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展覽丨敏求精舍珍藏曝光:香港歷史博物館——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2021-02-19 典藏


過本場敏求精舍的明代文物收藏展,不但能夠重新認識大明王朝的藝文成就,亦能體認到香江私人收藏的重量級實力。

敏求精舍主席陳永傑(右二)和與會貴賓合影

近年來海內外不少文博機構皆不約而同地聚焦明代藝術,舉行過數場轟動叫座的相關特展,例如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明代宮廷藝術展」、北京故宮的「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明——皇朝盛世50年」與愛丁堡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明朝——黃金帝國」等。身為香港最資深、頂級的民間收藏團體「敏求精舍」,2013年亦透過執委會商議,決定將會員所珍藏的明代精品,趁勢於2015年底起至2016年初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日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覽,不僅把私愛藏品公諸同好,更藉以慶祝該會成立55周年。這次展品約有300件(組),全都是敏求精舍會員慷慨借出或是成員已捐贈公立博物館的典藏,包括瓷器、漆器、玉器、織品、家具、書畫、景泰藍、金銀器、文房用品、遊藝用器及宗教造像,試圖以全新多元的視野,引領觀眾進入明代的文明世界。


黃花梨龍紋頂箱立櫃,16世紀末,洪建生藏

此外,敏求精舍主席暨收藏家陳永傑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有關「展覽作品的遴選,這次採用了國際學術刊物的『匿名同儕評審(anonymous peer review)』方法。遍徵會內、會外專家意見,並整合歷史博物館的館長和專家意見,力求客觀公允。」在作品初選完成後,組織成員再持續「多次與歷史博物館的同仁開會,將文物按照品類和特點分門別類。強調從文物看歷史、說故事,這也是敏求50多年來籌辦展覽的嶄新嘗試。眾所周知,文物不該秘藏於己,我們希望這股新興取向能夠重新喚起香港普羅大眾對於中國傳統文物和明代歷史的興趣。」

卍字地紅緞織金雲肩襽袖袍織片,明洪武,華萼交輝樓藏

好古敏求

「敏求精舍」之名由創舍主席胡惠春所擬,引用《論語·述而篇》第七:「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晚明高濂《遵生八箋》的《燕閒清賞箋》序中,對於「好古敏求」一事,有著更為豐富的詮釋。其雲「故餘自閒日,遍考鐘鼎卣彝,書畫法帖,窯玉古玩,文房器具,纖細究心。更校古今鑑藻,是非辨正,悉為取裁。若耳目所及,真知確見,每事參訂補遺,似得慧眼觀法……時乎坐陳鐘鼎,幾列琴書,帖拓松窗之下,圖展蘭室之中,簾櫳香靄,欄檻花研,雖咽水餐雲,亦足以忘飢永日,冰玉吾齋,一洗人間氛垢矣。清心樂志,孰過於此?」這種閒情逸緻的賞鑑情調,應該就是會員們所嚮往的理想生活吧。


青花纏枝花卉宮碗,明成化,天民樓藏

成立於1960年5月的敏求精舍,創會會員共有15位,包括陳光甫、黃秉章、趙從衍、徐士浩、葉義、王統元、林柏壽、陸菊森、郭正達、朱孔嘉、袁虯初、霍寶材、利榮森、劉漢棟與胡惠春。發展至今,該會成員人數也不過成長至40餘位,可以想見入會資格嚴選精挑之程度。參與者的身份包括實業家、銀行家、會計師、航運家、建築師、工程師、醫生和律師等各界頂尖專業人士,他們共同擁有追求風雅的高尚品味和專注嚴謹的求知態度。不同於其他的收藏團體,敏求精舍擁有自己的會舍,基本上每月舉行兩次聚會,並時常籌劃學術講座、心得座談與組團參訪,對於推動香江的中國藝術鑑賞頗具貢獻。


