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河流域那遙遠的童謠(上)

2021-01-09 陝西法治網

清澗河流域那遙遠的童謠(上)

文丨王淑玲

陝北黃土高原有一條流過青石板的美麗河流,發源於子長縣,流過清澗縣,在延川縣清水關附近流入黃河。這條河流,從明朝時就叫清澗河。子長、清澗和延川縣的子民們祖祖輩輩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文明。

童謠就是其中的一種,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詩意了我們的童年,讓清澗河流域的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詩教。

這些美麗的童謠,古老如《詩經》,璀璨似明珠,猶如rap,天籟般的,在我們生命的源頭輕輕吟唱,滋養了心田,潤澤了歲月,照亮我們的來時路,哺育一代又一代清澗河流域人成長。

總覺得生養我們的故土是一片神奇、不可思議的地方。山大溝深,十年九旱,「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無錦繡,狂風陣起哪辨昏與晝」,清人王培棻的《陝北七筆勾》雖說有點誇張和惡搞,但自然環境惡劣也是不爭的事實。可就是這些生活在 「夏日曬難透,陰雨更肯漏,土塊砌牆頭,油燈壁上流,掩藏臭氣馬屎與牛溲」 的「窯洞茅屋」裡 的「藍衫」儒流和「鬢髮蓬鬆灰滿頭」 (均出自王培棻《陝北七筆勾》)的女流,卻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文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文章錦繡,典籍煌煌,彪炳史冊!

搜尋和整理記憶中祖母和母親唱過的遙遠的童謠,有種溫暖和甜蜜透徹心扉。

為方便記憶和整理,我把流傳在清澗河流域的童謠粗略地分為十類:一、催眠曲(搖籃曲);二、遊戲歌;三、詠物歌;四、顛倒歌;五、育人歌;六、祈雨調與掃天歌;七、猜枚歌;八、親情歌;九、鄰裡歌;十、數字歌。

記憶中的好多童謠,都來自祖母和母親——下圖為母親在自己修建的院子裡讀書

一、 催眠曲(搖籃曲)

搖籃曲,大概是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聽到的第一首童謠,也是最溫柔、最深情的歌謠。在清澗河流域,奶奶、媽媽們哄孩子入睡,絕對不會靜悄悄地沒有說辭,窯洞裡,炕頭上,手輕輕地撫摸或拍打著孩子,口裡接二連三輕輕地哼著歌曲,搖籃曲溫柔的旋律就在窯洞裡輕輕蕩漾:

噢,噢,噢,

毛娃瞌睡睡;

噢,噢,噢,

毛娃睡覺覺。

這大概是最簡單的催眠曲,但那綿長深情的韻味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底深藏,年深日久,依然芬芳。

坐在炕頭上哄孩子入睡,時光靜謐,時間漫長,媽媽們看見什麼,想起什麼,就會把什麼編入歌謠,想像,創造,一首首搖籃曲就這樣誕生了:

毛娃毛娃你睡覺覺,

樹上盛了窩鴉雀雀,

綠褲褲,紅襖襖,

腦上戴個花帽帽,

身上衿了根草腰腰。

有一天,脾氣很倔的爺爺抱了弟弟坐在礆畔的石床上,居然哼唱起了搖籃曲,更是讓年少的我驚訝不已:

噢,噢,噢,

毛娃睡覺覺,

南山裡下來個老道道,

頭上戴個草帽帽,

身上穿個爛襖襖,

胳佬褶裡夾了個木條條。

清澗河流域還有一首催眠曲叫《毛娃瞌睡睡》:

噢噢噢,毛娃瞌睡睡,

睡著了媽媽對面山上掐穗穗。

掐得穗穗餵老牛,

餵得老牛肥肥的,

耤地耤得勻勻的,

麥子打得多多的,

磨麵磨得和雪的,

饃饃蒸得和鬥的,

吃得我娃和虎的,

肚肚飽得和鼓的,

愛得攔羊的和狗的。

清澗河流域人勤快,特別是婦女,一個一個都是過光景的好把式,鑽頭覓縫做營生。孩子小的時候,抱在懷裡,佔住了手,等孩子睡著的時候,叼紅搶黑就到對面山上割把草餵牲靈。這首催眠曲活化出了農耕時代清澗河流域農家人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幅農村生活連環畫:割草、餵雞、割條子、編篩子、餵牛、耤地、種莊稼、打糧食、磨麵、蒸饃做飯、撫養孩子,渴望孩子能吃飽肚子,希望孩子長得壯實。而且,結尾還可以靈活變化,因人因景,自由發揮,「愛得xxx和狗的」, 「愛得xxx和紅鼻子狗的」,頗有趣味。

在我聽來,這首在清澗河流域廣為流傳的催眠曲與陳伯吹先生寫的《搖籃曲》「小寶寶啊睡覺覺,風不吹,樹不搖,小鳥兒不飛也不叫……」、李琦先生創作演唱的《爺爺的搖籃曲》「我娃親,我娃乖,我娃不哭是小乖乖。狼不來呀,狗不來呀,我娃是大老虎,看誰還敢來……」一樣美妙。聽這些搖籃曲,總有一種甜蜜、溫馨和安詳的韻味,觸動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讓你永生難忘。

二、遊戲歌

清澗河流域童謠,以遊戲為主。按照活動的場所,又可分為室內遊戲童謠和室外遊戲童謠兩種。

(一)室內遊戲童謠(炕頭、炕沿上的童謠)

在清澗河流域,大概從小孩剛會坐的時候,坐在炕頭上,奶奶、外婆、媽媽、姑姑或大姐姐們雙手拉著小孩的雙手,跟著說念的節奏,一前一後,一拉一扯,兩腿一起一落,口裡念念有詞:

倒對,炒菜,

麻油炒的好香菜。

舅舅來,沒好吃,

按羅鍋,炒公雞,

公雞放了個屁,

嚇的舅舅跑了。

跑到黃州,變成黃狗;

跑到山西,變成山雞;

跑到沙圪梁,變成個沙和尚。

——《倒對》

扯扯,倒倒,

扯倒外婆家的老棗樹。

舅舅打,妗子罵,

外爺外婆說:「嫑打嫑罵,

抓上兩把瞌絀絀棗快快滾回家。」

一走走到個廟溝岔,

坡裡拾得個雞腿巴,

啃了兩年沒啃下,

拿回去(清澗方言讀音為kè )給外爺做個煙鍋把。

——《扯扯倒倒》

馬蚱,馬蚱,

賣給馬家。

馬家沒馬騎,

騎了個綿羊大圪羝(gě di)。

一上坡,就放屁;

一下坡,就拉稀,

過來個花狗舔不拚(pàn),

過來個拾糞老漢拾得一籠半。

——《馬蚱》一

馬蚱,馬蚱,

賣給馬家。

馬家沒馬騎,

騎了個綿羊大圪羝(gě di)。

一上坡,就放屁;

一下坡,就拉稀,

你看晦氣不晦氣。

再也不騎這老圪羝!

——《馬蚱》二

另一首《女娃咋咋》是騎老公雞的,媽媽一邊扶著小女孩,一左一右在原地搖晃。一邊在口中念唱:

女娃女娃咋咋,

長大賣給馬家。

馬家沒馬騎,

騎上花花老公雞,

壓得公雞圪蹴起,

氣得女娃打公雞。

公雞空裡飛了整五裡,

一落落在婆家當院裡。

公婆女婿快迎起,

叫女娃別害氣,

這是專門給你買的小飛機,

以後走娘家來回把它騎。

這些童謠幽默詼諧,真實地反映出清澗河流域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特點。那些年月物質生活匱乏,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當小孩再大些,會站了或會走了的時候,奶奶、爸爸、媽媽們坐在炕沿上或床沿上,大人雙手拉著小孩的雙手,把小孩的雙腳放在他們的雙腳上,一上一下地運動,口裡說說唱唱,念念有詞:

撈撈飯,打豆腐,

鍋頭上坐個老太婆,

門上站個吹鼓手,

哼哼咕咕要吃兩碗熱豆腐。

豆腐不熟,餓的老婆瞌絀,

豆腐熟了,吹鼓手走了。

——《撈撈飯》一

撈撈飯,打豆腐。

鍋頭坐個你光腦二舅舅。

那來了,沒吃的,

吃甚哩?炒屁吃。

鍋幹了,屁焦了,

燻得你二舅舅大跑了。

——《撈撈飯》二

踩在大人的腳背上,跟著大人一上一下地起起落落,猶如在空中蕩鞦韆,小孩咯咯咯的笑聲在窯洞裡迴蕩,傳遞著快樂和幸福。

大人為訓煉小孩手眼協調,發明了好些遊戲,創作了好些童謠,《忒兒飛飛》就是其中之一。大人教小孩兩個食指不斷相碰,分開,配合著動作,口裡念叨:蟲蟲咬手手,鴨鴨喝水水,忒兒飛飛……,說到飛時,兩個食指迅速分開,作飛行狀。

《點火火》是很有趣的一首童謠,大人和小孩,或兩個小孩十指交叉,一個豎起大拇指和小指頭,依次指著對方的十指,問對方,對方回應著:

甲:這有火火沒?

乙:沒。

甲:這呢?

乙:沒。

甲:這呢?

乙:有哩。點得火火做什麼哩?

甲:給我家貓炒雞蛋哩。

乙:炒的雞蛋給我家貓吃不?

甲:不給。

乙:不給了不給點。

甲:給哩。

乙:點得嗑。貓哩?

甲:捉老鼠去了。

乙:老鼠哩?

甲:鑽了洞了。

乙:洞哩?

甲:麥秸塞了。

乙:麥秸哩?

甲:牛吃了。

乙:牛哩?

甲:耤地嗑了。

乙:地呢?

甲:雪蓋了。

乙:雪呢?

甲:消了水了。

乙:水呢?

甲:和了泥了。

乙:泥呢?

甲:堉了牆了。

乙:牆呢?

甲:老母豬砉(xū)塌了。

乙:老母豬呢?

甲:戧家老婆打死了。

乙:戧家老婆呢?

甲:吃了二升蕎麥餎託撐死了。

乙:埋得哪了?

甲:埋得圪針坪了。

乙:圪針坪在哪哩?

甲:翻過七架疙瘩八架山就是哩。

有時候結尾還有變化:

乙:牆呢?

甲:老母豬砉塌了。

乙:老母豬哩?

甲:剝了皮了。

乙:皮哩?

甲:幔了鼓了。

乙:鼓哩?

甲:王二木匠一錘子搗塌了!

《點火火》嚴格意義上說,不是童謠,沒話找話,似乎囉哩囉嗦,但就是這沒話找話,囉哩囉嗦,卻能很好地訓練小孩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童趣十足,不得不嘆服創作者的高妙!

打我的手,變花狗,

花狗口下你的肉,

花狗尿下你的酒。

——《打我的手,變花狗》

《打我的手,變花狗》,是兩個小孩或大人和小孩迎面坐著或站著,左右兩隻手掌輪流拍打對方的左右手掌,跟著拍打的節奏說念,這個遊戲,可以在室內玩,也可以在室外玩,很方便。內容簡單搞笑有趣,娛樂中練習了動作的協調靈活;和諧的音韻,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接受了詩教。

(二)室外遊戲童謠

等小孩再長大些,能和院子裡的小夥伴、鄰居小夥伴玩了,眼界擴大了,交往更多了,玩法也就多了。

割,割,割韭菜,

不割韭菜割香菜,

兩把鐮刀翻過來。

——《割韭菜》

燕,燕,褪皮來,

褪了一張又一張。

——《燕褪皮》

《割韭菜》《燕褪皮》是小女孩們玩的遊戲,兩個女孩或三個女孩胳膊交叉著相互從頭上翻過來,翻著,說著,乖巧而輕靈,和諧而動人,詩意而美好。

搖鈴鈴,打瓦瓦,

誰笑下(hà ),誰按眼。

——《搖鈴鈴》

點豆點,毛蚰蜒,

蚰蜒花,種芝麻,

芝麻鹽,核桃皮,

點豆,賣酒,你走。

——《點豆點》

捉迷藏時,誰藏,誰捉,首先要做分工,小夥伴們唱著兒歌、念著童謠做決定,妙趣橫生!

