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街頭採訪,抓人就問,「你對範偉有什麼印象?」
回答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馬大帥》裡的範德彪「彪哥」,《劉老根》裡的「藥匣子」李寶庫、《天下無賊》裡的打劫犯、小品《賣拐》裡的「忽悠,接著忽悠」……大家都是不假思索、信手拈來。
範偉自己說,「我這張臉圓圓的,其貌不揚,平凡又不招人討厭,這種感覺可能就是我吧!」大導演黃建新卻說,「他這張臉生動,鏡頭往那一擺,人們就想看他,就覺得有戲,有故事。」
這麼多年,無論是從最開始的說相聲,到演小品,還是後來的演電視、電影,範偉一直在塑造的,就是一個個「平凡卻生動」的小人物,樂此不疲。
就像他說的,「我自己就是個小人物,對這塊最熟悉。」每接一個角色,他都會咂摸周圍的人:他爸、他外甥女、他遠方親戚……甚至為了演好一個河南農民,他專程跑到當地去跟小販交流,學他們的口音……
以至於,他演的小人物身上,有著千千萬萬個平凡人的影子,無論優點還是缺點,很多時候,其實,那就是我們自己。
範偉的天資,沒有那麼聰慧。
範偉姐弟三人
這個出生在瀋陽的60後,在家排行老三,從小就老實、守規矩,有點膽怯。但骨子裡,又能冒出點文藝細胞,照他自己說,「是遺傳了會抖包袱的母親」。
父親倒也因材施教,帶著範偉幾經周折,拜了瀋陽曲藝團的相聲演員——陳連仲為師。陳連仲當時就說了,「這小夥子條件一般,我儘量教,教好了就繼續學,教不好別怪我。」
這種話,要擱別的孩子身上,很可能就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了,但是,倔強的範偉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小小年紀,他下定決心,非要折騰出個樣子來給大家看看。
以說相聲出道,範偉創作過《一個廠長的日記》、《要帳》等作品,基本也都是些小人物,或尷尬或逗樂的小故事。31歲時,範偉獲得了首屆相聲表演藝術節的表演一等獎和創作二等獎。
這樣的成績,為範偉的簡歷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比一開始的不被看好,到如今小有的成功,範偉渾身上下充滿了價值感和喜悅感,但他沒有滿足,要繼續證明自己,證明自己能吃好文藝這碗飯。
範偉開始探索更多的路子,比如做主持、演小品。
33歲那年,他應趙本山邀請,兩人在1995年春晚上,合作了小品《牛大叔提幹》,諷刺官場吃喝風,由此貢獻了春晚第一個段子,「常說的扯蛋扯蛋,是不就從這來的……」讓觀眾印象深刻。
那時的範偉,作為趙本山的配角,已初露鋒芒。
多年後,範偉說,「我這個人,從來就不願意做焦點,我喜歡配角。生活裡也是這樣,比如一桌人吃飯,我就不願意坐在主座,大概是天生的。」
喜歡當配角的範偉,後來和趙本山、高秀敏組成小品「鐵三角」,合作了《賣拐》《賣車》等一系列經典;也合拍了《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等東北家庭劇,範偉在裡面,以各種出彩的角色,逐漸被大江南北的觀眾記住。
對於這些小角色的成功塑造,範偉說,「說心裡話,我不是表演天才,我最知道我自己,什麼是天才,就是不費什麼勁,又把它做得很漂亮。可我是費挺大的勁,最後做得只是差不多,我在每個人物身上,傾注的心血很大,我屬於一根筋的人。」
多年後,在公開場合,除了自己妻子,範偉不只一次地感謝過趙本山,「我要謝天、謝地、謝趙本山,沒有他的精心打磨,就沒有我範偉的今天。」
但是,火了的範偉,骨子裡,那種害羞、膽怯、忐忑的性格依舊存在,這跟浮躁吹捧、物慾橫流的娛樂圈有點格格不入。特別在萬眾矚目的聚光燈下,範偉尤其小心翼翼、怕出紕漏,這跟他在電視裡塑造的那些大大咧咧、愛抖包袱的形象,大大相反。
