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河流域那遙遠的童謠(上)
文丨王淑玲
陝北黃土高原有一條流過青石板的美麗河流,發源於子長縣,流過清澗縣,在延川縣清水關附近流入黃河。這條河流,從明朝時就叫清澗河。子長、清澗和延川縣的子民們祖祖輩輩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文明。
童謠就是其中的一種,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詩意了我們的童年,讓清澗河流域的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詩教。
這些美麗的童謠,古老如《詩經》,璀璨似明珠,猶如rap,天籟般的,在我們生命的源頭輕輕吟唱,滋養了心田,潤澤了歲月,照亮我們的來時路,哺育一代又一代清澗河流域人成長。
總覺得生養我們的故土是一片神奇、不可思議的地方。山大溝深,十年九旱,「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無錦繡,狂風陣起哪辨昏與晝」,清人王培棻的《陝北七筆勾》雖說有點誇張和惡搞,但自然環境惡劣也是不爭的事實。可就是這些生活在 「夏日曬難透,陰雨更肯漏,土塊砌牆頭,油燈壁上流,掩藏臭氣馬屎與牛溲」 的「窯洞茅屋」裡 的「藍衫」儒流和「鬢髮蓬鬆灰滿頭」 (均出自王培棻《陝北七筆勾》)的女流,卻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文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文章錦繡,典籍煌煌,彪炳史冊!
搜尋和整理記憶中祖母和母親唱過的遙遠的童謠,有種溫暖和甜蜜透徹心扉。
為方便記憶和整理,我把流傳在清澗河流域的童謠粗略地分為十類:一、催眠曲(搖籃曲);二、遊戲歌;三、詠物歌;四、顛倒歌;五、育人歌;六、祈雨調與掃天歌;七、猜枚歌;八、親情歌;九、鄰裡歌;十、數字歌。
記憶中的好多童謠,都來自祖母和母親——下圖為母親在自己修建的院子裡讀書
一、 催眠曲(搖籃曲)
搖籃曲,大概是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聽到的第一首童謠,也是最溫柔、最深情的歌謠。在清澗河流域,奶奶、媽媽們哄孩子入睡,絕對不會靜悄悄地沒有說辭,窯洞裡,炕頭上,手輕輕地撫摸或拍打著孩子,口裡接二連三輕輕地哼著歌曲,搖籃曲溫柔的旋律就在窯洞裡輕輕蕩漾:
噢,噢,噢,
毛娃瞌睡睡;
噢,噢,噢,
毛娃睡覺覺。
這大概是最簡單的催眠曲,但那綿長深情的韻味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底深藏,年深日久,依然芬芳。
坐在炕頭上哄孩子入睡,時光靜謐,時間漫長,媽媽們看見什麼,想起什麼,就會把什麼編入歌謠,想像,創造,一首首搖籃曲就這樣誕生了:
毛娃毛娃你睡覺覺,
樹上盛了窩鴉雀雀,
綠褲褲,紅襖襖,
腦上戴個花帽帽,
身上衿了根草腰腰。
有一天,脾氣很倔的爺爺抱了弟弟坐在礆畔的石床上,居然哼唱起了搖籃曲,更是讓年少的我驚訝不已:
噢,噢,噢,
毛娃睡覺覺,
南山裡下來個老道道,
頭上戴個草帽帽,
身上穿個爛襖襖,
胳佬褶裡夾了個木條條。
清澗河流域還有一首催眠曲叫《毛娃瞌睡睡》:
噢噢噢,毛娃瞌睡睡,
睡著了媽媽對面山上掐穗穗。
掐得穗穗餵老牛,
餵得老牛肥肥的,
耤地耤得勻勻的,
麥子打得多多的,
磨麵磨得和雪的,
饃饃蒸得和鬥的,
吃得我娃和虎的,
肚肚飽得和鼓的,
愛得攔羊的和狗的。
清澗河流域人勤快,特別是婦女,一個一個都是過光景的好把式,鑽頭覓縫做營生。孩子小的時候,抱在懷裡,佔住了手,等孩子睡著的時候,叼紅搶黑就到對面山上割把草餵牲靈。這首催眠曲活化出了農耕時代清澗河流域農家人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幅農村生活連環畫:割草、餵雞、割條子、編篩子、餵牛、耤地、種莊稼、打糧食、磨麵、蒸饃做飯、撫養孩子,渴望孩子能吃飽肚子,希望孩子長得壯實。而且,結尾還可以靈活變化,因人因景,自由發揮,「愛得xxx和狗的」, 「愛得xxx和紅鼻子狗的」,頗有趣味。