青花四季花卉紋石榴尊,明洪武,天民樓藏

綜觀數代敏求會員,各自的收藏體系博大專精,長年以來不但與藝文機構合作辦展,亦出版藏品圖錄以饗大眾。在陶瓷器物方面,胡惠春、趙從衍、練松柏、麥雅理、羅桂祥、葛士翹、葛師科、徐展堂、關善明、簡永楨、鍾棋偉和梁義等人的藏品獨具一格。書畫作品一類,則屬王季遷、林柏壽、利榮森、何耀光、程伯奮、黃秉章、黃寶熙、黃仲方、王南屏、練松柏、葉承耀、莫華釗與黃貴權等人的收藏最為出色。至於玉石雕刻、家具飾品和雜項古玩,該社成員如葉義、何鴻卿、葉承耀、鍾華培、關善明、鄒紀新、莫華釗、許建勳、李景勳和陳永傑等人的私藏亦傲視群雄。這批敏求精舍的會員藏家,不但鑑定眼光精準、美感品味高尚,更重視歷史學術研究,影響文博界深遠。


月白釉花形盆,明代,長青館藏

明式家具

本次展覽共分為五部分,首先登場迎賓的便是明式家具。明代家具以紫檀、黃花梨木、鐵力木和櫸木等硬質木料為主,造型簡潔洗鍊,線條乾淨利落。例如由洪建生所收藏的一對16世紀末「黃花梨龍紋頂箱立櫃」,由頂箱及立櫃組成。由於一對頂箱加立櫃共有四個組件,故又被稱作「四件櫃」。此櫃造型勻稱、氣勢恢宏,面門部分為整板,裝飾華麗的浮雕雲龍戲珠于波濤之上。圓形的白銅面葉和吊牌亦刻有類似紋飾,其色澤與黃花梨木形成明顯對比,極富裝飾效果。立櫃結構與頂箱相同,兩側的櫃幫延伸出去成為櫃足,內部亦有可挪動的架格及抽屜。


法華群仙祝壽大罐,16世紀初,天民樓藏

明代各朝及序幕

明代肇建於1368年,覆亡於1644年,共歷經16位皇帝,國祚長達276年,是繼漢、唐和宋之後,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統一王朝。然而明代歷朝的藝文發展各自有著獨特的風格美學。華萼交輝樓所藏洪武「卍字地紅緞織金雲肩襽袖袍織片」,以鳳鳥為主題,應屬女性袍料。其兩塊織片以條狀「片金」作為緯線與紅色經線相交,織出金光閃爍的紋飾圖案。剩餘部分則有精細暗花菱格卍字纏枝蓮紋,富有佛教色彩並寓意吉祥萬福。圖中左幅是以連綿相接的如意花紋組成「四垂雲」狀的雲肩,垂雲末端另織出一對鳳鳥展翅飛翔。卷草狀和飄帶型的鳳尾造型,則繼承元代裝飾特色。由於蒙古貴族鍾愛黃金,曾大量製造織金袍服,此作明顯受其影響。


剔紅靈芝壽字雜寶紋葵瓣式盒,明嘉靖,懷海堂藏

到了成化時,青花製作更是出類拔萃,天民樓所藏的「青花纏枝花卉宮碗」便可印證此項成就。該碗碗心繪製帶葉菊花,內壁裝飾纏枝四季花卉,外壁繪有串枝梔子花,紋樣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外底雙圈內書寫青花「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楷款。此類成化宮碗薄胎深壁,大小比例合宜,內外皆有繪飾。紋飾簡潔雋秀,白釉潤如羊脂,不但是成化官窯的代表作,更被譽為史上最精煉的瓷器之一。由於成化宮碗存世數量極少,正好說明其時官窯對於宮碗製作的高質量要求。


蝶榴紋金簪首一對,明代,沐文堂藏

儘管明代至嘉靖一朝,政事趨於腐敗且皇室驕奢淫逸,因而導致國庫空虛,但藝術成就仍不容小覷。若以懷海堂所藏之「青花海水雲龍紋壽字罐」為例,青花發色濃厚鮮豔。腹部繪製兩條巨龍騰躍於壽山福海之上,其前爪按著壽山,山側冒出靈芝,芝頂升起草書「壽」字。外口沿下有青花橫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款。此罐所描繪的巨龍圓首大眼,獨特之處在於追逐對象並非火珠,而是從靈芝中升起的「壽」字;史書記載明世宗本人篤信道教,深信透過服丹食藥和煉養精氣的方式可延生成仙,此罐紋飾正反映其對於長生不老的熱切追求和求仙思想。


