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創業家」楊乘銘:我們只做一件事 拾取我們失去的藝術

2020-11-20 華民網

(攝影:柴洗)

訪談嘉賓:楊乘銘

MYANMAR-CHINA(GUIZHOU)CHAMBER OF COMMERCE

譯:緬甸中國(貴州)商會 秘書長;

縱橫拾藝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創立人;

靈笈國際企業諮詢中心 創立負責人。

訪談企業:縱橫拾藝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10日

訪談期數:第4期

華民網《對話創業家》:您好,我是《對話創業家》訪談欄目主持人小民,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和您所創建的企業。

楊乘銘:大家好,我是縱橫拾藝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楊乘銘,出生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重安鎮天堂村。從小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特點上更多的像爺爺,喜歡看書,研究古籍,樂觀心態,結交新朋友,會不知不覺的幫助別人。

(攝影:柴洗)

在小學與初中,每逢周末,首先和弟弟去書店看幾個小時的書(藝術類、科技類、音樂類、未解之謎等),然後去電影院看幾場電影。到了高中,回到了出生的黃平縣就讀黃平民族中學,周末依然的喜歡去書店走走,並帶走幾本自己喜歡的書。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買下了喜歡書,卻餓著肚子去看書」。

(攝影:柴洗)

我創立縱橫拾藝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專業及喜好的領域,這是源於2010年-2013年期間的思考。當我們反思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被大面積的侵蝕,然而我們博大的中華文化,為什麼會被廣大的民眾蔑視呢?又有幾個人真正的關心關注呢?又有多少人選擇撿起來呢?當我們一步一步的融入社會後,不難發現,有些人為了延續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結果都死在了未能堅持的路上(經濟能力不足)。所以為了這份的堅持,我於2013年決定此生為中華文化付出,並把公司取名為「拾藝」,拾取我們失去的藝術。

「縱橫拾藝」這是一組雙關語,定義為:縱橫江湖,拾取藝術。「拾藝」含義一:文家四藝+儒家六藝,合之為「十藝」,即拾藝(文家四藝:琴棋書畫;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拾藝」含義二:撿起來的藝術,為了堅持中華文化不被西方文化侵蝕的那一點真實,撿起我們先輩留下來的文化與藝術精髓,發揚我們中華文化。

我們縱橫拾藝團隊,主要是從事中式文化建築創作與設計、鄉土文化建築規劃與設計、農旅產業策劃與設計、創意空間(構築物)設計、園林古建築、企業戰略管理諮詢服務等。

公司發展宗旨:我們只做一件事,拾取我們失去的藝術。

華民網《對話創業家》:您認為您創建的企業在行業競爭中有哪些競爭優勢?

楊乘銘:我創立的縱橫拾藝是一家很普通的建築規劃設計企業,從經營類別做細分領域,拒絕歐式文化相關的設計輸入,縮小了更多業務的可能性,從宏觀角度上來說,我們是不具備什麼優勢。我們企業僅僅是為了堅持那麼一點真實與弘揚中華文化,我相信在時間的磨礪下,這個細分領域也許會是我們未來該有的競爭優勢。

(攝影:柴洗)

華民網《對話創業家》:您對您所從事的行業有什麼見解?或者說您為什麼看好您所從事的行業?

楊乘銘:見解不敢說,但由於自己選擇了這個專業,所以一直在堅持。為了推動公司發展,我為公司做出了這樣的幾點思考:

一、為政府解憂:釋放政府財政壓力;助推政府項目進程。

二、為農民解題:轉變城鎮農村問題;合理發展三農經濟。

三、為企業解困:低本高效發展目的;企業深度共贏合作。

四、為業主解便:優質服務系統專業;化繁為簡快速方便。

在這裡,說說我在2017年服務我們凱裡市的人居環境項目的一段小經歷。當時我在主導設計的時候,提倡「修農村一定要像農村,別用城市元素」,因為農村沒有辦法採用城市的工藝,城市元素也解決不了農村需要的實用性,不如因地制宜、用農村應該有的方式,提升實用性,這或許更能改善農村的有效環境。

從政策角度來說,一直在推動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人居環境改善、脫貧攻堅等項目,最終目的是為了鄉村城鎮的發展,可是因為很多推行、執行的扭曲,從城市搬元素到農村,導致很多地方被破壞、不適用、不可逆等等,我認為從城市搬元素到農村就是一種「汙染」,一個符合當下批判性定義的「城市痕跡汙染」。

這些不成文的思考,希望能給工程設計行業的朋友們在做農村相關事宜的時候提供些思路及探討,讓農村真正的留下那麼一點綠水青山。

(攝影:柴洗)

華民網《對話創業家》:您對您創建的企業未來發展有哪些規劃和發展目標呢?

