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職業病病人:身體被侵蝕致無法動彈 難認定工傷

2021-01-18 life身邊事

12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發布《關於疑似布魯氏桿菌感染事件處置情況通報》,稱11月28日-29日,該所口蹄疫防控技術團隊先後報告4名學生布魯氏菌病血清學陽性。接到報告後,該所立即派人陪同學生前往醫院診治,同時成立調查小組,關閉相關實驗室並開展調查。截至7日中午12時,共檢測317人,其中抗體陽性96人(含上述4例)。

公開資料顯示,布魯氏桿菌病(下稱「布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一般由患病的牛、羊等牲畜傳染給人,人與人之間幾乎不傳播。100度以上的乾熱、80度以上的溼熱狀態下,只需幾分鐘就能消滅布氏桿菌。

38歲的原牧場從業者袁峰就是一名布病患者,兩年前,還能扛著50斤一袋的麵粉一口氣爬上六樓。但現在的他,每爬一級臺階,膝關節和表皮之間都會發出「呲呲」的細小聲響,像乾癟的自行車胎前進時與地面的摩擦聲。腰也不能長時間挺直,一米八五的大個,看上去沒那麼高。

北京地壇醫院的診斷書顯示,袁峰的症狀是布魯氏桿菌引起的關節破壞、半月板損傷。他的雙膝內有大量積液,屬於重度骨性關節炎。這些症狀和其他布魯氏桿菌引起的身體損害統稱布病。

和袁峰一樣,許多布病患者為牛羊牧場、養殖場等從業人員,患者群體不小。依據2015年-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數據,中國的布病發病人數每年均有3萬人以上;5年中,在全國26種乙類傳染病裡,布病發病人數一直排在前十位。

據原農業部、原國家衛計委印發的《國家布魯氏桿菌病防治計劃(2016—2020年)》,2015年,全國報告人間布病病例56989例,人間病例仍處於歷史高位;據對布病重點地區22個縣248個定點場群的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牛羊的個體陽性率分別達到3.1%和3.3%,群體陽性率分別達到29%和34%。

由於發病人群的特殊性,早在1963年,布病就被原衛生部列為職業病。但袁峰等患者面臨著重重困境:布病難以評定工傷等級,想讓企業負擔治療費用或獲得補償,困難重重。

侵蝕身體的各個部位

2019年1月,哈爾濱天寒地凍,最低氣溫達到零下24℃。

位於哈雙路235號的黑龍江省農墾總醫院(下稱「農墾醫院」),沒有受到氣溫的影響,一撥又一撥的布病患者前來就診。袁峰是這裡的常客,已經來過三次了。

這裡是全國首家布病專科醫院,醫院感染科門診的牆中央寫著兩行藍綠色的大標語:整體規模全國最大、治療人數全國最多、診療技術全國最好、治療效果全國最佳。

布病病房集中醫院三層,近20個病房,每個病房有三張床位,有的病房還加了一張床,幾乎住滿了人。1996年出生的王華是山東一家大型牧場的產房工作者,第4次到這裡住院治療。他發著低燒,臉色蠟黃,手指比平時粗了一圈。他幾乎每天都躺在床上,不願走動,不肯出門。另一個病房裡,快到退休年紀的楊榮正給自己的腳踝貼藥膏,她嘗試過各種藥膏以緩解腳踝疼痛,但都沒什麼效果。

發燒、出汗、無力、關節疼痛是這裡的常態。這是因為布氏桿菌會在人體細胞中大肆代謝、繁殖,並攻擊除牙齒、頭髮、指甲外的個人體部位,腰、腿、關節等經常受力的部位最易受到攻擊。患者們要在這裡進行至少21天的治療,才能用藥物將布氏桿菌暫時控制在幾乎檢測不到的範圍內,暫緩病情。

公開資料顯示,每名布病患者的症狀不盡相同。有人短期內沒什麼症狀,無需治療;有人會發燒、出汗,治療一次後再沒發作;有人卻反覆發作,連帶著一些身體部位長久疼痛。

「但來農墾醫院住院的,都是病情偏重的或者反覆發作好多次的。」王華說。

院裡一位60多歲的布病患者,自家養羊,年輕時就得了布病,不時來這裡治療。最近一次,他是被人抬進病房的,因為布病脊柱炎再次發作,他全身幾乎無法動彈,大小便都不能自理。

