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表演
最近一段時間,演員李鴻儒在網絡上火的一塌糊塗,一句豪橫語錄:「坐在這看這個,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刷新了全國觀眾,對《悲傷逆流成河》的認知。
在《演員請就位》、《聲臨其境》這兩檔綜藝節目中,李鴻儒精彩的表演和犀利的點評,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網友紛紛感嘆:老一輩藝術家的底氣就是足。
在《聲臨其境》中,李鴻儒各位演員大咖,給電影、電視劇裡的某個橋段配音,不露臉光用聲音飆戲,全國觀眾看完《聲臨其境》,無不直呼過癮。
除了給電影、電視劇的人物配音之外,《聲臨其境》還有一位特殊的嘉賓,他就是口技演員方浩然。
方浩然與其他的明星不同,他配的音不是影視人物,而是除人物之外的其他聲音。在節目中,方浩然給《速度與激情》的戰鬥場景配音,直升機聲、汽車引擎聲、油門聲、剎車聲、機槍聲、爆炸聲......每一個聲音都無比逼真,一個人一張嘴就幹掉了一整個配音團隊。
方浩然是一位90後的小夥子,靠著一條《速度與激情》的配音,狂攬抖音90萬粉絲。2011年5月23日,口技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方浩然正是這個項目的第四代傳人。
口技記憶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這篇出現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詩,我想大家並不陌生,記性好的同學,畢業多年依然可以背誦全詩。通過《口技》這篇課文的學習,讓全國的初中生都了解到了中國的這項傳統絕技。
口技就是用口來模仿各種聲音,表演者通過對嘴、舌、鼻、喉的控制與運用,模仿動物、人物、環境、動作等各類聲音,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口技的歷史
口技起源於上古時期,古人類為了捕獵,模仿動物的聲音來引誘獵物現身。上古時期的口技,是古人們生活的必備技能,並非消遣娛樂,真正用作消遣娛樂的口技,是出現在唐宋朝時期。
據《武林舊事》記載,唐朝時期有專門培養口技人才的「學像聲社」,宋朝已經出現了專門表演口技的口技班子。
到了明清時期,口技已經有了相當專業的表演模式和戲路了,《殺豬》《豬爭食》《二鳥爭鳴》等作品,已經成為人盡皆知的口技曲目了。當時人們稱口技為口戲、隔壁戲。
民國時期,北京的張崑山最擅表演《百鳥爭鳴》,人送外號百鳥張。尹士林擅長表演《推小車》、《紡棉花》、《鳥鳴》,還教出兩個特別出名的徒弟,周志良和周志成。後來此二人又教出一對徒弟,牛玉亮和牛玉明。上文中說到的方浩然,就是牛玉亮的徒弟。
口技的難度
口技是一項非常有難度的絕活,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好口技,學習口技必須要有極高的天賦,而且是非常熱愛口技。學個汪汪汪、喵喵喵誰都會,但是真要登臺表演,那就不光是這些常見的小動物了,高山流水、風雨雷電全都得會,當模仿出來的聲音,沒有了人味,可以假亂真,練至那時才可以稱之為口技。
說到天賦,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籠統,但說起洛桑,相信大家就知道什麼是天賦了。洛桑從小天資聰慧,年僅13歲就考入中央民族大學,1994年憑藉《洛桑學藝》,一舉成為當年的最紅笑星。
學習口技,不僅僅需要的是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天賦。方浩然同樣也是,從小就喜歡學雞鴨的叫聲,在沒有老師教的情況下,還在班級裡給同學們表演口技,而且還獲得學校文藝晚會的二等獎。當他讀大學的時候,認識了恩師牛玉亮,從此便開始了口技的專研之路。
口技的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審美逐漸向西方文化靠攏,現在的孩子們更願意學習B-BOX,而口技這項傳統的民間絕技,逐漸的被世人所遺忘。
直到方浩然的爆火,口技才再度回歸大眾視野。方浩然把傳統口技和現代影劇相結合,創造出《速度與激情》、《阿發達》這樣的爆火配音,讓全國觀眾都領略到了口技之妙。
實際上在創作之初,方浩然的恩師牛玉亮是反對他為電影配音的,後來終於有機會,在全國觀眾和師傅面前表演他的配音新作,表演完之後,效果非常的好,到了這兒,師傅也就認同了他的做法。
口技的傳承
自2010年5月8日,口技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牛玉亮就建立了中國口技兄弟表演團和北京傳承口技研究室。
中國口技兄弟表演團是由牛玉亮老師的學生們組成的,在創新的同時,依然保留從古代傳承下來的老節目段子。
北京傳承口技研究室是向全國開展招生的培訓班,為全國的口技愛好者們,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2010年10月23日,牛玉亮親自舉辦了第一屆少兒口技普及班,舞臺上的牛玉亮親自教學生們口技的技法,學生們也都很開心的跟著老師學習。
為了傳承口技技藝,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牛玉亮還在全國的多所大學展開講座,甚至在外國的大學裡,也經常見到牛玉亮的身影。
為了讓口技走進校園,推向全國,牛玉亮也是費了10多年的心血。看到牛玉亮的努力,全國的粉絲朋友們都為之加油打氣,還有一首打油詩是網友們寫給牛玉亮的:「傳統有志繼發揚,絕技直超百鳥張。禽鳥百獸一身帶,真假難辨驚滿堂」。
本文由「深耕文化」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