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學生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不僅起引導作用,還有監督的方面。只是,老師在引導和監督學生的方式上卻需要注意。近幾年,關於老師教導學生的方式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近日,一篇關於「女童因未完成作業被老師打住院 」就引發了人們的熱議。
據悉,7日當天,有爆料稱一6歲女童琪琪在重慶市奉節縣西部新區第一小學讀一年級。12月31日下午,因午休作業未完成,被班主任廖某用帶有齒釘的板子進行毆打,導致雙側臀部大面積淤青,至今住院治療7天。「發現女兒臀部的傷後,我第一時間聯繫了班主任廖某,她當時就承認確實打了琪琪。」李女士提供了和班主任的微信聊天截圖,截圖中,廖某表示,琪琪被打是由於未在中午時段按時完成作業。「我把她拉到辦公室,借了一個按摩板,就往她屁股上打下去,連續打了五六下。等我坐下來才發現,這個軟板子上面有許多小齒,於是我連忙扒下她的褲子,發現打紫了,關鍵是這孩子又不使勁哭,又不躲,導致我認為那板子打不痛。」重慶市奉節縣西部新區第一小學負責人回應,老師廖某已被停課,正在接受奉節縣教委的調查。
從雙方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長和老師對於這件事情的態度都很端正。這位老師對於學生責任感很強,但處理的方式卻是錯誤的。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不對,有多種方式,用暴利是最次的方式。
雖然有「戒尺」的傳統,但這也只是用於小懲大誡。也就是讓學生從心裏面認識這樣做是不對的,從心理上決定自己需要改正這種習慣,而不是用這種強硬手段讓學生去覺得這樣行為不對。
這樣雖然能取得相同的效果的,但是同時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挺嚴重。大概率造成學生長大後心理扭曲,出現暴力的趨向,或者造成學生做事畏手畏腳,嚴重的自卑的心理。
無論是哪種心理都不是家長希望看到的。現在父母們的知識水平都遠超出以前的人們。所以,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光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注重身心全面成長。
這是,我們看到凡是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都能成為熱議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