鎏金雙螭耳銅爐,約16世紀,李景勳藏

明中葉以後,皇帝崇奉道教幾達狂熱程度,又以嘉靖及萬曆尤甚。崇禎即位之初亦崇奉道教,不時進行齋醮祈福。例如藝德堂所藏的「青花太極八卦麒麟鳳紋碗」內壁繪飾花鳥松巖,碗心出現太極圖騰,外圍裝飾八卦紋;外壁還有鳳鳥、麒麟、奇花與異石環繞。外底雙圈內以青花書寫「大明崇禎丙子年造」雙行八字楷款。中國傳統視麒麟為仁獸,並賦予祥瑞寓意。崇禎年間社會動蕩、人心不安,因故這段時期的器物製作經常使用麒麟紋飾,藉以祈求吉祥平安。隨著國勢衰落,皇帝認為神祇靈獸未能在危難之際挽救大明,遂改求助西方天主信仰。


沈周,《蓮塘浴鳧軸》,明代,黃仲方藏

明代經濟與對外關係

為了抑制異族的勢力發展,明太祖即位不久便嚴加管控對外買賣,這與蒙元時期貿易繁盛的情況相去甚遠。此項政策也導致進口鈷料短缺,使得景德鎮御窯廠必須以本土青料來燒制青花作品。此造成洪武一朝的青花瓷器甚為稀少,發色灰藍更成為當朝青花之特色,例如天民樓所藏的洪武「青花四季花卉紋石榴尊」,從口沿至足底,呈現出12瓣瓜稜狀,因形似石榴而命名。器腹部分則繪飾12株花卉,品種各異,象徵一年的12月,就像中國庭園花卉圖冊般寓意新建王朝的蓬勃昌盛。

另外一隻永樂「青花龍紋扁瓶」,則是由羅桂祥捐贈給香港茶具文物館。其瓶呈長頸狀,腹部為扁圓形。該青花應該是用舶來品蘇麻離青為原料,而造成色澤深邃,具有滲青和暈散現象,並附黑色結晶斑。瓶身兩面繪有三爪龍紋,隙地綴以靈芝雲紋。這類扁瓶形制源自阿拉伯銅器,在永樂時期以陶瓷媒材成功仿製,但只具觀賞價值而少實際用途,很可能是為了順應朝貢貿易和宮廷陳設所需而制。隨著朝貢體系的逐漸衰弱,宣德以後明代歷朝再也少見此款扁瓶。


董其昌,《行書臨王羲之帖卷》,局部,明代,北山堂基金會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明代文化、藝術與物質文明

此子題的作品數量和質量,是整場展覽裡的重頭戲。透過展示豐富多樣的各類文物,彰顯大明王朝輝煌的視覺藝術與高度的物質文化。由北山堂基金會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高皇帝御製文集》,年代為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高皇帝」乃明太祖朱元璋的諡號,其撰寫的《高皇帝御製文集》(又稱《明太祖文集》)是中國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皇帝御製文集,傳遞出朱氏治國理念。此刻本共20卷,版式為每半頁九行,每行17字,版心對摺處實行「黑口」和「單魚尾」設計。研究者發現此套文集既無透露朱元璋與元末其他義軍將領的敵對關係,也無收錄其粗糙文章,估計應由於編纂者刻意營造朱氏英主賢君的形象所致。


方於魯文彩雙鴛鴦墨,明萬曆,閒趣軒藏

有關陶瓷部分,除了上述列舉的青花作品,其他名品也不少。長青館所藏之「月白釉花形盆」外觀呈六瓣花形,盆底下承三雲頭足。器形典雅端莊,月白釉色寧謐恬淡;胎骨厚重,稜骨突起處因釉薄而露出醬色胎骨;底部另刻有「養心殿」「隨安室用」及「十」等款識。據清代《南窯筆記》所載,「北宋均(鈞)州所造,多盆、奩、水底、花盆器皿。」此處「水底」實指一種不漏水的花盆,適用於栽種水生植物,因此本盆應屬「水底」類。傳世的鈞窯瓷器多帶有數字,用來表示器物大小,其中以十號為最小。