在我聽來,這首在清澗河流域廣為流傳的催眠曲與陳伯吹先生寫的《搖籃曲》「小寶寶啊睡覺覺,風不吹,樹不搖,小鳥兒不飛也不叫……」、李琦先生創作演唱的《爺爺的搖籃曲》「我娃親,我娃乖,我娃不哭是小乖乖。狼不來呀,狗不來呀,我娃是大老虎,看誰還敢來……」一樣美妙。聽這些搖籃曲,總有一種甜蜜、溫馨和安詳的韻味,觸動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讓你永生難忘。
二、遊戲歌
清澗河流域童謠,以遊戲為主。按照活動的場所,又可分為室內遊戲童謠和室外遊戲童謠兩種。
(一)室內遊戲童謠(炕頭、炕沿上的童謠)
在清澗河流域,大概從小孩剛會坐的時候,坐在炕頭上,奶奶、外婆、媽媽、姑姑或大姐姐們雙手拉著小孩的雙手,跟著說念的節奏,一前一後,一拉一扯,兩腿一起一落,口裡念念有詞:
倒對,炒菜,
麻油炒的好香菜。
舅舅來,沒好吃,
按羅鍋,炒公雞,
公雞放了個屁,
嚇的舅舅跑了。
跑到黃州,變成黃狗;
跑到山西,變成山雞;
跑到沙圪梁,變成個沙和尚。
——《倒對》
扯扯,倒倒,
扯倒外婆家的老棗樹。
舅舅打,妗子罵,
外爺外婆說:「嫑打嫑罵,
抓上兩把瞌絀絀棗快快滾回家。」
一走走到個廟溝岔,
坡裡拾得個雞腿巴,
啃了兩年沒啃下,
拿回去(清澗方言讀音為kè )給外爺做個煙鍋把。
——《扯扯倒倒》
馬蚱,馬蚱,
賣給馬家。
馬家沒馬騎,
騎了個綿羊大圪羝(gě di)。
一上坡,就放屁;
一下坡,就拉稀,
過來個花狗舔不拚(pàn),
過來個拾糞老漢拾得一籠半。
——《馬蚱》一
馬蚱,馬蚱,
賣給馬家。
馬家沒馬騎,
騎了個綿羊大圪羝(gě di)。
一上坡,就放屁;
一下坡,就拉稀,
你看晦氣不晦氣。
再也不騎這老圪羝!
——《馬蚱》二
另一首《女娃咋咋》是騎老公雞的,媽媽一邊扶著小女孩,一左一右在原地搖晃。一邊在口中念唱:
女娃女娃咋咋,
長大賣給馬家。
馬家沒馬騎,
騎上花花老公雞,
壓得公雞圪蹴起,
氣得女娃打公雞。
公雞空裡飛了整五裡,
一落落在婆家當院裡。
公婆女婿快迎起,
叫女娃別害氣,
這是專門給你買的小飛機,
以後走娘家來回把它騎。
這些童謠幽默詼諧,真實地反映出清澗河流域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特點。那些年月物質生活匱乏,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當小孩再大些,會站了或會走了的時候,奶奶、爸爸、媽媽們坐在炕沿上或床沿上,大人雙手拉著小孩的雙手,把小孩的雙腳放在他們的雙腳上,一上一下地運動,口裡說說唱唱,念念有詞:
撈撈飯,打豆腐,
鍋頭上坐個老太婆,
門上站個吹鼓手,
哼哼咕咕要吃兩碗熱豆腐。
豆腐不熟,餓的老婆瞌絀,
豆腐熟了,吹鼓手走了。
——《撈撈飯》一
撈撈飯,打豆腐。
鍋頭坐個你光腦二舅舅。
那來了,沒吃的,
吃甚哩?炒屁吃。
鍋幹了,屁焦了,
燻得你二舅舅大跑了。
——《撈撈飯》二
踩在大人的腳背上,跟著大人一上一下地起起落落,猶如在空中蕩鞦韆,小孩咯咯咯的笑聲在窯洞裡迴蕩,傳遞著快樂和幸福。
大人為訓煉小孩手眼協調,發明了好些遊戲,創作了好些童謠,《忒兒飛飛》就是其中之一。大人教小孩兩個食指不斷相碰,分開,配合著動作,口裡念叨:蟲蟲咬手手,鴨鴨喝水水,忒兒飛飛……,說到飛時,兩個食指迅速分開,作飛行狀。
《點火火》是很有趣的一首童謠,大人和小孩,或兩個小孩十指交叉,一個豎起大拇指和小指頭,依次指著對方的十指,問對方,對方回應著:
甲:這有火火沒?
乙:沒。
甲:這呢?
乙:沒。
甲:這呢?
乙:有哩。點得火火做什麼哩?
甲:給我家貓炒雞蛋哩。
乙:炒的雞蛋給我家貓吃不?
甲:不給。
乙:不給了不給點。
甲:給哩。
乙:點得嗑。貓哩?
