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二選一」行為涉嫌違法 專家:監管會滯後但不會缺席

2020-12-23 中華網財經

網際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出新業態,也暴露出新問題。儘管針對電商出臺的法律逐漸健全,但其中細枝末節的問題需要拿上檯面細細斟酌。12月19日,在2020年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年會上,與會專家和企業人士圍繞平臺大數據殺熟、數據和算法監管邊界、平臺不正當競爭、反壟斷等網際網路監管問題進行探討。與會專家分析認為,網際網路新興產業湧現的各類問題和爭議,對司法和行政層面的判決和監管帶來新挑戰,「儘管監管會滯後,但不會缺席」。

「二選一」排他行為難根除

在激烈的電商競爭中,捆綁搭售、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市場擠壓等成為平臺之間互相掐架的操作手段,而最為典型的便是「二選一」行為。

據了解,「二選一」是指電商平臺禁止商家在多個平臺開展經營活動。如果商家違反了「二選一」的要求,平臺會要求已入駐的商家退店,不允許參加「6·18」「雙11」大促,或者要求商家下架商品,限定庫存數量,以及不允許其開設品牌的官方旗艦店等。但實際上,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已將這種行為定性為違法行為。其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利用服務協議、交易規則以及技術等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在平臺內的交易、交易價格以及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實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條件」。

「我國數字領域的排他行為目前當屬電商的『二選一』,有人認為市場經濟下企業享有合同自由,有權『獨家交易』,但在壟斷性或佔市場支配地位的情形下,企業不能享有完全的合同自由。如果允許大平臺實施強制性『二選一』,供貨商會被迫退出小平臺,也會嚴重影響消費者選擇。」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教授王曉曄在會上表示。

網際網路行業「二選一」情形有所收斂,但並未被根除。北京商報記者查閱過往資料發現,事實上從2010年起,電商之間的「二選一」紛爭就未曾間斷,涉及平臺包括京東、阿里、拼多多、蘇寧、美團等。在2019年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曾對頭部電商企業進行約談。

王曉曄表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暫行規定》提出將網絡外部效應、規模經濟等作為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補充因素,而鑑於支配定位認定有時會存在難度,她認為可以借鑑歐盟公布的《數字服務法》草案中對超大平臺的認定方式,即月平均用戶佔歐盟公民的百分比來衡量。

技術成熟事關信息安全

伴隨著平臺規模效應下對用戶消費大數據的掌握,近年用戶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也成為關注焦點。無論是近期用戶質疑美團大數據殺熟,還是圓通內部員工洩露40萬條消費者個人信息,該類事件能頻頻頂上熱搜,均證明著消費者對個人信息安全的焦慮。

在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十大電子商務與網際網路司法案件》中,關於凌某某訴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隱私權、個人信息權益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就是例子,報告指出,對於電商平臺個人信息保護而言,需要區分可識別個人隱私、個人信息以及可利用的用戶數據。同時,電商平臺經營者收集利用個人信息應該受到一定的法律規制。

會上,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雯表示,從司法層面,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要進行嚴格的劃定,而事實上涉及到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使用、信息的公共屬性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複雜。除此之外,關於網際網路新技術的運用,法院支持技術中立,反對技術向惡,那麼這項技術得到什麼樣的程度才需要部分修改或是完全否定,都是法官在實際中需要考量的問題。

監管需跟上業態發展

近年來平臺經濟興起,湧現出各類新商業模式,例如社交電商、小程序電商、SaaS技術服務商等,而這也加劇了行業監管層面的複雜性。

從政策法規來看,《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快速發展的意見》《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等在今年9月相繼出臺,既是對新型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肯定,同時也對《電子商務法》的原則性規定進行了細化,例如對網絡交易經營者身份信息公示進行具體要求。

而對於疫情下井噴的直播帶貨商業模式中,行業存在的商品質量注水、銷售刷單造假、售後服務較差等問題,11月,《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打出組合拳,重點界定網絡平臺、直播間運營者、網絡直播者和商品經營者的主體性質、法律責任和義務,並依法查處直播營銷各種違法行為。例如對於辛巴帶貨假燕窩事件,廣州白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於12月8日表示已經對該事開展調查。

張雯認為,面對新業態,一方面,應該保持鼓勵、呵護和規範的司法態度,讓新業態發展創造更多財富,讓網民受益;另一方面,需提煉出裁判方法,沉入場景、貼近產業、解構模型,創新治理模式和訴訟機制。