天民樓珍藏的16世紀初「法華群仙祝壽大罐」,則又是一件難得佳作。此罐外壁裝飾著藍地五彩,罐腹描繪群仙向壽老祝壽的熱鬧景況。壽老身旁有祥鹿及仙鶴相伴,寓意「六合同春」,象徵萬物欣欣向榮。法華亦稱「琺華」或「琺(法)花」,萌芽於元代,早期是在山西蒲州一帶燒造,後來景德鎮亦加以仿製。其製作法即利用特製帶管的泥漿袋、或以毛筆蘸胎料泥漿,在瓷胎表面勾勒堆成凸線輪廓,然後再以藍、黃、白、綠、紫等低溫釉填塗,最後入窯燒成。這種工法相傳是從製作掐絲琺瑯的工藝技術中得到啟示。

蘭亭修禊圖綠端硯,明代,北山堂基金會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在漆器方面,懷海堂所藏嘉靖「剔紅靈芝壽字雜寶紋葵瓣式盒」代表著此時漆雕工藝的製作高峰。此盒外觀呈葵瓣式,通體髹紅漆,蓋頂飾同形開光,正中雕刻一株靈芝與「壽」字紋,下有壽山存在。蓋盒及盒身的八瓣弧形斜壁內,各裝飾著雜寶綬帶,上下立面則雕刻花卉樣及海波紋。底部髹黑漆,正中戧金「大明嘉靖年制」單行楷款。嘉靖時期的皇家漆器多以歌頌帝王偉業、寓意長生不老及祈求福壽吉祥為主要內容。

明代金工的發展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如由沐文堂收藏的兩件「蝶榴紋金簪首」。這兩件簪首均裝飾著蝶榴紋,合成一對。該紋飾大致對稱,底部各有一個小花盆,盆上花果枝葉茂密。花叢中央各飾白玉石榴花一朵,花蕊上棲伏黃金蝴蝶,旁有玉蝶相伴。玉蝶背部分別鑲有紅藍寶石,黃金蝴蝶背部及朵雲上原來的嵌飾則已脫落,殊為可惜。明代金飾中經常可見到以蝴蝶作裝飾。蝴蝶形態美麗動人、翩翩起舞,極具風採,加上「蝶」與「耋」同音,所以蝴蝶也象徵延年益壽。


潞國中和琴,明崇禎八年,沐文堂藏

而由李景勳提供的16世紀「鎏金雙螭耳銅爐」,即為知名的「宣德爐」。該爐腹壁兩側各鑄螭龍為耳,但螭龍身上的鎏金大多脫落,底刻「大明宣德年制」三行楷款。「宣德爐」相傳是宣德皇帝參與設計和監造的銅製香爐,是使用暹羅(今泰國)所進貢的紅銅製成,款式俱參照典籍及內府秘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瓷。由於銅料加入了金、銀等數十種貴重金屬,經火煉始鑄成,故色澤特別晶瑩溫潤,是古代銅製香爐製作技術的巔峰,「宣德爐」甚至成為銅製香爐的通稱。此類香爐原為祭器,後來成為文人几案上的焚香和清賞器具。

士人文化的高度流行,可說是明代藝文極具代表性的特徵之一。書畫作品方面,包含有黃仲方所藏之沈周(1427-1509)《蓮塘浴鳧軸》。沈周,蘇州人,字啟南,號石田,吳門畫派開宗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大家」。一生淡泊功名未應科舉,畫作講求閒淡意境,主題環繞江南景物,兼擅花卉、鳥獸及人物。明初的政治鬥爭使文人繪畫難以發展,但中期沈周及其弟子文徵明的出現,打開了文人畫的新局面。後來吳門畫派如日中天,與當時以職業畫家為主的「院體畫派」各領風騷。此畫描繪一隻鴨子浴遊於荷塘中,色彩淡雅,畫面清新脫俗,右上角有沈周配合畫意而題的五言絕句,畫上鈐五方乾隆御璽,可見曾為清宮內府珍藏。


青銅高浮雕雲龍投壺,明代,閒趣軒藏

董其昌(1555-1636)的《行書臨王羲之帖卷》,則是由北山堂基金會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董其昌,華亭人(今上海松江),字玄宰,號思白。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他是明代的文學家、書畫家及鑑藏家,專擅山水樹石,為「畫中九友」之一。他所提倡的畫學南北兩宗之論,極力推崇文人畫為畫壇正宗,使得院體畫及職業畫家受到貶抑。學書偏好臨摹各家之跡,行楷為明代之冠,並與書畫家邢侗、米萬鍾及張瑞圖稱為「邢張米董」及「南董北米」。此卷是以北宋法帖之祖《淳化閣帖》卷六王羲之書為藍本的臨帖,書體行距寬鬆、成熟渾勁,為臨摹中加入個人風格之範例。

