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沒有玻璃?沒有,但琉璃請了解一下!

2020-12-20 柴柴有文化

在開始講琉璃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學生時代每個寒暑假,就會無數次播放,但百看不厭的一部電視劇,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西遊記》,咱們要說的就是西遊記中的沙僧,

他本是天宮的捲簾大將,因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打碎了一隻琉璃盞而被貶下凡間,作了流沙河的水怪,專吃過路的和尚。從這個故事中能反映兩個問題,第一他肯定沒看過柴柴寫的《逛文玩攤子,大家千萬不要做這四件事情》如果他看過,肯定不會那麼不小心打碎琉璃盞(皮一下),第二就是從側面反映琉璃在古代的珍貴。

可能有朋友對琉璃還是不了解,今天柴柴就帶你了解下它。

製作工藝

琉璃,古代稱為「琉琳」「流離」,是在青銅器鑄造時,青銅中的鉛和陶質的坩堝內壁的黏土成分接觸,在坩堝內壁生成的一種鉛釉,這種釉被敲落後像玉石一樣潤澤,光亮,晶瑩剔透。被當時餓工匠有意識地嘗試性熔煉,最終形成了採用 「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的燒制方法。

這裡的琉璃石一般是水晶料,琉璃母是指一些用於調色的礦物質(如硃砂,雄黃等)和方鉛礦石。因為琉璃是用水晶料製作而成,所以琉璃也被稱為「料器」。

琉璃與玻璃的區別

首先煉製工藝材料不同

它倆最主要的區別是玻璃是在1000度的時候用石英和螢石等輕金屬煉製而成的。

而琉璃是在1500度的高溫用水晶和重金屬煉製而成的主要含的重金屬是鉛和鋇。

其次外觀上

玻璃是一般為透明的,而琉璃呈現半透明或似透非透的感覺。

玻璃雖然也有多種顏色,但一般為純色,琉璃卻不同,多種顏色混合而成。

最後複雜程度

琉璃的製作被形容成「火裡來,水裡去」工藝繁複,要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同時製作成本也遠高於玻璃。

古法琉璃的特徵

一般琉璃中都有氣泡,琉璃中的氣泡是在琉璃原料煅燒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基本上每件都有。在愛好琉璃的人眼裡,琉璃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且是有生命的,這些氣泡似乎正說明了琉璃在呼吸。而且這些氣泡也正使得琉璃更具表現力,在燈光的照射下能發出炫目的光彩。

由於琉璃石手工製作的,所以珠子的尺寸大小和孔道不會特別勻稱,個別甚至有毛刺的出現,這都是老手工的一些特徵。由於琉璃是用水晶製成,所以手感很重。

雖然琉璃硬度較大,但硬度大也說明它比較脆,所以在日常佩戴中要注意不可碰撞以免出現表層劃傷或缺肉。

結語

琉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的西周時期,在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墓裡,著名的金縷玉衣旁,就有一對十三點五公分的琉璃耳杯,

距今兩千一百年多年。老琉璃它不僅僅是一種材質,它是工匠幾十道工序,火裡來,水裡去的不懈努力的成果,是千年歷史的縮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與傳承。

愛文玩,關注柴柴!

