛關中,張思道、孔興、脫列伯等駐兵鹿臺守御奉元路(今陝西省西安市)。
明將徐達、常遇春進兵陝西,元軍或戰死或投降或自殺。常遇春率軍進攻鳳翔,李思齊率部奔臨洮。明軍連續攻克隴州、秦州等地後,分兵進攻臨洮、蘭州,李思齊孤軍無援降明。涇陽張思道得到這一情報後,遺部將張良臣守慶陽,自己則率軍走寧夏與擴帖木兒會合。明將徐達軍自臨洮至涇州,與湯和所部會師,四面圍攻慶陽城達三個多月。
擴廓帖木兒派部將韓札兒進攻原州、涇州,自己親自率軍往永昌聲援張良臣。韓札兒擊敗明軍,進佔原州、涇州。以後明將馮宗異率軍自驛馬關與韓札兒交戰,韓札兒敗走,明軍大獲其勝撤回京師。
擴廓帖木兒乘此機會突襲蘭州,蘭州明守軍兵力薄弱,不與擴廓帖木兒軍交戰,雙方僵持數月,後因明援軍到達,擴廓帖木兒撤軍駐定西。
洪武三年(1370年),元惠宗妥歡帖木兒在應昌病卒。汗儲愛猷識理答臘即位,為元昭宗,年號宣光。藉此新舊交替之機,明太祖朱元璋集結優勢兵力重點進攻元昭宗駐地應昌及陝、甘、寧一帶擴廓帖木兒軍隊。
明軍兵分兩路:西路軍由大將徐達親自率領,自潼關出西安,進兵定西;東路軍由李文中率領,由北平經萬全,過野狐嶺,直趨應昌。西路軍大敗擴廓帖木兒軍於沈兒峪(今甘肅定西縣以北),俘獲將士八萬餘人,擴廓帖木兒僅與少數軍士取道寧夏渡黃河北走和林。東路軍也大獲全勝,俘虜元昭宗之子買的裡八剌及后妃、宮人、諸王家屬等,元昭宗愛猷識理答臘北走和林。
洪武五年(1372年)春,朱元璋命大將徐達、李文忠、馮勝率軍十五萬,兵分三路,北徵蒙古。東路軍在李文忠率領下,出居庸關,直取應昌。這路軍隊經達口溫、克魯倫河、土拉河、斡兒渾河直到稱海,雙方交戰,明軍失利,損失了曹良臣等幾員驍將,兵敗回師。馮勝所率西路軍,出金蘭到達蘭州、掃林山(今甘肅省肅北縣境)、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直到瓜、沙州(今甘肅省敦煌市、安西縣),連續打敗元軍返回京城。
中路軍在徐達親自率領下,出雁門關,在嶺北與擴廓帖木兒、賀宗哲所率軍隊遭遇,明軍大敗,死傷數萬人。這次對蒙古的大舉用兵,明朝俘獲甚微而死傷過重,特別是明軍主力徐達所率中路軍的損失最重。
洪武七年(1374年),明將李文忠、藍玉分別率兵進攻興和、大寧、豐州。興和守軍將領脫因帖木兒棄城逃遁。大寧守軍在宗王朵朵失裡指揮下迎戰,朵朵失裡兵敗身亡。明軍乘勝追擊元軍至豐州,魯王與司徒答俊海、平章把都、知院忽都等戰死。
自1368年以來明朝對蒙古的用兵,雖然把蒙古軍隊從陝、甘、寧一線趕走,但自身損失很大,明軍前後死傷四十餘萬。所以,朱元璋深感平定北面蒙古不易,因而改變對蒙古大舉用兵的方針,以戰略防禦為主,分別遣將在山西、北平等處練兵備邊防範蒙古南進。同年,遺還元昭宗之子買的裡八刺,與蒙古議和,暫時休戰。
二、蒙古軍事實力的持續削弱
愛猷識理答臘繼惠宗妥歡帖木兒之汗位,他以蒙古汗國時期所建的首都哈刺和林為根據地,廣為搜賢納士,把擴廓帖木兒、哈刺章等有才幹的將才匯聚到身邊,委以重任,共謀復興元朝大業。為此,愛猷識理答臘首先著手使自己的政權機構趨於完備。
幾經戰爭,官員損失很多,以至某些機構成為虛設。愛猷識理答臘重新配備政權機構,並把政治中心由和林遷至科布多一帶,形成了統治整個蒙古的中心。這時期蒙古除陝、甘、寧一線兵力北撤外,還有遼東納哈出太尉的二十萬軍隊,雲南梁王的十萬人馬,青海西寧,嘉峪關外赤斤、哈密、吐魯番等地諸王率領的軍隊,蒙古腹地愛猷識理答臘親自統帥的軍隊。
蒙古的軍事力量及蒙兀兒斯坦和中亞帖木兒帝國的存在,對明朝是個極大威脅。愛猷識理答臘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向河北、山西、甘肅、遼東等地不斷發起武力進攻。
洪武十一年(1378年),元昭宗答猷識理答臘病卒,脫古思帖木兒即位,年號天元。朱元璋對蒙古的暫時休戰是有打算的,這期間朱元璋遣將平定四川,鋪平了進軍雲南的道路。元廷北遷後,梁王與蒙古大汗始終保持著君臣關係。元昭宗即位,梁王遠在西南仍沿用昭宗宣光年號,並且每年向蒙古汗廷派遣使臣,昭宗也遣使途經西番地向梁王徵集軍餉。
1372-1375年間,明廷幾次扣留梁王派往蒙古汗廷的使者,並派遣官員帶著人質前往雲南勸降,但都沒有達到目的,朱元璋決定以武力徵服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藍玉、沐英率三十萬大軍進軍雲南。明軍從東、北兩路發起進攻,一路由郭英率領兵士五萬從四川南下,攻佔烏撒以佔據云、貴、川三省交界處;另一路主力由傅友德率領從湖廣西進,經貴州進攻普定、普安,然後合軍進攻曲靖。