令人感到驚喜的是,本次展覽不僅陳列書畫作品,更展示不少文房珍物,例如閒趣軒所藏萬曆「方於魯文彩雙鴛鴦墨」和《明刻方於魯墨譜》。前者一面中央雙長方框內有填金行書「文彩雙鴛央(鴦)」五字,為摘自東漢《古詩十九首》;另一面模印一雙鴛鴦立於水邊石上,岸邊草木叢生。「文彩雙鴛鴦墨」是方於魯墨品中的精品,應用了盛行於萬曆年間嶄新的「漆衣」技術,使墨色顯得光潤明麗,亦能保護墨體,結果引來其餘墨店爭相仿效。方於魯,本名大滶,字建元,明代著名制墨家,與同期的程君房齊名。方氏初於程氏門下制墨,之後自立門戶,製造不少傳世佳墨。此外方氏又編著墨譜,收錄墨式385種,是研究明代制墨的完整著作。


甜白素麵僧帽壺,明永樂,天民樓藏

由北山堂基金會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蘭亭修禊圖綠端硯」,則由罕見的綠端石所制,具有細膩石質及晶瑩油潤的特徵,通體雕飾蘭亭修禊圖。修禊是中國古代習俗,即春日到水邊洗濯消災祈福,後來演變為文人雅聚的範式。東晉年間,王羲之與文士和子弟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之蘭亭雅聚,乘興醉書《蘭亭序》,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此硯正面雕刻王羲之與文人倚欄望外,硯池及硯堂構成水池,相隔之拱橋有小孔使兩者互通。硯唇有山水樹石,硯背刻有五鵝戲水,垂柳飄飄。

由沐文堂所藏之明崇禎八年(1635)「潞國中和琴」,更是吸引不少觀眾眼光。該黑漆古琴,配以蚌徽、白玉軫及雁足。表面蛇腹斷紋細密清晰,底部上方刻刀填金「中和」二字,龍池下刻詩為「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其下雕刻填金篆印「潞國世傳」以及「葉赫那拉氏」和「詩夢齋珍藏印」兩枚藏家印。龍池內環刻「大明崇禎乙亥潞國制壹百壹號」。此中和琴是明潞王朱常淓所制,朱氏字中和,號「敬一主人」,明神宗萬曆帝之侄,崇禎帝駕崩後被推為監國,降清後被誅殺。中和琴式樣劃一,並有編號。龍池作圓形,鳳沼作方形,世稱「潞王式」。後為清代著名琴家葉潛珍藏,他原姓葉赫那拉氏,詩夢齋為其齋名。


甜白素麵僧帽壺之西藏包裝盒,明永樂,天民樓藏

最後陳永傑也推薦自藏的展品「青銅高浮雕雲龍投壺」與讀者分享。此投壺以範鑄法成形,再雕刻高浮雕紋飾。口部及雙貫耳出現纏枝蓮紋;頸部壽山福海之上飾有一對把手狀的夔龍;瓶腹扁圓,另有四條立體的三爪夔龍;下飾壽山福海紋。投壺源於射禮,周代禮儀規定,舉行宴會前主客雙方都要前赴箭場射箭。為了節省時間,人們於是發明投壺之戲,作為賓主相娛的禮儀活動。最初是以酒壺為器皿,把去掉箭頭的箭從數尺之遙向壺中投擲,投中者得分,不中者罰酒。由於投壺活動不以金錢為賭注,而且過程中受到各種禮節規範,故被文人視為清雅講禮的行為。

明代信仰

明代宗教信仰的開放多元,也具體展現在相關作品之上,例如天民樓所藏永樂「甜白素麵僧帽壺連西藏包裝盒」。此類僧帽壺造型源自西藏金屬器,後隨藏傳佛教傳入中土。此壺素麵無飾,通體施甜白釉。由於壺口形似藏傳佛教高僧所戴之佛冠,便通稱為「僧帽壺」。成祖崇尚藏傳佛教,永樂五年(1407)藏傳佛教噶舉教派噶瑪分支黑帽系的第五世噶瑪巴卻貝桑布應邀抵達南京,於靈谷寺為明太祖及皇后超度薦福。永樂十年(1412)又迎請薩迦派法王貢嘎扎西至南京大事弘法。這類僧帽壺相信是進行法事時供奉藏僧使用之茶具。其所附帶的特製描金圖案漆套,兩側有供穿帶的小系,方便攜帶行走。