相關焦點

  • 電商頑疾加劇監管挑戰 如何把握罪與罰
    儘管針對電商出臺的法律逐漸健全,但其中細枝末節的問題需要拿上檯面細細斟酌。12月19日,在2020年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年會上,與會專家和企業人士圍繞平臺大數據殺熟、數據和算法監管邊界、平臺不正當競爭、反壟斷等網際網路監管問題進行探討。與會專家分析認為,網際網路新興產業湧現的各類問題和爭議,對司法和行政層面的判決和監管帶來新挑戰,「儘管監管會滯後,但不會缺席」。
  • 唯品會涉嫌不正當競爭被立案調查 或因「二選一」行為
    而就在2020年12月30日,針對「雙十一」前後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網購先提價後打折、虛假促銷、誘導交易等問題,根據價格監測和投訴舉報等有關線索,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京東)、杭州昊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天貓)、廣州唯品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唯品會)三家企業開展自營業務不正當價格行為進行了調查,並於2020年12月24日依據《價格法》第四十條、《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
  • 「消費返利」模式監管如何破冰專家熱議電商「雲聯惠」案
    認定一種商業模式是否違法,要看這種商業模式的實質是否真正觸碰法律雷區。專家認為,對於真正合法經營的商家和平臺,監管部門應預警消費者而非取締或叫停。2018年5月8日,廣東雲聯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雲聯惠)涉嫌傳銷被公安機關查處。記者近日獲悉,針對雲聯惠一案,國家工商總局也於去年發出《關於做好雲聯惠案件關聯代理公司和聯盟商家調查處置工作的通知》。
  • 為什麼電商平臺「二選一」成了「不治之症」?你懂的。
    這次行政指導會指出:特別是在「雙十一」促銷期間,強迫商家「二選一」等競爭失序問題突出,促銷規則暗藏玄機,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絕,消費維權實施困難,違法廣告時有出現,直播營銷問題凸顯,侵害消費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線上市場秩序。
  • 2020「二選一」終止符 大廠互撕、電商群毆的十年大戲謝幕
    前不久,有人舉報阿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近日調查取證工作全部結束,相關部門也對外發聲了。調查期間,阿里積極配合,接受詢問,提供資料,接受調查。案件的具體進展細節有待進一步披露,但肉眼可見的是,困擾市場十年之久的「二選一」隨著這次的調查,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十年「二選一」,十年網際網路魔幻史。
  • 電商「二選一」屢禁不止網際網路平臺經濟反壟斷加速規制
    國內電商行業近年來頻頻上演「二選一」現象,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大「痼疾」。 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起草的《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於近期結束公開徵求意見,該指南首次明確擬定將「二選一」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限定交易行為。
  • 專家評阿里被立案調查:強化反壟斷監管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時建中,對外經貿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經濟法系主任黃勇,中國科學院大學網絡經濟與知識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
  • 起底網絡「1元購」背後騙術:低價誘惑套路多,涉嫌多項違法
    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提醒,一些電商平臺已經成為個人信息洩露的重要渠道,消費者花1元買到原本價值10元的商品,覺得佔了便宜,殊不知有的商家販賣了消費者個人信息。「1元購」涉嫌多項違法記者發現,如今許多網站、App上充斥著大量類似的「1元購」廣告。
  • 阿里「二選一」反壟斷是什麼案,螞蟻回應約談:嚴格遵從監管要求
    在反壟斷和強金融監管的影響下,阿里被調查,螞蟻被約談兩次,並不是偶然的。螞蟻金服的金融業務需要不斷適應新的監管需求,阿里也需要重新審視其對行業的壟斷行為。今日,據新華社報導,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 愛庫存稱旗下商家被「二選一」仍未停止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據商家反饋,原因是某競爭電商平臺明令要求商家不得與愛庫存繼續合作,強迫商家「二選一」,並對商家商品進行日常巡檢,一經發現在愛庫存上繼續有售,某電商平臺即會對商家進行通告,甚至直接下線其在該電商平臺上的所有在售商品,以示懲戒。  基於此,愛庫存在今年9月3日專門發布相關聲明,抵制電商平臺強迫商家「二選一」。「沒想到對方不但沒有停止相關動作,還在『雙11』『雙12』大促時變本加厲。
  • 平臺反壟斷指南亮相:價格歧視、二選一或成過往
    近年來電商發展迅猛,各種涉嫌壟斷的行為屢見不鮮,如平臺逼迫商家二選一、通過大數據對消費者採取價格歧視等等,這都已經算不上是什麼新聞。即使是格蘭仕這樣的家電巨頭,也深受其害,更勿論勢單力薄的普通消費者。電商涉嫌壟斷的行為,破壞了經營秩序,不利於公平競爭,也有損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現在,相關的反壟斷法規進入到了公開徵求意見的階段,新的反壟斷法規會對平臺經濟有怎樣的規制?