除了骨頭、關節,布氏桿菌還會攻擊人體的心臟、腦部、生殖系統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下稱「地壇醫院」)經常收治布病患者全國各地的布病患者,不少是布病引發的心內膜炎、腦膜炎等重症。「但如果沒有發現是布病引起的這些病,治療就會相當麻煩。」地壇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志海說。

陳志海收治過一名25歲的小夥子,他剛來醫院時一直發燒,被確診為心內膜炎。醫院給他做完心臟手術後,沒幾個月就復發了,病情嚴重,需要二次開胸,風險極大。「第二次手術前,另一家醫院在他的血液中檢測出了布魯氏桿菌。」陳志海說,他這才意識到小夥子有布病,所以先治療布病後才做手術,直到現在病情也沒有復發。

就連牧場的電工都會得布病

農墾總醫院的布病患者大多來自東北、內蒙古、華北等地的牛羊牧場、養殖場,或曾從事與牛、羊、豬相關的防疫、運輸、加工工作。因為職業的關係,他們有機會接觸患病牲畜以及它們的糞便、羊水、血液、被屠宰後的生肉,這些東西裡都可能藏著布氏桿菌。

袁峰的同事王波是在牧場裡染上布病的。患病前,他在北方某省份的牧場奶牛產房工作,為奶牛接生、按摩。最忙時,他一天連續工作8小時,接生幾十頭小牛,皮膚、口腔、鼻腔都可能接觸奶牛的羊水。如果某頭奶牛的體內有布氏桿菌,他很容易被傳染。

牧場知道這種風險,所以一年四季,像王波這樣與奶牛頻繁、密切接觸的員工都要穿著密不透風的藍色連體工作服工作,還要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

到了夏天,產房裡沒有空調,穿著連體服待上一會兒就汗如雨下,悶得難受。所以脫下工作服和手套,徒手為奶牛接生的情況相當常見。

2018年10月,王波像往常一樣值夜班,為奶牛接生時被濺了一身羊水。他累得在椅子上打盹,「也說不上哪兒累,就是手指關節痛,身體也使不上力。」同事提醒他去醫院檢查,最終被確診為布病。

「哪裡想到布病這麼嚴重呢?」直到現在,王波仍後悔當時脫下了防護服和手套,如果羊水濺到防護服上,或許他不會感染。「之前也沒人因為擅自脫了防護服、手套被罰的。」王波說。

與產房工類似,和牲畜直接打交道的獸醫也是布病高危人群。他們經常到奶牛棚裡給牛做檢查、做手術,忙起來顧不上防護。袁峰就在供職的牧場裡見過,一名獸醫手上被劃了一個大口子,照樣往奶牛棚裡跑。

農墾醫院的不少布病患者都曾在牧場產房、獸醫室工作。比如王華,他是山東某知名牧場的產房工。2019年1月,王華隔壁病房住進三名同一牧場的新病友,其中兩人工作沒幾年的獸醫。

與產房工、獸醫這類一線人員不同,2014年12月袁峰加入牧場時,做的是設備工程經理。他的辦公地點與牛棚隔著100多米,每天只去牛棚檢查幾次設備。

起初,包括袁峰在內的電工到牛棚幹活是沒有一次性手套和口罩的,袁峰也認為自己離布病很遙遠,沒把它當回事。「我們有過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做電工的,因為害怕得布病,試用期沒結束就辭職了。」袁峰說,當時他還笑話那個男孩「膽子太小」。

但2016年6月,自己手下的電工張星被確診為布病時,袁峰著實吃了一驚。從那時起,牧場也開始給下牛棚工作的電工等發放一次性手套、口罩。

因為布病,張星患上了嚴重的脊柱炎,工作時常常感到疲憊、背疼,幹一會兒就要休息。袁峰不了解布病的嚴重性,安慰道「這是暫時的,可以好起來」。張星卻不買帳,「如果你得了這個病,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袁峰沒想到,半年後,自己真的「中招」了。他於2017年2月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確診為布病,「就是抽血,做布氏桿菌凝集試驗,過幾天就有結果了。」事後回憶,他認為唯一一次感染可能是2016年6月,當時他的腿上有一個幾釐米長的傷口,他帶著傷口到牛舍檢查過設備。

