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標2】臺北「中華商場」:曾是大陸民眾庇護所,也曾是臺灣...

2021-01-13 上觀

 

「我想到商場去找那些開特產行的叔叔阿姨,但商場也拆了。事情總是這樣,當東西還在你旁邊的時候,你不會覺得他意義重大。一旦他們離開,你就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少了什麼,變得輕輕空空。」——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2015年出版、2018年入選英國曼布克國際獎長名單的《單車失竊記》,由臺灣東華大學教授吳明益所寫。當年,他為了尋找一輛遺失的幸福牌腳踏車,寫下了上世紀70、80年代的浮光掠影。

 

作者筆下的父親騎上幸福牌腳踏車,載著小孩,為看病穿梭過中華商場的仁棟、孝棟、忠棟,定格了中華商場興盛一時的繁華時光。

 

「都市之瘤」,迅速變身中華商場

 

1949年,大批大陸民眾來到了臺灣。因為一時無法在臺北市內找到棲身之處,「上頭」就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利用空間搭建了三列簡易竹造棚屋,低價出租給居民暫住。

 

隨著湧入的民眾越來越多,毫無限制的擴建導致出現大型違章建築群,不但生活環境惡劣,還衍生出衛生與治安問題,當時被批評為「都市之瘤」。

 

為了整頓市容,1960年臺北市政府決定將此地改為新式商場。1961年4月22日,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串聯」的八棟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命名為「中華商場」,由臺灣「警總」司令黃杰命名並題字。

 

 

八棟三層商場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別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一路繁華,形成臺北中心商業區

 

「我在商場從忠棟到孝棟繞了一圈、又一圈、又一圈,然後讓身體重心偏向一邊,畫了一個完美的轉彎弧圈。」——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在百貨公司還沒有興起的年代,很長一段時間內,中華商場都是臺北最大的集合式商場。吃、穿、用,只要想得到的東西,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除了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前來參觀外,其多樣性的功能,也讓不同的人們在此形成不同的回憶。

 

中華商場可容納約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分到的是兩坪(1坪約3.3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在原本的設計中,只有一樓被規劃為商店,二、三樓都是住家,也沒有連接的天橋。但隨著商場日漸繁榮,二樓也幾乎全部改為商店。為了方便往來客人的通行,1973年在二樓又加建了天橋,三樓由於動線不便,很多住戶仍然維持純住家形態。

 

 

隨著時間發展,不同棟的商場也聚集了各自的產業:家用電器、音響、電子組件多位於忠、孝兩棟。玉器、琺瑯等古董古玩多在仁、愛兩棟,中間有集郵交換社和算命攤。信、義、和等三棟,則有許多中國大陸的各地小吃。和、平兩棟則有許多改衣服的店,及供人泡茶聊天的茶館。

 

上世紀60、70年代是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由於西邊即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休閒娛樂街區——眾多電影院匯集的西門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而在商場落成後數年間,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規模的百貨公司接連開幕(臺灣首個大型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即位於中華路上),加上城中市場、衡陽路與博愛路等傳統商圈,形成了當時臺北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宛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繁華落盡,老臺北空憶舊光陰

 

「我穿過城門與城牆,經過大千百貨,繞行了港町千秋街永樂町太平町,到昔日的臺北鐵橋,那是鐵橋呀可不是水泥橋,火車曾在上頭跨過河流。」——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當年,來這裡逛街是臺北人最流行的休閒活動——

 

買衣服:商場內有許多西服、制服和做旗幟徽章的店家。如果學生嫌制服老土不好看,便會來這邊訂做更挺的「大盤帽」,或是AB褲,一定會成為學校最潮的風雲人物。

 

買電子產品:許多臺北人的第一臺隨身聽、音響,都是在中華商場買的,遊戲主機、個人計算機也都隨著時代進步出現在這邊。蘋果早期的個人計算機Apple II便曾經在這裡上市,引起了一陣旋風。