佔領曲靖即扼住了雲南的咽喉。梁王遣將達裡麻率軍十萬屯駐曲靖迎戰明軍,但因眾寡懸殊,元軍大敗於白石江。明軍乘勝前進,一路由傅友德率領支援北路軍郭英進攻烏撒,一路由藍玉、沐英率領直取昆明。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梁王把匝拉瓦爾密與左右丞相自縊於普寧草舍,妻子自溺於滇池,明軍佔領雲南。
隨著明初對蒙古的大舉用兵,以及元昭宗愛猷識理答臘、丞相擴廓帖木兒的相繼去世,蒙古軍事實力大為削弱,然而元太尉納哈出仍然率領自己的軍士屯駐金山(今吉林省雙遼縣東北),威震遼東。
納哈出軍隊達二十餘萬人,牛羊牲畜繁盛布滿百餘裡,統轄著開平以東至松花江流域一帶。大本營設在金山,分兵屯駐在今長春、哈爾濱、農安、伊通河、伊敏河、松花江流域。納哈出知兵善戰,而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他的轄地雖然由於元廷北遷和明軍的不斷壓迫而漸趨縮小,但仍牢牢掌握著西至蒙古,北到女真一帶地方,而且控制著朝鮮。
此外,平章高家奴、知院哈剌張、丞相也先不花、平章劉益分別屯駐在遼陽、瀋陽、開元、蓋州。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幾次遺使前往遼東招降。翌年二月,元平章劉益降,明朝置遼東衛指揮使司,任命劉益為指揮同知。不久,他被元平章洪保保、馬彥軍殺死。朱元璋招降納哈出,納哈出置之不理。明朝改遼東指揮使司為遼東都指揮使司,都指揮馬雲率軍從山東登萊渡海,駐兵金州(今遼寧金縣西)。
在明軍的進攻下,遼陽平章高家奴兵敗,明軍佔領遼陽。洪武五年(1372年),納哈出為收復失地,率軍攻陷牛家莊,燒倉毀糧十餘萬石,殺傷軍士五千多人。洪武八年(1375年)他又進攻遼東,越過了遼、沈、海、蓋等地直逼金州,給了明軍很大的打擊。明守軍在納哈出的再次進攻下,前後損失兩萬餘人。
洪武四年(1371年)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遣將出獨石口,對古北口、大寧、赤峰、高州、嵩州、武平等地進行反覆徵伐,為以後討伐納哈出作準備。朱元璋在連克四川、雲南兩地後,騰出手集中力量對付納哈出。洪武二十一年(1387年),派遺馮勝、傅友德、藍玉率兵二十萬進攻納哈出。
明軍經過通州迂迴至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打敗元守軍,然後從慶州出發,分別駐兵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寬河(今河北寬城縣)、會州(今河北平泉縣)、富裕(今河北平泉縣北)四城與遼陽金州沿海一帶,形成對納哈出的包圍。
此時,納哈出移駐新泰州(今吉林洮南縣西南)。馮勝留兵五萬守大寧,明軍利用納哈出與蒙古汗廷的矛盾,遣還在金州之役被俘的納哈出部將乃刺吾勸降,同時以重兵越過金山達女真苦屯。納哈出部將觀童降,從而使納哈出軍心浮動,最後在孤軍無援的情況下屈降於明。
自此,蒙古相繼失去了山西、陝西、遼東、雲南等地精銳部隊。朱元璋乘勝追擊,欲一舉全殲蒙古實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發兵十五萬深入蒙古腹地明軍由大寧向慶州進軍,得到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的情報,明軍乘大風揚沙掩護,直襲其營地,雙方交戰,元軍不備大敗。脫古思帖木兒與其子,在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護衛下北走和林途中,在土拉河遭到部下也速迭兒的襲擊。捏怯來等保護脫古思帖木兒脫身,正遇到丞相咬住、太尉馬兒哈咱率軍士三千人迎駕,也速迭兒派兵再次襲擊,終將脫古思帖木兒殺害。
元朝末年,汗廷內部爭奪汗位的鬥爭是導致元王朝在全中國的統治由盛及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元廷北遷後,明朝對蒙古的大規模軍事進攻,削弱了蒙古實力,這也是元廷無力與明朝爭奪的原因之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