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的第一道壁壘——歸因謬誤

2021-02-08 文諾曉書房

關注一下,不知道會不會懷孕(◕〝◕)?

哈嘍,大家好我是文諾,歡迎來聽我的歪理邪說。(音樂也非常好聽哦!~)

上回書說到怎麼快速提升洞察力,但,即使你親自體驗了,也未必得出正確的結果。為什麼呢?

在遊戲界盛傳著這樣一句話:

我們常常把一個結果歸結為一個單一的原因。尤其是你有意為之的一件事情,的確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它就是全部嗎?

因與果是兩個在時間序列上先後發生的事件,「果」是一定的結果,但「因」充滿著不確定性

「因」像一個巨大的包裹 ,甚至可以理解為一個黑箱。它是怎麼導致的這個「果」的,我們不知道,它裡面到底有多少東西,我們也不知道。

而且「因」之間不是一個簡單的羅列和堆積的關係。這些「因」放在這裡頭的時候,它們之間又可能形成各種超乎我們的觀察和認知的、複雜又模糊的連接關係。

數量不確定,質量也不確定,顯因、隱因、主因、輔因、合成因……眾多的因聚到一起,於是產生了某一種「不聚到一起不可能產生」的作用

但是,我們在追溯原因的時候,常常會犯一個我們自己不知道的錯誤,那就是把一個結果在一個巨大的原因包(或者叫原因黑箱)裡,挑出某個單一原因,作為這個結果的原因。因為這個所以那個,說起來很順當。這就造成了歸因偏差。

歸因偏差,或叫歸因謬誤(attribution bias)是指認知者系統地歪曲了某些本來是正確的信息,有的源於人類認知過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則是由於人們不同的動機造成的。

歸因偏差最常見的有四種,認知謬誤,簡單歸因,過度解讀,因果倒置。



認知謬誤

當你有一個動機存在的時候,你會啟動你的意識雷達。你的意識雷達裡頭植入了幾個有限的變量,對於其他不關心的變量並沒有在你的雷達裡頭,所以一旦你啟動認知也就開始了搜集種種偏見的過程。

比如說,賭徒謬誤,人頭朝上的概率永遠是50%,和你在前十次裡拋出的是反面沒有關係。認為概率會有變化是常見的偏見,尤其在賭博的時候。

簡單歸因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一種情況,一個結果出現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把一個我們自己明顯觀察到、感覺到或者有意為之的一種行為,作為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

比如,大公雞一叫,不久之後天亮了,人們甚至是大公雞自己都會以為天是它叫亮的,其實是沒太大的關係,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關係。

衝突或者爭吵時,大腦沒有充分的理性分析,也很容易犯類似錯誤。

過度解讀

過度解讀就是如今人們在不信任的心理下,對某一項事務進行超出事實的想像和認定

沒有一種醫學會承認這樣的一種邏輯,因為你的放蕩任性,你的病好了,你就號召全世界的人都這樣去治病。這是一種典型的過度解讀。

成功學有時就會過度解讀。

因果倒置

它是從一個固定的結果出發,倒推一個原因,然後從原因包裡頭拎出某一個原因。這個原因看起來好像是個原因,但它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甚至是正面還是反面的作用都不能確定。

這也是成功學比較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歸因偏差或者叫歸因謬誤,給我們帶來的危害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在總結過去的時候,常常會陷入到一種自我欺騙當中,使我們無法看清真相,從而實行了錯誤的對策。

比如說,遲到是因為他懶,但也可能是路上幫助了別人;不找男朋友是因為她太挑剔,也可能是在衝事業耽誤了;不戒菸是因為習慣改不掉,也可能是社會交際需要;不早睡是因為他想玩遊戲,也可能是因為家務活兒太多。

再比如賈伯斯,他除了超強的認知,敏銳的洞察力,他的家庭背景之外,他還找到真正有天分的人,並賦予了讓一流人才追隨他的企業願景。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也包括他個人失敗的經歷。我們不能單就一方面來說,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個好媽,也不能說是因為他輟學所以他成功了。

所以說,當一個結果是一定的時候,我們不能夠簡單的追蹤一個原因,並把這個原因作為這個結果的直接導因,這是我們一定要遵守的一個原則。

那要怎樣避免歸因謬誤呢?我們下回書再分解吧!


