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牆是指本來跑得好好的,突然狀態不濟,沒有勁,抬不動腳,完全不想跑的感覺。不光長距離的馬拉松跑步容易有撞牆的現象,短距離跑步也會發生。當我們撞牆後,會有肌肉僵硬,邁不動腳,呼吸頻率增加等症狀。其實撞牆的感覺很容易體驗,我們可以全力去跑100米,也許沒跑完就沒勁了,如能跑完,繼續別停,很快我們就會跑不動,然後我們會發現即使速度急劇減慢也無濟於事。
通過努力訓練,我們可以避免跑步中撞牆。長距離跑步和速度訓練將更好提升我們的耐力能力,讓我們的肌肉勝任更高的負荷,順利讓我們通過終點線。一句話:要多練,要更辛苦地訓練。
保守的比賽策略。對一些剛開始跑馬拉松的大眾選手,大概率出現的情況是:比賽時很興奮,賽程前半都還順利,能一直跑,也許還跑得很快,越往後越難,走走停停,甚至連走都累得不行。這種情況有可能是訓練不足,更有可能是配速策略不合理。
稍慢的配速可以幫我們節省更多能量。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要刻意慢下來節省能量,這些前面節省的能量會在最後發揮出來,如果我們開始的時候用力過猛,通常我們很容易遇到撞牆的懲罰。
提高有氧閥值。提高我們的有氧閥值,這樣我們可以訓練自己處理代謝廢物的堆積,而不會減慢速度。增加速度訓練的重複次數,可以更好地打開(提高)我們的有氧閥值。馬拉松這樣的項目,分組跑2km的速度訓練最為合適,能力弱者,可以跑5次,能力強的選手可以增加到最多跑14次。
節奏跑訓練。節奏跑是在我們訓練能力下,能完賽的一個極限速度,我們會跑得很辛苦,但能堅持完賽,這是最理想的比賽發揮。平常訓練時,要努力尋找自己的節奏跑配速。比賽時,為了讓身體有一個適應過度期,前面3~5km要略微跑得慢一些,不用擔心,這些速度上的損失,將會換回來整體更快的完賽時間。
tip:有調查數據顯示,那些初次跑馬拉松的大眾選手,從一開始就跑-走-跑方法,比那些一開始就打算全程跑完的選手們平均要快1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