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號工程,對於很多軍迷而言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是對於軍迷而言,十號工程很多人應該很熟悉,十號工程就是航空工業當年的殲-10戰鬥機工程,在很多一段時間裡, 官方報導殲-10戰鬥機不直接說型號,而是說國家重型型號工程。同樣十一號工程就是我國航空工業沈飛的殲-11戰鬥機。今天與大家聊聊殲-11戰鬥機和蘇-27SK戰鬥機。
國內的蘇-27戰鬥機主要分為兩個型號,一個是蘇-27SK單座戰鬥機,一個是蘇-27UBK雙座戰鬥機。我國空軍一共分三批採購蘇-27戰鬥機,其中1992年第一批引進24架,包括20架蘇-27SK和4架蘇-27UBK;由於有一些蘇-27戰機是當時俄羅斯空天軍使用過的二手貨,所以俄羅斯方面贈送了兩架蘇-27UBK戰機作為補償。1995年,我國政府確定在國內建造一條蘇-27戰機的生產線,作為合同的要求,我國再次從俄羅斯引進第二批24架蘇-27戰鬥機,主要包括16架蘇-27SK和8架蘇-27UBK戰機。
在1999年時,我國確定採購第三批蘇-27戰機一共28架,全部是蘇-27UBK戰機,主要用於第四代重型戰鬥機飛行員的訓練。至此我國空軍一共引進了78架原裝蘇-27戰鬥機,其中單座蘇-27SK戰機36架,雙座蘇-27UBK戰機42架。通過引進三批蘇-27戰鬥機,也預示著我國空軍除了俄羅斯外,將要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蘇-27系列戰鬥機最大使用國。進入21世紀後,人民空軍引進了76架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人民海軍引進了24架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近年人民空軍又引進了24架蘇-35SK戰鬥機。綜上所述,我國軍隊一共引進了202架原裝蘇-27、蘇-30和蘇-35戰機。
說完原裝貨,我們說說國產的殲-11系列,根據公開的資料,國內組裝的第一架蘇-27戰鬥機於1998年首飛成功,這批戰機的機體部件和零件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加加林工廠提供,一些航空子系統,例如雷達 ,航空電子設備,發動機由俄羅斯其他廠家提供。對於沈飛而言,雖然引進了生產線,擁有相關的圖紙,但是組裝起來並不順利。
有報導稱,前兩架由於質量問題不得不拆解後重新組裝。沈飛之前以生產殲-8戰機為主,最早批次的殲-11戰機的質量並不完美,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經過多年的努力後,終於到了2003年後,國內組裝的蘇-27戰鬥機日漸成熟,其戰機使用的國內部件和零件比率也越來越高。隨著國產化的繼續推進,航空工業沈飛在接收105套蘇-27SK戰機的部件和套件後,停止進口相關部件和套件。一度被外界以為沈飛不講信用。
其實真實原因是這樣的,停止接收俄羅斯蘇-27SK戰機的部件和套件有多方面原因。第一,我軍發現當時蘇-27SK戰機的技術狀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四代機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最大的缺點是不能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的能力;其二隨著國產化率的提高,除了發動機不能國產,其他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特別是通過十號工程的研製,國產航電系統和雷達技術突飛猛進。沈飛完全可以開發更好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這就是後來的殲-11B戰鬥機。作為對俄羅斯方面的補償,我國軍隊後來也從俄羅斯引進了100架兩型蘇-30戰鬥機。
大約到了2006年,航空工業沈飛已經完成105架蘇-27SK戰鬥機的組裝。這批戰鬥機早期生產的可以叫做殲-11,後期生產的可以叫做殲-11A,當然也可以統稱為殲-11戰鬥機。關於之前引進的蘇-27SK戰鬥機,由於機體壽命有限,飛行訓練強度過大,很多已經退役或者退居二線。從官方近年公開的圖片可以看到,人民空軍殲-11A戰機使用的機載武器主要還是傳統三大型號。這三大型號就是R-73近距空空飛彈,R-27T紅外製導中距空空飛彈以及R-27R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
然而通過近幾年官方媒體的報導,我們可以看出,國產殲-11A戰鬥機已經可以使用R-77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據媒體報導,人民空軍引進的蘇-27SK戰鬥機,為了獲得對地攻擊能力,其機體強度和起落架強度要比俄羅斯空天軍自用的蘇-27S戰鬥機先進。但是由於是出口型號,前兩批原裝蘇-27戰機使用的N001E雷達性能老舊,無法升級成更高版本,所以前兩批蘇-27戰機不具備發射R-77中距空空飛彈的能力。
而第三批蘇-27UBK戰機和後來國內組裝的蘇-27SK戰機配裝的是N001P機載雷達,最初也不具備發射R-77空空飛彈的能力,在我軍裝備蘇-30系列戰鬥機後,經過雙方多次談判,N001P機載雷達終於得以升級。升級後第三批蘇-27UBK戰機和沈飛組裝的105架蘇-27SK戰機,也具備了發射R-77空空飛彈的能力。
等於說我軍具備發射R-77中距空空飛彈的戰機增加了133架,配合後來100架蘇-30多用途戰鬥機。這230多架雙發重型戰鬥機構成我國上空最堅固的空中長城。後來隨著殲-11B和殲-10戰機的大批量服役,我軍的制空能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圖片為空軍某部日常訓練的鏡頭,可以看到圖片中有R-73,R-27和R-77三型飛彈,背景是我軍殲-11A戰鬥機,也就是當年組裝105架蘇-27SK戰鬥機中的一部分。可以說憑藉R-77先進中距空空飛彈,這105架殲-11A戰機依然有先進之處。當然這批戰機目前現役的數量可能要低於105架。
日本航空自衛隊經過10多年的升級,具備掛載AAM-4先進中距空空飛彈的F-15J戰鬥機數量約80多架。相比而言,航空工業沈飛的殲-11A戰機具備明顯的數量優勢,這裡還沒有統計引進的100架蘇-30,24架蘇-35SK多用途戰鬥機,數百架殲-11B,殲-11BS,殲-11BH和殲-11BSH,以及數百架殲-16和數十架殲-16戰鬥機。想想我軍這100多架可以發射R-77中距空空飛彈的殲-11A制空戰鬥機,這算不算殲-11A戰機的先進之處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我國航空工業十一號工程的意義非常重大,通過國產蘇-27戰機,大大提升了我國軍工的和國防的實力。
本文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圖片中有水印的地方就是圖片的原始出處。由於國內的蘇式戰機和殲-11A戰機很少對外公開展示,筆者手上實在找不到原創圖片。只能先藉助官方的圖片。
本文文中數據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