甲:掏壆壆(bóbó)掏壆壆做什麼哩?

乙:種豌豆哩。

甲:種得豌豆做什麼哩?

乙:吃哩。

甲:吃了豌豆做什麼哩?

乙:聽說你家孵了一窩雞兒子吃嗑哩。

——《老鷹捉小雞》

甲:掏壆壆掏壆壆做什麼哩?

乙:按鍋鍋哩。

甲:按得鍋鍋做什麼哩?

乙:蒸糕糕哩,我家老人過生(日)哩。

甲:吃了糕糕做什麼哩?

乙:聽說你家孵了一窩雞兒子吃嗑哩。

——《狐妖吃雞》一

甲:掏壆壆掏壆壆做什麼哩?

乙:挖坑坑哩。

甲:挖的坑坑做什麼哩?

乙:放水水哩。

甲:放的水水做什麼哩?

乙:磨刀刀哩。

甲:磨的刀刀做什麼哩?

乙:割條條哩。

甲:割的條條做什麼哩?

乙:編篩篩哩。

甲:編的篩篩做什麼哩?

乙:控米米哩。

甲:控的米米做什麼哩?

乙:吃糕糕哩。

甲:吃了糕糕做什麼哩?

乙:高高山上有一窩雞兒子吃嗑哩。

——《狐妖吃雞》二

《老鷹捉小雞》《狐妖吃雞》是好多小孩一起玩的遊戲,誰是老鷹,誰扮狐妖,誰當老母雞,哪些孩子當小雞,分工明確,很是熱鬧。這樣的遊戲,很能培養孩子們的組織能力、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

《城門城門幾丈高》也是很有趣的遊戲,小夥伴們分成兩隊,一隊小孩手挽著手,橫向地組成一個方陣,把守城門;另一隊小孩一個拽著一個的後衣角,組成豎形方陣:一隊問,一隊答,氣勢磅礴:

甲方:城門城門幾十幾丈高?

乙方:八十八丈高。

甲方:騎馬,帶刀,

讓我們小孩瞧一瞧。

乙方:不許瞧。(瞧一瞧。)

——《城門城門幾十幾丈高》

如乙方回答許可,挽著的手,鬆開,甲方就輕輕鬆鬆、高高興興、得意洋洋地進了城門;如乙方回答不許,甲方就發起強大的攻勢,在頭兒帶領下「嗚嗚~~」地呼喊著衝城門,一次衝不開,再衝第二次,衝開城門,就會發出「勝利了~,勝利了」的歡呼聲。

《開城門》也是有趣的遊戲,一方問,一方答,紅火熱鬧:

甲方:城門城門幾十幾丈高?

乙方:八十八丈高。

甲方:上的什麼鎖?

乙方:金剛大鐵鎖。

甲方:城門城門開不開?

乙方:開不開!

甲方:大刀砍?

乙方:砍不開!

甲方:斧子劈?

乙方:劈不開!

甲方:碨盤壓?

乙方:壓不開!

甲方:碾軲轆滾?

乙方:滾不開!

甲方:……

乙方:天上下來十二把鑰匙開開了。

甲方:開了鎖,

進了門,

大搖大擺進了城。

在清澗河流域,小孩子無論玩什麼遊戲,不只是手腳玩,配合著動作,口裡總有說詞,如男孩子們打瓦,「一樓樓,二猴猴,三打瓦瓦,四拍擦擦,五貓咪咪,六出老鋼……」;女孩跳皮筋,「小弟弟,弟弟妹,馬蓮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記憶中的這些童謠,每每想起,親切而溫暖,總會引人遐思,它曾給了年少的我們多少快樂和智慧,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認識世界,走向世界。