 

 

吃小吃:來自大江南北的外省人將家鄉口味帶入中華商場,其中最有名的是以鍋貼、酸辣湯聞名的「點心世界」,還有「真北平」的烤鴨、「清真館」的羊肉料理、「徐州啥鍋」的粥,都是老饕們心中的美味。

 

當時臺灣文學作品中,也為中華商場留有一席之地: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白先勇著作《孽子》都有這裡的故事。

 

不過,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臺北市商業重心逐漸東移,加上原有消費形態的快速改變,年久失修、已顯陳舊的中華商場吸引力與日俱減,影響力也大不如前。沿商場西側而行的鐵路,雖然已在1989年地下化,但長久累積下來的髒亂,卻已經難以改善。

 

臺北最終決定拆除商場。

 

由於此時商場內租戶以年紀較大者居多,因為情感因素使然引發普遍抗議,拆除前夕甚至頻現激烈抗爭。直到1992年10月20日,臺北正式下令拆除商場,8棟商場建築全部被拆除殆盡。

 

 

有些店家選擇就此收攤,也有人落腳他處。許多電子零件店家接受臺北市的安排,遷移至西寧市場和光華商場,其他店家則在中華路附近和西門町繼續開店。鄰近的貴陽街、長沙街也有許多中華商場老店,江浙料理「開開看」和「中華餡餅粥」便是頗負盛名的例子。

 

至此,中華商場變成了回憶。

 

