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歷史謎案:滿清退位後,曾打算把故宮文物全賣給美國人

2021-01-18 騰訊網

「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檔案中的一系列電報披露了當時美國駐北京外交官與摩根合作夥伴戴維森之間罕見的交流通信。這一連串的電報討論了J. P.摩根從紫禁城和其他皇宮購買中國皇室所有瓷器和藝術珍品的建議事宜。"

華爾街大亨J. P.摩根

1913年3月8日,華爾街大亨J. P.摩根收到了一封來自美國駐中國外交官弗朗西斯·邁克奈特的電報:「絕密!因經濟原因,中國皇室家庭準備完整出售宮廷藏品,包括書畫、青銅器和瓷器等。」

J. P. 摩根是美國著名金融家、銀行家,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之一摩根大通的創始人。同時他還是一名頂級收藏家,其收藏大量中國珍貴藝術品,他對收藏的瘋狂和痴迷,源自他的一個夢想:為美國網羅世界上最完美的藝術品。

當時中國藝術品已經是世界收藏市場的重要品類,各國博物館,收藏家無不以收藏中國官窯瓷器,書畫為榮。而摩根便是當時最有錢並有購買意願的。

接著外交官再度發來電報,告知摩根可對整批珍寶進行「首選」,而且,「務必儘快答覆」。當夜,摩根的合伙人和心腹朋友享利波默羅伊戴維森回電:「請告更多詳情。」

隨後的電報,詳細說明那批珍藏屬於三座宮殿——北京紫禁城、熱河(現承德避暑山莊)和奉天的滿清行宮(現瀋陽故宮),並建議可以400萬美元價格將三批珍藏一舉拿下。

青銅酒器瓿,商代晚期(約1300 - 1050 B.C.),高54cm,

大都會博物館,紐約,1917年摩根饋贈

邁克奈特進一步詳述,摩根可將整批珍藏運往倫敦鑑定,向滿清皇室提供一筆貸款,數目相當於藏品價值的一半。之後,摩根可隨意購買其他藏品。

摩根對於這個能極大豐富他收藏的消息十分在意,那批藏品的所有權、價格,他認為北京故宮裡的文物收藏價值200萬美元,熱河和奉天各值100萬美元。

清康熙 五彩鸚鵡一對

摩根珍藏、 Harry Payne Bingham 夫人捐贈

1972年入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高21.9 釐米。

1911年辛亥革命後,失去權力的滿清皇室,任然居住在紫禁城中,有著《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每年400萬兩的年金,其實並不貧困,足以漫其揮霍。那麼他們籌集如此一筆巨款的真實目的,無外乎就是企圖復闢。

此事並不隱秘,當時的袁世凱政府已經收到了消息,而1913年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爆發,內外交困的北洋政府無力阻止極具政治影響力的摩根財團完成這次巧取豪奪。

清康熙 德化白瓷貼塑螭龍紋小罐

摩根收藏

萬幸的是,摩根當時已經重病在床,並於1913年3月31日在羅馬去世, 使得交易未能成功。他的龐大遺產讓家族成員無暇顧及其他,而當時其他的頂級富豪沒有他那般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使得此事最終未成。

摩根辭世,使滿清皇室家族賣掉故宮珍藏的打算告一段落。那批珍藏轉手經歷了眾多鮮為人知的保管人。其中一部分珍藏被出售或拆分;另一部分流失或被盜。抗戰時被掠奪一部分,大部分南遷,直到1948年,即將崩潰的國民黨政權將剩餘藏品撤離運往中國臺灣。

部分剩餘藏品留在了中國大陸,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永久收藏,開始向大眾開放。

參考:【美】卡爾·梅耶,謝林·布萊爾·布裡薩克《誰在收藏中國: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