甲:捉老鼠去了。
乙:老鼠哩?
甲:鑽了洞了。
乙:洞哩?
甲:麥秸塞了。
乙:麥秸哩?
甲:牛吃了。
乙:牛哩?
甲:耤地嗑了。
乙:地呢?
甲:雪蓋了。
乙:雪呢?
甲:消了水了。
乙:水呢?
甲:和了泥了。
乙:泥呢?
甲:堉了牆了。
乙:牆呢?
甲:老母豬砉(xū)塌了。
乙:老母豬呢?
甲:戧家老婆打死了。
乙:戧家老婆呢?
甲:吃了二升蕎麥餎託撐死了。
乙:埋得哪了?
甲:埋得圪針坪了。
乙:圪針坪在哪哩?
甲:翻過七架疙瘩八架山就是哩。
有時候結尾還有變化:
乙:牆呢?
甲:老母豬砉塌了。
乙:老母豬哩?
甲:剝了皮了。
乙:皮哩?
甲:幔了鼓了。
乙:鼓哩?
甲:王二木匠一錘子搗塌了!
《點火火》嚴格意義上說,不是童謠,沒話找話,似乎囉哩囉嗦,但就是這沒話找話,囉哩囉嗦,卻能很好地訓練小孩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童趣十足,不得不嘆服創作者的高妙!
打我的手,變花狗,
花狗口下你的肉,
花狗尿下你的酒。
——《打我的手,變花狗》
《打我的手,變花狗》,是兩個小孩或大人和小孩迎面坐著或站著,左右兩隻手掌輪流拍打對方的左右手掌,跟著拍打的節奏說念,這個遊戲,可以在室內玩,也可以在室外玩,很方便。內容簡單搞笑有趣,娛樂中練習了動作的協調靈活;和諧的音韻,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接受了詩教。
(二)室外遊戲童謠
等小孩再長大些,能和院子裡的小夥伴、鄰居小夥伴玩了,眼界擴大了,交往更多了,玩法也就多了。
割,割,割韭菜,
不割韭菜割香菜,
兩把鐮刀翻過來。
——《割韭菜》
燕,燕,褪皮來,
褪了一張又一張。
——《燕褪皮》
《割韭菜》《燕褪皮》是小女孩們玩的遊戲,兩個女孩或三個女孩胳膊交叉著相互從頭上翻過來,翻著,說著,乖巧而輕靈,和諧而動人,詩意而美好。
搖鈴鈴,打瓦瓦,
誰笑下(hà ),誰按眼。
——《搖鈴鈴》
點豆點,毛蚰蜒,
蚰蜒花,種芝麻,
芝麻鹽,核桃皮,
點豆,賣酒,你走。
——《點豆點》
捉迷藏時,誰藏,誰捉,首先要做分工,小夥伴們唱著兒歌、念著童謠做決定,妙趣橫生!
甲:掏壆壆(bóbó)掏壆壆做什麼哩?
乙:種豌豆哩。
甲:種得豌豆做什麼哩?
乙:吃哩。
甲:吃了豌豆做什麼哩?
乙:聽說你家孵了一窩雞兒子吃嗑哩。
——《老鷹捉小雞》
甲:掏壆壆掏壆壆做什麼哩?
乙:按鍋鍋哩。
甲:按得鍋鍋做什麼哩?
乙:蒸糕糕哩,我家老人過生(日)哩。
甲:吃了糕糕做什麼哩?
乙:聽說你家孵了一窩雞兒子吃嗑哩。
——《狐妖吃雞》一
甲:掏壆壆掏壆壆做什麼哩?
乙:挖坑坑哩。
甲:挖的坑坑做什麼哩?
乙:放水水哩。
甲:放的水水做什麼哩?
乙:磨刀刀哩。
甲:磨的刀刀做什麼哩?
乙:割條條哩。
甲:割的條條做什麼哩?
乙:編篩篩哩。
甲:編的篩篩做什麼哩?
乙:控米米哩。
甲:控的米米做什麼哩?
乙:吃糕糕哩。
甲:吃了糕糕做什麼哩?
乙:高高山上有一窩雞兒子吃嗑哩。
——《狐妖吃雞》二
《老鷹捉小雞》《狐妖吃雞》是好多小孩一起玩的遊戲,誰是老鷹,誰扮狐妖,誰當老母雞,哪些孩子當小雞,分工明確,很是熱鬧。這樣的遊戲,很能培養孩子們的組織能力、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
《城門城門幾丈高》也是很有趣的遊戲,小夥伴們分成兩隊,一隊小孩手挽著手,橫向地組成一個方陣,把守城門;另一隊小孩一個拽著一個的後衣角,組成豎形方陣:一隊問,一隊答,氣勢磅礴:
甲方:城門城門幾十幾丈高?