蝸牛,清澗人叫卦卦牛

三、詠物歌

清澗河流域人似乎是天才的詩人,看見什麼就能念什麼,看見什麼就能唱什麼。

春天,看見燕子飛回來,銜泥築巢,童謠就來了:

燕兒,燕兒,

不吃你家面,

不吃你家米。

借個房房孵一窩子兒。

——《燕兒》

看見布穀鳥飛,聽見布穀鳥咕咕地叫:

水鴣鴣,咕,咕,

河裡下嗑洗屁股,

洗了屁股穿花褲。

穿上花褲請二姑,

請來二姑吃豆腐。

二姑二姑吃了什麼飯?

吃了豆豆飯;

就了什麼菜?

就了瓜菜。

二姑腦上頂個鍋蓋,

鍋蓋踼了,

二姑跑了。

——《水鴣鴣》

夏天,小女孩們在菜地裡、河岸邊捉蝴蝶、捉蜻蜓玩,蝴蝶舞,蜻蜓飛,她們口裡喃喃念著:

蚌,蚌,

落呀落,

姑娘姑娘捉一捉。

——《蚌,蚌》

這簡直是一幅美妙絕倫的畫面,神秘、激動、快樂而詩意,簡直與宋朝詩人楊萬裡筆下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一樣美。

雨後,蝸牛背著殼在土牆上、窗臺上爬出來了,我們捉幾隻在手上玩,看它伸出兩隻角,一扭一扭,慢慢地爬行,口裡喃喃念叨:

卦卦牛,

出來呦,

一隻角髏長,

一隻角髏短。

——《卦卦牛,出來呦》

有月亮的晚上,對著天上的一輪皓月,幾個小夥伴手拉著手,在院子裡或家附近玩,口裡唱著:

月亮月亮跟我走,

我給你擔水飲馬走。

——《月亮月亮跟我走》

秋天,看見大雁從天空飛過,我們對著天上的大雁高歌:

雁雁,擺溜溜,

紅襖襖,綠褲褲,

炒米撈飯狗肉肉。

——《雁雁,擺溜溜》

與幾個小夥伴在河灘、草地玩耍, 揪一根花狗草,對著小白花或小黃花輕輕吟唱《花狗出來呦》的童謠:

花狗出來呦,

花狗花狗照門來,

白狗白狗攆山來。

一會兒,真的就有小小的蟲兒從花心裡鑽了出來 ,神奇不已。

以前,陝北的冬天特別寒冷,小夥伴們跑到背風、向陽的地方聚在一起擠暖暖,大家一邊曬太陽,一邊笑喊:

太陽太陽曬我來,

我給你擔水飲馬來;

馬兒飲的飽飽的,

你把我曬得好好的。

——《太陽太陽曬我來》

清澗河流域人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氛圍裡度過,從小就接受著有趣的詩教,浪漫、詩意而美好,清澗河流域出的詩人多、作家多,詩人曹谷溪、作家路遙就是傑出代表。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清澗河流域人的童年是被詩歌和文學浸泡過的,雋永綿長,美麗芬芳。

