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川
摘編|張進
《〈神曲〉版本收藏》,作者:高星,版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20年8月
完全沒有想到還要發言,完全沒有準備。在今天談論《神曲》,談論但丁,似乎都太奢侈了。會有點坐不穩,我的天哪,都「後現代」了。
《神曲》是我們中文的譯名,它的原文名字不是《神曲》,英文名字是Divine Comedy。義大利語應該叫作Divina Commedia。它的意思是神的喜劇。你就會覺得很奇怪,《神曲》又不逗樂,怎麼是個「喜劇」呢?這是由於當時歐洲人對於喜劇和悲劇的看法——就是什麼是喜劇?什麼是悲劇?在當時,其實喜劇,並不是指逗人的戲劇,而是就敘述過程而言。所敘之事的方向越來越好,從一個差的狀態、一個悲慘的狀態,逐步進入到一個和諧的狀態,就是不斷地往上走的狀態,這就叫喜劇。但如果整個敘事過程是從一個比較和諧的狀態進入一個不和諧的狀態,從一個比較高的狀態進入到一個比較低的狀態,從一個比較端正的狀態到越來越倒黴的狀態,那就叫悲劇。但丁的寫作順序是從地獄篇到煉獄篇,再到天堂篇,它是一直往上走的,所以《神曲》是喜劇。
語種:英語,出版社:WRIGHT'S,出版時間:1854年第1版
中文譯本把它翻譯成《神曲》。但如果你只說《神曲》,你就不能理解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它是跟著《神曲》來的:但丁那個是「神的喜劇」,巴爾扎克所寫的是「人間喜劇」。看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了吧!然後還有,20世紀的美國詩人龐德的最主要的作品叫《詩章》,也跟但丁有關係。《詩章》原名叫The Cantos。我們把它翻譯成《詩章》。實際上它用的是但丁的每一歌的義大利語說法canto。但丁的《神曲》一共是一百個cantos,就是有一百歌,一百章。龐德寫《詩章》的時候,也是用的canto,他實際上是想跟但丁一較高低。一看這個書名,就知道他的意思。
但是,面對但丁的《神曲》,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龐德的《詩章》,我們很難把它們聯繫到一塊。這說明歐洲的文學,互相之間,都有這樣一個傳承、致意、較勁的關係,就是說如果進入歐洲文學的譜系以後,你會發現都存在著這麼一個關係。
《神曲》在當代,不斷地還有人在翻譯。在英文那邊,譯者是不同的詩人和學者。羅伯特·品斯基(Robert Pinsky)翻譯了《地獄篇》,摩溫(W.S.Merwin)翻譯了《煉獄篇》,這兩人都是大詩人。學者安東尼·埃索倫(Anthony Esolen)翻譯了《天堂篇》。也就是說,《神曲》實際上一直刺激著當代詩人在重新寫、重新譯。
但丁的《神曲》究竟有多偉大?在今天,尤其是大家平時習慣了一個比較娛樂的這麼一個狀態,好像你說這個東西,有點顯得特裝似的。但是這部書是寫於1307年至1321年的,是很古老的,那個時候的狀態跟我們現在很不一樣。
但丁的《神曲》,要說他牛,他牛到多大的程度?19世紀後期的英國或者更準確地說蘇格蘭的散文家託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有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很極端——他說:「十個基督教世紀成就一個但丁。」十個基督教世紀,那就是1000年。1000年才成就了一個但丁,就產生了這麼一部著作。那麼十個基督教世紀是指的十個基督教世紀裡邊的知識、思想、信仰、經院哲學、道德觀等,包括所有的這些東西,尤其是經院哲學。
語種:義大利文,出版社:Istituto Poligrafico Dell Stato,出版時間:1965年3月
《神曲·地獄篇》一共分出九層地獄。九層地獄從哪兒來的?就是從經院哲學對於道德的九層區分來的。什麼是好的道德?什麼是道德裡邊高級一點的?什麼是低級一點的?反正就是這麼來區分為九層,所以但丁的地獄是九層。
《神曲·煉獄篇》寫得也挺奇怪。但丁把煉獄寫成一座小山,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一次。煉獄是一個小山,然後小山的山尖上是伊甸園,而伊甸園上頭就是天堂。所以《神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構。如果你畫一個地球,地獄是地球的表面進入到地球中間去,而煉獄又是在地球表面往上走的,冒出一個尖來,它像一個山一樣。這個時候,你就會想到這個世界上有幾個這樣的山?佛教裡邊有須彌山,中國有崑崙山,而但丁寫的煉獄實際上也是個山。這個現象,在但丁之前沒有。在但丁之前的煉獄只是一個說法,就是在什麼地方,但是沒有人把它形象化成這樣一個狀況。