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大陸出手為臺灣立規矩,「中華臺北」改為「中國臺北」
    今年早些時候起,大陸媒體已經在統一使用『中國臺北隊』的稱謂了。」一位熟諳兩岸事務的大陸媒體人告訴記者。最新關於「中華臺北」的說法,停留在去年12月有關「2016年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總決賽」小組抽籤儀式的報導中,當時文中介紹臺灣方面的選手時稱她是「現世界排名第一的中華臺北選手」。但4個月後,再報導這一賽事時,文中已註明其為「中國臺北隊」運動員。
  • 新劇神還原「中華商場」 民眾假裝臨演爬牆進入
    來源:新浪娛樂《天橋上的魔術師》重現中華商場新浪娛樂訊 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8日在臺北舉辦記者會,開放投入八千萬臺幣、佔地兩公頃打造的「中華商場」場景給媒體參觀,唱片行、老鞋店、小吃餐館、鐵道、公廁全都神還原八零年代的「中華商場
  • 臺灣的書店正在一家家消失減少!到底什麼因素?
    韶光已逝臺北重慶南路金石堂城中店即將關張的消息傳來,網友一片惋惜,文藝青年一聲長嘆。金石堂城中店是臺北西區的一大地標,屹立30多年。「當局若有心,應該租下來,再委託文創相關業者經營,延續書街、書店生命。」 臺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表示,重慶南路不缺餐廳、不缺商旅。但一個城市若沒有書店,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社會就不會進步。
  • 臺灣書店,正在慢慢消失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是臺北重慶南路和衡陽路書街的黃金年代,同時有100多家書店,從成立最早的商務印書館,到中華書局、正中書局、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三民書局、文星書店等,加上200多個書報攤,附近還有中山堂、中華商場,可以說是人文薈萃。
  • 臺媒:中共十九大後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提升
    原標題:中共十九大後臺灣民眾對大陸觀感顯著好轉臺灣《聯合報》20日發布兩岸關係年度調查顯示,臺灣民眾對於大陸民眾的觀感首次逆轉成為好評居多,49%受訪民眾對大陸民眾印象佳,對大陸政府的好感也是歷年最高,40%受訪者願意赴大陸就業
  •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美媒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5月31日是臺北文化地標、敦南誠品書店閉幕的日子,這讓島內民眾不勝唏噓。  臺北東區地標誠品敦南店自1989年起在仁愛圓環地下一樓的書店開始,1999年打開了臺北24小時閱讀的首頁。它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等,以24小時營業、讀者可席地而坐自在看書為一大特色。
  • 拿掉「臺灣」改為「中華臺北」這家國際醫事學會讓臺灣大喊「太...
    「臺灣」拿掉,改為「中華臺北」,引發臺灣外事機構及綠媒激烈反應。 島內放射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杜俊元稱,臺灣地區加入ISRRT已超過50年,原本都是以臺灣(Taiwan)名義參加,但去年2月左右收到ISRRT的來信,表示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施壓」,要求把臺灣的名稱改為「中國臺灣」(Taiwan, China)或 「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
  • 臺灣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原標題:臺北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美媒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敦南誠品,再見!」5月31日是臺北文化地標、敦南誠品書店閉幕的日子,這讓島內民眾不勝唏噓。臺北東區地標誠品敦南店自1989年起在仁愛圓環地下一樓的書店開始,1999年打開了臺北24小時閱讀的首頁。它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等,以24小時營業、讀者可席地而坐自在看書為一大特色。如今這家陪伴了臺灣人31年的書店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5月31日一大早,店外就排起長龍。
  • 實拍臺灣省會臺北城建,竟連大陸三線城市都不如?
    很多去過臺灣的大陸朋友,回來以後都覺得臺灣其實沒啥可玩可看的,臺灣的風景和大陸的名山大川比起來實在是乏善可陳,就連臺灣的城市建設和現在的大陸城市相比也已經全面落後。這座形同竹筍節節高的建築是臺北的最高建築101大樓,高509米,是臺北的城市地標,一直是臺灣最為自豪的建築,曾佔據過世界第一高樓的位置達6年之久。不過臺北真正拿得出手的超高層建築也就這一座。曾有新聞報導,一群臺灣大學生到上海實習,臺灣記者問他們對上海的觀感,一位學生說,上海的摩天大樓實在是太多了,感覺上海到處都是101大樓。
  • 批世大運主辦方 獨派不滿「中華臺北」稱呼