相關焦點

  • 琉璃和玻璃有什麼不同
    樓上有高人說,國外沒有「琉璃」的說法,大概不錯。因為,「琉璃」,的確是一個歷史久遠的中國概念。當然,這裡面也許有漢語譯名的因素。概括古代對於「琉璃」的理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然寶玉;二是指玻璃;三是指釉彩。上世紀20年代,中國開展田野考古後,不斷發現玻璃製品。當時的人們,不相信元明之前中國會有玻璃,以致把玻璃殘片看做是後人混入的物品,不僅不報導,甚至扔掉了。改變從上世紀70年代逐漸開始,但在考古報導中,不少仍然沿襲清代的說法,稱之為「料器」;或者稱其為「琉璃」。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是琉璃我是玻璃!
    這其中就有來自西亞的玻璃製品,不知道根據哪裡的語言音譯之後,在中國有了琉璃這個名字。但拋開藝術和文明,單從科學角度講,琉璃就是中國古代對玻璃的一個稱呼,是一種顏色多變、沒那麼透明的玻璃而已。但人人都愛玉,玉卻沒有雨露均沾的想法,有些地方就是不產玉你說氣不氣人。湖南就是那種不受寵愛的地方,但琉璃的誕生給家裡沒礦的湖南人帶來了曙光。
  • 古代琉璃彩澤光潤踰於眾玉,珍貴少見,只有王家貴族能夠用上
    這個時候的中國古代玻璃是屬於鉛鋇玻璃。古代還是有很多晶體的物質存在的,比如說礦石,寶石和玉石這一類,但是這些晶體都是非常透亮,硬度也很大,雖然很好看,但是很不方便雕刻,所以人為利用的空間有限。但是玻璃就不一樣,它本身就是一種非晶體物質。
  • 中國工業玻璃的港城史話
    為什麼中國古代玻璃沒有像西方那樣興盛?博物館講解員張明亮解釋說:「中國古代玻璃最主要的作用是作為玉飾的替代品,所以沒有像陶瓷製品一樣形成規模生產,未能被廣泛應用。」記者在「古代玻璃及發展」展區內看到,中國古代玻璃除作為玉飾替代品外,還被用來製作食物器皿、祭祀器皿等。
  • 從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看中國古代對塔建築的情有獨鍾之處
    琉璃寶塔也成為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1856年,毀於太平天國運動中。2010年,在遺址中發現佛祖頂骨舍利,加上之前發現的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這兩顆舍利如同至寶般,以及許多遺物,為此,琉璃寶塔的重建工程提上日程。稱為琉璃寶塔,主要是當時明朝採用琉璃修建的多。而2012年開工重建,2015年完工,但如今的琉璃寶塔,採用的是玻璃修建而成。
  • 中國玻璃發展史(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自康熙皇帝起往後的幾位帝王都非常喜愛國外進口過來的透明玻璃製品,他們樂於接受外來科學技術並下決心仿造,當然他不是簡單的仿造,而是要結合古代的琉璃生產方法,製造中國自己的高品質琉璃器。在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年,康熙帝請來德國傳教士兼技師紀裡安作技術指導,在養心殿開設造辦處玻璃廠,開始製作宮廷御用琉璃器。
  • 玻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誰最早發明的?
    關於玻璃的發展史,「玻璃」這一詞現代已經是司空見慣了。考古學家認為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後來傳遍歐洲大陸。但中國在古代也有玻璃的出現,大約在商代。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裡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鑑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離、藥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後,有時又稱玻瓈、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矽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三是指玻璃。
  • 中國五大名器之首——琉璃
    沈從文先生說過:「美的東西帶有一種憂愁,人在看到時有一種無奈,生怕它會轉瞬而逝。」一般提起琉璃,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宮殿寺廟屋頂上的瓦。據《明制》記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琉璃,要四品以上才有。我國古代最早製造琉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 上海琉璃工房:為世界玻璃藝術「走近」中國搭座橋
    原標題:上海琉璃工房:為世界玻璃藝術「走近」中國搭座橋   新華社上海9月5日電(記者潘清)左側,細膩雕琢的琉璃蘭花在靜謐中蓬勃綻放。右側,依託高超切割技藝和精密角度計算的高淨度光學玻璃折射出蘭花的堅韌獨立。
  • 「琉璃」一詞,英文有了「標準認證」
    2018中國博山琉璃文化藝術節上,藝術家們展示大型琉璃珠簾。說起琉璃,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淄博博山,在某種程度上,博山成了中國琉璃的代名詞。走進博山,漫步在青州古道滄桑的青石路面,抬頭仰望爐神廟歷經歲月洗禮又換新顏的容貌,更加體會到這座城市的與眾不同,無愧於「匯各地良工之精華,集天下名器之大成」。
  • 玻璃是從歐洲傳入中國的?人家是正經國貨好不好