乙方:八十八丈高。
甲方:騎馬,帶刀,
讓我們小孩瞧一瞧。
乙方:不許瞧。(瞧一瞧。)
——《城門城門幾十幾丈高》
如乙方回答許可,挽著的手,鬆開,甲方就輕輕鬆鬆、高高興興、得意洋洋地進了城門;如乙方回答不許,甲方就發起強大的攻勢,在頭兒帶領下「嗚嗚~~」地呼喊著衝城門,一次衝不開,再衝第二次,衝開城門,就會發出「勝利了~,勝利了」的歡呼聲。
《開城門》也是有趣的遊戲,一方問,一方答,紅火熱鬧:
甲方:城門城門幾十幾丈高?
乙方:八十八丈高。
甲方:上的什麼鎖?
乙方:金剛大鐵鎖。
甲方:城門城門開不開?
乙方:開不開!
甲方:大刀砍?
乙方:砍不開!
甲方:斧子劈?
乙方:劈不開!
甲方:碨盤壓?
乙方:壓不開!
甲方:碾軲轆滾?
乙方:滾不開!
甲方:……
乙方:天上下來十二把鑰匙開開了。
甲方:開了鎖,
進了門,
大搖大擺進了城。
在清澗河流域,小孩子無論玩什麼遊戲,不只是手腳玩,配合著動作,口裡總有說詞,如男孩子們打瓦,「一樓樓,二猴猴,三打瓦瓦,四拍擦擦,五貓咪咪,六出老鋼……」;女孩跳皮筋,「小弟弟,弟弟妹,馬蓮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記憶中的這些童謠,每每想起,親切而溫暖,總會引人遐思,它曾給了年少的我們多少快樂和智慧,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認識世界,走向世界。
蝸牛,清澗人叫卦卦牛
三、詠物歌
清澗河流域人似乎是天才的詩人,看見什麼就能念什麼,看見什麼就能唱什麼。
春天,看見燕子飛回來,銜泥築巢,童謠就來了:
燕兒,燕兒,
不吃你家面,
不吃你家米。
借個房房孵一窩子兒。
——《燕兒》
看見布穀鳥飛,聽見布穀鳥咕咕地叫:
水鴣鴣,咕,咕,
河裡下嗑洗屁股,
洗了屁股穿花褲。
穿上花褲請二姑,
請來二姑吃豆腐。
二姑二姑吃了什麼飯?
吃了豆豆飯;
就了什麼菜?
就了瓜菜。
二姑腦上頂個鍋蓋,
鍋蓋踼了,
二姑跑了。
——《水鴣鴣》
夏天,小女孩們在菜地裡、河岸邊捉蝴蝶、捉蜻蜓玩,蝴蝶舞,蜻蜓飛,她們口裡喃喃念著:
蚌,蚌,
落呀落,
姑娘姑娘捉一捉。
——《蚌,蚌》
這簡直是一幅美妙絕倫的畫面,神秘、激動、快樂而詩意,簡直與宋朝詩人楊萬裡筆下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一樣美。
雨後,蝸牛背著殼在土牆上、窗臺上爬出來了,我們捉幾隻在手上玩,看它伸出兩隻角,一扭一扭,慢慢地爬行,口裡喃喃念叨:
卦卦牛,
出來呦,
一隻角髏長,
一隻角髏短。
——《卦卦牛,出來呦》
有月亮的晚上,對著天上的一輪皓月,幾個小夥伴手拉著手,在院子裡或家附近玩,口裡唱著:
月亮月亮跟我走,
我給你擔水飲馬走。
——《月亮月亮跟我走》
秋天,看見大雁從天空飛過,我們對著天上的大雁高歌:
雁雁,擺溜溜,
紅襖襖,綠褲褲,
炒米撈飯狗肉肉。
——《雁雁,擺溜溜》
與幾個小夥伴在河灘、草地玩耍, 揪一根花狗草,對著小白花或小黃花輕輕吟唱《花狗出來呦》的童謠:
花狗出來呦,
花狗花狗照門來,
白狗白狗攆山來。
一會兒,真的就有小小的蟲兒從花心裡鑽了出來 ,神奇不已。
以前,陝北的冬天特別寒冷,小夥伴們跑到背風、向陽的地方聚在一起擠暖暖,大家一邊曬太陽,一邊笑喊:
太陽太陽曬我來,
我給你擔水飲馬來;
馬兒飲的飽飽的,
你把我曬得好好的。
——《太陽太陽曬我來》
清澗河流域人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氛圍裡度過,從小就接受著有趣的詩教,浪漫、詩意而美好,清澗河流域出的詩人多、作家多,詩人曹谷溪、作家路遙就是傑出代表。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清澗河流域人的童年是被詩歌和文學浸泡過的,雋永綿長,美麗芬芳。
本文來源於夢回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