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號工程意義重大,蘇-27SK已退居二線,殲-11A依然有先進之處

2021-01-18 航空新視野

十一號工程,對於很多軍迷而言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是對於軍迷而言,十號工程很多人應該很熟悉,十號工程就是航空工業當年的殲-10戰鬥機工程,在很多一段時間裡, 官方報導殲-10戰鬥機不直接說型號,而是說國家重型型號工程。同樣十一號工程就是我國航空工業沈飛的殲-11戰鬥機。今天與大家聊聊殲-11戰鬥機和蘇-27SK戰鬥機。

國內的蘇-27戰鬥機主要分為兩個型號,一個是蘇-27SK單座戰鬥機,一個是蘇-27UBK雙座戰鬥機。我國空軍一共分三批採購蘇-27戰鬥機,其中1992年第一批引進24架,包括20架蘇-27SK和4架蘇-27UBK;由於有一些蘇-27戰機是當時俄羅斯空天軍使用過的二手貨,所以俄羅斯方面贈送了兩架蘇-27UBK戰機作為補償。1995年,我國政府確定在國內建造一條蘇-27戰機的生產線,作為合同的要求,我國再次從俄羅斯引進第二批24架蘇-27戰鬥機,主要包括16架蘇-27SK和8架蘇-27UBK戰機。

在1999年時,我國確定採購第三批蘇-27戰機一共28架,全部是蘇-27UBK戰機,主要用於第四代重型戰鬥機飛行員的訓練。至此我國空軍一共引進了78架原裝蘇-27戰鬥機,其中單座蘇-27SK戰機36架,雙座蘇-27UBK戰機42架。通過引進三批蘇-27戰鬥機,也預示著我國空軍除了俄羅斯外,將要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蘇-27系列戰鬥機最大使用國。進入21世紀後,人民空軍引進了76架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人民海軍引進了24架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近年人民空軍又引進了24架蘇-35SK戰鬥機。綜上所述,我國軍隊一共引進了202架原裝蘇-27、蘇-30和蘇-35戰機。

說完原裝貨,我們說說國產的殲-11系列,根據公開的資料,國內組裝的第一架蘇-27戰鬥機於1998年首飛成功,這批戰機的機體部件和零件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加加林工廠提供,一些航空子系統,例如雷達 ,航空電子設備,發動機由俄羅斯其他廠家提供。對於沈飛而言,雖然引進了生產線,擁有相關的圖紙,但是組裝起來並不順利。

有報導稱,前兩架由於質量問題不得不拆解後重新組裝。沈飛之前以生產殲-8戰機為主,最早批次的殲-11戰機的質量並不完美,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經過多年的努力後,終於到了2003年後,國內組裝的蘇-27戰鬥機日漸成熟,其戰機使用的國內部件和零件比率也越來越高。隨著國產化的繼續推進,航空工業沈飛在接收105套蘇-27SK戰機的部件和套件後,停止進口相關部件和套件。一度被外界以為沈飛不講信用。

其實真實原因是這樣的,停止接收俄羅斯蘇-27SK戰機的部件和套件有多方面原因。第一,我軍發現當時蘇-27SK戰機的技術狀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四代機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最大的缺點是不能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的能力;其二隨著國產化率的提高,除了發動機不能國產,其他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特別是通過十號工程的研製,國產航電系統和雷達技術突飛猛進。沈飛完全可以開發更好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這就是後來的殲-11B戰鬥機。作為對俄羅斯方面的補償,我國軍隊後來也從俄羅斯引進了100架兩型蘇-30戰鬥機。

大約到了2006年,航空工業沈飛已經完成105架蘇-27SK戰鬥機的組裝。這批戰鬥機早期生產的可以叫做殲-11,後期生產的可以叫做殲-11A,當然也可以統稱為殲-11戰鬥機。關於之前引進的蘇-27SK戰鬥機,由於機體壽命有限,飛行訓練強度過大,很多已經退役或者退居二線。從官方近年公開的圖片可以看到,人民空軍殲-11A戰機使用的機載武器主要還是傳統三大型號。這三大型號就是R-73近距空空飛彈,R-27T紅外製導中距空空飛彈以及R-27R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