相關焦點

  • 繼《如意琳琅圖籍》後 故宮《謎宮》系列第二部開啟預售
    去年12月19日,《金榜題名》互動解謎遊戲書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發布暨眾籌會,再次發起眾籌,發布會開始3分鐘,眾籌金額已突破100萬元。而截至2月22日眾籌結束,《金榜題名》共計籌得1414萬元,49279人參與了眾籌。《謎宮·金榜題名》已於2月22日結束眾籌。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作為目前唯一一部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新穎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的「復活」技術。5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走進故宮,編寫了10萬字的有關故宮文物修復的調查報告,他希望拍攝故 宮裡的手藝人,做一個真正體現當代故宮的片子。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影像志|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從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說開去
    ■ 該片秉持「讓文物修復大師走到前臺、向工匠精神致敬」的理念,傳神寫照地映射出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文物修復師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工作狀態。■ 故宮近年來「讓歷史文物活起來」的探索,使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走向百姓、走進當代。■ 我們有責任讓豐富的文化瑰寶活起來,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
  • 曾在故宮修文物,今為鄉親造涼亭
    在溧陽市上黃鎮莫莊村的村民健身廣場上,一座別致精巧的全木結構涼亭近日落成,為村莊增添了一份雅致。這座涼亭由當地有名的老木匠、曾在故宮修了19年文物的陳鎖芳打造。   陳鎖芳介紹,該涼亭共有兩層,上面一層可供人歇腳,遠眺村莊風景。
  • 一百多條宮中「秘聞」待揭秘,明天博物館日故宮邀您探謎宮
    這場「讀故宮 解《謎宮》——《謎宮·金榜題名》線上圖書分享會」上,故宮出版社宮廷歷史編輯室主任王志偉和奧秘之家資深歷史顧問、《謎宮2》主創之一李慧婷將揭秘如何藉助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和檔案館的真實歷史材料,將紙質圖書、道具與手機APP的創新體驗融為一體,娓娓道來一個如何探秘偵破鹹豐年間震驚朝野的科舉大案故事。直播將在故宮出版社微博、抖音的官方帳號等平臺播出。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故宮事件發酵至今,許多知名報社和媒體個人都在發聲,但有一個人始終保持沉默,他就是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二、單霽翔,在夾縫中生存的人有人說,單霽翔是在夾縫中生存的人,即使他被譽為故宮的第一位「明星院長」。
  • ...一牆之隔的這裡,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如今卻成了故宮文物紀念館
    而在2016年10月的時候,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重慶講學時,也專門去考察了這個地方,回京後先後三次召開院務會,最終決定在在這個地方修建「故宮學院(重慶)」,這裡就是位於南濱路海獅路2號的安達森洋行舊址。
  • 故宮文物南遷,這是你應該知道的歷史!
    最後,最重要的是故宮的工作人員做好了詳細的文物統計,同時各方周旋,成功的抵抗了日軍的多次搶奪和騷擾破壞。 第三問:文物南遷有沒有用? 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並逼近華北,有了當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先例,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理事決定要南遷故宮文物。
  • 故宮流浪記:中國人的歷史,我們自己守護!
    這畫既代表了東方書畫的最高水準,更是展現中國歷史的一幅鴻篇巨作,現在這幅畫更是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番話,聽得我們一頭霧水,如此珍貴的故宮國寶,怎會跑到了千裡之外的大洋彼岸呢?離開故宮後,溥儀被日本人挾往長春充當傀儡皇帝,當時為了籠絡日本人,也為了換錢生活,溥儀將他手中的這批文物一件一件地送給了日本政要充當見面禮。《歷代帝王圖》局部文章開頭所說的《歷代帝王圖》,也是在這一時期被賣給了一個叫梁鴻志的漢奸,後來這個漢奸把此圖轉手給了一個美國商人,於是名畫從此遠走他鄉。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作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北京故宮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美國白宮一起並稱為世界五大宮。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在花費了足足十四年後才宣告完成。北京故宮呈長方形狀,其四周城牆高達10米,甚至連護城河都達到了50米寬。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修文物》書則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鮮為人知。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 ,薪火相傳,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 一樁綿延17年之久的「故宮盜寶案」:竟然是「憑空捏造」的冤案
    吳瀛1924年受聘為清室善後委員會顧問,參加清點故宮文物。1937年10月,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在上海寓所辭世。作為故宮博物院的締造者之一,他不但沒有收穫公眾應有的尊重,反而在去世時背負了「監守自盜」的惡名。一樁莫須有的「故宮盜寶案」,因為構陷對象是易培基,也成了轟動一時的「易案」。彌留時,易培基將一份陳情書託老友轉交給國民政府。
  •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平津淪陷後,北方一批高校遷往漢中,組成西北聯合大學,故宮的七千箱文物也曾輾轉運往漢中張寨大廟、範寨馬家祠堂、漢中文廟大成殿(今漢中市政府會議室)等多處存放……我們這代人有責任挖掘出漢中歷史上的光彩。」梁先生得知故宮文物曾存放的漢中方面正挖掘史料,書寫這段被遺忘的往事也十分感動。據陳海儒講梁金生先生70餘歲,精神矍鑠,待人和善。其一家五代供職故宮博物院的情緣令人欽佩。梁金生先生從小就聽祖父與父親兩代護送故宮文物南遷的艱辛經歷,耳熟能詳,對故宮文物南遷的種種往事都十分熟悉。陳海儒有問必答,採訪最大的收穫是了解到有「中華第一文物」美譽的十面石鼓南遷漢中始末,使得心中的疑惑有了圓滿的解答。
  • 《故宮觀止》: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傳承
    內容涵蓋對故宮文化價值的重新解讀,記錄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及對故宮文物的守護與傳承,對故宮藏寶的文化密碼進行揭密,對故宮文物的修繕與鑑定大師們的匠心匠藝進行觀察與品讀,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與運營也有詳盡解說。全方面展示六百年故宮文化底蘊,邀讀者進入一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從中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現實的人文交感、傳承。
  • 故宮人物與文物的前世今生
    第二部《承載》全景式的展示了故宮文物在抗日戰爭期間歷經千難萬險實施國寶南遷,在另一個戰場上鮮為人知的壯舉,著力表現了一批優秀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和歷史擔當,他們是真正的中國脊梁。第三部《守望》,交錯式的記錄了兩岸分離後故宮文物與人物的命運,以及兩岸故宮的建設與發展,描繪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主題,展望了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願景。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曾在故宮修文物,今為鄉親造涼亭
    在溧陽市上黃鎮莫莊村的村民健身廣場上,一座別致精巧的全木結構涼亭近日落成,為村莊增添了一份雅致。這座涼亭由當地有名的老木匠、曾在故宮修了19年文物的陳鎖芳打造。   陳鎖芳介紹,該涼亭共有兩層,上面一層可供人歇腳,遠眺村莊風景。
  • 故宮是博物館裡最安全的?
    資料顯示,自建國以來,中國博物院(館)失竊案不在少數。單是故宮博物院,在石柏魁之前,就曾先後失竊過5次,盜賊的作案手法都如出一轍,臨時起意、簡單、粗糙,毫無技術含量。故宮的安保漏洞也是一樣的:閉館清場漏人、值班人員安全警覺性不強……
  • 從臺北到北京,我在故宮「拍」文物
    最近,故宮博物院發布消息說,準備取消現場售票,全部改為網絡售票。很多人就開始擔心那些年齡大的人,不會用網絡的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