楊乘銘:我為縱橫拾藝做了三個目標計劃:

第一個目標: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做探討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層面,以企業思維去分析,我們認為相對重要的是:文化振興+經濟振興,兩個核心的相輔相成能合理推動國家鄉村振興,並帶動一系列黨建等若干的完善與發展。

以此,我構建了「智匯黔村.APP」為基礎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數據化平臺」的方案,為了完善三農發展、產業數據化、農村及農民的渠道收入、農村融資、設計師及研究人員提供有效資料、遊客視角視覺化、投資人數據化分析等問題。

第二個目標:為百所校園升級改造推動的校園公益事業

我計劃從2022年開始,用十年的時間完成貴州省100所校園升級改造的校園公益事業,從校園文化、校園空間、校園視覺、校園文創等,完善校園的生活環境,推動空間環境及生活方式助力中華文化的復興。

校園公益的想法萌芽,主要是兩個核心原因:一是,我在2009年,獲得中國香港省善真堂的助學資助(至今省善真堂已做了近68年的公益活動),當看到一個社會組織能堅持這麼多年的公益,自己就思考著,未來如何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為社會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二是,自己本就是藝術設計專業,多年從事著相關的建築規劃及空間設計,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助力中華的文化復興大戰略,即選擇以學校作為主要創作載體,進行總體戰略性策劃,推動貴州省100所校園升級改造,讓校園公益事業成為真正的中華文化復興探索方式。

目前總體戰略策劃,是在貴州省內分布選擇落地至各區縣,以審核方式確認每個學校需求總資金,並從社會中(企業家、慈善家、校友、當地群眾等)獲取資金來源,調動全國設計力量,以免除設計費的方式參與到貴州省100所校園升級改造的校園公益事業中來。通過完成校園升級改造後,建立優質的教育師資培育計劃及扶持計劃,助推貴州省教育事業的新優化及新發展。

第三個目標:探索一個設計師的渠道收入平臺——建築雲平臺

在創業的近十年裡,以設計師的身份做了不少的設計項目,但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合同陷阱、資金斷鏈、項目不真實等,都會導致很多設計企業及設計師的付出與收入不對等。從而引發了很多設計師對現實的否定,在現實中難以擁抱這個有愛的世界。

在我構建的世界裡,是讓設計師、設計企業、社會各類群體等,綜合進入構建的世界,為社會提供更高效、更有意思的社會服務,解決社會需求,獲取屬於自己長期的渠道收入方式,減少付出與收入不對等的矛盾。