道理這東西,說再多也沒用,貌似理解了,實際上左耳進右耳出。踐行才是改變的根本——把道理想明白,依照那道理去做。看似簡單,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可是做到了,就必然已經升級,甚至脫胎換骨。

今天的踐行是:吵架的時候,你們有過哪些歸因謬誤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記得給我留言,期待與你再次相會。祝你有一顆洞曉萬物的心。





兩個限時免費課程,贈送給你

























相關焦點

  • 名家丨不科學的思維-歸因謬誤
    「因果」裡的「歸因謬誤」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俗話說「菩薩修因不修果,俗人修果不修因」,「因果」這個概念可以說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這裡卻包含著大量的「認知謬誤」。我一開始舉的去哪兒吃飯的例子雖然是一個玩笑,但在歷史上確有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物或者事件,往往就是因為某種「歸因謬誤」造成的。接下來講一講兩種「歸因謬誤」:
  • 24個經典的邏輯謬誤——稻草人謬誤
    本期主要講24個經典邏輯謬誤中的第一個謬誤——「稻草人謬誤」。
  • 12個常見的邏輯謬誤故事,你知道幾個?
    小王就犯了稻草人謬誤。2,錯誤歸因你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你的錯誤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係,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它們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 關於常見邏輯謬誤的一些思考
    第二條:錯誤歸因(說者無意)。說話者將兩個可能(重點)存在相關性的事物直接定義成因果關係。整體性在華夏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分量,人們總喜歡將不同的事物互相聯繫起來。當人們在說一件事的時候,偶爾提到另一件事,聽者會不由自主的將其聯繫起來,所謂說者無意插柳,他年未必不能成蔭,無事下閒棋,偶出神仙手。
  • 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李四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第二條:錯誤歸因 你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
  • 常見的「一元化」思維謬誤——從「星座理論」到「大道至簡」
    1、「一元化歸因」的謬誤「單一歸因」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先從這個話題說起。這個謬誤的英文是「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意思是:用單一的原因來解釋某個事物,因此導致對其它原因的忽略。
  • 網絡上的「槓精」有哪些普遍的邏輯謬誤?
    01「你看他這麼激動,肯定是被我說中了」「錯誤歸因」,「我激動」與「你說中」無法形成關聯。02「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結婚生孩子,大家都不結婚,人類還怎麼繁衍生存」「滑坡謬誤」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
  • 偷偷掌握這些歸因模型技巧,不要讓同行知道
    我們先用三種歸因模型來簡單分析下: 1、最終點擊歸因 這是Google使用的默認歸因模型,它會顯示用戶在完成轉化前進行的最後一次互動。在上述例子裡,就是付費搜索廣告。
  • 這24種邏輯謬誤,你犯過嗎
    小紅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第二條:錯誤歸因  你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你的錯誤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係,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它們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 邏輯知識丨生活中的邏輯謬誤②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對話中(特別是吵架時),邏輯謬誤比比皆是,但處於其中的我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下面,將介紹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邏輯謬誤,並分別給出了定義、示例並指出謬誤所在。(共13個,本次更新7-13)上期連結:(第一篇發出去才能上連結)定義:給出的論據的確能夠支撐某種結論,然而卻不是想要論證的結論。