  • 阿里涉嫌「二選一」,這「二選一」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別再問了
    引起矚目的是《阿里巴巴「二選一」涉嫌壟斷行為,被立案調查》,大家只知道阿里被調查,但是很多人還是不明白究竟因為什麼原因被調查,只有 「 二選一 」 三個字引發聯想。「 二選一 」 指的是什麼?作為電商平臺,拒客於千裡之外,你買了A的產品就不登錄B的軟體?不可能!又或者是小黃與小藍,我們的確是在二選一。但此 「 二選一 」 非彼 「 二選一 」 。
  • 李湘直播涉嫌違法 網紅帶貨同樣受法律約束
    湖南衛視前主持人李湘在3月13日的直播間裡,向粉絲推薦一款山珍新鮮羊肚菌。  「李湘的這段直播內容,涉嫌違反了三部法律。」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邱寶昌表示。  邱寶昌指出,涉嫌違反的三部法律分別是:第一,《廣告法》第九條規定,不得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李湘使用了「絕對」這樣的語言;第二,在描述羊肚菌時,容易誤導消費者以為羊肚菌有治病功能,如果有消費者因這種宣傳而食用造成不良後果,就違法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李湘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第三,違反《食品安全法》第73條,食品廣告的內容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
  • 青眼時評丨美妝品牌「二選一」時代終結
    文|歐也  那個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阿里巴巴,正因涉嫌壟斷行為迎來企業發展史上的至暗時刻。  今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稱,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目前來看,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是阿里巴巴被立案調查的主要原因。顧名思義,「二選一」就是兩個電商平臺當中只能選擇一個。
  • 《吉林省市場監管領域違法行為舉報獎勵暫行辦法》解讀新聞發布會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市場監管所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全面加強市場監管的部署要求,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積極性,倡導社會公眾積極舉報違法線索,及時發現和嚴厲打擊市場監管領域各類違法行為,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和吉林省財政廳聯合制定出臺了《吉林省市場監管領域違法行為舉報獎勵暫行辦法》。
  •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對山東康惠醫藥有限公司員工孔祥欣違法行為行政...
    2019年6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對濰坊普雲惠醫藥有限公司違法行為行政處罰決定書濰坊普雲惠醫藥有限公司及相關人員拒絕、阻礙反壟斷調查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現將行政處罰決定書予以公告。
  • 網絡平臺要求「二選一」怎麼辦?市場監管...
    第三十五條 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和自建網站經營者的違法行為,由其住所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 平臺內經營者的違法行為由其實際經營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住所地先行發現或者收到違法線索的,也可以進行管轄。對平臺內經營者的消費投訴,平臺內經營者實際經營地和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住所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均有權處理。
  • 「二選一」,不能無視消費者的權益
    【天極網IT新聞頻道】雙十二雖然已過,但是雙十一之前已經開始的「二選一」仍沒有結束的意思。媒體之前報導過,電商平臺要求合作商家只能選擇參加一家平臺促銷活動的情況。如京東、拼多多、唯品會告天貓實施「二選一」,格蘭仕狀告天貓「二選一」,特別有意思的是,唯品會一邊告天貓「二選一」,另一邊被愛庫存舉報實施「二選一」。
  • 【關注】什麼是「二選一」?阿里巴巴回應被立案調查
    阿里巴巴回應被立案調查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其中包括,有的平臺利用優勢地位和商家對其的依賴性,採取不正當手段強迫經營者在平臺間「二選一」。 這份報告23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報告指出,在反不正當競爭領域,老問題依然突出,新問題層出不窮。其中,排除和限制競爭行為凸顯。
  • 「二選一」違規競爭讓中小商家「很受傷」
    本屆年會主題為「線上經濟:業態創新與科學監管」。此次年會主要聚焦當前電子商務領域的熱點疑難問題,各界人士從多個視角針對電子商務營商環境、競爭政策、新型電商規制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研討。在會上,夢餉集團法務總監劉娜分享了「二選一」對於商家造成的影響。她說,受疫情影響,很多中小企業發展本就不易,「二選一」違規競爭更是讓商家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