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丁格的猹
在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那就是周星馳能在國語地區走紅,全靠石班瑜的配音,不然影響力只能局限在粵語地區,但事實真的如此麼?
首先要明確的是,周星馳在90年就已經憑藉《賭聖》在臺灣紅了(那時港片主要市場還是在臺灣),而《賭聖》的配音並不是石班瑜,那時的石班瑜只是個籍籍無名的配音員。他的聲音很尖,不純正,不是好的配音演員胚子,配的通常不是壞人,就是太監,缺少代表人物。
直到《賭俠》開始,石班瑜才開始成為周星馳的御用配音,而他誇張的語調和周星馳的表演風格竟然意外契合。
但除了周星馳的角色之外,你幾乎找不出石班瑜還配過哪些耳熟能詳的角色。像他自己說的類似《賭神》裡的仇笑痴,要是不提大多數觀眾都想不起來是他配的。
周星馳真正在內地走紅已經是90年代中後期,憑藉盜版錄像帶光碟的流行,再加上不少大學生、知識分子對於其電影所謂「後現代」的解讀,把他捧上了神壇。
而對於石班瑜的配音,內地觀眾更多屬於「先入為主」聽習慣了,而且中間也有幾部周星馳電影並不是石班瑜配的,比如《審死官》,但要是不刻意提起。估計很多人也都不會去區分到底是誰配的。
但如果說周星馳早期偏向漫畫式搞怪的表演,還算跟石班瑜尖厲誇張的聲音相得益彰的話。那周星馳在後期電影裡的表演要更加深沉內斂,悲劇宿命感也更強,石班瑜的聲音明顯不適合了。但是在國語觀眾已經先入為主的情況下,換配音無疑是要冒一定風險,所以還是由石班瑜繼續為周星馳配音。
但明顯可以感覺出,在《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長江七號》這些周星馳的後期電影中,石班瑜的聲音違和感越來越強。而且如果對比粵語版就可以發現,石班瑜的臺詞跟周星馳本人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周星馳本人的原聲更加低沉悶騷,石班瑜的過於外放和誇張了,常常不知道如何「收」。
同時,也有很多更傾向於粵語原聲的港片愛好者不明白,為什麼大家看英語乃至日語韓語泰語等聽不懂的小語種外語都可以聽原聲看字幕,碰到粵語這種自己國家的方言反而沒那麼包容,一定要看國語版,而且還要神話國語配音所謂的「加成」呢?畢竟配音再好也無法完全還原現場的情緒和狀態,更何況是對於周星馳這樣的頂尖演員來說。
所以很多人認為,沒有石班瑜,不影響周星馳成為喜劇之王,最多可能會流失小部分國語觀眾。但考慮到「先入為主」的因素,換一個御用配音員可能也不會比石班瑜差到哪裡去。畢竟大家看的主要是周星馳的表演而不是配音。
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給周星馳配音,石班瑜才能獲得這麼高的關注度,成為配音界「頂流」,畢竟沒有太多人會去關注其他港星的御用配音是誰。
換句話說,機遇很重要,不可否認石班瑜是個優秀的配音員,但受制於先天嗓音條件以及配音員不受重視的整體環境,沒有周星馳,石班瑜可能只是個默默無聞的配音員了。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