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幹啥了?
當這個問題扔給宅在家裡的人時,可能很多人都會回答,陪老人看《娘道》。
《娘道》作為接檔《香蜜》的新劇,該劇既沒有流量明星的加入,也沒有高調的宣發。
然而就這樣一部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劇,卻接連幹翻了《涼生》和《橙紅年代》,收視率甚至都破了2!
要知道,今年國劇的表現異常慘澹,《娘道》的驚人表現,更是間接證明了,
永遠都不要忽視老人們對遙控器的掌控權!
但豆瓣上該劇的評分一落千丈,從3分降到2.9,結果今天一刷新,只剩2.8分了。
八成的人給了一星評價。
如此高的收視率和如此低的評分,怎麼看都有問題。
為什麼老人們一集不落追下來的熱劇在年輕人的眼中那麼貶值呢?
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小妹我特地研究了《娘道》,並且用2倍速(不好意思,節奏太慢,真心需要倍速來拯救)快速刷了一遍。
還實地採訪並傾聽了老人們對該劇的評價(畢竟網絡上真的看不到老年人的意見)。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年度爭議大戲——
《娘道》
《娘道》的導演郭靖宇前段時間出鏡率特別高,因為他在接受採訪時,毫不避諱地抨擊了現在電視劇買收視率這個現象。
還說這都是業界公開的秘密,隔壁撲街的《天盛長歌》就是沒有買收視率,才創下了芒果黃金檔十年收視新低。
本來大家都支持有導演敢站出來為好劇發聲了,結果《娘道》一播出,立馬遭到了不少反撲。
年輕人不待見這個劇其實有很多原因,而反反覆覆被提及的則是「該劇的三觀有問題」。
故事發生在民國期間,《娘道》兩個字已經很明顯了,這是一部關於母親的劇。
女主叫瑛娘,命苦,家窮,7歲的她便賣身葬父將自己賣進了一戶姓隆的家裡當丫鬟。
而她不知道的是,隆家每隔十幾年就要舉行一次祭祀,由於每次都要用活人,所以瑛娘從小被當做祭祀對象進行培養。
到了14歲那年,她被隆家五花大綁送人頭,可是好巧不巧,祭祀遇到了土匪,瑛娘失足跌入了河谷。
所有人都以為她死了,然而編劇並不打算第一集就大結局,於是給了瑛娘套上了金鐘罩鐵布衫,瑛娘不僅沒死,而且還流落到了岸邊,被好心人救起。
改名換姓後,還點掉了淚痣,從此沒人知道瑛娘曾經是隆家祭獻河姑的身份。
好巧不巧,瑛娘在幾年之後意外在河邊救起了隆家二少爺。
而這個少爺為了報答她的救命之恩,直接就娶了瑛娘,然後故事就回到了起點,瑛娘再一次回到了隆家。
隆家家大業大,所以勾心鬥角,正常!爭風吃醋,正常!瑛娘不被算計,不正常!
很快有人就開始懷疑,瑛娘就是當年河姑。
接下來各路妖豔賤貨輪番登場,可我們的瑛娘並沒有像宮鬥劇裡那樣黑化,此時此刻她只有一個夢想,給二少爺生個大胖小子。
在「生孩子」這個主題上,《娘道》遭到的質疑最多。
瑛娘拼死拼活並不是為了生孩子,而是為了生兒子。
可惜走了兩趟鬼門關,卻得了兩個女兒,一個叫盼娣,一個叫招娣。
這放在現代,天了嚕,赤裸裸的重男輕女啊,還在女兒的名字藏「弟弟」,那麼想生兒子,你家是有皇位要繼承嗎?
其實打開家庭論壇,孩子的性別永遠是撕逼榜單的top系列,甚至還是很多婆媳矛盾的導火索。
但瑛娘卻毫不避諱自己想生兒子的想法,逮誰就炫耀自己肚子的老三絕對是小子。
然而,好巧不巧,第三胎還是女兒。
咋辦呢,隆家也是大戶人家,總不能溺死吧,那就養著,取名念娣。
至於兒子,繼續,不生到不罷休!
最後瑛娘終於生到了兒子,可惜老公卻死了,即使這樣,一家人依然喜大普奔,尤其是瑛娘,她覺得這個帶把兒的小子終於可以慰藉亡夫之靈了。
WTF?
其實攻擊「重男輕女」只是眾多討伐聲一個聲音,女主的聖母人設也讓很多人大呼不能接受。
瑛娘,她的身上集合所有包子型人格的所有缺點,不會為自己爭取,不懂得為自己爭取。
所以她會跪在地上哭訴自己沒本事,生不出兒子,辜負了夫家的期望……
WTF?
宮鬥劇裡,女主剛開始一般都是包子性格,任人欺負,黑化後成功復仇,走上人生巔峰。
雖說俗套,但至少看到了女主的轉變以及黑化後的那句OS:老娘不是好惹的!
然而我們的瑛娘,她的心裡只有愛,哪怕那些惡毒女人對她百般加害,她都用一顆博大的胸懷包容了所有的仇恨。
觀眾再著急也沒用,你只能眼睜睜看著壞人被洗白,人家一家老小和好如初然後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是的,你一點脾氣都沒有。
而瑛娘則被豎起了「堅韌」的大牌,仿佛在說:女人們,只要學會了忍,總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WTF?
另外《娘道》雖然受眾群體是奶奶媽媽輩兒,可是裡面瑪麗蘇情節卻是連鮮肉偶像劇都不敢拍的。
瑛娘雖然成了寡婦,還帶了一堆孩子,可是這劇裡幾乎每個男人都愛她,反正就是愛,沒有理由的愛。
綜上,網友們佔領了豆瓣,像列舉罪狀一般,將《娘道》批判得一文不值。
然而,媽媽們、奶奶們又是怎麼評價這部劇呢?
其實她們遠沒有網友看得那麼深,她們也說不出體現的女性意識,更不會覺得裡面的情節有什麼不對。
而且故事發展很慢,哪怕中間斷了幾集,再看也不影響,非常適合飯後時分躺沙發上追劇。
很多人說這劇的背景發生在民國,那個時代女性本來就沒有地位,加一點戲劇的效果,並非惡意宣揚,是網友們太敏感。
導演也對豆瓣評分感到委屈,我們明明是將不好的一面拍出來,是為了表達譴責的態度呀。
那麼譴責和批判到底怎麼拍才合適,小妹特意找來了《使女的故事》裡的一張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