《嘉靖款敬妃文氏供養道教畫》,明嘉靖24年,懷海堂藏

而懷海堂珍藏的嘉靖24年(1545)之《嘉靖款敬妃文氏供養道教畫》,則透露宮廷奉信道教的風潮。此絹畫繪有道教尊神及人物,中座者大抵為玉皇大帝。右上角以描金彩書「大明敬妃文氏發心繪施」及「嘉靖二十四年正月吉日」。敬妃文氏本是嘉靖生母蔣太后的內廷女官,後受到嘉靖臨幸並封為敬妃。明代道教繪畫大多為超度亡靈用的「水陸畫」,在「水陸道場」舉行時用以烘託氣氛。道教繪畫絕大多數出自民間畫家之手,且受到世俗化的影響,宗教意味遂逐漸淡化。此畫可能是宮廷畫師為嘉靖皇帝的齋醮儀式而創作,但以敬妃之名作為供奉。


青花靈芝阿拉伯文大瓶,明正德,懷海堂藏

另一件亦由懷海堂收藏的正德「青花靈芝阿拉伯文大瓶」,顯示出伊斯蘭的宗教意味。此瓶圈足呈裙狀,造型別具特色。足底雙圈內書「大明正德年制」款。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作為瓷器紋飾雖非正德首創,卻為該時期青花瓷的一大特色。瓶頸上的六個等距圓形開光內,各有六組不同的阿拉伯文,合起來的意思是「先知(我們讚美他)說:『說好話,廣交朋友』」。瓶腹兩面的菱形開光內置方框,各書一組阿拉伯文,分別解作「信徒是甜美的」及「他喜歡甜食」。正德以後,官窯瓷器便少以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為紋飾設計。

展覽特色

比較起之前海內外各地舉行的明代展覽,陳永傑表示這次敏求展覽有幾項特點:首先,選件部分按照會員藏品的強項,其中以瓷器精品為重點,「讓文物講故事」為策展理念。其次,以前的展覽皆較少展示家具部分,這次主辦單位挑選了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擺放於序廳,效果之好出乎意料。再者,近年來藩王文物受到學界重視,本次展出的藩王精品可說是質量特高。另外版刻善本和墨拓等少見文物,也紛紛現身,補缺遺憾。相信透過本場敏求精舍的明代文物收藏展,不但能夠重新認識大明王朝的藝文成就,亦能體認到香江私人收藏的重量級實力。

 

林逸欣為《典藏·讀天下》英國特約撰稿,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系博士,專研近現代中國藝術文物收藏史

圖丨香港歷史博物館、梁冬夏

筆者按:本報導內容與圖文資料承蒙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聞及公共關係組Sally Chung、敏求精舍主席陳永傑與秘書梁冬夏的大力協助,謹此致上由衷感謝

 

日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展覽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

展覽時間:即日起-2016.3.20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典藏·古美術》中國版3月號

瑞士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漢字的魔力——中國書法3000年」展(林逸欣)