和張星、王波等人一樣,被確診為布病後,袁峰很快拿到了牧場塞來的藥,說是治療布病的:鹽酸多西環素、利福平,還有三種保肝護肝藥。他的症狀比張星嚴重,雙膝、腰部都被布氏桿菌入侵了。2017年4月、2018年6月,他先後到哈爾濱的農墾醫院、北京地壇醫院治療了兩個療程。

是職業病,但不是工傷

2017年4月27日,被確診為布病快一年後,張星從醫院拿到了職業病診斷書。那是一張A4大小的紙,寫著張星的職業病危害接觸史為「於奶牛棚舍中接觸布氏桿菌」,並給出了「職業性布魯氏菌病(慢性期)」的診斷結論,上面蓋著紅色的職業病診斷專用章。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布病就被納入職業病範疇。依據原國家衛計委、人社部、原安監總局、全國總工會於2013年發布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布病屬於「職業性傳染病」類別,與愛滋(僅限醫療衛生人員和警察)、炭疽、森林腦炎、萊姆病並列。

「職業病是工傷的一種。確診為職業病後,醫療費用可以報銷,但不能獲得賠償。要認定工傷、評定了工傷等級之後才能獲得賠償。」一名省級勞動能力鑑定中心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工傷分10級,1級最高,10級最低。

拿到職業病診斷書後,張星立即向牧場所在地的人社管理部門申報工傷認定。兩個多月後,他的布病被認定為在工作中感染,屬於工傷。

接下來的一年,張星都在等待工傷等級鑑定書,他自認評上10級不成問題。因為他認識的一些病友病情沒他嚴重,還評上了工傷10級、9級、甚至8級。比如黑龍江的一名病友,因為關節有積液,就被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評為9級工傷;還有一名山東病友,被診斷為布氏桿菌關節炎,也是9級。

「地壇醫院給我開的診斷書是布魯氏桿菌脊柱炎、終板炎(椎體終板骨軟骨炎)。這幾年我病情反覆發作,去醫院動過手術,一躺就是十幾天,還住了幾次醫院。」張星說,他怎麼都沒想到,2018年4月,牧場所在地的勞動能力鑑定中心給出了工傷等級鑑定結果,「未達到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標準」。

為什麼東北、內蒙古等地的患者更容易評定工傷等級?張星一直不解。

在上述省級勞動能力鑑定中心工作人員看來,張星牧場所在地的工傷等級評定是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判定的。依據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4年頒布的《勞動能力鑑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16180-2014》,在涉及骨科的判定標準中,要評上最低的10級需符合「急性外傷導致椎間盤髓核突出,並伴神經刺激徵者」的要求,很嚴重。「所以布病的脊柱炎夠不上10級標準。」王主任說。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專家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如果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在當地評不上是正常的。在東北等布病高發地區,勞動能力鑑定中心為布病患者放低了要求,「是人性化的體現」。

只有評上工傷等級的布病患者,才有底氣與牧場解除勞動合同。因為合同解除後,他們會拿到牧場的賠償金、工傷保險的賠償金。此外,他們日後的布病治療費用還可以從工傷保險中報銷。

但一些布病患者認為賠償金不高,他們選擇與牧場私了。「牧場也願意。因為好多牧場不想讓人知道有人得布病,一走工傷程序,政府和外面人就都知道了」,袁峰說,私了時,牧場會給一筆一次性補償款,然後解除勞動合同。這意味著,無論此人今後的布病多嚴重、發作多少次,都與公司、工傷保險再無關係。

2019年1月,被確診為布病後沒多久,王波就被牧場人力資源部找到了,談私了事宜。人力問他多少錢合適,王波算了算,自己剛剛47歲,還有13年才退休,「按照每年我能掙5萬來說,你要一次性給我65萬。」雙方沒談妥。

難以走出的圍城

錢僅僅是眾多困境中的一個。那些每天與布病牛打交道的獸醫、產房工作者等,像四面楚歌的囚徒,沒法從讓他們患病的牧場中掙脫出來。

因為他們大多從與畜牧相關的專業畢業,只能找到與牧場相關的工作。但要想跳槽去其他牧場,必須要經過入職前的布病檢測,他們一定會敗下陣來。為了謀生,他們只能在原來的牧場裡繼續幹下去。

王華已經發病4次了,還在山東的牧場裡工作,繼續和那些可能患了布病的奶牛打交道。他感覺自己被困在了這個企業,唯一的夢想是在牧場多熬幾年,回家後能開個屬於自己的肉牛養殖場。

