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在古稀之年開始翻譯但丁的《神曲》的老教授是誰

2021-01-07 澎湃新聞

 「中國一位教授在古稀之年開始翻譯但丁的《神曲》,幾易其稿,歷時18載,在臨終病榻上最終完成。」他是誰呢?他就是著名翻譯家田德望教授。

田德望是我國德語文學和義大利文學研究的老前輩,1909年出生於河北省順平縣一個農民家庭,曾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學習,後留學義大利和德國,學成回國後一方面在大學任教,同時進行翻譯工作。他是中國第一位從義大利原文翻譯文學作品的翻譯家,又是我國第一位從義大利原文翻譯《神曲》的翻譯家,田譯《神曲》始於80年代中期,那時他已70多歲,經過十多年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這項國家重點工程。田譯《神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除在我國文化界得到高度評價外,還得到義大利政府的高度評價。2000年10月,田德望病逝於北京。

《神曲簡介》:

長篇史詩《神曲》(約1307—1313)是世界文學史上裡程碑式的偉大作品,通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及天國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給中古文化領域以藝術性的總結,也隱約可見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其作者但丁 (1265—1321)是義大利詩人,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和開拓者之一。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主要作品有《神曲》《新生》《筵席》《論俗語》和《帝制論》等。

田德望簡介:

田德望(1909—2000),河北定縣人。義大利語和德語文學研究家、翻譯家。早年留學義大利和德國。1940年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先後任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85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曾參與編寫《德國文學簡史》《歐洲文學史》《德漢詞典》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分冊之義大利文學條目。主要譯作有《凱勒中篇小說集》《綠衣亨利》《神曲》等。曾獲魯迅文學獎彩虹翻譯獎、義大利國家翻譯獎;由於他在但丁研究中的傑出成就,1999年受義大利總統接見並獲「總統一級騎士勳章」。

《神曲》是田德望先生從義大利語直接譯成漢語的,譯文精良,注釋尤其詳密,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田先生於七十三歲高齡的1982年開始研究和翻譯《神曲》,中途幾次因病輟筆,但他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歷經十八年嘔心瀝血,最終在2000年8月將《神曲·天國篇》譯完,兩個月之後的10月6日,田先生與世長辭。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神曲》的時間跨度也長達十一年:《地獄篇》出版於1990年1月,《煉獄版》出版於1997年4月,《天國版》出版於2001年5月,分別由三位責任編輯先後編發。

《神曲·地獄篇》,收錄於「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即「網格本」),1990年出版《神曲·地獄篇》和《神曲·煉獄篇》,1997年出版

《神曲·天國篇》2001年出版《神曲》,收入「名著名譯插圖本」,2002年出版《神曲》,精裝一卷版,2002年出版《田德望譯文集》,包括《神曲》、《綠衣亨利》(上下)和《凱勒中篇小說集》,2014年出版《田德望譯神曲》,收入「中國翻譯家譯叢」第一輯,2015年出版《神曲》,收入「名著名譯叢書」第三輯,2018年出版

《神曲》譯本序節選和譯後記全文:

但丁是歐洲文學史上繼往開來的偉大詩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他評價很高,馬克思還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神曲》中的詩句和人物形象。《神曲》已經譯成許多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早在清朝末年,我國即有人知道但丁和他的《神曲》。譯者的朋友山西大學常風教授來信說,最早提到但丁和《神曲》的,是錢單士釐所著《歸潛記》(1910)一書(湖南人民出版社將此書與作者另一著作《癸卯旅行記》合為一冊,收入《走向世界叢書》,於1981年重新出版),隨後就把書寄來。錢單士釐是我國最早譯《神曲》者錢稻孫先生的母親,她的丈夫任清朝政府駐意公使。她在羅馬期間留心異邦的政教、文化、藝術,《歸潛記》一書詳細記述她的廣博的見聞。在有關彼得寺(即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記述中,謂寺內有教皇保羅三世墓,「墓基四女石像,曰『富裕』,曰『慈悲』,……曰『謹慎』,曰『正直』。……『謹慎』像又酷肖義儒檀戴(即但丁),有『彼得寺中女檀戴』之稱,……」;在有關彼得寺墓室內各代教皇棺的記述中,還提到《神曲》和其中的人物:「婆尼法爵八(即卜尼法斯八世)棺殘片,有銘曰:『其來也如狐,其宰政也如獅,其死也如犬』。義儒檀戴所著《神劇》(即《神曲》)書中,清淨山(即煉獄山)凡九重,最下一級,遇婆尼法爵八,即指此人。譏與歟,抑恕之歟?(譯者按:此處著者誤,《神曲·地獄篇》第十九章中預言卜尼法斯八世死後要入第八層地獄第三「惡囊」受苦)……曰尼哿拉三(即尼古拉三世)棺:……檀戴《神劇》中所見首入火坑中,足露火焰外者,即指其人。」(譯者按:此處所說的刑罰也和但丁詩中有出入)這些記述雖不盡翔實可信,但在當時能注意及此,已是難能可貴。

錢稻孫先生幼年隨父母僑居羅馬,當時即讀《神曲》原文,歸國後,陸續將第一、二、三曲譯為騷體,於一九二一年但丁逝世六百周年之際,用《神曲一臠》的標題,發表在《小說月報》上,一九二四年出單行本,為《小說月報叢刊》之一,譯文典雅可誦,注釋較詳,可惜後來擱置未續。

譯者在中學學習時,通過錢譯《神曲一臠》,初次得知但丁的名字和他的《神曲》。進大學後,閱讀了英譯本,對這部作品發生了興趣,後來學了義大利語,逐漸領會到原作的韻味,興趣隨之日益濃厚。多年以來,就有翻譯這部世界名著的志願,由於種種主觀和客觀原因,一直未能實現,遲至一九八三年秋,其他工作告一段落,在朋友們的熱情鼓勵和支持下,才著手試譯《地獄篇》。剛動筆時,感到困難重重,力不從心,產生了失敗主義情緒,後來,在翻譯實踐過程中逐漸克服了這種思想障礙。

翻譯《神曲》的先決問題是:譯成詩還是譯成散文?譯者對此曾考慮很久,也問過朋友們,大家意見很不一致,最後,自己決定譯成散文,因為,就主觀條件來說,譯者不是詩人,而《神曲》卻是極高的詩,如果不自量譯成詩體,恐怕「畫虎不成」,使讀者得到錯誤的印象,以為但丁的詩也不過爾爾。義大利有句俗話:「traduttore-traditore(翻譯者—背叛者)」,譯者不願這句俗話在自己身上得以證實。就客觀條件來說,《神曲》全詩都是用「三韻句」寫成的。漢語和義大利語屬於不同的語系,詩律也根本不同,中國舊體詩沒有與「三韻句」相當的格律。錢稻孫先生用騷體譯《地獄篇》前三曲,但押韻格式不依照《離騷》,而力圖「傚其韻之法」,開端譯得很好:「方吾生之半路,恍餘處乎幽林,失正軌而迷誤。道其況兮不可禁,林荒蠻以慘烈,言念及之復怖心!戚其苦兮死何擇,惟獲益之足諮,願縷其所歷。」但是第二曲和第三曲的譯文,並沒有再嚴格依照這種格式押韻。不僅如此,《神曲》每行一般都是十一音節,錢譯則每行少者六個字,多者十三四個字,遠不如原詩韻律嚴整勻稱。錢先生通曉義大利文,對《神曲》和中國舊詩都很有研究,他的翻譯實踐說明,把《神曲》譯成舊體詩是不易成功的。譯者無此文學素養,譯成舊體詩非自己能力所及,當然不敢一試。

