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謠記憶(上)

2020-12-28 澎湃新聞

我的童謠記憶(上)

2020-11-04 1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薛理勇 海上夢疊

作者:薛理勇

滬語改寫:顧敏

文字修正:丁迪蒙

誦讀:李囯琪

音頻製作:沉默是金

《辭海》對「兒歌」是迭能解釋個:「兒童文學的一種。一般與童謠合稱為兒童歌謠。以適合兒童接受、傳唱為特點,大多數表現兒童對社會生活現象個觀點。」作者認為,兒歌、童謠是成年人、文學家為兒童創作個、適宜兒童接受搭傳唱個兒童文學作品,好像兒童傳唱兒歌、童謠,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搭義務。讓兒歌、童謠蒙上政治色彩,增加了兒童個社會責任。

「兒歌」對應個英文是「nursery rhyme」,直譯就是「保姆哼唱個歌謠」,常用譯名是「搖籃曲」。《簡明勿列顛百科全書》對「兒歌」解釋是:「講或者唱撥小囡聽個詩歌。」

兒歌是大人講或者唱撥兒童聽個詩歌,童謠則是流傳勒兒童之間個歌謠,可以有曲調,也可以是順口溜,勿見得有人作詞譜曲,一時頭浪出現、流傳了,也勿曉得啥辰光會得消失。童謠個詞面容易理解,但有些童謠個詞義又勿容易理解。

記憶當中比較清晰個兒歌、童謠勿多,小辰光勿會去理解童謠個詞義,年紀大了再開始品味童謠個意義。老底子,上海個小囡傳唱「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辣子開會了。」「打烊」指商店營業時間過脫了,或者因為盤帳等原因暫停營業,也好比喻暫時拿手裡個生活停下來。「小八辣子」是小囡、小人物個意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勒工廠、商店上班個職工,天天要開班組會、班前會,家庭主婦也常莊撥居委會召集起來開會,只有小囡勿開會,野勒馬路浪,一旦落陣頭雨,上海個弄堂儕有「過街樓」個,為了避雨,伊拉就迓到過街樓下頭去了,像煞是大人一道開會。勒我個印象裡,搿只童謠一開始是勒小囡迓到過街樓去個辰光唱個,後首來變成順口溜,勿分場合、時間,隨時隨地儕好唱了。

20世紀50年代前期,上海有得勿少「羅宋」人,「羅宋」是「洋涇浜」英語,就是「俄羅斯人」。住勒滬東個「羅宋」人日腳勿好過,伊拉著破西裝,上海人叫伊拉「羅宋癟三」,伊拉走馬路串弄堂,搭人家磨刀。伊拉磨刀搭中國人勿一樣,推部小車子,車子浪裝有磨刀用個轉輪,用腳踏板驅動轉輪,拿刀擱勒轉輪浪向磨。色彩斑斕個火星濺出來,邪氣好看。乃末,只要有「削刀磨剪刀」個羅宋人經過,一定會有交關圍過來看個小囡。我住個弄堂,每日天有個羅宋人牽了匹白顏色個馬,馬身浪蓋塊像被單個白布頭,搿是賣馬奶個,伊拉有固定個客戶,用勿著叫,馬個頭頸浪掛一個鈴鐺,隨了馬個走動而晃動,發出「叮鈴、叮鈴」個鈴鐺聲,迭個辰光,一定會有一群小朋友跟勒後頭一面走,一面唱:「叮鈴叮鈴馬來了」。大概勒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個羅宋人分批回國,賣馬奶個羅宋人走了,但是「叮鈴叮鈴馬來了」已經成為兒歌、童謠,勒小朋友當中一直傳唱到了70年代,大家儕勿曉得「叮鈴叮鈴馬來了」是啥意思了。

老底子,上海人睏個床,除脫仔木板床之外,交關人家用棕繃或者藤繃個床,辰光長了棕繩會得鬆脫,藤條會得斷裂,乃麼,就有修棕繃個來修,走馬路串弄堂,哇啦哇啦叫:「阿有啥壞個棕繃、藤繃修伐」。接到生意,就問居民借幾隻長矮凳,拿棕繃、藤繃擱到凳子浪開始工作。迭個辰光,一定會得有交關小人遠遠叫對牢修棕繃個喊:「老頭浜,修棕繃,摸摸卵子硬邦邦」。「老頭浜」就是「老頭」「老頭子」,是對老人勿禮貌個稱呼,勿知道搿個「bang」哪能寫,就寫「浜」伐。「卵子」就是「卵脬(pao)」,是男人個生殖器,真箇勿曉得搿只童謠是哪能產生個。後首來再弄清爽,修棕繃要拿棕繩繃得邪氣緊,讓棕繃顯得硬扎,童謠原來是:「老頭浜,修棕繃,摸摸繩子硬邦邦」,後首來「繩子」變仔「卵子」了,有眼勿上檯面,不過,童言無忌,搿是風俗,勿是下作。

