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學術期刊PNAS發表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成果

2020-12-24 本源量子

近日,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國平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宋驤驤副研究員,鄧光偉副研究員(現電子科技大學研究員)等人同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田琳教授,以及本源量子公司合作,在納米諧振子聲模相干操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空間上非直接連接的諧振子之間的聲子模式相干操控。

相關研究成果以Coherent phonon dynamics in spatially separated graphene mechanical resonators為題,發表在3月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圖1 Coherent phonon dynamics in spatially separated graphene mechanical resonators

《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與《Cell》、《Nature》、《Science》齊名,是世界公認的四大頂尖學術刊物、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

自1914年創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報告、學術評論、學科回顧及前瞻、學術論文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學會學術動態的報導和出版,收錄的文獻涵蓋醫學、化學、生物、物理、大氣科學、生態學和社會科學等。

演示非近鄰諧振子聲子模式的Rabi振蕩、Ramsey幹涉及其電學調控性能

隨著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發現可以利用表面聲波、納米諧振子等器件來產生、傳遞和操控少數甚至是單個聲子,並探索其在經典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的應用,其中諸多應用均需要以實現不同諧振模式之間的相干操控為前提。

空間上近鄰耦合諧振子聲子模式的研究,國際上已有報導,但不相鄰聲子模式之間長程可控的相干信息傳遞仍然是國際上一個尚未攻克的挑戰。

針對這一難題,郭國平教授研究組圍繞納米諧振子中的聲子模式操控,在之前取得的近鄰諧振子及其相干操控的系列進展(Nano Lett.16, 5456 (2016);Nano Lett.17, 915(2017))和靜態電學可調非近鄰諧振子耦合的工作(Nat. Commun. 9, 383 (2018))基礎上,設計製備了三個石墨烯納米諧振子串聯耦合器件。

圖2 具有三個石墨烯納米諧振子鏈的器件結構示意圖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利用石墨烯優異的電學和力學性能,實現了以中間諧振子作為傳遞媒介,兩端非近鄰諧振子聲子模式之間的可調強耦合。

通過樣品結構和測量方案的優化,耦合強度和品質因數相比於之前的工作分別有一個和兩個量級的提升,協同係數達到107,比國際上已報導的結果高出數個量級。

在同時實現可調性能強、耦合強度高、相干性能好的基礎上,課題組演示了非近鄰諧振子聲子模式的Rabi振蕩、Ramsey幹涉及其電學調控性能。

圖3(a)樣品電子顯微鏡側視圖,懸浮部分為石墨烯條帶。(b)非近鄰納米級諧振子間的Rabi振蕩圖樣。(c)非近鄰納米級諧振子間的Ramsey幹涉。

該工作首次在實驗上實現非近鄰聲子模式之間的可控相干操控,為進一步利用納米諧振子器件中的聲子模式來進行信息的相干存儲和相干傳遞創造了條件,拓展了基於納米聲學的聲光電一體化器件的可能性。

審稿人評價「這些結果明顯超越了現有諧振子在經典區域中的相干操作水平(These resultsclearly go beyond what has been achieved thus far on the coherent manipulationof resonators in the classical regime)」。

為基於聲子體系的新型雜化量子信息器件研發提供新途徑

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使用長壽命振動聲子模進行經典和量子信息處理成為可能。

儘管在過去的十年中不斷努力,但聲子模式之間可調的傳遞和操控在技術上仍然具有挑戰性。

利用石墨烯優異的電學和力學性質,可以在空間分離的石墨烯機械諧振子之間實現電學可調的相干聲子動力學。實驗結果表明,以振動模式編碼的信息可以在空間分離的諧振子之間存儲、傳輸和操作。

本研究成果不僅證明了非近鄰聲子之間的信息傳遞,而且為基於聲子的可擴展信息處理提供了基礎。

隨著基態冷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該成果也將為量子區域聲子態的電學操控,以及基於聲子體系的新型雜化量子信息器件的研發提供新的途徑。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2/28/1916978117