沒談成私了的王波也沒走,他在等著自己的工傷評定。他算了一下,如果能評上工傷等級,裡裡外外可以拿到十幾萬,雖然沒有65萬那麼多,「但應該可以支付我往後的醫療費和誤工費了。」

但能不能評上工傷還是個未知數。他很怕到頭來又是一場空。

與其他人相比,袁峰是幸運的。他是工科生,不是專門幹畜牧的,可以到牧場以外的行業找工作。

他是極少數敢與牧場決裂的人之一。2018年5月7日,他以牧場未向他發放2015年、2016年的績效獎金為由,將牧場告上法庭,勝訴後拿到了6萬多元。但律師費、路費等成本花了他兩萬多,他說,「我就是氣不過才要打官司。」

自從打了這場官司,牧場就不再為他全額報銷布病的治療費用了。2018年7月,他的布病關節炎又犯了,住院花了3000多元。當他拿著一堆藥費單、化驗單到牧場人力資源部時報銷,對方置之不理,「他們說你要是想報銷,就接著打官司吧。」

那之後每隔半個月,袁峰都要去醫院開治療關節的藥,一筆筆算下來,2018年僅藥費就花了6000多,還不包括掛號費、從天津開車來北京看病的路費、油費等。

但他最近也有好消息。5月9日,新京報記者聯繫袁峰牧場所在地工傷能力鑑定中心的第二天,該中心給袁峰打了電話,通知他下周五去做工傷等級鑑定。

那是從2018年12月拖到現在的鑑定。當時,該中心告訴他當地的布病專家少,很難湊齊來做鑑定,要等等。

但袁峰真的等不及了。工傷鑑定一旦有了結果,他要立即解除合同,離開牧場。

相關焦點

  • 工傷認定是哪個部門,工傷應如何認定?
    勞動者特別是外來務工者,在工作中沒有與企業籤訂書面勞動合同,一旦發生工傷類案件,對於勞動關係就有可能成為某些企業逃避工傷賠償義務的藉口。那麼工傷認定是哪個部門,工傷應如何認定? 網友諮詢: 工傷認定是哪個部門,工傷應如何認定?
  • 過勞死算工傷嗎?工傷認定的標準是什麼?如何為自己維權?
    二審法院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的規定,不認定為工傷並無不當。最終駁回了原告的再審申請。職工發生工傷後,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如果職工與單位之間沒有勞動合同,可以先依法向勞動仲裁機構申請確認勞動關係。
  • 小夥受傷一年,工傷認定屢遭碰壁,工傷認定時效究竟如何計算?
    我國工傷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職工要申請工傷認定,是有訴訟時效限制的,需要在一年內,申請工傷認定。在實務中由於病情發作或者事故傷害的滯後性,在事故發生很久之後才出現事故傷害後果。這時候往往會過了事故發生之日起一年的時間。
  • 教授上班途中摔骨折不算工傷?法院:應認定工傷,盤點那些容易被...
    如果下班回家的路線符合以上合理路線範圍內的,受傷了是應認定為工傷的。 4、崗位上突發疾病請假回家,再去醫院搶救後身亡的是工傷嗎?關於這個問題,司法實踐中爭議極大,不認定工傷的理由主要如下:工傷保險屬於社會保障範疇,在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需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和社會公平。從《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目的而言,首要的保障群體是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
  • 一組「黑色數據」的背後:透視我國職業病現狀
    從這組沉甸甸數字中,我們不難看出,職業病這個隱性殺手,仍在不斷地吞噬和侵蝕著勞動者的生命,各種急性慢性職業病居高不下,職業病危害已經成為一個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隨著現代礦山、煤炭的開採、石材的採集加工、鑄造、石棉加工等行業的發展,工人接觸粉塵的機會越來越多,塵肺病已經成為損害勞動者身體健康的主要職業病之一。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塵肺病變形成後,肺內殘留的粉塵還繼續與肺泡巨噬細胞起作用,這是塵肺病人雖然脫離粉塵作業但病變仍然繼續發展的主要原因。塵肺病屬於慢性進行性,沒有醫療終結的職業病。
  • 申請工傷認定,請走出常見的十個誤區
    【工傷認定的概念】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政部門依據法律的授權對職工因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是否屬於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給予定性的行政確認行為。>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4.患職業病的;5.在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 九江市:規範認定 為工傷人員撐起「保護傘」
    去年,九江市人社部門進一步規範工傷認定程序,健全工傷預防機制,多措並舉,從源頭上減少工傷事故,實現工傷程序合規有序,保障了企業用工安全、保護了職工的生命健康,為工傷人員撐起了一把堅牢的「保護傘」。  規範認定,確保公正。
  • 2020年工傷認定流程及賠償標準都在這,一次告訴你!
    1、用人單位一方的申請時限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 2020版最全工傷認定及賠償標準!
    關於工傷認定大家有著諸多疑惑「下班後因中暑昏迷」「吃工作餐被魚刺卡住」「應酬客戶喝多了身亡」這些算不算工傷?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首先來了解什麼是工傷工傷的定義工傷指在工作過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或患有職業病。
  • 2020版:工傷認定流程及賠償標準(1-10級、工亡)