那麼,可否把《神曲》譯成新體詩呢?譯者面對的事實是:《神曲》是格律嚴整的詩,而中國新詩的格律沒有定型,譯時苦於無所遵循。如果按照「三韻句」的格式押韻,原詩的韻律(抑揚格、音步等問題)應如何處理?如果不按照「三韻句」的格式押韻,那麼,應當依照什麼格式呢?譯者對此感到困惑。因此,決定就自己力所能及,暫把《神曲》譯成散文,等將來新體詩的格律問題解決後,我國出現既有詩才而又通曉義大利文的翻譯家時,再把這一世界文學名著譯成詩體。

在考慮用詩體還是用散文體時,譯者曾借鑑於一些英文和德文譯本。英語和德語雖然與義大利語同屬印歐語系,但義大利語元音較多,適於用「三韻句」寫詩,英語和德語就不大適合這種格律。用「三韻句」寫成的英文詩最成功的作品,是雪萊的《西風頌》(1819),全詩五節,共七十行,算是較長的抒情詩,但和《神曲》的篇幅相比,差得很遠。英、德翻譯家也有用這種格律譯《神曲》者,他們步武前賢,刻意求工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然而,對照原文細讀,就會發現,他們為使譯文合乎格律,往往削足適履或者添枝加葉,前一種作法有損於原詩的內容,後一種作法違背原詩凝練的風格。譯成抑揚格無韻詩(blank verse)的譯本,如美國詩人朗費羅(Longfellow)的譯本(1865),由於不受韻腳束縛,這種缺點出現很少。而完全擺脫格律束縛的散文譯本,如美國但丁學家諾爾頓(Norton)的譯本(1891)和辛格爾頓(Singleton)的譯本(1970),則尤為忠實可靠。這些事實堅定了譯者採用散文體的信念。

不言而喻,把詩譯成散文等於用白水代替存放多年的美酒,味道相差甚遠。譯者的目的僅在於使讀者通過譯文了解《神曲》的故事情節和思想內涵,如欲欣賞詩的神韻及其韻律之美,就須要學習義大利語,閱讀原作,因為,正如但丁所說的話:「人都知道,凡是按照音樂規律來調配成和諧體的作品都不能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而不致完全破壞它的優美與和諧。這就是為什麼荷馬不能像希臘人流傳下來的其他著作那樣從希臘文譯成拉丁文的原故。這就是為什麼《詩篇》中的詩句沒有音樂性的和諧之美的原故;因為這些詩句是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又從希臘文譯成拉丁文,在第一次翻譯中,那種優美就消失了。」(《筵席》第一篇第七章)

——選自《神曲》譯本序,田德望先生於1987年2月撰寫

為在有生之年如願譯完《神曲·天國篇》全書,我接受了朋友們的勸告,先譯正文再作注釋。待譯完正文開始作注時,果因年邁體弱,視力衰退,工作難以為繼。此時,一位義大利友人推薦吳淑英女士做我的助手。吳女士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了三十多年,是一位資深的義大利語言學者,曾留學於羅馬大學,選修過義大利文學課程。她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和高尚的敬業精神,在《天國篇》的審讀、校訂和注釋中與我密切合作,並獨立完成本篇第七至二十九章的注釋以及本篇全部插圖的說明文字。對她的奉獻精神和友好情誼,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神曲》(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國篇》)的翻譯和出書過程長達十餘年,現在才終於全部完成。在此,譯者對企盼早日見到《神曲》全貌的讀者表示歉疚;對給予這項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幫助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社科院外文所、北京大學外語系以及各界同行和朋友深表謝忱並致崇高敬意。

——《神曲》譯後記,田德望先生於2000年8月撰寫

《神曲》片段:

在人生的中途,我發現我已經迷失了正路,走進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啊!要說明這座森林多麼荒野、艱險、難行,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啊!只要一想起它,我就又覺得害怕。它的苦和死相差無幾。但是為了述說我在那裡遇到的福星,我要講一下我在那裡看見的其他的事物。