  • 基本歸因錯誤:偏見何以頑固地扭曲人的觀察?
    這就引出基本歸因錯誤的話題。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或態度)原因的推論過程。其目的是回答「為什麼」的問題。以便預測、評價人的行為,以便對環境和行為加以控制。      任何事件(行為)的原因最終可以歸於三個方面(即三個維度,簡稱「三度」):行動者(人)、客觀刺激物(客觀存在)、環境背景(時間及形態等)。
  • 15種常見邏輯謬誤
    常見於歸因時帶有偏見。 如:花瓶被打碎了,而在之前有個小孩進來玩,所以是小孩打碎了花瓶。 假性因果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確定的事實。 08 稻草人謬誤 設立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靶子進行批判。
  • 24種邏輯謬誤,修正你的認知!
    小紅犯了錯誤歸因的謬誤。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懼、嫉妒、憐憫、驕傲等等。每個心智健康的人都會受感情影響,所以這種謬誤很有效,但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謬誤是低級和不誠實的手段。例子:小紅在飯店看到小明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就像小朋友一樣,你忍心傷害小朋友嗎?」 小紅犯了訴諸感情的謬誤。你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 15個常見邏輯謬誤匯總(下)
    訴諸虛偽(Tu Quoque) 是當人們把其他人的虛偽當作論據來轉移對自己的指責的一種謬誤。下面是兩個典型的謬誤但指出對方虛偽並不總是謬誤,現實當中我們做不到全知全能,所以需要依賴權威意見,如果權威本身是虛偽的話,他的意見就不再值得依賴。比如:為何「訴諸虛偽」是種謬誤?
  • 漲姿勢 「你腦殼有包哦,恁個低級的錯誤都要犯.」二十四條常犯的邏輯謬誤!
    小紅就犯了稻草人謬誤。第二條:錯誤歸因你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你的錯誤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係,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它們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個事情比另一個事情先發生同樣不能說明兩個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 賭徒謬誤
    原因就在於,你陷入了賭徒謬誤,而身經百戰的劉夫斯基,卻巧妙地利用了大數定律。所以聽完這期節目之後,如果您不想支持的話,我建議就不要參與了,取關萬事大吉。今天咱就來聊聊賭徒謬誤,望各位老闆以此為戒,遠離賭博和各種抽獎活動。好了不廢話了,賭徒謬誤的來源,是因為將前後獨立的隨機事件,當成了有關聯的事件而產生的。那麼什麼是獨立隨機事件呢?
  • 從《如果歲月可回頭》看男女歸因差異
    個體進行歸因時,首先注意的是內因與外因。內因,指存在於個體內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質、動機、態度、情緒、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個人特徵。如將行為歸因於個人特徵,稱之為內歸因。外因,指存在於個人自身之外,影響行為發生的條件和因素,包括背景、機遇、他人影響、工作任務難度等。如果將行為原因歸於外部條件,稱之為外歸因或情境歸因。
  • 歸因理論:我們如何評價他人的行為
    在有關社會認知的詞典中,最受歡迎的一個詞是「歸因」。小說家馬爾科姆· 布雷德伯裡(Malcolm Bradbury)寫道:「社會學家可以做任何事,並稱之為工作。」這一點或許也適用於社會心理學家。    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為社會心理學家。我們會思考為什麼人們以某種方式行事,他們的行為是否可以預測。
  • 講點邏輯:滑坡謬誤
    從今天開始總結一下批判性思維,前一段時間會先寫大部分人都會犯的邏輯謬誤,每天講一到兩個,力求滅掉一切我生活中不講邏輯的蠢貨。
  • 高七師:成人自我的邏輯謬誤
    第三個錯誤理論叫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是指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後,還有遺留問題沒解決,那麼這個方案不妥當,這是一個錯誤的。偷換概念謬誤是指在說話和談論中關健詞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含義,所以如果我們發現他主要的概念意義不一樣,實際上這是一個偷換概念的遊戲。 第五個謬誤是訴諸公眾謬誤,訴諸公眾謬誤是指通過引說大部分人都持這一觀點的說法來竭力地證明某個論證是有道理的,錯誤的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就是有道理的,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