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3月2日訊 老馬 日前有一家連鎖便當店因為拒送便當到臺中榮總,遭網友發起抵制,最後道歉捐錢了事。該便當店的行為雖不可取,但當時他們拒送的理由,是「疫情問題店家無法承擔「,仍不免令人有感:這樣的社會氣氛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臺灣最美風景是人「,會因為一場疫情完全變了調?
臺灣聯合報報導,要探究這個問題,恐怕要從一個多月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一番「要先自救才能救人「談起。當時蘇貞昌宣布了口罩禁止出口政策,理由是「救人得先自救「。這話在某種層面上當然沒錯,如醫護人員如果不計安危救人,讓自己深陷險境;又或者大量醫療資源耗在沒有效益的地方,都會使「自救「能量降低,影響「救人「。
但如果把這句話無線上綱,就反而變成了「自掃門前雪「是美德,而「助人「反而成了被譴責的一方。這樣的例子,可說數不勝數,而且範圍不斷擴大。如藝人範瑋琪批評行政院禁止出口,遭鄉民撻伐;慈濟捐贈醫療物資到大陸,也被批評。
接著連自己的臺灣人也遭殃,在是否要接回滯留武漢臺灣民眾議題上,民眾對接回陸配、子女的意見很多,而醫護界索性發起聯署,要政府在防疫資源無虞的情況下,才可接回這些臺灣人,甚至說「我們要接回的是同胞,不是病毒「。這一切,都是「救人必先自救「的延伸擴大。
某種程度上看,便當店說「無法承擔疫情「,雖然誇張無知,但邏輯上難道不也是基於「自救「?由此觀之,就知道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出現如此情況,並不令人意外。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但同時人的天性也是自私的,所以「助人「一方面合乎人性,又違反人性。「救人必先自救「這句話簡單易懂,但範圍到底到甚麼地步,卻很難拿捏清楚。可以確定的是,當政府公開呼籲這麼做,就是鼓勵人民向「自救「的一方靠攏,靠攏到什麼程度,只能相信人心。但從結果來看,人心顯然不足恃。
疫情當下,又有民進黨立委倡議要限縮大陸人士在臺居留納入健保的條件,理由是「挽救瀕臨破產危機的全民健保「,並得到行政院的支持。但到底這些納保的陸籍人士造成多少健保虧損,其實並沒有數據左證。唯一確定的是,這又是一個「救人得先自救「的發揚光大。「自救「兩字背後藏著多少「反中「因素,也就不辯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