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柴洗)
訪談嘉賓:楊乘銘
MYANMAR-CHINA(GUIZHOU)CHAMBER OF COMMERCE
譯:緬甸中國(貴州)商會 秘書長;
縱橫拾藝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創立人;
靈笈國際企業諮詢中心 創立負責人。
訪談企業:縱橫拾藝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10日
訪談期數:第4期
華民網《對話創業家》:您好,我是《對話創業家》訪談欄目主持人小民,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和您所創建的企業。
楊乘銘:大家好,我是縱橫拾藝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楊乘銘,出生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重安鎮天堂村。從小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特點上更多的像爺爺,喜歡看書,研究古籍,樂觀心態,結交新朋友,會不知不覺的幫助別人。
(攝影:柴洗)
在小學與初中,每逢周末,首先和弟弟去書店看幾個小時的書(藝術類、科技類、音樂類、未解之謎等),然後去電影院看幾場電影。到了高中,回到了出生的黃平縣就讀黃平民族中學,周末依然的喜歡去書店走走,並帶走幾本自己喜歡的書。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買下了喜歡書,卻餓著肚子去看書」。
(攝影:柴洗)
我創立縱橫拾藝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專業及喜好的領域,這是源於2010年-2013年期間的思考。當我們反思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被大面積的侵蝕,然而我們博大的中華文化,為什麼會被廣大的民眾蔑視呢?又有幾個人真正的關心關注呢?又有多少人選擇撿起來呢?當我們一步一步的融入社會後,不難發現,有些人為了延續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結果都死在了未能堅持的路上(經濟能力不足)。所以為了這份的堅持,我於2013年決定此生為中華文化付出,並把公司取名為「拾藝」,拾取我們失去的藝術。
「縱橫拾藝」這是一組雙關語,定義為:縱橫江湖,拾取藝術。「拾藝」含義一:文家四藝+儒家六藝,合之為「十藝」,即拾藝(文家四藝:琴棋書畫;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拾藝」含義二:撿起來的藝術,為了堅持中華文化不被西方文化侵蝕的那一點真實,撿起我們先輩留下來的文化與藝術精髓,發揚我們中華文化。
我們縱橫拾藝團隊,主要是從事中式文化建築創作與設計、鄉土文化建築規劃與設計、農旅產業策劃與設計、創意空間(構築物)設計、園林古建築、企業戰略管理諮詢服務等。
公司發展宗旨:我們只做一件事,拾取我們失去的藝術。
華民網《對話創業家》:您認為您創建的企業在行業競爭中有哪些競爭優勢?
楊乘銘:我創立的縱橫拾藝是一家很普通的建築規劃設計企業,從經營類別做細分領域,拒絕歐式文化相關的設計輸入,縮小了更多業務的可能性,從宏觀角度上來說,我們是不具備什麼優勢。我們企業僅僅是為了堅持那麼一點真實與弘揚中華文化,我相信在時間的磨礪下,這個細分領域也許會是我們未來該有的競爭優勢。
(攝影:柴洗)
華民網《對話創業家》:您對您所從事的行業有什麼見解?或者說您為什麼看好您所從事的行業?
楊乘銘:見解不敢說,但由於自己選擇了這個專業,所以一直在堅持。為了推動公司發展,我為公司做出了這樣的幾點思考:
一、為政府解憂:釋放政府財政壓力;助推政府項目進程。
二、為農民解題:轉變城鎮農村問題;合理發展三農經濟。
三、為企業解困:低本高效發展目的;企業深度共贏合作。
四、為業主解便:優質服務系統專業;化繁為簡快速方便。
在這裡,說說我在2017年服務我們凱裡市的人居環境項目的一段小經歷。當時我在主導設計的時候,提倡「修農村一定要像農村,別用城市元素」,因為農村沒有辦法採用城市的工藝,城市元素也解決不了農村需要的實用性,不如因地制宜、用農村應該有的方式,提升實用性,這或許更能改善農村的有效環境。
從政策角度來說,一直在推動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人居環境改善、脫貧攻堅等項目,最終目的是為了鄉村城鎮的發展,可是因為很多推行、執行的扭曲,從城市搬元素到農村,導致很多地方被破壞、不適用、不可逆等等,我認為從城市搬元素到農村就是一種「汙染」,一個符合當下批判性定義的「城市痕跡汙染」。
這些不成文的思考,希望能給工程設計行業的朋友們在做農村相關事宜的時候提供些思路及探討,讓農村真正的留下那麼一點綠水青山。
(攝影:柴洗)
華民網《對話創業家》:您對您創建的企業未來發展有哪些規劃和發展目標呢?
楊乘銘:我為縱橫拾藝做了三個目標計劃:
第一個目標: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做探討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層面,以企業思維去分析,我們認為相對重要的是:文化振興+經濟振興,兩個核心的相輔相成能合理推動國家鄉村振興,並帶動一系列黨建等若干的完善與發展。
以此,我構建了「智匯黔村.APP」為基礎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數據化平臺」的方案,為了完善三農發展、產業數據化、農村及農民的渠道收入、農村融資、設計師及研究人員提供有效資料、遊客視角視覺化、投資人數據化分析等問題。
第二個目標:為百所校園升級改造推動的校園公益事業
我計劃從2022年開始,用十年的時間完成貴州省100所校園升級改造的校園公益事業,從校園文化、校園空間、校園視覺、校園文創等,完善校園的生活環境,推動空間環境及生活方式助力中華文化的復興。
校園公益的想法萌芽,主要是兩個核心原因:一是,我在2009年,獲得中國香港省善真堂的助學資助(至今省善真堂已做了近68年的公益活動),當看到一個社會組織能堅持這麼多年的公益,自己就思考著,未來如何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為社會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二是,自己本就是藝術設計專業,多年從事著相關的建築規劃及空間設計,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助力中華的文化復興大戰略,即選擇以學校作為主要創作載體,進行總體戰略性策劃,推動貴州省100所校園升級改造,讓校園公益事業成為真正的中華文化復興探索方式。
目前總體戰略策劃,是在貴州省內分布選擇落地至各區縣,以審核方式確認每個學校需求總資金,並從社會中(企業家、慈善家、校友、當地群眾等)獲取資金來源,調動全國設計力量,以免除設計費的方式參與到貴州省100所校園升級改造的校園公益事業中來。通過完成校園升級改造後,建立優質的教育師資培育計劃及扶持計劃,助推貴州省教育事業的新優化及新發展。
第三個目標:探索一個設計師的渠道收入平臺——建築雲平臺
在創業的近十年裡,以設計師的身份做了不少的設計項目,但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合同陷阱、資金斷鏈、項目不真實等,都會導致很多設計企業及設計師的付出與收入不對等。從而引發了很多設計師對現實的否定,在現實中難以擁抱這個有愛的世界。
在我構建的世界裡,是讓設計師、設計企業、社會各類群體等,綜合進入構建的世界,為社會提供更高效、更有意思的社會服務,解決社會需求,獲取屬於自己長期的渠道收入方式,減少付出與收入不對等的矛盾。
在不斷的探索及分析中構建了一個埋在心底裡的世界,恍然已過了四年的時間,懷著一個有愛的夢想,堅持創造夢幻的世界,依然豪言:「創造一個世界,像星河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