我說不清我是怎樣走進了這座森林的,因為我在離棄真理之路的時刻,充滿了強烈的睡意。但是,走到使我膽戰心驚的山谷的盡頭,一座小山腳下之後,我向上一望,瞥見山肩已經披上了指導世人走各條正路的行星的光輝。這時,在那樣悲慘可憐地度過的夜裡,我的心湖中一直存在的恐怖情緒,才稍微平靜下來。猶如從海裡逃到岸上的人,喘息未定,回過頭來凝望驚濤駭浪一樣,我的仍然在奔逃的心靈,回過頭來重新注視那道從來不讓人生還的關口。

我使疲憊的身體稍微休息了一下,然後又順著荒涼的山坡走去,所以腳底下最穩的,總是後面那隻較低的腳。瞧!剛走到山勢陡峭的地方,只見一隻身子輕巧而且非常靈便的豹在那裡,身上的毛皮布滿五色斑斕的花紋。它不從我面前走開,卻極力擋住我的去路,迫使我一再轉身想退回來。

這時天剛破曉,太陽正同那群星一起升起,這群星在神愛最初推動那些美麗的事物運行時,就曾同它在一起;所以這個一天開始的時辰和這個溫和的季節,使我覺得很有希望戰勝這隻毛皮斑斕悅目的野獸;但這並不足以使我對於一隻獅子的兇猛形象出現在面前心裡不覺得害怕。只見它高昂著頭,餓得發瘋的樣子,似乎要向我撲來,好像空氣都為之顫抖。還有一隻母狼,瘦得仿佛滿載著一切貪慾,它已經迫使很多的人過著悲慘的生活,它的兇相引起的恐怖使得我心情異常沉重,以致喪失了登上山頂的希望。正如專想贏錢的人,一遇到輸錢的時刻到來,他一切心思就都沉浸在悲哀沮喪的情緒中,這隻永不安靜的野獸也使我這樣,它衝著我走來,一步步緊逼著我退向太陽沉寂的地方。

我正往低處退下去時,一個人影兒出現在眼前,他似乎由於長久沉默而聲音沙啞。一見他在這荒野裡,我就向他喊道:「可憐我吧,不論你是什麼,是鬼魂還是真人!」他回答我說:「我不是人,從前是人,我的父母是倫巴第人,論籍貫,他們倆都是曼圖阿人。我出生Sub Julio,雖然遲了些,在聖明的奧古斯都統治下,住在羅馬,那是信奉虛妄假冒的神祇的時代。我是詩人,歌唱安奇塞斯的正直的兒子在睥睨一切的伊利烏姆城被焚毀後,從特洛亞遷來的事跡。可是你為什麼回到這樣的痛苦境地?為什麼不攀登這座令人喜悅的山?它是一切歡樂的基礎和階梯。」「那麼,你就是那位維吉爾,就是那湧出滔滔不絕的語言洪流的源泉嗎?」我面帶羞澀的神情回答說,「啊,其他詩人的光榮和明燈啊,但願我長久學習和懷著深愛研尋你的詩卷能使我博得你的同情和援助。你是我的老師,我的權威作家,只是從你那裡我才學來了使我成名的優美風格。你看那隻逼得我轉身後退的野獸,幫助我逃脫它吧,著名的聖哲,因為它嚇得我膽戰心驚。」