然而通過近幾年官方媒體的報導,我們可以看出,國產殲-11A戰鬥機已經可以使用R-77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據媒體報導,人民空軍引進的蘇-27SK戰鬥機,為了獲得對地攻擊能力,其機體強度和起落架強度要比俄羅斯空天軍自用的蘇-27S戰鬥機先進。但是由於是出口型號,前兩批原裝蘇-27戰機使用的N001E雷達性能老舊,無法升級成更高版本,所以前兩批蘇-27戰機不具備發射R-77中距空空飛彈的能力。

而第三批蘇-27UBK戰機和後來國內組裝的蘇-27SK戰機配裝的是N001P機載雷達,最初也不具備發射R-77空空飛彈的能力,在我軍裝備蘇-30系列戰鬥機後,經過雙方多次談判,N001P機載雷達終於得以升級。升級後第三批蘇-27UBK戰機和沈飛組裝的105架蘇-27SK戰機,也具備了發射R-77空空飛彈的能力。

等於說我軍具備發射R-77中距空空飛彈的戰機增加了133架,配合後來100架蘇-30多用途戰鬥機。這230多架雙發重型戰鬥機構成我國上空最堅固的空中長城。後來隨著殲-11B和殲-10戰機的大批量服役,我軍的制空能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圖片為空軍某部日常訓練的鏡頭,可以看到圖片中有R-73,R-27和R-77三型飛彈,背景是我軍殲-11A戰鬥機,也就是當年組裝105架蘇-27SK戰鬥機中的一部分。可以說憑藉R-77先進中距空空飛彈,這105架殲-11A戰機依然有先進之處。當然這批戰機目前現役的數量可能要低於105架。

日本航空自衛隊經過10多年的升級,具備掛載AAM-4先進中距空空飛彈的F-15J戰鬥機數量約80多架。相比而言,航空工業沈飛的殲-11A戰機具備明顯的數量優勢,這裡還沒有統計引進的100架蘇-30,24架蘇-35SK多用途戰鬥機,數百架殲-11B,殲-11BS,殲-11BH和殲-11BSH,以及數百架殲-16和數十架殲-16戰鬥機。想想我軍這100多架可以發射R-77中距空空飛彈的殲-11A制空戰鬥機,這算不算殲-11A戰機的先進之處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我國航空工業十一號工程的意義非常重大,通過國產蘇-27戰機,大大提升了我國軍工的和國防的實力。

本文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圖片中有水印的地方就是圖片的原始出處。由於國內的蘇式戰機和殲-11A戰機很少對外公開展示,筆者手上實在找不到原創圖片。只能先藉助官方的圖片。

