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CNN的一個紀錄片——《未知之旅》,裡面有個單元專門介紹越南美食。
作為吃粉愛好者,看到外國大叔坐在越南街邊的小攤子上吃著各式各樣的小吃。就只是看著小桌上擺著的魚露、甜醬、辣醬、蒜汁等調料,和那些湯湯水水灑滿豆芽、香茅、洋蔥和小辣椒的食物,很想立刻訂機票坐在越南的街頭來一份了。
當然,立刻飛到越南不現實,只能尋摸著在本地找越南館子吃一下解饞。作為一個正兒八經的西北女娃,很想嘗試這些沒吃過的香料看能不能吃得慣,也想知道這些香料在一碗清亮湯粉裡能產生什麼樣的美食化學反應。
秉著口味多元化的理念,我還叫上一個土生土長的重口味西北妹子鐺鐺和在西安的留學的越南學生小芳一起去品嘗,去看看口味正宗度與被接受度有多少。
在「饃都」裡找到一家越南菜實屬不易。看清地址後才發覺店鋪坐落在我每天上班畢必經之路上,因為門頭太小,我從來都沒有注意到它。
推開帘子往二樓走完全是另外一個感覺,用框子裱起來的扇子;頭頂越式風情的傘和竹編籮筐;牆面上越南風景的明信片和越南盾;隔斷的彩色玻璃;架子上的咖啡可樂和辣醬以及桌子上的啤酒瓶玫瑰。眼前完全是一個充滿越南符號的小空間。
點菜前還有點擔心價錢會偏貴,看了菜單價格才發現是敢一次點5個菜不肉疼的那種。
美滋滋的點了:越南傳統春卷、越南法棍、西貢生牛肉河粉、香茅炸豆腐和越美烤金昌魚。
先上來的是牛肉湯河粉(pho),看起來清清淡淡的,封底的豐富滋味確實被碗裡看不見的各式隱藏的香料調配交融出來。吃之前把金不換、小米辣和青檸汁放到河粉裡,些美好又有層次的味道在熬製的過程中化入湯中,喝一口下去,仔細咂摸一下,香草和佐料以及食材就是口腔裡鮮活的存在著,味道實在讓人著迷。
一筷子米粉和些許脆脆的豆芽一起送到嘴裡,再來一口清亮的湯,嘗到微微的辣度和新鮮的酸,瞬間唇齒生香。不過口重的我覺得如果再辣一點就完美了。
越南小芳吃完後說:「打90分吧!扣掉的那10分是香料量的減少以及口味的輕重上的偏差。不過就越南南部到北部粉的口味差異也是非常大的,她從小生活在南部,粉中香料味會比店裡吃的重很多,我們也不一定會吃得慣,不能以她自己的口味為衡量標準。」
西北妹子鐺鐺吃完後說:「身為一個嗦粉愛好者,越南河粉特別符合我的胃口。湯很鮮,但絕不是味精的鮮,丸子Q彈,但是不塞牙。雖然我身為關中人,但越南本土的香料完全吃得慣,這一點可能是因為我個人比較喜歡東南亞菜吧。」
正巧老闆在店裡,跑去詢問他會不會因為「本地化口味」的關係,去改良現在店裡的這些菜原有的味道?
他坦言:「多少都是有一些的改變的,肉夾饃到了外地,都會加青椒香菜,蘭州牛肉麵到了西安,就變成了牛肉拉麵。一個地方的小吃到了另一個地方,再堅持初心,也會或多或少地融入當地人的口味。中間還有客觀因素,一些香料和蔬菜沒法百分百新鮮運輸回來,本地的蔬菜口感跟越南產的也會有差距,包括水質和肉質的不同,最後整體呈現給客人的是算是最貼近的當地的味道。」
聽老闆講完後,帶著恍然大悟的思路,又品嘗了其他越南美食。
傳統春卷(Chả giò)跟我認知裡的不太一樣,卷是炸過的那種。酥脆的春卷皮餡料裡包著豬肉、粉絲、木耳和胡蘿蔔,按照服務員告訴我的方法,用脆甜的生菜卷著春卷紫蘇,蘸著魚露和檸檬等調料調製出來的酸甜蘸汁,咬下去是很豐富的口感。一開始還擔心會油膩,吃進嘴才發現完全不會,5分鐘就消滅完一盤。
越南法棍(Bánh Mì)顛覆了我對法棍「硬邦邦」的印象。法棍本身跟我在麵包店見得不太一樣,問過之後才知道,這是專門特製的,更接近越南街頭售賣的口感。剛剛烤出來外表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傳統法國麵包,內部卻比正統的法包軟綿,再配上秘制烤雞肉和薄荷,非常富有嚼勁,整體也不會很乾,有種越式肉夾饃的感覺。
外酥脆面軟糯熱乎香茅炸豆腐和用香料醃製的烤金昌魚,因為都添加了香茅的關係味道很香,如果很喜歡這種香料,真能讓你吃出驚喜的感覺。
飯飽後點了一杯越南滴漏咖啡,聞著咖啡的香氣,等過濾的間隙看著窗外的高樓,一瞬間恍惚,有種分不清現實的感覺。
我問這家店的老闆為什麼會想到在重口味的西北城市開這樣一家店?
老闆說最開始想開這家店的念頭,就是在多年前越南的自由行中,就著熱騰騰的湯粉,看著美麗的街景所萌生的。
回國後對那一碗粉念念不忘。深思熟慮後開了這家小店,找來越南本地的廚師,做出了最貼近越南味道的食物。他希望把這家店當做一個窗口,讓對越南飲食有興趣的人都能來這嘗嘗。
關於食物的偏好就是這麼奇怪和私人化,不知道如何能準確的傳於他人,只能通過這家店來表達自己對這一碗湯粉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