他見我流下淚來,回答說:「你要逃離這個荒涼的地方,就須要走另一條路,因為這隻迫使你大聲呼救的野獸不讓人從它這條路通過,而是極力擋住他,把他弄死;它本性窮兇極惡,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的貪慾,得食後,比以前更餓。同它結合的人很多,而且以後更多,直到獵犬來到,使它痛苦地死掉為止。他既不以土地也不以金錢,而以智慧、愛和美德為食,將降生在菲爾特雷和蒙特菲爾特羅之間。他是衰微的義大利的救星,處女卡密拉、歐呂阿魯斯、圖爾努斯和尼蘇斯都是為這個國土負傷而死的。他將把這隻母狼趕出各個城市,最後把它重新放進地獄,當初是忌妒從那裡放出它來的。所以,為你著想,我認為你最好跟著我,由我做你的嚮導,從這裡把你帶出去遊歷一個永恆的地方,你在那裡將聽到絕望的呼號,看到自古以來的受苦的靈魂每個都乞求第二次死;你還將看到那些安心處於火中的靈魂,因為他們希望有一天會來到有福的人們中間。如果你想隨後就上升到這些人中間,一位比我更配去那裡的靈魂會來接引你,我離開時,就把你交給她;因為統治天上的皇帝由於我未奉行他的法度,不讓我進他的都城。他的威權遍及宇宙,直接主宰天上,那是他的都城和崇高的寶座所在,啊!被他挑選到那裡的人有福啊!」於是,我對他說:「詩人哪,我以你所不知的上帝的名義懇求你,為使我逃脫這場災難和更大的災難,請你把我領到你所說的地方去,讓我看到聖彼得之門和你說得那樣悲慘的人們。」

