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時節,曹操煮了點酒,邀請劉備一起來喝酒。曹操的意思,主要是想探探劉備的話兒,看看他有沒有其他想法。當然,曹操是知道劉備的志向的。
劉備來了之後,小心謹慎。碰巧天邊出現「龍掛」,於是曹操大談龍之為物。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就像英雄一樣,能屈能伸,但不管怎麼樣,終究有一天會「乘雷上九天」,這其實是暗指劉備是英雄。
話題一轉,曹操又讓劉備說天下英雄。劉備故作糊塗,說出袁術、袁紹、孫策、劉表等人。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一聽,嚇了一跳,手裡的東西掉落地上。
電視劇裡,劉備嚇得筷子掉在了地上。實際上,劉備掉的可不止是筷子。《三國志》裡說,「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國演義》中,也是這麼說的,不過內容更詳細。
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
正史說的是「失匕箸」;演義說的是「匙箸落於地下」,很明顯,劉備掉落在地的,不止是筷子(箸)一樣,還有匕(匙)。
首先要聲明,所謂「匕」,不是匕首,劉備不是帶著匕首去行刺曹操呢。匕與叉和箸一樣,都是古人的進食工具。
最初的時候,古人吃飯堪比今天的西餐,需要用刀叉,因為雞魚肉多是整個煮熟的,需要用刀切開,再用叉子叉起來吃。我們看《史記》中,鴻門宴裡,項羽賞給樊噲「彘肩」,樊噲沒有刀,就用劍割著吃的。
所以說,西方刀叉取餐的制度,看起來很高貴,其實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而且,就在三百年前,西方很多貴族還用手抓的方式吃飯呢。用刀叉吃飯,這在西方也就兩三百年的歷史。
後來,人們便不用叉了,用匕。最初,匕是用薄而細長的骨片或木片製成,根據刀發展而來,前頭雖然是勺狀,但最前面很尖,既可以切,也可以撈。那個時候,刀和匕極為相似,大概在先秦之後,刀和匕才徹底分開。
叉退出餐桌後,從先秦到宋元時期,人們吃飯都用匕和箸,二者搭配,缺一不可。箸,就是通常說的筷子,主要用來吃主食,比如米飯等;而匕,主要用來吃羹食,尤其是裡面的菜。唐代敦煌有一幅《宴飲圖》,在餐桌上,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匕和一副筷子。到宋代時,趙構還這樣做。
必置匙、箸兩副,食前多品擇取欲食者,以別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盡;飯前則以別匙減而後食。吳後嘗問其故,曰:不欲以殘食與宮人食也。——《西湖志餘》
說的就是,宋高宗趙構在德壽宮用膳時,必用到兩副箸和匕。這裡就說了箸和匕(匙)是分工的,其中箸是用來取食的,而匙則是用來進食的。趙構之所以這麼做,是不想讓宮裡人吃自己的剩飯,表現了他的品性之高。
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能藉此看出筷子和匕的分工作用。
因為羹食就是菜加水一起煮,單用匕不行,必須輔以筷子,所以元代之前的人們,尤其是貴族,吃飯時肯定會用到筷子和匕。
故而,《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劉備只掉了筷子並不對,劉備既然吃飯,不可能只用到筷子,而是筷子和匕一起用。曹操說出「唯使君與操耳」時,劉備可能是在用筷子和匕取食,所以嚇得掉在地上了。
當然,影視劇並不一定要完全符合歷史或者原著,本文也只是藉此說說當時人吃飯的工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