    在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任何其他一個工藝門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像玻璃這樣,擁有過那麼多不同的稱呼。從先秦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中國本土生產的玻璃製品有一個專稱為「五色玉」,同樣見於《論衡》的記錄:「天道有真偽:真者固自與天相應,偽者人加知巧,亦與真者,無以異也。何以驗之?《禹貢》曰『璆琳琅者』者,此則土地所生真玉珠也。然而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
  • 橫跨三代 九位藝術家 英國玻璃藝術聯合展亮相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
    本次展覽匯聚英國窯鑄玻璃藝術之父基思.卡明斯、科林.裡德和以科林.裡德為導師的七位藝術家共三十六件作品,其中有基思.卡明斯為了此次展覽特別於今年創作的最新作品,更有中國現代琉璃藝術開拓者與奠基人楊惠姍與科林.裡德特別聯手創作的中西合璧作品驚喜亮相,這也是楊惠姍首次與外國藝術家的共同創作。
  • 大爺拿玻璃「玉璧」鑑寶,專家卻說至少值6萬!玻璃也這麼值錢了?
    越王勾踐劍上一面鑲嵌綠松 一面鑲嵌玻璃玻璃,在中國也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王公貴族的專用之物,對使用者還有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清宮舊藏  琉璃瓶尤其是清代乾隆時期的琉璃料器,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古代玻璃製作最高水平,其中的精品早就成為了高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對象。
  • 「518國際博物館日」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推出國際玻璃藝術展
    「518國際博物館日」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推出國際玻璃藝術展 2020年05月15日 17:2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菊》埃米爾·加萊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供圖)   一百多年前,法國玻璃藝術巨匠埃米爾·加萊以他深沉的生命情感
  • 她從金馬影后到琉璃女王,重現中國失傳2000多年的工藝.
    她叫楊慧珊,中國的琉璃女王因她復原了2000多年的漢代藝術也是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後來,得知這些精美的琉璃品來自國外而且國外把它統稱為玻璃而製造藝術目前僅在國外有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但是因各種原因失傳了
  • glaze 琉璃有了標準英文名稱,此前如何用表述一直存在爭論
    8月18日,淄博市陶琉輕紡產業發展中心發布信息,琉璃英文說法正式定為glaze。至此,琉璃一詞英文翻譯終有定論。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琉璃、金銀、玉翠、陶瓷、青銅)之首,同時也是博山地域文化的傑出代表。千百年來,一代代爐匠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燦爛的琉璃文化,在中華琉璃文化史上書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 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見證者,多精緻!
    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見證者,多精緻!南京市博物總館所藏的宋•琉璃淨瓶,平沿,細頸,折肩,筒形腹,平底,其質地透明,內含小氣泡,頸部和肩部有幾何形紋、弦紋和珠紋,腹部刻有兩道弦紋,弦紋之間飾四個壼門狀紋飾,壼門內皆有兩個橫長點,兩壼門之間除一處加飾二道豎弧線外,其餘皆刻劃上
  • 中國古代盔甲為什麼沒有面具防護?老祖宗難道沒有想到嗎?
    中國古代鎧甲各部分的研究到了漢朝,由於「百鍊鋼」技術成為當時煉製鋼鐵的主要技術,使得人們開始可以進一步的出現進行更加完美的設計。而靈活性也增加不少。唐朝臂甲上部都開始安裝皮製的傘形護具,用於保護肘部。再說對於戰鬥視野,防護全面的歐洲重騎兵雖然裹的嚴嚴實實,但是在戰鬥中無法去觀察周圍的環境,雖然中國古代盔甲沒有面部防護,但是明顯靈活不少,也更加的便於觀察周圍情況,迅速制定戰略,以求奇兵制勝。
  • 中國的十大國粹,我覺得有必要了解一下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可見文化底蘊是多麼深厚。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具有象徵文化底蘊的國粹。在這其中被後人選出了十個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稱之為「中國的十大國粹」。分別是:刺繡、剪紙、圍棋、陶瓷、茶道、漢服、絲綢、京劇、中醫、功夫、書法。這些都屬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上先輩留下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所以我們了解中國十大國粹是十分必要的。
  • 越南和中國古代的越國有沒有關係?「越」在古代到底指什麼?
    不過,「京族」即「越族」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的,但是大家應該知道,「越」在中國古代可不是指越南的,中國似乎長江以南到處都是「越人」,春秋戰國時期有「越國」、秦始皇南徵「百越」,至今中國廣東省的簡稱都是「粵」,這個在古代其實就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