於是,他動身前行,我在後面跟著他。

——選自《神曲·地獄篇》第一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最好的《神曲》版本,是被這位老先生翻譯的
    「中國一位教授在古稀之年開始翻譯但丁的《神曲》,幾易其稿,歷時18載,在臨終病榻上最終完成。」這位教授是誰呢?他就是著名翻譯家田德望教授。主要作品有《神曲》《新生》《筵席》《論俗語》和《帝制論》等。田德望田德望簡介:田德望(1909—2000),河北定縣人。義大利語和德語文學研究家、翻譯家。早年留學義大利和德國。1940年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先後任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85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 《神曲》——但丁
    在讀《神曲》之前只知道這是一部曠世之作,讀完之後才發現神曲不僅成就的但丁,還救贖了但丁。但丁在被放逐之時,曾在幾個義大利的國家居住過,有的記載他曾經去過巴黎,他以著作排遣自己的鄉愁,把自己一生的恩人和仇人都寫進自己畢生的心血《神曲》,肆無忌憚的讓他們進入自己創造的地獄當中,然後在救贖,連同自己也救贖了。《神曲》之所以沒有成為但丁的遺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但丁的風格直截了當和汪洋恣肆。
  • 西川漫談《神曲》:但丁的《神曲》究竟有多偉大?
    但丁的寫作順序是從地獄篇到煉獄篇,再到天堂篇,它是一直往上走的,所以《神曲》是喜劇。語種:英語,出版社:WRIGHT'S,出版時間:1854年第1版中文譯本把它翻譯成《神曲》。但如果你只說《神曲》,你就不能理解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它是跟著《神曲》來的:但丁那個是「神的喜劇」,巴爾扎克所寫的是「人間喜劇」。看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了吧!
  • 最燒腦電影《但丁密碼》原著中有哪些但丁《神曲》的梗
    在公寓中,他們發現美國政府正在追殺蘭登,而在蘭登外套中還有一個標明生物性危害的圓筒,作為全書的第一個線索,圓筒中裝有高科技雷射指示筆,指示筆投影出桑德羅·波提切利根據但丁的《神曲》所創作的《地獄圖》。
  • 丹·布朗談新作:但丁《神曲》是全書關鍵(圖)
    《神曲》。但丁的作品及生活給了你哪些方面的啟發?  丹·布朗:但丁的《神曲》和《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是藝術史上少有的能夠在歷史中閃耀光輝的藝術成就之一,也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化試金石。正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一樣,創作於幾個世紀之前的《神曲》至今都在和我們說話,至今仍被視為藝術史上最精美絕倫的作品。對於我來說,但丁身上最吸引我的一個特質是他對文化、宗教、歷史、藝術的驚人影響力。
  • 但丁神曲:為何將蘇格拉底流放至地獄,卻讓拜金的情人上了天堂?
    手持神曲的但丁說到文藝復興,咱們首先會想到一些世界級的大師,比如但丁、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等。今天小編誰也不說就說說但丁,提起但丁咱們首先會想到的是什麼?沒錯就是《神曲》,這部史詩級的詩歌,可以說是人類文學史的瑰寶。
  • 讀書筆記(一):但丁《神曲》
    讀書筆記(一):但丁《神曲》如果愛,請乾淨地愛,把愛情獻給愛情。——但丁《神曲》但丁,13世紀末義大利佛羅倫斯著名詩人,現代義大利民族語言的奠基者,文藝復興的開拓人物之一,是西方乃至世界最傑出的詩人之一。
  • 《神曲》:但丁從地獄到天堂的遊記
    八月初看的《神曲》,就是當成遊記看的。《神曲》裡寫了但丁從地獄到煉獄再到天堂的見聞,想像力挺豐富。個人認為其中對地獄的描述寫得最好,但丁筆下的地獄就是這樣上粗下細的漏鬥形。宗教多有排他性,但丁在地獄裡見到很多不信基督教的人。地獄第一圈裡是生活在公元前的古人,這些人沒犯什麼大罪,甚至生前還取得過突出成就,比如荷馬、柏拉圖、歐幾裡得等等。
  • 文藝復興之旅第二講——但丁的流亡之路與他的《神曲》
    《神曲·地獄》第十五歌 第七圈 第三環就是講的但丁與這位偉大的老師相會。但丁的這位老師具有古羅馬西塞羅的風採,善於雄辯;似乎愛雄辯的人都特別熱衷政治,魯涅託·拉蒂尼就是如此,但丁在這點上深受其影響。     1302年是但丁新生活的開始,他踏上了流亡之路,開始在城市之間漂泊。那時候的流亡被認為是對一個人最嚴厲的譴責,但丁也認為這是死亡的另一種形式。但換一個角度,這對但丁來說也是一件幸事,他從此摒棄了任何黨派的任何觀點,不再是白黨或黑黨,不再捲入兩敗俱傷的政治鬥爭中,開始真正擁有自己的獨立的觀點,他的生命在流浪中重新綻放。對人類歷史來說,這更是一件幸事。
  • 達利遇見但丁:從地獄到天堂《神曲》中的「天堂遊記」