本文來源於夢回陝北

相關焦點

  • 電影《撥浪鼓咚咚響》在清澗開拍!
    清澗縣委書記溫江城出席活動並致辭,儀式由清澗縣副縣長韓秀晉主持。清澗縣委宣傳部、縣委辦、政府辦、文廣局、文化旅遊公司、文聯、玉家河鎮等單位負責人出席活動。中共清澗縣委、縣政府對電影《撥浪鼓、咚咚響》在清澗縣拍攝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在今後的拍攝過程中繼續加大支持力度, 同時,希望《撥浪鼓、咚咚響》劇組全體演職人員齊心協力,精誠合作,拍出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精品力作。      溫江城強調,《撥浪鼓、咚咚響》的拍攝,將是一次展現清澗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特別是清澗文化旅遊的絕佳機會。
  • 那些年的天門童謠
    在每個人的童年時代,總有那麼一兩首童謠陪伴過他的成長。童年的大多數時光就在這些充滿情趣的童謠中逐漸逝去,模糊……當我們慢慢地長大,童年的時光便離我們越來越遙遠,那些兒時的童謠似乎也只是成了封存在記憶裡的一抹飛鴻下面小編與大家一起回憶青澀的童年...
  • 清澗院線電影《撥浪鼓咚咚響》上線啦!
    《撥浪鼓咚咚響》預告花絮,,,,,,,,,,,,,,,,,,,,,,,,,,,,,,,,,,,,,,,,,,,,,,,,,,,,,,,,,,,,,,,,,,,,,,等了又等7月18日清澗首部院線電影,,,,,,,,,,,,,,,,,,,,,,,,,,,,,,,,,,,,,,,,,,,,,,,,,,,,,,,,,,,,,,,,,,,,,,土生土場的清澗導演白志強從編劇到導演再到自籌資金
  • 清澗首部院線電影《撥浪鼓咚咚響》黃河太極灣開機!
    院線電影《撥浪鼓咚咚響》開機儀式昨天曆時5年12次改稿的清澗首部院線電影《撥浪鼓咚咚響》
  • 【童謠筆記】10║賴青松:童謠創作的三點淺見
    《童子童謠》開設這個欄目,就是為了給大家建一片園地,讓這些種子或者樹苗有個窩,說不定遙遠或者不遠的將來就有了一片森林哦。不限長短,半句殘缺的,一句完整的,或者三言兩語,雜七雜八都可以,千言萬語尤其歡迎。只要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只要離題沒有超過一萬裡以上,都可以投來。
  • 童謠:帶孩子向著明亮那方
    ■六一兒童節特別策劃1向著明亮那方向著明亮那方哪怕一片葉子也要向著陽光透下的方向灌木底下的小草啊向著明亮那方向著明亮那方哪怕燒焦了翅膀也要飛向燈火閃爍的方向夜裡的飛蟲啊向著明亮那方向著明亮那方哪怕只有分寸的寬敞也要奔向陽光灑滿的地方都市裡的孩子們啊——金子美玲《向著明亮那方》談論童謠,不能不提日本著名童謠詩人金子美玲,她的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瑰麗的想像,被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所喜愛。
  • 秦奮有新貌丨清澗把致富點子連成串 貧困戶日子跟棗子一樣甜
    如今,「笑得跟棗子一樣」不僅用來形容孩子們的笑容,更是給清澗脫貧戶的生活做了註解——今年2月底,清澗縣宣布實現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根本解決,17666戶群眾過上了像「棗子一樣甜」的生活。脫貧有實招:產業發展夯實脫貧根基 借力使力激活致富動力「脫貧的核心問題是穩定增收,穩定增收的核心是產業支撐。」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文字:桃園野菊   誦讀:丫丫小時候,總以為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是看不見的山的那邊;長大後,曾以為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望不到邊際的天涯盡頭。可後來,漸漸才發現,其實,這個世界上最遠的遠方是人的心裡,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因為山的那邊只要邁開腳步總能抵達,天涯的盡頭只要信念不滅終能到達,唯有人的心,如若缺少欣賞與懂得,無論跋千山,還是涉萬水,都是抵達不了的。許多時候你會突然醒悟,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其實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看不見;我說了那麼多的話,你卻聽不懂一句;我有那麼多的好,你卻認作不好。
  • 清澗男子馬小龍被法院懸賞曝光,歡迎舉報!
    清澗男子馬小龍被法院懸賞曝光,歡迎舉報!2020年12月21日原標題:《清澗男子馬小龍被法院懸賞曝光,歡迎舉報!》
  • 我的童謠記憶(上)
    我的童謠記憶(上) 2020-11-04 1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童謠及佟麗婭那點事
    以前佟麗婭和童謠關係很好的,童謠也給佟麗婭當過婚禮上的伴娘,兩人一度還是閨蜜情,但是後來兩個人之間,因為資源開始漸行漸遠了,因為顧家這個角色,兩個人雖然沒有明面上撕起來,但是暗地的拉踩也不少,所謂的友情也算是徹底到頭了,不免讓人寒暄。以上是本期內容歡迎留言評論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可刪
