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一下,不知道會不會懷孕(◕〝◕)?
哈嘍,大家好我是文諾,歡迎來聽我的歪理邪說。(音樂也非常好聽哦!~)
上回書說到怎麼快速提升洞察力,但,即使你親自體驗了,也未必得出正確的結果。為什麼呢?
在遊戲界盛傳著這樣一句話:
我們常常把一個結果歸結為一個單一的原因。尤其是你有意為之的一件事情,的確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它就是全部嗎?
因與果是兩個在時間序列上先後發生的事件,「果」是一定的結果,但「因」充滿著不確定性。
「因」像一個巨大的包裹 ,甚至可以理解為一個黑箱。它是怎麼導致的這個「果」的,我們不知道,它裡面到底有多少東西,我們也不知道。
而且「因」之間不是一個簡單的羅列和堆積的關係。這些「因」放在這裡頭的時候,它們之間又可能形成各種超乎我們的觀察和認知的、複雜又模糊的連接關係。
數量不確定,質量也不確定,顯因、隱因、主因、輔因、合成因……眾多的因聚到一起,於是產生了某一種「不聚到一起不可能產生」的作用。
但是,我們在追溯原因的時候,常常會犯一個我們自己不知道的錯誤,那就是把一個結果在一個巨大的原因包(或者叫原因黑箱)裡,挑出某個單一原因,作為這個結果的原因。因為這個所以那個,說起來很順當。這就造成了歸因偏差。
歸因偏差,或叫歸因謬誤(attribution bias)是指認知者系統地歪曲了某些本來是正確的信息,有的源於人類認知過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則是由於人們不同的動機造成的。
歸因偏差最常見的有四種,認知謬誤,簡單歸因,過度解讀,因果倒置。
認知謬誤
當你有一個動機存在的時候,你會啟動你的意識雷達。你的意識雷達裡頭植入了幾個有限的變量,對於其他不關心的變量並沒有在你的雷達裡頭,所以一旦你啟動認知也就開始了搜集種種偏見的過程。
比如說,賭徒謬誤,人頭朝上的概率永遠是50%,和你在前十次裡拋出的是反面沒有關係。認為概率會有變化是常見的偏見,尤其在賭博的時候。
簡單歸因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一種情況,一個結果出現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把一個我們自己明顯觀察到、感覺到或者有意為之的一種行為,作為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
比如,大公雞一叫,不久之後天亮了,人們甚至是大公雞自己都會以為天是它叫亮的,其實是沒太大的關係,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關係。
衝突或者爭吵時,大腦沒有充分的理性分析,也很容易犯類似錯誤。
過度解讀
過度解讀就是如今人們在不信任的心理下,對某一項事務進行超出事實的想像和認定。沒有一種醫學會承認這樣的一種邏輯,因為你的放蕩任性,你的病好了,你就號召全世界的人都這樣去治病。這是一種典型的過度解讀。
成功學有時就會過度解讀。
因果倒置
它是從一個固定的結果出發,倒推一個原因,然後從原因包裡頭拎出某一個原因。這個原因看起來好像是個原因,但它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甚至是正面還是反面的作用都不能確定。
這也是成功學比較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歸因偏差或者叫歸因謬誤,給我們帶來的危害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在總結過去的時候,常常會陷入到一種自我欺騙當中,使我們無法看清真相,從而實行了錯誤的對策。
比如說,遲到是因為他懶,但也可能是路上幫助了別人;不找男朋友是因為她太挑剔,也可能是在衝事業耽誤了;不戒菸是因為習慣改不掉,也可能是社會交際需要;不早睡是因為他想玩遊戲,也可能是因為家務活兒太多。
再比如賈伯斯,他除了超強的認知,敏銳的洞察力,他的家庭背景之外,他還找到真正有天分的人,並賦予了讓一流人才追隨他的企業願景。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也包括他個人失敗的經歷。我們不能單就一方面來說,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個好媽,也不能說是因為他輟學所以他成功了。
所以說,當一個結果是一定的時候,我們不能夠簡單的追蹤一個原因,並把這個原因作為這個結果的直接導因,這是我們一定要遵守的一個原則。
那要怎樣避免歸因謬誤呢?我們下回書再分解吧!
道理這東西,說再多也沒用,貌似理解了,實際上左耳進右耳出。踐行才是改變的根本——把道理想明白,依照那道理去做。看似簡單,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可是做到了,就必然已經升級,甚至脫胎換骨。
今天的踐行是:吵架的時候,你們有過哪些歸因謬誤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記得給我留言,期待與你再次相會。祝你有一顆洞曉萬物的心。
兩個限時免費課程,贈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