在不斷的探索及分析中構建了一個埋在心底裡的世界,恍然已過了四年的時間,懷著一個有愛的夢想,堅持創造夢幻的世界,依然豪言:「創造一個世界,像星河那麼大」。

相關焦點

  • 大器晚成是藝術,我們如何化成熟為成功
    我們如何化成熟為成功。莫札特是不世出的天才,但他在十幾歲到二十出頭時,就如凡夫俗子般辛苦謀生。他雖然已是多產的作曲家,卻不得不在家鄉薩爾斯堡擔任風琴師和樂團第一小提琴手,以維持生計。薪酬太低 、有志難伸、乏味的工作令他沮喪困頓,他感到一股強烈的渴望,想要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在他的藝術上。
  • 當我們打下「呵呵」兩個字的時候 我們已經失去了表達最簡單的快樂的能力
    呵呵。你常常惱怒於「呵呵」,一見到這兩個字就恨不得把對方拉黑。但不知不覺間,自己也學會了這個讓你惱怒的詞。你也開始在對方的長篇大論之後,打下「呵呵」這兩個字。也許用「no」來表示贊同會更生動。不過也許會是壞事。因為當你用「no」來表示「yes」的時候,「no」否定的力量,好像就弱了一點。就像是當你用「呵呵」來表示除了笑以外的含義的時候,「呵呵」的笑的力量,好像就弱了一點。
  • 張文亮:我們都缺一件事——跟從主
    那天他回到家中後,用這八個字向神禱告:「神啊禰是愛,神啊禰是光,求禰照亮我心裡的黑暗。」那晚他安然入眠,內心充滿說不出的平安。自此之後,他不論在家或在外皆常唱著「平安夜」,因為歌曲的感覺就如其心境感受。有天父母忍不住問道:文亮是不是我們愛你愛得不夠,所以你去找上帝的愛?這個問題令剛信主的他難以回應,但心中向神禱告,「無論怎麼樣,讓我不要在這時候被三振掉。
  • 讓我們一起「虛情假意」的關心一些事.
    也像現在的很多電視劇,比如《三十而已》和《以家之名》,比如《歡樂頌》、《我的前半生》和《都挺好》:一邊打著「女性」「社會問題」「平等」「現實」的旗號,一邊消費著人們的「情緒」和「喜怒」:最後劇播完了,綜藝結束了,標籤消耗殆盡了——扒開內裡一看,還是那些老套的故事和老套的營銷,是一套煽動公眾情緒、流水線製造爆款的方法論:緊跟熱點、販賣焦慮、製造矛盾、觀點極化。
  • 「我們時間有限,不要等到失去後,才來後悔」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PS:電影的音樂真的好!」「難得的小清新電影,可以清空煩惱,安靜的享受電影的純粹。」「很暖很好哭,音樂很好聽,最近的臺劇影視都很棒,男主有下一個許光漢的潛力。」「馬來西亞式小清新~大馬真是個好地方,大學的宿舍和環境都那麼好。塗善存蠻帥的。」
  • 「初哆咪」原來,我們離無常這麼近!當失落來臨時……
    所以,「無常」,是一直在我們身邊的,它成了人生常態,考驗著我們,磨練著我們,然而,它也等待著我們,好好地去面對它,去接受那不可預期的變化。同時,無常的出現,也給予忙碌的我們,一個時間與空間,停下來,審視自己與周遭:我正在過著怎樣的人生?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我看見了我的失去,但我看見我所擁有的嗎?
  • 當話劇上演,當我們不再發「在嗎」
    這件事促使雅茜創作了《在嗎?》,一個關於社交網絡的故事,在網絡的另一頭,是我們看不見的ta,我們永遠不知道,也許某天的一句「在嗎」,我們的故事就會改變,就像《在嗎?》的女演員江璇,12歲時她就開始上舞臺表演,這大概就是稱之為「熱愛」的事物吧,但遠赴北方讀書後她一度找不到方向,「我找不到自己,就只想回家,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然後居然還胖了好幾斤」。正感覺自己像個丟了線的風箏時,江璇在朋友圈看到了零時創製所招募演員的信息,她猶豫了一下,但還是報了名,後來線上面試時她聊了很多,回到汕頭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身到排練裡。
  • 張秋和金妮告訴我們的「愛情理論」 那些《哈利波特》教我們的事
    我們先看過了包括榮恩、馬份等角色要告訴我們的事後,再繼續看看網友們整理出的《哈利波特教我的事》。金妮衛斯理告訴我們,勇敢就是美麗。金妮衛斯理第一次出現在故事中,是跟著爸媽一起到王十字車站送哥哥們到霍格華茲求學的小女孩,隔一年後她也進入了這間魔法學院。在小說中,從沒描寫過金妮是一個「美麗的女孩」,但確實是個勇敢又有個性的女孩。
  • 獨家對話 Daniel Arsham:「我最新的作品,1000 年後看也是古董」
    整個生活節奏變緩慢了,因為疫情原因創作的材料也很受限,會想盡辦法最有效率的使用材料和創作。」創作中的 Daniel Arsham「對於我們來說,紐約還算美國情況稍好一些的地區,隨著美國的情況變化,人們開始習慣戴上口罩,復工等行為也逐步放緩,不得不承認我們失去了幾個月的時間可以去利用,我相信情況會好起來的。」