本文文中數據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殲11BG、殲11D、殲15T,國產蘇27知多少?殲16還有隱身版
    其中僅殲11就有六七種,包括殲11/殲11A、殲11B、殲11BH、殲11BS、殲11BG、殲11D等,而殲15和殲16也有多種子型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殲11的型號其實有六七種之多殲11B除了發動機還要用到俄羅斯AL31F之外,其餘皆為國內研製生產,其機體依然保持蘇27SK的總體設計,但火控和電子系統均借鑑了殲10的產品,並換了直徑更大的雷達,性能相比殲11和殲11A有了巨大的提升,達到了西方三代機(中國標準)的水平。
  • 我國首批大規模引進俄制戰機——蘇27、蘇30何去何從?
    蘇聯時期定義其戰機使用壽命為2000-3000小時,這樣算下來,早期蘇-27和蘇-30其實使用壽命僅為10-15年,因此最早一批引入的蘇-27戰機,事實上2010年前已全部退出現役。 不過我國自行組裝蘇-27時,卻自行為其進行了中期延壽及大修。
  • 殲-11首飛22周年|「側衛」入華獲新生 殲-16會是終極版本嗎?
    圖片說明:航空工業圖東方網·演兵場12月16日:22年前的今天,殲-11戰鬥機01架機首飛成功,正式定型。雖然,這架戰鬥機的僅僅是組裝生產,但是相較於之前純進口的蘇-27SK,它已能冠上「殲-11」的稱謂。
  • 從蘇27到殲16,「側衛」東遊記,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由此蘇-27這款蘇霍伊公司研製的重型第三代戰機開啟了自己的"東遊記",當時的眾人可能都沒想到這款蘇聯研製的最後一款戰機竟然對中國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蘇-27戰機在中國的發展史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整機進口(蘇-27SK)仿製生產(殲-11)、本土化改裝(殲-11B)、深度挖掘改進型(殲-16),因此理論上可以將殲-16視為中國版本的蘇-35。
  • 殲11戰鬥機與殲16戰鬥機有什麼區別?
    從二代機的殲5,殲6,殲7,殲8到三代機的殲11,殲15,再到三代半的殲16和殲11D,以及最新的四代機殲31。儘管殲11系列和殲15以及殲16的氣動布局沒有擺脫蘇系戰機的框框,但是與90年代進口的蘇27和蘇30相比,幾乎是全新的戰機了。
  • 我國大批進口蘇27/蘇30戰機,讚不絕口:為何不買更先進蘇34戰機
    縱觀我國航空發展史,不難發現我方向俄羅斯引進蘇-30MKK戰機,可以說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上的裡程碑。儘管現在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已經走上了自出研發生產的新階段,但是不可以否認的是,我國向俄羅斯引進的蘇-30MKK戰機使我國突破了技術壁壘,研製出了先進的殲-16重型雙發多用途戰機。
  • 官媒再度曝光我軍蘇-35SK,光芒全被殲-16搶走,原因非常明顯
    蘇霍伊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終極側衛」之夢,於2005年重啟蘇-35的研製。這種二代目蘇-35最初被稱為蘇-35BM,放棄了三翼面布局,使用推力矢量配合全新設計的機體結構來提高機動性,全新的「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航電、座艙布局讓該機一舉邁入四代半戰鬥機領域,多用途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 殲11BG、殲11D、殲15T,中國側衛家族知多少?殲16還有隱身版
    蘇27家族與我國的緣分極深,不僅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先後裝備了蘇27SK、蘇27UB、蘇27UBK、蘇30MKK、蘇30MKK2和蘇35等多種「側衛」戰機,而且沈飛還組裝、研製、生產了殲11、殲15和殲16,它們都源於蘇27家族。
  • 首架量產機墜毀一年後,第二架正式版蘇57亮相,比殲20落後3年
    蘇57是俄羅斯正在研製的五代機,它比殲20早一年首飛,還記得當時是2010年1月29日,而殲20是2011年1月11日才飛上天空的。可是現在,殲20已經服役3年之久,產量有五六十架了,蘇57的首架量產機才剛剛露面不久,不出什麼意外情況的話,預計會在今年年底服役。