    但丁和他的《神曲》但丁,一位義大利詩人,鬱郁不得志的「前公務員」一枚,後來遭到流放於是激發了潛能,創作出長詩《神曲》。《神曲》採用中世紀文學特有的幻遊形式,也就是說但丁以自己為主人公,假想他作為一名現實生活中的活人在冥界經歷的一次「精神遊歷」。
  • 小園丁講堂丨《淺談但丁神曲》
    》但丁   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音樂的歷史,了解不同時期的音樂家。2020年12月16日14:00在4號教學樓B-303,由16學前五(3)班李偉珍同學主講《淺談但丁神曲》的小園丁講座。對於上世紀音樂家的著作我們沒有過深入了解,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吧~   但丁·阿利基耶裡(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原名《喜劇》)而聞名,後來一位名叫薄伽丘的作家將其命名為『『神聖的喜劇」。
  • 但丁《神曲》七宗罪,你犯了幾宗?死後又將被打入多少層地獄?
    《神曲》是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阿利蓋利於1307年---1321年創作的長詩。該詩英文名和義大利名叫做《喜劇》,因為它的英文名字叫Divine Comedy。薄伽丘為了表示對但丁的尊重,在《但丁傳》中,給《喜劇》這部作品以「神聖的」稱謂。而後來的中譯本名字都被翻譯成了《神曲》。
  • 但丁的地獄密碼
    2016年10月28日訊,「在但丁一生中有兩件事情可以說是重要的契機,一是他所愛著的貝雅特麗齊去世了,二是他被流放,前者構成了他二十五歲以前精神生活的內容,使他創作出著名作品《新生》,後者使他開始了學術研究,並且創作了偉大詩篇《神曲》。」作者:陳翔
  • 關於但丁的真實密碼:究竟是大文豪還是肌肉男?
    ,在這個過程中蘭登教授用冷知識一步步解開謎底。《但丁密碼》預告片一開場就有頭扭轉180度的形象  比如說,在《地獄》第20章裡面,但丁在描述對「預言未來的巫婆神漢」的懲罰時寫道:他們的頭向後扭轉180度,永遠只能向後走——誰讓你們生前老看不該看的方向。這個描寫轉化成圖像非常驚人,近800年後的電子遊戲和電影《寂靜嶺》的想像力也不過如此。
  • 【現正熱映】《但丁密碼》細節燒腦 「地獄圖」驚世現身
    《但丁密碼》中關於但丁的一切"神曲"成"寂靜嶺"靈感源泉 曠世單戀成破案線索 時光網特稿  由朗·霍華德執導,湯姆·漢克斯、菲麗希緹·瓊斯、本·福斯特主演的《但丁密碼》於今日在內地上映。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說,講述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在失憶與追殺的雙重威脅下,與英國女醫生一同穿越歐洲,與時間賽跑,竭力阻止一場禍及全球的陰謀。
  • 「但丁密碼」背後的疫情密碼(一):為什麼是但丁?
    作家丹▪布朗 以作品裡的主人公羅伯特蘭登教授為虛擬核心的符號學作品,丹▪布朗共寫了五部:《天使與魔鬼》、《達文西密碼》、《失落的密符》、《但丁密碼》、《本源》。其中拍成電影的有三部。因《失落的密符》很難通過銀幕來表現,而《本源》是其2017年的新作,還未聽說有電影開拍計劃。
  • 探尋地獄之旅,解析但丁密碼
    文藝復興的開拓者但丁,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他的成名作《神曲》充滿了隱晦的暗示意味,不僅僅是神學上的造詣,更是關於人類與時空、世界與宇宙的終極預言。《達文西密碼》的原作者丹·布朗新作《地獄》就融合了《神曲》內容,陰暗血腥殘酷的場景逐一展現,掀起了全球性閱讀狂潮,首發400萬冊的瘋狂記錄難有人及。
  • 《但丁密碼》中的藝術線索|地獄和天堂都長什麼樣?
    但是誰能不喜歡按線索尋寶的冒險遊戲呢?所以,丹·布朗的蘭登教授系列故事,打著高智商探險的旗號,能風靡全球十幾年也毫不退潮。當我們隨蘭登教授再一次踏上冒險之途,解開丹·布朗層層設置的花招的時候,本喵對片中那些藝術線索做了些整理,分幾期呈上,希望能給大家的燒腦之旅,增加點「知其所以然」的小樂趣。放心,絕不劇透 :)今天要聊的,是但丁、地獄與那些畫兒們。但丁與《神曲》既然叫《但丁密碼》,貫穿始終的,自然是但丁同學。
  • 但丁密碼:酷愛解謎的蘭登教授竟然有過一個女朋友
    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回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在驚險刺激又燒腦的蘭登系列新作《但丁密碼》中,精通宗教與藝術史冷知識的蘭登教授再放大招。在即將上映的《但丁密碼》中,難度升級,蘭登教授是否能夠破譯但丁《地獄圖》中的謎題,解除末日病毒危機,拯救全人類呢?
  • 《但丁密碼》世界格局下的「密室逃脫」
    《但丁密碼》較之前兩部,命題更為宏大,它不再拘泥於某個人或某個集體的命運,而是關係到全人類的生死存亡。並且在懸疑問題的設置上,比前作更為密集。這是因為一向冷靜沉著的蘭登教授在影片開頭就失憶了,故事開始時身為主角的蘭登教授也像觀眾一樣一臉黑人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