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普通的傳染病。」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紀燕琴至今記得新冠肺炎疫情最初發生時自己的第一判斷。作為醫院負責人,她迅速啟動醫院防控預警,一邊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一邊組織部署防控事宜,有效救治了確診患者,使得惠州成為珠三角最早「動態清零」的城市。在10月21日舉行的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紀燕琴榮獲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兩項殊榮。
從醫生涯的又一挑戰
這不是紀燕琴第一次作為管理者處理疫情,早在2015年,我國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感染者在惠州確診。紀燕琴當時是分管護理、院感、醫學工程部工作的副院長,她立即組織各部門密切配合,迅速建立護理梯隊,開展院感防控培訓、建立臨時實驗室。每天,她都到ICU病房了解疫情防控情況,下班前到臨時集中的醫務人員住所了解情況,做好心理安慰等工作,傾聽他們的心聲和訴求,幫助他們做好家屬工作。經過30天的奮戰,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實現了醫務人員、住院病人、群眾「零感染」。
2020年伊始,又一個挑戰悄然來臨,此時,紀燕琴已經是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院長。
最初聽說武漢發生傳染病的消息時,經歷過幾次疫情的職業敏感讓紀燕琴意識到,「這不是普通的傳染病」。而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作為惠州市唯一一家新冠肺炎省級定點救治醫院,面臨的防控和救治挑戰更為嚴峻。為此,紀燕琴迅速召集院感部、醫務部、護理部、感染科、呼吸科、急診科、ICU等相關科室,研究部署醫院防控工作,同時著手加強醫務人員的防控培訓,在疫情還沒有蔓延時,醫院就做好了隨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準備。
為了應對可能要收治較多患者的壓力,紀燕琴要求醫院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整合了7個病區,建立了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組建多學科診療團隊,並制定了三級響應方案。
3天建起3間發熱診室
紀燕琴制定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團隊每天開展疑難、重症病例討論並形成討論意見,為確診患者制定了更為科學合理的個性化診療方案,精準施治,提高了診療效率,預防輕症病例向重症、危重症轉歸。
疫情發生前,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原本只有一間發熱診室。疫情來臨後,這間發熱診室的最高門診量多達300多人次/天,患者等候時間長,導致交叉感染風險增加。紀燕琴在檢查中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帶領感染科、後勤保障部等部門改善發熱門診就診流程,僅用3天時間,迅速搭建了3間臨時發熱診室,緩解了就診壓力,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疫情初期,惠州市只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能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由於每例患者的樣本都要送到市疾控中心,患者確診時間相對較久。對此,紀燕琴迅速組織檢驗中心、醫學工程部和院感部等部門,啟用醫院的分子實驗室開展核酸檢測工作,建立起全市首個由醫療機構設立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不僅縮短了診斷時間,還緩解了疾控中心的壓力。
在紀燕琴的帶領下,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先後探索出重症患者管理做法、多學科協作個性化治療方案、中西醫協同配合療法等多種戰術,確保防控措施及時有效落實,堅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從1月19日收治首位確診患者開始,到3月3日確診患者全部出院,惠州成為珠三角首個在院治療確診病例動態清零的城市,患者全部治癒,實現了患者零死亡、院內零感染的成績。
在紀燕琴看來,面對未知的疾病,每一位一線醫務工作者都會擔心害怕,「但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依然前行」。
南方日報記者 廖鈺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