相關焦點

  • 開啟巴塞爾藝術展之旅前,請備好3月香港藝術地圖
    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系列講座活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樓演講廳 | 3月23日至25日「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系列活動包括3月23日紐約藝術家刁德謙與香港M+博物館策展人姚嘉善的藝術對談、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與香港藝術家楊嘉輝的藝術對談,以及24日的「建立平臺」座談會、25日的「收藏的進取實踐」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 文藝迷看過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元素拍訊 | 香港蘇富比三大重器專場拍品搶先看(全36件)
    《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2015-2016年,編號101相關資料葛士翹與天民樓藏瓷康蕊君「葛氏藏品是當今最優秀的私人陶瓷收藏之一,其內容令人讚歎不已。」葛氏曾擔任著名收藏家協會敏求精舍主席,輔助香港相關博物館不遺餘力,特別是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及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慷慨借展,德藝雙馨。1987年假香港藝術館展出珍存,並出版精美圖錄《天民樓藏瓷》一套兩冊,以中英雙語闡述所藏雅瓷。
  • 口述歷史在博物館展覽中的角色強化
    博物館展覽中的展品闡釋,大多源自策展人的學識經驗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往往視角單一、刻板乏味。為此,一些博物館嘗試引進觀眾觀點,藉以豐富展品解釋視角,激發觀眾的參與熱情和觀展興致。2005年,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委員會組織開展了「重訪藏品」的計劃。
  • 一百個博物館精品展覽,一定要看!
    文博圈小編特意為您 推薦全國精選展覽100個 你準備看幾個?、都會盛、佛道興、風物雅等四個單元切入,共計展出99件(套)珍貴文物,其中一級品數量過半,與觀眾一起探究見證南京歷史的文物藏品、探尋南京城的發展脈絡與高光時刻。
  • 閉館期間,博物館能做些什麼? 香港藝術館出高招
    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館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之一,致力於保存中國文化精髓和推廣香港藝術,是香港大型的藝術類博物館。
  • 2019佳士得香港春拍:館藏級瓷珍高清呈獻
    」專拍將分別於5月29日15:30及10:30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槌。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舊金山,1998 年,圖錄圖版14 號香港歷史博物館,《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2015 年,圖錄圖版221 號著錄:安思遠,《洪氏所藏木器百圖》,第一冊,紐約,1996 年,頁106-107,編號33
  • 香港藝術館以新面貌演繹多元的藝術世界
    擴建後的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館的大型擴建及翻新工程現已竣工(圖1),預計於2019年年底與公眾見面。藝術館是香港第一所公營美術館,前身為1962年成立的大會堂美術博物館,原址位於港島中環大會堂高座頂三層,建館之初,館藏由歷史文物及藝術品組成。1975年,博物館拆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1991年,藝術館遷入九龍尖沙咀海旁現址,展覽空間由1000平方米增至7000平方米。
  • 中國四大博物館,值得一看!|文物|北京故宮|藏品_網易訂閱
    走進博物館,就像走進一個繁華的夢境。  不過去故宮除了看文物,更多的是還可以看建築,看氛圍,看歷史。  畢竟這曾是一座見證了24位皇帝,在很多人心中隱秘而又遙遠的皇宮。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建館時間:1944年  藏品數量:170萬餘件
  • 大英博物館: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的 罕見中國珍貴文物無緣歸故土
    英國國家博物館(British Museum),中國人一般稱之為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 2019佳士得香港春拍總成交25.5億——重要成交記錄(高清資料)
    展覽:香港東方陶瓷學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漆藝二千年》,香港,1993年9月24日-11月21日,展覽圖錄圖版114號此琴傳為楊時百(1863-1932)之舊藏。,入藏於1996年前展覽: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金玉靑煙一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淸銅爐》,1996年,圖錄頁129,圖版31號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由北及南,穿越半個中國;從古至今,橫跨歷史長河;傳統中華文化與香港都市文明碰撞、交融、輝映。
  • TANC 「M+希克藏品」巡展回香港與香港藝術機構的爭議性未來
    結束了此前兩年在瑞典于默奧和英國曼徹斯特的旅程,M+視覺文化博物館令人矚目的希克藏品展終於返回香港本地。展覽以史論結合的策展視角,呈現了自2012年M+接受希克藏品以來,以其機構化的視角所做的增補和研究工作。作為機構自身,過去的4年間M+在展館建設與人事上均面對諸多挑戰,在香港缺乏發達美術館文化的歷史背景與矛盾現狀之下,M+能夠成為未來亞洲最重要的博物館嗎?
  • 這個夏天來香港看展覽吧!
    2017年的夏天,你絕對應該多來香港看看,繼上次咱們說到四月即將開展的來香港看羅浮宮皇室珍藏!
  • 紅色藏品主題展覽在天津郵政博物館開幕-新聞中心-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2021年1月15日,由和平區文化和旅遊局與天津郵政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牢記囑託再出發 紅色藏品主題展覽」將在天津郵政博物館拉開序幕。
  •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16家博物館美術館,2018年度展覽計劃
    金色中國(暫定名)展覽時間:2018年9月-12月本次展覽擬匯集南京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國內多家知名博物館珍藏的金器精品,串聯起中國黃金從先秦至清朝的發展歷史,將是四川首次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等級最高的古代金器精品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