    一需在什麼期限內提出申請(一)用人單位一方的申請時限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認定辦法》的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 上班路上滑倒摔傷算工傷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過勞死符合條件可被認定為工傷去年11月底,隨著藝人高以翔的去世, 「過勞死」一詞再引熱議,不少明星表示,拍戲到凌晨兩點,使得身體負荷過重,容易引起死亡。其實,與演藝圈相比,網際網路、金融、醫療、傳媒等行業更是「壓力山大」。
  • 內傷認定工傷,何時不再是難題
    許建設的工傷認定是一個特例,但理性告訴我們,
  • 蘇某1等四人訴北京海澱區人保局作出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案
    突發疾病死亡納入視同工傷範圍應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二是突發疾病死亡,或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2.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旨在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
  • 上班途中感染算工傷嗎?律師解答:很難認定還是做好防護措施
    答:《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因履行工作職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有關保障問題的通知》寫明: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和救治工作中,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因履行工作職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或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的,應認定為工傷,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非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是否可以享受這項政策?
  • 醫院不承認久拖成慢性,蘭州「布病患者」為何難確診?
    對於蘭州病人在外地被確診,11月9日,甘肅省級健康評估專家組曾回應:一些醫療機構專家在不了解事件背景的情況下,按照常規診療模式,容易給出布病診斷結論。蘭州市政府正督促蘭州生物藥廠加快整廠搬遷和出城入園工作進度,從源頭上消除隱患。(南方周末記者 馬肅平/圖)有病還是沒病?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因工受傷會給予賠償,但工傷認定的標準您知道嗎?
    現代社會法律更加體現對人的關懷,關於工傷賠償的相關規定便是對勞動者的保障,很多人不清楚在什麼情況下能認定工傷,下面猴哥來告訴你!對於工傷的認定,一般要有「三工」要素,即工作原因、工作時間和工作原因。具體的情形有: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2、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4、患職業病的;5、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
  • 工傷認定應當提供哪些材料?
    二、工傷認定應當提供哪些材料?問:我父親受到工傷,我應當準備哪些材料?徐娟律師解答:依據《工傷保險條例》,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一)工傷認定申請表;(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包括事實勞動關係)的證明材料;(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
  • 想要拿到工傷賠償,請你記住這8個時限!(很重要!)
    (關於工傷認定的流程我們之前也已經講過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尋找一下「工傷認定流程」!)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很多勞動者對於勞動方面的法律知識不夠了解,再加上用人單位可能故意不想給員工賠償,所以對申請工傷認定很懈怠,勞動者自身也不注意的話,很有可能無法獲得工傷賠償,因為他們沒有在規定期限內申請工傷認定。
  • 關於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鑑定、賠償標準的相關法律法規
    一、工傷認定標準:《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十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五條、六條。上下班途中易發生工傷二、勞動能力鑑定標準:以十級工傷為例:根據《勞動能力鑑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16180-2014)5.10.2十級條款系列 凡符合5.10.1或下列條款之一者均為工傷十級
  • 工傷案件中如何認定仲裁時效
    本案中A和於2001年起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於2008年4月8日經東營市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認定為十級傷殘,至此完成工傷認定,才享有要求工傷待遇的權利,因此,A和要求享受工傷待遇的訴訟時效起算點應是2008年4月8日。原審以A和1976年6月受傷時間作為時效起算點,混淆了身體受侵害和工傷待遇權利受侵害的差別。適用法律確有錯誤。A和多次主張權利可導致時效中斷,至2010年4月28日申請仲裁併未超過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