《神曲·天堂篇》裡邊寫到了貝阿特麗採。有人說這是但丁在愛情的驅使下寫出來的——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愛情——其實但丁一生中只見過兩次貝阿特麗採,也就是只看見過兩眼,而且兩次都是在佛羅倫斯的街上碰到的。但丁住的地方,距離由義大利畫家喬託設計的花之聖母教堂沒有多遠。貝阿特麗採可能從花之聖母教堂出來,也不知道她是往哪個方向走,然後走進一個小胡同,就是但丁的家附近。小胡同裡還有一個小教堂,但丁的家跟小教堂斜對門,走幾步就是小教堂。但丁從他家出來,然後到教堂去,就這麼幾步的路上,他看到過貝阿特麗採兩次,然後他把貝阿特麗採就寫到《神曲》裡邊去了。
語種:中文,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版本:1948年8月第1版
這個事兒對於宗教來說,其實是一個大不敬。現在但丁的書都出成這個樣子了,那麼高級。但是實際上,我自己的一個看法就是:所有偉大的著作——或者不那麼極端,說很多吧——在它出現的當時都是極具實驗性的,都是逆潮流而動的。《天堂篇》裡的這個位置,不應該是由貝阿特麗採佔據的,它應該由聖母瑪利亞佔據。但丁這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大著膽子把他在街上看見的一個小丫頭寫到《神曲》裡去了。這對於對基督教來講,是一個顛覆性的做法,只不過到今天,我們已經把《神曲》接受為一部偉大經典,我們忘了它在當時的革命性,這個書在當時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別人都用拉丁文寫,但丁用義大利語寫,這個已經是非常革命性的。而在天堂裡,他又把本該是聖母瑪利亞的位置,居然換給了他在街上看見的一個女孩子。這個行為,別說在過去,就是在今天,你要出這麼一本書,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會受不了的。你都會被群起而攻之,但是但丁就寫了這麼一本書,還那麼早。
在《神曲·地獄篇》裡邊,特別好玩的是在第一層地獄,關著的是荷馬、維吉爾,就是在基督教還沒有產生之前的那些賢者。因為他們沒有信仰,所以關在第一層。然後第一層裡邊也沒什麼別的懲罰,就是一天到晚地陰著。但丁碰見維吉爾,維吉爾就開始帶著他走地獄,走煉獄,然後到天堂的時候,是貝阿特麗採接上他,遊歷天堂。
語種:中文,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1939年2月第1版
但丁的《神曲》開始是「在我人生的中途,我迷失於一片幽暗的叢林」。那麼人生的中途大概是指的人36歲、37歲,這叫人生的中途。《神曲》結束在但丁已經進入到了天堂、星空,多少層天空那裡。他覺得他接近於大愛,所以《天堂篇》的最後一句是:「是愛也,動太陽而移群星」。就是太陽動,群星又跟著動,這簡直就是一個宏大的星宮圖。但丁從人間的這些事情一直寫到最後,很輝煌,已經寫到星座了,就是星際、星空、天使、天堂。
但丁是當時佛羅倫斯的執政官,相當於佛羅倫斯的一個市長,或者是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市長。好像當時有兩個執政官還是幾個執政官,我忘了。所以但丁不是咱們中間的一個,但丁人家至少是什麼?海澱區的區長吧,大概是這樣的一個角色。至於說一個佛羅倫斯執政官,怎麼會寫出這部《神曲》?那麼許多領導也能寫詩,只不過沒寫成這樣,只能說但丁他就有這個才能。
但丁由於政治鬥爭,跟教會、教皇什麼的,跟佛羅倫斯的政治勢力,反正是各種各樣的鬥爭,他被驅逐出境。他的罪名是什麼?他的罪名叫作賣官鬻爵。但丁居然還賣官鬻爵?反正最後宣判他永遠不許回到佛羅倫斯。
義大利當時最有學問的人就是但丁。這涉及後來搞文藝復興的都是些什麼人,包括稍晚一些的薄伽丘、彼得拉克等。彼得拉克在義大利被認為是一個詩人。但是在歐洲,彼得拉克的聲望不是建立在詩歌上。他被認為是一個道德學家。就是說他除了寫詩還寫其他的東西。但丁也不光是個詩人,他被流放以後,也沒別的事幹,就寫起這些詩來了。一開始可能只是想寫個回憶錄,把他不喜歡的人全給塞到地獄裡邊,一個很大的報復,我只能說是小心眼的產物。但丁又有那麼多知識,而且寫詩對於當時的人來講又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我估計他就這麼寫著,自己寫上癮了。寫完了地獄,寫煉獄,寫完煉獄,又寫天堂。
但丁在寫《神曲》之前還寫過短詩集《新生》,一本小冊子。但丁同時還是一位政治家,商務印書館出版過他的《論世界帝國》。