  • 殲-10「超機動」的意義究竟何在?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2018年珠海航展上,殲-10B矢推技術驗證機漂亮地表演了眼鏡蛇、落葉飄、J轉等經典過失速機動動作,引來全場驚呼。人們理所應當地為之歡欣鼓舞。但戰鬥機是打仗用的,為了說明這些過失速機動的戰術意義,坊間湧現了很多文章。遺憾的是,存在很多誤解。我們要歡欣鼓舞,但要為正確的理由歡欣鼓舞。
  • F-15QA型「先進鷹」與蘇35,殲16,哪個更強悍?
    F-15QA、蘇35、殲16分別是美、俄、中三大航空強國打造的雙發、重型四代半戰機(我國標準三代半)。這三種戰機各有優缺,但是綜合起來看,其性能排名是F-15QA、殲16、蘇35。
  • 我國蘇27戰機已經發展近20種,殲11、殲15、殲16的型號就超過10個
    自從我國引進蘇-27戰機以來,這款戰機在我國生根發芽,不斷改進,不斷出來新的型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中國「側衛」家族。我們原版進口了蘇-27SK、蘇-30MKK/MK2以及蘇-35之後,我國也相繼發展了殲-11、殲-15和殲-16戰機。
  • 為啥不派更先進的殲-16去巴基斯坦,而是殲-10戰鬥機?
    這已是2011年開始「雄鷹」軍演訓練後,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第9次聯合軍演了。據報本次中國空軍派出了殲-10C以及殲-11BS戰鬥機,此外還有大家比較熟悉,最近出鏡離線地圖比較高的運-20運輸機也一同前往。看到這裡,有網友覺得,中國為啥只派殲-10戰鬥機出國,而不派我們更先進的殲-16,或者是殲-20戰鬥機呢?
  • 經典第四代戰鬥機,鉚釘密集數不勝數,蘇-27戰機到底有多糙?
    與後者一樣,是上世紀80年代最先進的重型戰鬥機之一。上世紀90年代後,由於國際局勢的原因,我國開始從俄羅斯進口蘇-27戰鬥機,最初俄羅斯只同意向我國出口米格-29戰鬥機,但是我國軍購代表在知道有一款體型更大,作戰性能更強的蘇式戰鬥機,堅持購買蘇-27重型戰鬥機,不考慮米格-29戰鬥機。經過多年的談判,最終俄羅斯同意向我國出口蘇-27重型戰鬥機。
  • 印版蘇30和幻影2000,在面對殲20時,勝算有多大?
    蘇-30「側衛C」( Flanker-C),是蘇霍伊航空公司基於蘇-27「側衛」基礎上設計的一款第四代重型多用途戰鬥機,該機的主要對標者為升級後的F-15E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相比蘇-27戰機,蘇-30航電系統與航程都有所提升。
  • 被譽為中國版蘇57,曾是沈飛集大成之作,殲14雪鴞為何惜敗殲20?
    我國目前一共有兩款公開露面的五代機,分別是成飛已經正式服役的殲20和沈飛試飛成功的FC31,但鮮為人知的是沈飛當年實際上還有一款胎死腹中的殲14雪鴞(xiao)。殲14是沈飛當年在競標五代機時所給出的方案,從整體上來看,它就像一架安裝了鴨翼的蘇57,但實際性能比飽受詬病的蘇57更差。
  • 為何見到殲20,卻大吃一驚?
    美國更是擁有中央情報局在內的全世界最龐大、最先進的情報機構,美軍三軍也都有各自的情報機構,對華的軍事情報也是重要工作,比如,對於我國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美軍曾多次做出預測,而且準確度還不差。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剛剛引進俄羅斯最先進的蘇-27戰鬥機,國產的殲-8II還被稱作「國產先進殲擊機」,殲-10項目還處於高度保密之時,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就曾在1997年,也就是殲-10首飛前一年「劇透」了中國下一代隱形戰鬥機的消息。
  • 陣風和殲-16誰更先進?專家:價格是F-35的三倍,性能卻不及殲-16
    陣風戰機跟殲-16戰機誰更先進,當然是殲-16更先進了。不管是在機載武器、最大速度、實際升限、還是雷達探測、作戰半徑等方面,殲-16戰機都要優於陣風戰機。 為什麼要拿陣風戰機與殲-16戰機做對比呢?
  • 殲20、F22、F35和蘇57決戰「紫禁之巔」,誰更勝一籌?
    殲-20、F-22、F-35和蘇-57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四款五代戰機,也是人類在戰鬥機研究上的巔峰之作。而這四款戰機又分別來自當前地球上最強大的三個國家——中美俄。如果這四架戰機頂峰相見,同臺競技,究竟誰會更勝一籌?
  • 1994年中美黃海對峙:蘇27撞向F14,殲8鎖定美航母
    北海艦隊青島基地收到求援信號後,緊急派出海航兩架殲8帶彈出航並派兩架蘇27護航支援。美國不講規矩,我們還是要先禮後兵。在黃海上空,中國飛行員不斷用英語警告美方——你們已進入中國領海,請立即退出。「小鷹號」置若罔聞,還起飛了兩架 F14 戰鬥機進行警戒飛行,擺明是赤裸裸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