「我其實是個特別拘謹的人,不那麼活分,幽默感我有,但性格有時會放不開,到哪都不是揚眉吐氣、顯山露水的人。」範偉自我解剖說。
火了之後,娛樂圈逢場作戲的諸多場合,總是讓範偉愁的不行。
「長了個喝酒樣兒,卻不會喝酒;更不會說話逗樂,不適合那種氣氛。」範偉無奈地說,「酒桌上,總是讓大家失望。說實話,我現在還有社交恐懼症,每次開新聞發布會之前,心都突突跳。」
也因此,範偉幾乎很少參加綜藝真人秀,有節目邀請做導師也不做,他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面對觀眾,「沒那個自信,就不誤人子弟了!」他笑著說。
2005年,範偉的人氣正飆升,他卻退出了央視春晚,轉身投入一系列小成本電影裡,繼續塑造各種小人物角色,儘管這些努力,遠沒有之前商演走穴賺得多,但他演的津津有味。
親戚朋友都不理解,見著範偉就問,「以前經常在電視上看見你,最近怎麼見不到你了,拍電影也沒見你有多少臺詞,好好的,怎麼跑去拍電影了?」一開始,範偉就笑笑,也不回答。
範偉的轉身,其實是想保留自己那份真。與其把精力浪費在娛樂圈的浮華場合,不如靜下心來,努力打磨出一部部好作品、好人物。
年少輕狂時,就像範偉,我們總會想盡辦法證明自己,為自己爭一口氣,這沒錯。但其實,更寶貴的,是在一切努力有了成績、夢想成真時,我們是否能依然把持住自己,不畏浮雲、不貪富貴、不忘初心,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為了拍好小人物,範偉幾次跟死神擦肩而過。
有一次,在一個大山裡,範偉和700多斤的摩託,一起滾下山溝,他當時癱軟在地,手腳動不了,抬都抬不上去。有人建議,用攝像軌道做擔架,抬他上去。120趕到時,範偉懷疑自己已殘廢。
當晚,他躺在病床上,一想到以後不能拍戲了,整個人都很沮喪。慶幸的是,最終診斷是胸椎骨裂,還好逃過一劫。
仿佛重生的範偉,更加珍惜每一次拍戲機會,大獎也接二連三地到來:
最先是《看車人的七月》,中年離異的樸實看車人「杜紅軍」,讓範偉意外獲得蒙特婁電影節影帝;
《芳香之旅》裡,範偉憑藉勞模司機「老崔」,折桂第30屆開羅國際電影節,獲得評委會最佳表演獎;
《耳朵大有福》裡,退休工人「王抗美」,獲得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不成問題的問題》,圓滑老成的農場主「丁務源」,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作為華語電影的最高獎項之一,那一屆,範偉的競爭對手有,梁家輝、許冠文、張學友、柯震東;
……
在電影圈,「一根筋」表演的範偉,再次證明了自己。
有記者問範偉:「演了這麼久,終於又火了,是不是有種熬出來的感覺?」
範偉說:「沒有,也不存在熬啊,壓根也沒覺得煎熬啊!別人有一下就火的,就像那爆炒雞丁,一下就火了;我這個,就是一點點燉,咕嘟咕嘟出來的,燉出香味來了。」
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有句話,範偉很喜歡:
人生和電影,都是以餘味定輸贏的。
他把那種味道,充分浸透到自己演的每一個平凡小人物裡,以致很多年後,觀眾每每回味起來,還能印象深刻。
平凡,卻充滿餘味。可以說是範偉刻畫的一個個小人物,又何嘗不是範偉本人?
我們終其一生,總是在追求不平凡,後來才發現,終究要接納平凡的自己,但是,過程中,每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還是可以活出一些綿長的味道,留給別人去咂摸。
看,原本害羞膽怯、認真到有點笨的範偉,不就是嗎?
文 | 妖妖的微笑 原創
前媒體人,解讀娛樂故事人生,分享娛評影評書評。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