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製作視頻)
「今年86了,我可不是什麼大廚,從小沒上過學,做了一輩子飯,不懂色香味兒,家裡4個孩子,3個外孫女1個孫子都是吃我做的飯長大的,咱就是平常飯。」馮姥姥邊說邊挪動著小步伐在廚房和餐廳裡忙活著。
「今天蒸包子,我這面發得好,每次都是又白又大。做法還是老手法,用面起子發酵,也就是咱們平時說的『起頭兒』。一塊兒小『起頭兒』泡水揉開放麵粉加入溫水和面,我家一般一頓用2斤面,揉好後放在陽臺暖氣上曬太陽,大概4個小時面就起好,用手撥開麵皮裡面有蜂窩才行。然後放鹼水和面,最後在案板上揉,切成大小一致的麵團,擀皮開始包。」馮姥姥說,老輩子沒有發酵粉,大家都用這個方法,但做出來可是誰和誰的都不一樣,有的鹼大了,有的鹼小了,看著挺簡單,真正能做好的很少,全憑經驗。
「為了能驗證鹼面放得合不合適,我們那會兒可是有很多辦法,有的先拿筷子卷點兒面放在火上燒一下,如果麵團膨脹且不發黃就說明面發好了。還有的放在嘴裡嘗嘗,看看面酸不酸,如果酸就是鹼少,如果苦就是鹼放多了,如果略帶甜味兒,就是剛剛好。再有就是拿手揪,揪出來的麵團如果『掉渣』就證明面發好了。我家二丫頭都63歲了,每次蒸的包子都跟小石頭一樣,學了一輩子也沒學會。」馮姥姥說著開心地笑了。
滿滿兩大屜的肉包子出鍋,香味兒撲鼻而來……
陳愛軍 ,56歲,入行40年
美食:拔絲山藥、蔥爆羊肉
從事廚師行業40年的陳愛軍是土生土長的白洋澱人,從小在澱裡長大,喜歡美食也愛做美食。這次疫情宅家不能出門,陳愛軍每天都變著花樣給孩子們做飯,尤其是小孫子,愛吃什麼就給做什麼。
「今天做的拔絲山藥和蔥爆羊肉,小孫子愛吃甜食,羊肉在冬春季也適合進補,吃了有營養孩子長身體。」陳愛軍說,疫情不能出門,做美食成了調節家人心情的良方,葷素搭配不光好吃還得好看,這樣孩子才有食慾。「山藥有健脾養胃益肺止痰的功效,大蔥可以增進食慾發汗抑菌,羊肉補肝明目補血溫經。拔絲最重要的是炒糖色,油溫控制是關鍵,可以用油炒,也可用水炒,也可油和水一起炒。先大火融化糖,見鍋中起氣泡後改小火再融化,最後放入山藥。火候要把握好,不然就會拔不出絲或成焦糊狀。」
甜甜的味道讓人心情愉悅,滋補的羊肉能夠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狀態迎接新的開始。
徐鳳明,50歲,入行19年
美食:水煮肉片、清蒸桂魚、香菇油菜、白灼木耳
「這4道菜既有下飯的,也有清口的,還有少油的。我喜歡吃自己做的菜,下廚房是每天必幹的。把剛剛從市場買回來的桂魚處理好,蔥絲鋪底加入姜、料酒和海鮮醬油醃10分鐘,上鍋蒸18分鐘,出鍋後放少許香蔥和辣椒,再淋上一勺熱花椒油即可。木耳清肺化痰,香菇油菜爽口,清淡之餘還是要有個硬菜下飯才行,水煮肉片麻麻辣辣,配上米飯很香。」徐鳳鳴邊吃邊說,宅家期間最初不能出門,現在許多門店陸續復工,自己也會出去轉轉採購些新鮮食材。
現在朋友圈裡曬美食的很多,大家都成了專業廚子,把照片發到網上相互點讚評論,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田建,39歲,入行24年
美食:排骨玉米湯、雞裡蹦、蒜蓉粉絲奶油菜
在家很少做飯的廚師長田建,在這次疫情中著實為家人改善了一下生活。田健說:「平時工作忙,很少在家做飯,家人能吃一頓我做的飯都成了『奢望』。這次疫情大家不能出門,宅家工作、學習,我也有機會給家人好好服務一次了。」
宅家49天,田健每天都下廚房做不同美食,今天這3道菜也是葷素搭配,還煲了湯。雞裡蹦這道菜小朋友們愛吃,有雞肉、雞蛋和蝦仁,將雞蛋打入雞肉丁內攪均放調料醃製,熱鍋煎炒放入蝦仁,最後燒上醬汁即可。排骨玉米湯需要注意的是排骨要涼水下鍋,煮沸後澇出放入冷水中,再入砂鍋和玉米、大棗、花生一起煮,最後出鍋前放鹽,這樣不會影響湯的口感。
田建說:「女兒今年8歲了,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現在正是春暖花開,看著女兒每天都吃得那麼香,心裡很開心。」
「我是廣東人,拿手菜是粵菜系。一直在保定廣東兩地跑,喜歡自創美食融合菜,將南北特色結合,創出新味道。」陳水華說,今天做的煮魚飯就是自創的,和煲仔飯差不多,因為主料是新鮮的羅非魚加乾貝絲和韭菜,一般煲仔飯以肉類為主。「我把肉改為魚,味道上提了鮮,而且魚骨熬湯入飯裡蒸煮,也提升了營養。傳統煲仔飯配料是蔥花,我把蔥花改為韭菜,香味兒也提升了,鹹鮮色香味俱全,很好吃。」
既有菜又有肉,操作簡單,在家或出去玩做著吃都適合,更適合宅家的「懶蟲」們。
編輯:晚小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