所以說文藝復興的那些人,他們的才華,如果這人有才華一定不是某一個面的,而是多方面的才華。你像達·文西,他也被認為是科學家,一個不懂數學的科學家。但是什麼東西彌補了他不懂數學,就是他能畫畫,他能夠準確地畫出他腦子裡想的那些事物。達·文西還有很多的設計,他有關於飛行器、關於解剖學的手稿。美國有一個人叫作加文·曼齊斯(Gavin Menzies)——有些人認為不能嚴肅對待他的書——他有一本書特別逗,他說文藝復興當然受到中國的影響。他拿達·文西的手稿跟中國的《天工開物》對比,他說達·文西的很多手稿都是從中國抄來的。其實《天工開物》的成書要比達·文西稍微晚一點,但是《天工開物》裡的那些插圖屬於中國匠人的畫稿,一定是師傅傳下來的,也就是說最終在形成書之前,這些圖一定都有的。就像要塑一個佛像,那佛造像的圖紙早就有了。但我相信達·文西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藝術家。
還有米開朗基羅,他是雕塑家,也是個詩人。中國出版過他的一本詩集,米開朗基羅在他的詩歌裡邊也專門寫到過但丁。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裡米開朗基羅畫的天頂壁畫,跟但丁也有直接的關係,就是那種感覺跟但丁有直接的關係。
但丁有一個好朋友,就是畫家喬託。喬託曾把但丁的像畫在了佛羅倫斯巴爾傑洛宮的壁畫裡。所以但丁的形象——就是現在我們知道的那個樣子——全是拜喬託所畫。但丁跟喬託關係不錯,他把喬託也寫在了《神曲》裡邊:喬託的老師叫契瑪普——我連這個名字都想起來了——但丁在詩裡大概說到喬託跟著契瑪普學習,後來慢慢地變得青出於藍。總之是這個意思,反正提到喬託一句。
《神曲》一共是一百歌。除了第一歌是序,後頭分別33歌是地獄,33歌是煉獄,33歌是天堂。但丁並沒有寫完這個《神曲》,好像是說最後的六歌是他兒子幫助最後潤色定稿的。可能但丁有一個手稿,但是最後他沒寫完就死掉了。
《神曲》總共一百歌,或一百篇、一百章。一百篇是什麼意思?一百篇就是10×10,10×10是什麼意思?就是完美的完美,就是這個意思。但丁寫的是地獄、煉獄、天堂,但中國以前做文學選本時,都習慣受到現實主義——高爾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影響,所以你看到中國的文學選本裡,永遠選的都是《地獄篇》。
但丁的地獄揭示了佛羅倫斯的現實,他寫到各種壞人。但是實際上但丁的《神曲》整個三篇是一體的。其實天堂篇寫的是最好的。為什麼這麼講?就是說它的題材越大越高,這個時候你的筆得跟得上,你寫老百姓的筆是寫不了上帝的。按但丁的筆力,如果我們真的讀下來的時候,就會覺得他越寫到上帝的時候,他的筆力越雄健。所以博爾赫斯說:「你可以不同意但丁的神學,但是你在讀但丁的原文時,你一個錯都找不出來。」可以說託爾斯泰是有局限性的,但沒有人說過但丁有局限性。撇開但丁的神學,《神曲》依然是沒有問題的,它在形式上、語言上、結構上沒有任何問題,你抓不住他的缺點。
語種:中文,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1984年2月第1版
《神曲》的一百篇,一直押的是三聯韻,嚴謹的三連韻,三行一轉韻,就是三連韻。杜甫的那種排律已經是押很長的韻了,我們現代人寫詩已經不押韻了。但丁的《神曲》一共是一萬多行,一直押三連韻,押一萬多行韻,我們不說別的,就押一萬多行韻的本事,你自己都能把自己押瘋了。但《神曲》的形式和它的寫作內容完全是走在一起的。
在中文這幾個《神曲》譯本中,田德望是直接從義大利語翻譯的,所以田德望的譯本是最準確。王維克譯得最早,但是我喜歡王維克的譯本,因為王維克的語言不完全是當代語言。比如在描寫但丁在天上看到上帝之光時,王維克翻譯為「高高在上者是一光」。就是說,在上帝面前,但丁就把眼睛垂下來,這個就是,你不能看上面的光,所以你把眼睛垂下來了。其實王維克是華羅庚的老師,一個數學家的老師是《神曲》的譯者,這個很奇怪。至於朱維基的譯本,我說不好。
我曾經聽過田德望用義大利語長篇背誦《神曲》,我覺得非常了不起!博爾赫斯他怎麼讀《神曲》?他本來不懂義大利文,他是讀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的對照本。他說整個《神曲》讀下來,你就把義大利文學會了。所以西方人跟我們對語言的感覺不一樣,咱們中國人學個外語可費了勁了。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荷蘭人,他學義大利文三個月就學會了,因為歐洲語言之間離得都近。我曾問外語學院學德語的一個博士,我問:你這德語說得這麼好,多少年拿下來的? 回答說是八年。
就說到這兒吧。
(根據首屆西子讀書會上的錄音整理,經作者審訂)
本文為《〈神曲〉版本收藏》序言,經出版社授權刊發。文中插圖均為書中插圖,為出版於不同時間、不同語種的《神曲》。
作者丨西川
摘編丨張進
編輯丨肖舒妍
校對丨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