內容來源:中國科大新聞網、博科園

相關焦點

  • 【催化】福州大學王緒緒教授等在PNAS 發表光催化研究成果
    近日,福州大學化學學院/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緒緒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臺灣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等大學學者的合作研究論文「Defect engineering of metal–oxide interface
  •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2020-04-2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期刊立足服務學術研究和科技發展,在納/微尺度交叉學科領域,搭建高端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快速發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綜述、評論和快訊等類型的文章。已被SCI、EI、SCOPUS、DOAJ、CSCD、中國知網、萬方、維普、超星等國內外知名資料庫收錄。
  • 中國團隊本源量子入圍空客公司量子計算全球挑戰賽決賽
    來源:時刻頭條近日,合肥本源量子團隊成功入圍歐洲空客公司主辦的量子計算挑戰賽決賽,成為唯一晉級決賽的中國團隊。該賽事面向全球量子計算團隊,旨在解決量子計算在航空航天領域的一系列應用問題。其餘四支決賽隊伍分別來自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決賽成績將於12月揭曉。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顧曉敏博士合作論文,登上經濟學頂級期刊A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於1911年由美國經濟學會創刊發行,被譽為美國最重要、影響最大的經濟理論期刊,也是世界公認的最具有學術聲望的頂級期刊之一。研究成果接受或發表於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經濟學動態》等期刊,現擔任國內外多家學術期刊匿名審稿人。來源: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編輯 |策劃 |國際經貿學院陳文樑 彭飛新聞中心
  • 【威寧每日新聞】陸朝陽:量子領域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受到潘建偉一番話語的啟迪,原本要保送中科大微電子專業研究生的陸朝陽修改了自己的志願,研究起了量子物理。2004年本科畢業之後,陸朝陽被保送至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開展光子糾纏和量子計算方面的研究。在這裡,他的導師正是同門師兄潘建偉。
  • 36氪首發丨2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即將上線,本源量子獲中網投領投數...
    此前,本源量子曾獲中科創星等機構天使輪投資。此前,36氪曾報導過本源量子,詳細內容可參考2020年10月採訪文章:打造在線量子計算雲平臺,「本源量子」想讓量子計算從實驗品變成人人可用的產品。本源量子成立於2017年9月,團隊技術起源於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由兩位量子計算行業領軍人物——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引領。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國內外來稿激增,是JIPB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和更好服務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成果之一。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 電商「助推」論文代寫、期刊代發,誰評學術端與不端?
    此事件也引發社會對科研學術界學術能力評定的關注。在期刊發表論文是高校等學術科研界普遍評定學術能力的硬性標準,期刊評級、學術期刊資料庫收錄狀況、期刊內容權威性等一定程度上被視為論文發布者科研水平的背書。一般來講,發布者可投稿至期刊公開徵集渠道,經由編輯、專家等審稿、評議後發表。但這一領域也早已出現了中介代理市場,存在不少「花錢買渠道」的服務提供方。
  • 外媒盛讚中國「九章」量子計算機獲裡程碑式突破
    隨著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的刊發「九章」憑實力火出圈「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光路系統原理圖。」的國家英國《自然》雜誌以《中國物理學家挑戰谷歌「量子優越性」》為題對這一成果進行報導。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物理學家伊恩·沃姆斯利讚嘆道這無疑是一個了不起的實驗也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德克·英格倫盛讚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一個劃時代的成果
  • 交大頂尖大牛「學術之星」最新出爐
    專家分別從學術成果綜評、學術成果創新性、代表作學術水平三個方面,函評結果返回後通過校內專家會評審議最終確定了25名候選同學入圍現場答辯會。評選通過報名審查、專家通訊評審及會評答辯會等環節最終評選出10位「學術之星」獲獎者。
  • 沒有在SCI甚至英文期刊發表過文章,也能成就學術權威和獲諾貝爾獎輝煌
    日本獲諾獎人數雖然較多,但發表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期刊的論文並不多,有些還未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甚至還沒有發表在英文期刊上。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2001年,日本出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50年要拿50個諾獎」的目標。計劃一提出,就反響強烈,科學家認為科研有不確定性,不能像生產豐田汽車一樣來生產諾獎。
  • 新時代呼喚學術期刊新作為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傳播的重要載體與平臺,學術期刊肩負著傳播優秀學術成果、助力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歷史責任和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術期刊要有新作為,要勇於與時代同行,敢於發時代先聲,善於為時代明德,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加油助力。
  • 第七次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管理工程學報》如何...
    《管理工程學報》編委會由全國管理學界的優秀專家和海外著名學者組成,發表論文涵蓋供應鏈與物流管理、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製造與運作管理、技術與創新管理、金融工程與會計財務、戰略管理、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決策科學、行為經濟學、營銷管理、項目管理等諸多領域,旨在反映我國管理科學、教育及科研的最新成果,提出重大管理問題,引導我國管理工程的發展。
  • 廣東衛生晉升期刊目錄發表快郵寄期刊%
    廣東衛生晉升期刊目錄發表快郵寄期刊%見刊時間通常為稿件錄用通知書發出後1-2個月。正高文章,我們堅持"誠信合作,期刊編輯等優秀人士,擅長於高品質文章潤色、文章審閱。24小時注意文章發表進程,投稿方式:文章審稿快速,
  • 我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An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 in Phosphatase andTensin Homolog (PTEN) Encodes A Circuit Breaker of Lactate Metabolism」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西南交通大學張旭教授團隊在固體力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5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力學學院張旭教授研究組在固體力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上在線發表論文「Cyclic plasticity of an interstitial high-entropy alloy
  • 國際學術期刊《Chest》首次發表中國醫生抗疫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袁蕙芸)北京時間5月5日,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Chest》(胸)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主治醫師李佳的現代詩「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樣)。
  • 關注「三大共振」,譚政教授分享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技巧
    2020年11月11日—13日,第二屆中國網絡電影周在成都安仁舉辦,在此期間,川影特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蒞臨學校舉辦學術講座,為交流合作搭建良好平臺,助力文藝精品創作與傳播。  長期以來,譚政教授從事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本次講座中,他便從中國電影理論批評及學術期刊建設兩方面展開分享。  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催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新媒體,電影生態也隨之發生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