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從國家層面的文件到各地不同的實踐,關於垃圾分類我們實際上已經努力了多年。垃圾到底要怎麼分類?分類之後又有什麼樣的好處?對於每一位城市居民來說,把原本一袋就可以扔出去的垃圾,分成幾袋,這樣做是否有必要呢?
帶著這些疑問,從今天開始,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推出系列節目《三問垃圾分類》,第一問聚焦垃圾圍城怎麼辦?隨著大家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垃圾產生的總量正在不可避免地增加。在浙江杭州區,如果垃圾不分類,會有怎樣的後果呢?
浙江杭州:消失的山谷十年填平120米
在浙江省杭州市北郊半山鎮石塘村,天子嶺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車輛正在作業。這個距離杭州市中心約20公裡的填埋場,曾經是一個名叫青龍塢的山谷。現在,這裡已經完全看不出山谷的樣子。
浙江省杭州市環境集團固廢處理分公司工作人員鄭良峰:這裡是120多米。從2008年開始,大概已經填了10多年了,一般的話是日均4000噸、5000噸至6000噸,去年一天的處理量有七八千噸。
記者很難想像,在地面之下垃圾深達120米,相當於40層樓房的高度。而這已經是天子嶺的第二期填埋場地。就在不遠處,有一個地勢更高、可以俯瞰填埋作業面的景觀公園,那裡曾經是第一期填埋場,也是在山谷裡填埋起來的。
記者:現在這塊打算埋到哪個高度?
浙江省杭州市環境集團固廢處理分公司工作人員鄭良峰:目前就是灰色區域那個。我們的目標是不讓它填滿,因為填滿,就沒有第二塊地了。
鄭良峰告訴記者,天子嶺是杭州市目前唯一一個生活垃圾填埋場。近幾年來,每天運來的垃圾越來越多。從2011年的每天2000多噸,到2017年每天8000噸,不到7年的時間,增長接近4倍。多年來,沒有分類的垃圾都運到了這裡,難以處理只能一埋了之。同時,混合的垃圾埋到一起,還帶來了更急迫的威脅——垃圾汙水。
浙江省杭州市環境集團汙水廠汙水科科長王俊:填埋場每天產生的汙水量大概在3800噸左右,庫區填埋場主要也是從2016年、2017年開始填埋量增加比較快。滲透液,也是從2016年、2017年大幅度增加,增加翻番。
王俊介紹,混合垃圾填埋後,即使進行了安全處理,成分不同的堆體在雨水、地下水的作用下發生反應,也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逐漸地釋放出一種棕黑色的垃圾滲濾液,俗稱「垃圾湯」。這種高濃度的汙水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會造成地下水中氨氮、苯胺類和部分重金屬等汙染物嚴重超標,極大地汙染地下水源。
目前,天子嶺每天最多只能處理3000噸垃圾滲濾液,超過800噸汙水必須通過槽罐車外運處理。
北京:燒也燒不過來垃圾發電也需減量
沒有分類的垃圾特別難以處理,也就減少不了垃圾的總量。簡單填埋還會造成隱患。對於大中城市來說,目前還有一種更加節約土地、也更加先進的方式,就是焚燒垃圾發電,這是不是就能夠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也就不需要垃圾分類了呢?
每天天還沒亮,北京市朝陽區的清潔焚燒中心就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記者發現,雖然卸載一車垃圾平均不超過30秒,但在場外運送垃圾的車輛仍然排起了長隊。
早在2008年,朝陽區就開始在高安屯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這也是全國最早、最先進的垃圾發電廠之一。垃圾燃燒後垃圾變成了爐渣,質量能減少80%,體積能縮小到1/10左右。目前,已經建成使用的兩個焚燒廠,每天能燒掉超過3400噸垃圾。但是建設這種垃圾處理設施的速度,遠沒有趕上垃圾產生的速度。
北京市朝陽清潔焚燒中心工作人員王勇:滿負荷,只要能接收儘量接收,但是還有一部分是接收不了的。
北京高安屯衛生填埋場堆體負責人周明:朝陽區垃圾2004年、2005年平均每天2600、2700噸,2008年的時候已經漲到了每天3600、3700噸。
在焚燒廠記者看到,工作人員被分成5班,24小時不間斷工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點火的那天開始,這個垃圾發電廠就沒有休息過一天。可即便如此,朝陽區的垃圾仍然面臨燒不過來的情況。
北京市朝陽清潔焚燒中心總工程師陳輝:實際上朝陽區現在每天大概是5700噸垃圾,現在兩個廠加起來才能處理3400噸。至少還有2000多噸將近3000噸的一個缺口。
在新的焚燒廠建成之前,朝陽區每天有接近3000噸的垃圾只能運輸到更遠的地方去處理。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煤氣罐、電池等易燃易爆物體也會混雜在垃圾裡面,焚燒發電廠一直存在風險隱患。一旦發生事故停工,就會給全北京的垃圾處理系統帶來極大的壓力。
垃圾減量迫在眉睫垃圾分類刻不容緩
不管是焚燒發電,還是傳統的垃圾填埋,面對不斷上升的垃圾數量,很多城市的垃圾處理能力已經達到了警戒線。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只有有效的分類,才可能通過更好的處理實現垃圾減量。
今年6月份,杭州市江幹區的東方大廈垃圾中轉站,多了一個價值2萬多元的新設備,廚餘垃圾壓縮處理機。運行4個多月,獲得的回報已經超過了投入。
浙江省杭州市江幹區三堡社區負責人陸軍:平時我們清運一桶垃圾是24元,投入這個設備可能每天減少到30桶,一年下來省幾十萬元。
按照規劃,杭州市正在實行和推廣垃圾分類,將來整個城市的垃圾,大部分都可以通過分門別類的處理進行減量。
浙江省杭州市環境集團資源化事業部負責人王潤沛:廚餘的減量化率可以達到70%,餐飲垃圾減量化率可以達到80%的效果。也就是說,每天400噸廚餘垃圾最後真正填埋的只有100噸。
通過垃圾分類,再把不同類型的垃圾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從而實現減量,是目前大中城市的普遍做法。在北京,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也正在加快建立。
北京市城管委固廢處處長馮向鵬:不同的生活垃圾到了不同的處理去向,到了最適合的處理工藝和設施,如果這一部分不開展分類回收,對北京市的生活垃圾處理的緊平衡、缺彈性的處理設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在國家層面,時間表已經繪製。根據規劃,2018年,全國46個重點城市均要形成若干垃圾分類示範片區,探索建立收運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機制。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