  • 譚維維|一生在尋找的桃花源,原來並不遙遠
    如果現在一位選秀愛豆公開說討厭選秀這個身份,還說自己那一屆的選手太急於想贏,會怎樣?  今天在《奇遇人生》裡,阿雅問到關於超女的事,譚維維語出驚人,直接說「其實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們那一屆已經變得很不單純了,大家說實話都急於求成,急於想火一把,因為05年那屆(李宇春那年的超女)那麼火。」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美哭了 妮妮媽·農農爸 · 深情詩誦「詩情畫意」第2期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作者:泰戈爾主播:妮妮媽媽 農農爸爸《雙語文藝天地》「詩情畫意」欄目來源:雙語親子時尚圈(ID:shuangyuqinzi)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金銀灘草原: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02湟水河流經的地方,有這樣一首歌曲經久不衰:「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了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賓創作的民歌,該曲也是王洛賓最珍視的歌,也是王洛賓歌曲中藝術評價最高的歌曲,被贊為「藝術裡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1939年7月,導演鄭君裡帶領電影隊前往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草原,進行紀錄電影《民族萬歲》的拍攝工作,王洛賓隨劇組一道,順便採風。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童謠裡,有媽媽溫暖的愛撫,有天真無邪的囈語,還有對於生活的感悟和啟迪,趣味的,嬉笑的,譏諷的……熔為一爐,既包羅萬有,又顯淺易懂。它不僅是日常娛樂的佐料,更是世代傳承的一種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童謠也是一種啟蒙教育。
  • 童謠之畫——小老鼠上燈臺
    新的一年,編輯與主創者陸老師經過反覆商討,最後將主題定為《童謠之畫》,借人們代代口耳相傳的傳統童謠,以生肖為線索,以美工的形式尋找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光,共融文字之意,生發圖畫萬象。      溫馨提示:爸爸媽媽可以將每次孩子創作的《童謠之畫》編輯成冊,作為孩子成長的紀念。
  • 最適合孩子的25首中國童謠(2)
    他在《母親的童謠》裡也有寫:夏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我依偎在母親的懷裡母親一邊為我搖著蒲扇一邊輕輕地吟唱著童謠…… 母親的童謠/是一條永不乾涸的河流從母親的心裡/流進我的心裡。在童謠中得到詩意啟蒙的金波,心中萌芽了一顆詩的種子,直到今天,這枚種子長成的大樹,依然碩果不斷。
  • 語言啟蒙的第一步:童謠(英文篇)(上)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我們過上了普通人本應最該有的柴米油鹽的生活。同時,我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竹子,這種朝夕相處的光陰也是得來不易。竹爸每天會對竹子進行「體能訓練」,而我和竹子一起堅持的就是讀書,還有每天的童謠誦讀活動。從竹子在月子裡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說童謠、唱兒歌,我先是把小時候學過的那些全都複習了一遍,接著又開始學習英文的。
  • 那你可能沒聽過這些英國恐怖童謠……
    不過,毀童年的其實不只是這些暗黑的童話故事,還有一種體裁,大家玩得也很溜,那就是人們從小哼唱的,恐怖童謠。事實上,英國人小時候經常唱的歌謠小調,很少是想像中的天真浪漫主題。那首魔性的《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倫敦鐵橋倒塌了),可能不少人都知道。
  • 【日本演歌】花(滝廉太郎)|日本童謠
    花(日本童謠)(滝廉太郎)日本有很多關於「花」的歌,直接取名為《花》的歌也很多。除了這些作品外,滝廉太郎為日本留下很多童謠和小學合唱歌曲,這些都成為日本人從小耳濡目染的相思曲。他的雕像遍布日本,就是為了表彰他小小年齡為日本的音樂發展做出的貢獻。很多人也許以為演歌是日本歌曲始祖形式,實際上,滝廉太郎那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演歌還沒有出現。那個時期主要的音樂形式以民謠、浪曲和童謠為主,風格交織了西洋、中國和朝鮮的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