  • 麥樂文|當我們不再「擁有」:網絡時代的流行音樂
    到了機械複製時代,這種關係改變了:「一件藝術作品藉由不同的複製技術,它漸漸貼合了展示的要求,某程度上從兩極(註:「崇拜儀式價值」/「展示價值」)的量性位移轉化為本質上的改變。」[8]「展示價值」在畫作的討論中,過去藝術品由貴族私人藏有,十九世紀開始卻轉而向大眾展示,這可從林立的博物館找到證據。
  • 《我們的歌》:「我們」有時代,而「歌」無時代
    恰如這個名字,《我們的歌》——「我們」是有分別的,各自生活在各自的時代之中、文化之中,而「歌」卻是無分別的,它跨越了時代的差距、融合了文化的障礙,成為了我們之間的同一首歌。所以,「我們」有時代,而「歌」無時代。
  • 《大創業家》贏者全拿,失敗者退散
    在他手裡從沒有無聊的後見之明及空洞的勵志小語,而是捕捉到贏家的立體感,辯證著何謂「美國式成功」。《大創業家》將麥當勞神話推上大銀幕,沒有過多的煽情激動,但用了觀眾最熟悉的方式讓他們感受美國商場哲學,麥可基頓表現精彩。麥當勞的起點是一對兄弟的鄉下小店,他們擁有技術的創新能力,卻安於現狀。
  • 【食品文化】臺南的老餐館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把食物做到極致
    李豫妙問妙答,說道:「臺南小吃,可大可小。」但這「嘴呷咪呀」如何被發揚光大,變成一種生活、一種經典,甚至是一種文化?覓食老店,見聞精神,吃在臺南就是一堂無所不在的實習課。自小生長在麻豆的李豫,印象最深刻的小吃記憶,要從阿港伯米苔目說起。
  • 陳傳多 攝影是件「憑感覺」的事
    見面後他興致勃勃地和我們分享他最近新拍攝的兩組照片,提出了各種可能性;接著話題一轉,又和我們聊起了住在北京之後可以去探索的美食。很顯然,他對即將開始的新工作和新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說起最早入行的故事,雖然過程並不讓人太過意外,但確實是一段「誤打誤撞」的經歷。 15 歲時還是一名學生的陳傳多被星探發現,成為了一名兼職的模特,後來進入藝術學校學習設計,那時的攝影對於陳傳多來說還只是學校必須完成的一門課程。 27 歲時陳傳多被知名的唱片製作人發掘,成為了一名歌手,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明星的生活,於是遠走紐約,再次回歸自己的模特生涯。
  • 對話賈樟柯 | 那些電影以外的事
    對話賈樟柯 | 那些電影以外的事 2020-09-23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輩子只做這件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用輕鬆詼諧的鏡頭為我們呈現的這群人,他們朝八晚五,技藝高超、溫柔耐心,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幾十年如水而逝,珍寶重獲新生。他們就像掃地僧一樣,隱於故宮,拿著或許並不多的薪水,卻個個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
  • 這輩子只做一件浪漫的事,那就是陪你慢慢變老
    如果這輩子只做一件浪漫的事,那就是彼此陪伴,慢慢變老。有人大聲表白,有人暗自關懷,愛的方式有千萬種,而檢驗愛情的,只有時間。若真正的愛一個人,是無法說出原因的,只知道無論何時何地、心情好壞,都希望陪伴著這個人。「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 「對話未來天大創業家」系列報告在微電子學院順利開講
    本站訊 11月20日,北洋海棠基金「對話未來天大創業家」系列報告,暨微電子學院『芯』火校友講堂在26教學樓B511順利舉行,本次報告邀請91級電子系校友、北洋基金合伙人、天創資本董事長魏宏錕主講,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遇見天大未來創業家之天大創新創業機遇」的精彩報告。學院70餘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由學院黨委副書記韓旭主持。
  • 吳越「兩頭婚」—— 妥協的藝術
    理中客最喜歡講妥協的藝術,並將美帝的制度歸結於妥協的藝術。但是當身邊真產生這樣妥協之後帶有契約精神的民間習慣法之時,理中客偏偏又跳出來指責這個不進步,那個不理性。偏偏只有你才是理性中立客觀?理性點說,「兩頭婚」是我們吳越自己的事情,你們那些個中原人、西北人、東北人懂什麼吳越?
  • 「我們都會老」愛心永遠不晚!「音樂教父」李宗盛擔任「藝術總監」號召眾人齊做公益!
    「我們都會老」愛心永遠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