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地養殖種鵝達8000羽,每天產出鵝蛋1000枚,等基地門前的產業路修好了,我們還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帶領全村農戶脫貧致富。」談及接下來的打算,興姜村駐村第一書記韓開林信心滿滿。
7月1日,貴州省2020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舉行,韓開林被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榮譽稱號。韓開林表示,他將無愧於這份榮譽與責任,守好脫貧攻堅的收官崗,做好傳幫帶工作,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駐村工作隊」,讓興姜村產業發展越來越旺。
真蹲實駐 走村入戶訪民情
興姜村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自治縣坡貢鎮西北部,屬一類貧困村,轄7個自然寨,11個村民組。全村總人口658戶2885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0戶1413人,以種植水稻、玉米、生薑等農作物為主,貧困發生率高達49.29%。
2017年,安順市總工會辦公室主任韓開林在接到駐村任務後,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向市委組織部提交了個人申請,成了興姜村駐村第一書記。
「要了解興姜村致困原因,幫助村民脫貧,就一定要找準癥結,把坐著聽匯報轉變為實地考證。」韓開林說,到村工作後,他給自己立下了三個任務,即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轉變角色,儘快適應崗位需求;用一個月的時間熟悉全村的各項基本情況;用一個季度的時間走完全村每戶人家。
「脫貧攻堅任務急擔子重,既然來了就要在崗位上幹出點樣子,才對得起組織囑託與村民期盼。」內心堅定想法的韓開林,改掉了以往坐辦公室的習慣,展開了常態化的駐村入戶摸排工作。走訪中,他了解到大田壩組村民李天林身患癌症,沒有車輛就醫不便,他便和村支書李明親自駕車把人送到醫院治療;坎力組低保戶謝家榮家中長期不通電,他積極爭取鎮政府支持,協調500元為其安裝電燈;為了加強與村民的溝通,他組建了QQ群、微信群,方便村裡人諮詢問題及辦事……
就這樣,韓開林把根扎在了村裡,興姜村11個村民組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穿梭的身影。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走訪,他把每戶的基本情況都記在心裡,因地制宜實施「一戶一策」,熱心為民服務的形象也留在了群眾心中。
真幫實促 履職盡責謀發展
把興姜村情況摸透了,駐村工作組與村支兩委開始謀劃發展產業,然而興姜村的貧困遠遠超出韓開林的想像,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毫無產業支撐。
「再難也要想辦法闖出條路子。」韓開林說,通過不斷考察與學習,他選擇借鑑平壩區「塘約經驗」,探索「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路徑。於是,韓開林向市總工會和鎮黨委尋求支持,籌集110萬餘元建起村社合一的「關嶺興姜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為全村未享受過「短平快」項目的107戶貧困戶每戶入股1000元,重點發展生豬養殖產業和生薑種植。2017年共飼養生豬370頭,實現銷售收入18萬餘元,年底為所有貧困戶及股東兌現分紅資金10.66萬元,實現了當年投入、當年生產、當年見效。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韓開林也認識到扶貧產業中存在利益聯結不健全、扶貧成效不突出等問題。經過一番產業考察與研究,韓開林將目光投向了種鵝養殖,成功引進貴州城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發展反季節種鵝養殖項目,投資300餘萬元建起400平方米鵝棚5個,流轉土地43畝,改建種鵝苗孵化基地1個。
項目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首批養殖種鵝4200羽,銷售收入達33萬元,並動員42戶貧困戶參與個體養殖,戶均增加收入2000元。公司每年為合作社固定分紅14萬元,按照「532」模式兌現利益聯結機制,兌現2019年利益聯結分紅64800元,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增加7萬元。
精準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僅為老百姓搭建了脫貧致富的平臺,也讓村支兩委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經過近幾年的幫扶與努力,興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4560元增長到2019年的8843元,村集體經濟從零開始累積到10萬元,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95%,鄉村面貌發生極大改變。
真培實幹 做好接力惠民生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深入群眾中去的韓開林,逐漸意識到自己駐村可能是三年五年,但不會是一輩子,為村級培養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隊」,才是自己履行駐村第一書記「一宣六幫」的工作職責。
在平常工作中,他注重強化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把參加黨內政治生活情況、參與和支持村級工作等納入年度民主評議黨員的範圍,通過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使興姜村各項工作步入正軌。他注重傳幫帶工作,與村支兩委共同培養本土支書1名,副支書1名,補選村主任1名,副主任1名,發展黨員2名,入黨積極分子4名,村級幹部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他創新「黨建帶工建」助推全村產業發展,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
在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韓開林與興姜村全體幹部按照政策落實、責任落實、工作落實和「四個不摘」要求,認真落實幫扶責任,進一步查缺補漏,完善「3+1」明白卡及app錄入工作,在政策支持、產業扶持、就業幫扶、社會幫扶上下功夫,幫助剩餘15戶貧困戶達到脫貧退出條件。
下一步,韓開林還將組織公司與合作社做好技術服務、產銷對接等相關工作,進一步優化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更多農戶真正受益,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陳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