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與《梁祝》、《孟姜女》、《白蛇傳》並稱為我國四大民間傳說。關於「牛郎織女」比較正統的說法源於自然天象的崇拜,即對「牛宿星」與「織女星」的崇拜,後經世人刻畫這才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正統說法源於東晉】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民間的版本眾多,其中比較正統的說法應屬東晉時期的幹寶在《搜神記》中記錄的《董永》一文: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其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縑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大意是將,漢朝孝子董永,因家中貧寒無法安葬亡父,於是自賣為奴。主人知董永人品很好,就給了他一萬錢。守孝三年結束後,董永準備去主家盡他僕人的職責。可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女子對他說,願意當他的妻子。於是董永就帶著她一起去了主人家。主人說:「那筆錢本來就打算送你了,你不用來做僕人。」董永說:「蒙受你的恩惠,我父親的喪事才得以辦完,我雖是微不足道之人,但也會勤懇工作,來報答您的恩德。」主人問:「你妻子會做什麼呢?」董永說:「她會紡織。」主人說:「那就讓她織一百匹細絹就行了。」董永的妻子於是就給主人家織絹,只用十天就完成了。之後,董永的妻子對董永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因為你非常孝順,所以天帝讓我下凡來幫你還債。」說完,凌空而去,不見了蹤影。
黃梅戲曲目《天仙配》也正是由此版本改編而來。如1952年班友書等改編了《路遇》一折,將董永由秀才改為農民,將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為「思凡下嫁」;又如1953年陸洪非改編的《天仙配》就有《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戲,就劇情發展而言與原文故事的發展如出一轍。只不過,現版的天仙配已經沒有了《賣身》這個前引,定型為始於《鵲橋》,終於《分別》的六場次。
【南朝時的星宿「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源於自然天象的崇拜,那麼南朝時盛行的版本則更具備原型代表。南朝文學家任昉在《述異記》中撰寫的版本:「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大意是說,牛郎織女均為天上星宿,織女在天河以東織布,牛郎在天河以西放牧,玉帝感念織女辛勞,便將她許配給了牛郎。婚後兩人,如膠似漆,以至於荒廢工作。玉帝大怒,便將織女遣回河東,只許二人一年見一次面。
而比任昉稍晚的[南朝梁]殷芸在《小說》中進而更加完善了這個故事,進而有了「七夕鵲橋會」的說法: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河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民間傳說有牛助攻】
現在關於「牛郎織女」大眾較為熟知的民間版本,多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助攻形象,那便是牛郎的牛。
故事大致講的是,放牛郎董永在老牛的幫助下,偷走了下凡織女的羽衣,兩人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並生下一兒一女。由於人神相戀有違天條,再加上織女本就是玉帝的七女兒,於是王母就親力親為,棒打鴛鴦,將織女帶回天界。這時,老牛再次出手相助,讓牛郎有了飛天之能。牛郎就挑起籮筐,筐內載著兒女,前去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之時,王母拔下頭釵,在天空中劃出一道銀河,自此牛郎織女二人就只能在銀河兩岸對望。二人堅貞的愛情所感動了喜鵲,無數的喜鵲紛紛用身體搭橋,這才讓兩人能在天河上相會。
我們所要溯源的正是此版本。
晉代郭璞在《玄中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個名叫「姑獲鳥」的妖怪,其經歷與民間「織女」存在多點相似之處:「姑獲鳥夜飛晝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遊女,一名鉤星,一名隱飛。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今時小兒之衣不欲夜露者,為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為多。昔豫章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鳥,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去就毛衣,衣之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以衣迎三女,三女兒得衣亦飛去。今謂之鬼車。」
首先,該文前半段中明確的指出了姑獲鳥的別名有「天帝少女」,即天帝的小女兒,這與身為七仙女的織女相互對應。其次,在於她穿衣即飛,脫衣為人的設定,和仙女們用於飛天的羽衣也極為相符。
如果說上述兩點僅為巧合,那麼該文的後半段,豫章男子盜羽衣,成親生子之事已基本可以看出這就是民間版「牛郎織女」的原型。
如果繼續深究下去,姑獲鳥為何要去而復返專程回來接走自己的孩子?她為何不把丈夫也帶走?難道他們之間就沒有愛情嗎?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出在「生三女」,男子將她娶為妻子,生下來的卻都是女兒。處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加之她本就是人憎鬼厭的妖怪,姑獲鳥的家庭處境就可想而知了。甚至理解成男子在沒錢沒有辦法下不得已娶回來的生殖工具也不為過。女兒之所以會願意幫她去問出羽衣的所在,也是出於感念母親恩情,不忍母親受苦而為吧。
所以,這個故事中並沒有愛情,有的只是姑獲鳥對丈夫的狠,對女兒的愛,以及對掙脫枷鎖獲取自由的渴望。
(圖片來源於網絡)
· 感謝閱讀 ·
傳播中華志怪文化,講述別樣妖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