作者:薛理勇

誦讀:李囯琪

原標題:《我的童謠記憶(上)》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童謠憑藉新戲成功上一線,可網際網路有記憶,黑料早被實錘
    童謠憑藉新戲成功上一線,可網際網路有記憶,黑料早被實錘最近,最火的電視劇可能就是《三十而已》這部現代女人職場大戲了,就連剛開始先入為主的《二十不惑》都難以匹敵這部劇的熱度,為什麼?因為這部劇「很真實」。如果說《二十不惑》演繹的是女孩在象牙塔和社會交融階段的所作所為,那《三十而已》就是已經成家、立業的女人們在社會上所經歷的苦難和選擇,而《三十而已》作為一部都市女人情感類影視劇,主演之一的童謠扮演的顧佳吸引到了大家的視線。
  • 語言啟蒙的第一步:童謠(英文篇)(上)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我們過上了普通人本應最該有的柴米油鹽的生活。同時,我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竹子,這種朝夕相處的光陰也是得來不易。竹爸每天會對竹子進行「體能訓練」,而我和竹子一起堅持的就是讀書,還有每天的童謠誦讀活動。從竹子在月子裡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說童謠、唱兒歌,我先是把小時候學過的那些全都複習了一遍,接著又開始學習英文的。
  • 【記憶】有趣的天台童謠/你還會說嗎?
    前不久,曾在《台州晚報》上讀到一篇關於台州民謠的文章,深受啟發。
  • 粵語童謠串燒 ︱ 那些年陪我們長大的粵語童謠,每一首都是童年的記憶 (尤克裡裡彈唱教學+譜)
    aloha~各位童心未泯的琴友們六一快樂今天沙拉老師送上超經典的粵語童謠帶大家提前快樂過節~當你聽到這些熟悉的旋律的時候有沒有想起小時候那些年最美好的回憶你最記得的兒時童謠又是什麼1、何家公雞何家猜2、氹氹轉3、打開蚊帳4、有隻雀仔跌落水5、排排坐6、落雨大7、月光光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小時候,透過長輩的口頭唱念,配合遊戲,在快樂的氣氛中,除了將這些活潑的曲調,詼諧的歌詞,輕鬆的節奏植入記憶之外,更在歌謠裡認識到最初的世界和基本的規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童謠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儘管這一美學功能是樸素的,卻相當重要。如今,童謠依然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作用。
  • 清澗河流域那遙遠的童謠(上)
    搜尋和整理記憶中祖母和母親唱過的遙遠的童謠,有種溫暖和甜蜜透徹心扉。為方便記憶和整理,我把流傳在清澗河流域的童謠粗略地分為十類:一、催眠曲(搖籃曲);二、遊戲歌;三、詠物歌;四、顛倒歌;五、育人歌;六、祈雨調與掃天歌;七、猜枚歌;八、親情歌;九、鄰裡歌;十、數字歌。
  • 拯救中國童謠
    小河和何大爺在盧溝橋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橋上獅子數不清,橋下蘆花一片白當時在公園找到79歲的何大爺,聽他唱完我感動特別深,強忍著沒有哭。因為我們已經找了一周的公園,那天也是走了一大早上,忽然碰見了何大爺,聽到了我做音樂這麼多年從沒聽到過的一首歌,它的旋律特別好聽,歌詞很少,但光讀你就很有畫面感,而且還有聲音,仿佛能聽見駱駝在橋上走的節奏。在這之前,尋謠只是一個想法,終於有一首童謠,告訴我們這件事情做對了。去年我在德國慕尼黑演出,邀請我去演出的德國朋友,他要求我說能不能唱一下《盧溝橋》?他說在我的視頻裡聽到過,覺得特別好。
  • 【兒歌童謠】鵝媽媽童謠Wash the dishes
    洗洗碗盤,擦擦碗盤,搖鈴來杯茶;三個願望,三個甜吻,我要送給你。這首童謠畫面溫馨生動,有人將彩頁列印出來貼在廚房的牆上。邊洗碗邊與孩子做互動。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在玩過家家遊戲時,用到童謠中的對話,相信氛圍十分溫馨。[ʃ]發音要領:舌尖和舌端抬向上齒齦較後部分, 整個舌身抬起靠近上顎, 開成一條狹長的通道, 用力將氣息送出來.氣流由此通道流過, 引起摩擦成音。
  • 兒歌童謠|鵝媽媽童謠One two three four
    1,2,3,4,瑪麗坐在屋門旁,5,6,7,8,吃著盤子上的櫻桃。【單詞】2,拍手童謠:這首童謠節奏感很強,很適合跟孩子玩拍手童謠。       這些兒歌除了深深地埋在了孩子的記憶中,也浸透到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裡。平常人們看到的文學作品,用的典故,幾乎處處可以看到這些兒歌的影子。鵝媽媽童謠無愧為英語世界中最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是學習英語的人必備的文學素養。講師簡介:Angela,微課講師。