    不過,世大運發言人楊景棠昨天表示,這是1981年洛桑協議下的奧委會模式,必須循奧委會模式進行,且發行的英文或法文版手冊,都得經過FISU(國際大學體育總會)審核通過。一群主張臺灣正名的人士準備在世大運開幕前一周,即12日,在臺北市發起封街空拍,拉起「臺灣不是中華臺北」(Taiwan is not Chinese Taipei)、「臺灣就是臺灣」(Let Taiwan Be Taiwan)的布條,也要為2020東京奧運正名暖身。
  • 【一頁臺北】跟著電影遊臺灣:臺北象徵:誠品書店
    >這幾年許多來自內地的親們來到臺灣旅遊,總是會問小編往哪裡可以找書、買書,這次隨著電影《一頁臺北》就想來向各位介紹臺灣赫赫有名的誠品書店。1999年,它開創了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創新營運模式,開啟民眾零時差的城市閱讀生活,也成為東區商圈最文藝的一個特點。館內除了販賣書籍,更以複合式的經營模式,打造商場、主題餐廳、居家用品、創意美食、誠品酒窖等,提供多元的高端文化消費環境。
  • 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臺北6月24日電 題: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鍾群  「惜別,珍重,再見!」24日,臺北文化地標之一、金石堂書店城中店迎來營業的最後一天,眾多臺灣讀者湧入店中,依依不捨與書店告別。
  • 蘇貞昌揚言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人」 島內民眾靈魂質問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國民黨全代會6日落幕,會中有國民黨黨代表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凍結黨產表達不滿,要國民黨把來自大陸的臺北故宮寶物要回來,稱只要抗爭,故宮門票收入就可歸給國民黨。蘇貞昌7日上午回應聲稱,臺灣的東西是屬於「2300萬人」。
  • 臺灣觀察:大陸手機品牌緣何廣受臺灣民眾歡迎
    新華社臺北4月2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OPPO、小米、華為等大陸手機品牌近年登陸臺灣,市場佔有率均擠進前十之列,獲得愈來愈多臺灣民眾青睞。新華社記者2日走訪臺北多個手機銷售門店,探究大陸手機品牌緣何廣受臺灣民眾歡迎。  臺北松江路上的「小米之家」是小米在臺開設的首家體驗店,2日這裡正舉辦一年一度的「米粉節」。
  • 臺北世大運即將開幕 臺媒慫恿民眾帶「青天白日旗」入場
    臺灣代表出席或者承辦國際大型運動會,常出現觀眾亂舉旗幟的糾紛,給兩岸關係添了不少堵。 距2017年臺北世大運開幕還有4天,臺媒竟公開鼓勵民眾帶"青天白日旗"進場。該報導也被不少綠媒轉載。 8月15日,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稱,想攜帶「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進場為選手加油的民眾要注意了,攜帶進場的旗幟尺寸不能超過長2米、寬1米的規定。 「中國時報」還不忘強調,攜帶旗幟僅僅是為了替選手加油,決不能涉及政治色彩。 也有民進黨北市議員簡舒培揚言,在自己「國家」拿旗幟,是理所當然的事。
  • 世大運票房慘澹,「中華臺北」改成「中國臺灣」可能好些
    竟然要以如此委屈的方式介紹自己」,臺獨團體也組成「臺灣正名行動小組」,號召數百人拉起「Taiwan is not Chinese Taipei」大型布條,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前封街空拍,高喊「臺灣不是中華臺北」,這種政治幹擾也讓選手不爽反嗆獨派不懂體育,有種就去奧委會抗議,在島內嚷嚷給誰聽?
  • 讀簡體書追陸劇玩抖音 大陸元素融入臺灣民眾生活
    在臺灣,很多人已習慣逛書店買簡體書,熬夜追大陸熱門電視劇,分享抖音短視頻……近年來,越來越多大陸文化產品成為臺灣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臺灣讀者陳昭安在天龍書局看大陸簡體書。簡體書店逆勢成長由於網際網路衝擊、店面租金上漲、連鎖店競爭等因素,臺北重慶南路的百年書街近年來慢慢走向衰落,而大陸出版的簡體書在這裡卻「買氣常旺」。
  • 追陸劇、玩抖音 大陸元素融入臺灣民眾日常生活
    在臺灣,很多人已習慣逛書店買簡體書,熬夜追大陸熱門電視劇,分享抖音短視頻……近年來,越來越多大陸文化產品成為臺灣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簡體書店逆勢成長  由於網際網路衝擊、店面租金上漲、連鎖店競爭等因素,臺北重慶南路的百年書街近年來慢慢走向衰落,而大陸出版的簡體書在這裡卻「買氣常旺」。
  • 臺灣網友:蔡英文承認也看大陸電視劇,就不怕「被統戰」?
    《延禧攻略》是統戰工具的荒謬言論《延禧攻略》、《如懿傳》等電視劇熱播,不僅大陸觀眾喜歡,臺灣網友們也愛看,一時間,大陸宮廷劇旋風在臺灣島內流行起來。臺灣媒體中時電子報登載的《如懿傳》海報然而島內某些人看到大陸劇熱播就渾身不自在,「獨派」政黨基進黨臺北黨部執行委員,去年參選臺北市議員的王映心,就曾發文聲稱,《延禧攻略》是所謂「統戰工具」。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雖說是臺灣出身的作家,看東山彰良的照片,皮膚白皙、個子高瘦,顯然是一副中國北方人模樣。這回以1975年臺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流》受到注目,各家媒體紛紛報導作者的身世,此間讀者方才知道:原來他爺爺是山東省出身的國民黨軍人,在臺灣長大的父親曾一度經歐洲到山東老家尋根,使得在日本成長的第三代想要寫出跨過臺灣海峽的家世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