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以各種名義入侵過的國家,共二十二個左右。
韓戰: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越南戰爭:
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1976年7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統一越南共和國,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市被更名胡志明市。越南戰爭結束。
閃電入侵格瑞那達:
1983年10月25日美國出動武裝部隊和六個加勒比海國家的軍隊登陸格瑞那達,佔領機場,經過12小時戰鬥,佔領了這個國家。
入侵巴拿馬:
1989年12月20日,美國為保住在巴拿馬運河的既得利益,美國總統布希下令27000名美軍展開對巴拿馬代號「正義事業」的軍事行動,採用F-117A隱形戰鬥機發起了"閃電戰"進攻,兵分五路襲擊巴拿馬各軍事要地,推翻了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的軍事政權,解散了巴拿馬國防軍。扶持巴拿馬反對黨領導人吉列爾莫·恩達拉·加利馬尼,在議會大廈宣誓就任巴拿馬總統。
轟炸利比亞:
1986年4月15日凌晨,美國出動3艘航空母艦、34艘其它艦船和包括18架F-111戰鬥轟炸機在內的幾百架飛機對利比亞進行代號為「黃金峽谷」的突然空襲,大規模超低空轟炸首都的黎波裡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在這次空襲中,利比亞共損失了14架飛機、雷達站5座並傷亡700餘人
海灣戰爭:
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20世紀90年代,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
武力幹涉索馬利亞:
武裝入侵古巴:
1961年4月17日,美國僱傭軍對古巴進行武裝入侵,企圖扼殺古巴人民的革命鬥爭。
武裝幹涉多米尼加:
1965年4月28日,美國對多米尼加共和國發動武裝幹涉。詹森政府派出3萬多名美軍、380多架飛機和40多艘軍艦,立即救援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叛軍與美軍展開激戰,經過4個多月戰鬥,美軍擊敗了4萬多人的叛軍擁有30萬人口的聖多明各恢復了和平,多米尼加危機解除。
戰斧飛彈掄向波赫
伊拉克戰爭
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因為是海灣戰爭的延續,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以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為由,結束了戰爭。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利比亞戰爭:
2011年發利比亞民眾要求從1969年就已經上臺統治長達42年的革命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下臺和進行民主變革。反對卡扎菲的勢力組成「全國過渡委員會」,以推翻卡扎菲的獨裁統治和建立民主政體為宗旨。2011年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首項決議,凍結卡扎菲資產,並把事件交由國際刑事法院處理。3月初,卡扎菲軍進攻反對派在東部的據點班加西。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8月22日晚,反對派武裝已全面控制的黎波裡及清除市內卡扎菲殘餘部隊。反對派全城搜捕卡扎菲,並排除其離開利比亞的可能。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殺身亡,利比亞分崩離析。
插手黎巴嫩內戰
科索沃戰爭
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美國為首的北約憑藉佔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臺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
阿富汗戰爭
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