  • 老時光裡的土家童謠
    說罷,我像一個三兩歲的孩童般,請求外婆再給我唱土家童謠。「蟲蟲飛,蟲蟲飛,飛到嘎婆園子一大推……」在這樣充滿親子樂趣的聲音中,關於童謠的回憶思緒飛揚開去。我的家鄉黔江位處武陵山區腹地,以土家兒女為主。在這片被譽為「武陵山明珠」的土地上,充滿各種山歌、情歌、勞動歌曲等。如果說民歌是大人們抒發情懷的載體,那麼童謠就是兒童成長的搖籃。
  • 兒歌童謠|鵝媽媽童謠Sally go round the sun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2 .拓展遊戲• 可在紙上分別畫上太陽(sun),月亮(moon),煙囪(chimney)星星(star)等等。重複的動作配以韻律感、節奏感十足的童謠語句,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的語感。3,視頻1:視頻2:變奏歌唱版Angela,微課講師。喜愛地道英語的我,基本上從孩子出生起,就使用鵝媽媽童謠給孩子磨耳朵。
  • 兒歌童謠|鵝媽媽童謠Diddle, diddle, dumpling
    我的兒子約翰。穿著褲子上床去,一隻鞋脫掉,一隻鞋穿著,搖啊搖,小寶貝。我的兒子約翰。to;trousers on;shoe off;shoe on【童謠背景】1797年,這首童謠最早刊登在倫敦的《The Newest Christmas Box 》中。
  • 妙趣橫生的平原童謠
    版本二「小花狗,戴鈴鐺,唏哩譁啦到集上,也不買也不賣,夾著尾巴再回來。」——據我估計,這大概是大人們用來哄騙哭著鬧著去趕集的孩子吧。「盤,盤,盤腳盤,頂十年,十年頂,烙花餅,花餅花,炒芝麻,芝麻粒,小腳去!」——相信現在30歲以上的平原人大多數都會這首童謠。
  • 童謠《月光光》——客家人心靈深處的樂曲
    作為客家人耳熟能詳的童謠之一,《月光光》是客家童謠中的典型代表。童謠《月光光》源於何時,史無記載,它卻通過口口相傳、代代相承,已經成為幾十代客家人的童年樂曲。  在廣東梅州的老城區,經常可以看到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拿著蒲扇,坐在大榕樹下,教孩子們一字一句地唱《月光光》。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把這首童謠學會了。
  • 記憶中的美好 老北京童謠你記得多少?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我家門前的大槐樹下,母親哄著我哼唱那京味兒十足的童謠,情景仿若昨日,歷歷在目。  記得那會兒大人哄孩子玩兒時,經常與孩子面對面坐好,握著孩子小手一拉一送,模仿著拉鋸姿勢唱的是:「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非常親切。
  • 把童謠融入現代藝術!歌曲《我的家她就叫溫縣》唱響
    童謠,是生命中最早的吟唱,是每個人童年記憶裡不可磨滅的一部分,當童謠遇到現代藝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新年伊始,由溫縣縣委宣傳部出品的歌曲《我的家她就叫溫縣》在太極拳發源地溫縣唱響,喚醒了沉睡人們心中的童年記憶,也開啟了讓世界了解溫縣的藝術之門。
  • 音樂人小河尋找全國消失的童謠:「這是我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事情」
    今年六一,因為疫情原因,無法與孩子們見面,因此「迴響兒童節」與小河的另外一個項目「尋謠計劃」結合,在線上舉辦了一場「長不大的童謠」音樂會。黃綺珊、彩虹合唱團、安娜伊思·馬田、斯斯與帆、以及小河、周雲蓬及萬曉利組成的「橫切面」樂隊……這些著名音樂人都帶來了好多好聽的歌曲。這不是小河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方式與大家一起分享記憶裡的美好童謠。
  • 那些年的天門童謠
    在每個人的童年時代,總有那麼一兩首童謠陪伴過他的成長。童年的大多數時光就在這些充滿情趣的童謠中逐漸逝去,模糊……當我們慢慢地長大,童年的時光便離我們越來越遙遠,那些兒時的童謠似乎也只是成了封存在記憶裡的一抹飛鴻下面小編與大家一起回憶青澀的童年...
  • 從高貴妃到宋運萍,我喜歡上了這個女演員,她的名字叫童謠
    前段時間《如懿傳》的熱播讓我認識了女演員童謠,當時就覺得這個演員好面熟啊,可是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她是誰,最後突然發現她長得好像有點像章子怡啊!
  • 十八說故事之恐怖童謠
    奇聞異事 博君一樂 如有雷同 純粹巧合 若是喜歡 請加關注 若有意見 一定改正 您的支持 我的動力 一日一更 供君消樂童謠,是每個小夥伴兒時經常哼唱的,一些經典的童謠,不僅文字簡單富有韻律,而且易學易記朗朗上口,對童謠的感覺大致分三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