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大威德金剛詳解

2021-02-26 雪域聖哲

大威德金剛梵語稱「閻曼德迦」,藏語譯為「怖畏金剛」,漢譯為「大威德明王」,俗名「牛明王」。由於此本尊威德極大,能制伏毒龍,斷除諸障,特別是降伏閻羅死魔,佛經說「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扶善之力,謂之大德」,因此稱大威德金剛;又由於本尊的形象為牛首人身,所以又稱牛頭明王。

密續經中說:「一見威嚴大威德,兇煞變癱武器落。」在密宗中,大威德金剛有什麼殊勝奇特之處呢?一生4次去尼泊爾、印度學法,得到著名的大成就者巴若上師等口耳相傳的熱羅大師這樣說:一切兇猛的神中沒有一個威力勝過大威德的,此本尊法中有別的法中所沒有的文武合修法和頭面、法器的獨特修法。此本尊的護法就是掌握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生死命運,裁決善惡、是非的閻羅法王。此法能使重罪大惡之人強行解脫,傳承成就從未間斷,加持之流暖流常存。精修此法,上智之人在此身、中智之人臨終之時、下智之人中陰(即死後到再次投生之間)定能成佛,是不需要等到後世即可成佛的無比殊勝大法。大威德金剛的形象和修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兩臂、四臂、18臂、34臂等,有單體的,有雙身的。其中最能代表其修法的是34臂雙身形象,也是其最複雜、最恐怖的一種形象。其特徵是:

本尊身藍黑色,擁抱明妃,9面34臂16足,矗立於熊熊燃燒的光焰烈火之中。捲舌、獠牙、露齒、蹙額、赤發上衝、鬚眉似火。五骷髏為冠,50鮮人首為項飾、黑蛇絡腋、骨輪骨飾等為莊嚴,身帶六種骨飾象徵菩薩的施捨、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行圓滿。頭各三隻眼睛,為「空」的符號,意謂洞察三時。九頭分三層排列,居中牛頭,藍色,有一對水牛角,象徵閻王。右邊三頭,中青,右紅,左黃,各象徵憤怒、威權、善靜,即具備三種德能之意;左列三頭,中白,右灰,左黑,灰即死色。第二層為一個紅頭,為吃人羅剎,名參怖。最高一頭為黃色,象徵慈善和平,為文殊本像。頭髮上指,意謂向著佛地。

34條手臂,分左右兩排。右17手各屈拇指、中指、無名三指,伸食指與小指,掌平,向天王、藥叉等挑戰;左17手,手印同右手,惟掌向上,意謂給諸佛菩薩獻供。左右34條手各執法器:第一對手高揚,抓著象皮,表示「無明」即愚昧已除;第二對右執鉞刀,左執顱骨缽盛滿鮮血,象徵喝「四魔之血」,二臂擁抱明妃,明妃叫「羅浪雜娃」,一面二臂;第三對手右執白簡,裝三孔雀翎,左執天王參窪頭(即四面梵天首級);第四對右執搗米杵,左執藤牌;第五對右執月牙勾刀,左執鮮左腿;第六對右執標槍,左拿鉤環索,一端為勾,一端是金剛;第七對右執月斧,左執角弓;第八對右劍,左人腸;第九對右箭,左搖鈴,鈴以弘法;第10對右鐵鉤,左執鮮左臂;第11對右骷髏棒,左裹屍布,意謂無常或無主(在輪迴中無以自主):第12對右天杖,杖端以金剛為頂,頂下為骷髏及黑紅二人頭;左叉屍,三尖矛穿男體活人;第13對右劍輪,左三角爐,爐內生風;第14對右金剛杵,左帶發頭骨碗;第15對右金剛錘,左怒斥印人手;第16對右寶劍,左三色幡;第17對右變音搖鼓,意為弘法,左招風旗,揚以生風,停以止風。

16條腿,意為鎮壓閻王16面鐵城,也代表16種空性,如內空,外空,內外皆空,空也空,一切空,分別空等。右八腿屈,腳下依前向後為俯著的人、水牛、黃牛、驢、駝、狗、綿羊、狐,此八種人獸代表八成就;人獸之下踩著大梵天、帝釋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天神,象徵此法是與印度教之類的世間禪完全不同的超世法;左八腿伸,腳下依次為禿鷲、貓頭鷹、大烏鴉、鸚鵡、鷂鷹、雄鷹、肉翎雞、駝鳥八種飛禽,代表八自在清淨,之下踩著六面童子天、象頭魔、月亮神、太陽神等天神。

身佩50顆鮮人頭,以34代表梵文子音,以16代表梵文母音,子母數全,即一切佛經的根子都有了。遍體披人骨念珠,謂一切經都全了。佩死人的東西,一方面象徵無常,一方面象徵戰勝惡魔和死亡。

所擁之妃名「羅浪雜娃」,譯音「金剛起屍母」,藍身,頭佩五頭骨,身披人骨念珠。三隻眼睛,長發下垂。右手執鉞刀上揚,意為割斷愛欲魔之命;左手執盛血頭骨碗,意謂呈獻樂空。右腿伸,鎮壓一切邪魔;左腿高彎,象徵得到了快樂。

 二像身為天藍色,天是空的,以空色象徵無色無相的法相性空。皆裸體,表示遠離塵垢世界,破除煩惱、知識二障,佛性顯露;男女擁抱,是陰陽合和,樂空二法合一,即智慧與慈悲方便法門相合不離;蓮座是紅、黃、綠、黑四色花瓣組成的「雜色蓮」,象徵土、火、水、風四大為生起之源,蓮花亦代表已出輪迴。蓮座中心平鋪一輪紅日,象徵菩提心圓滿,利眾之光四射。身、背放射出熊熊烈火,象徵降妖伏魔的金剛光,也表示智慧和德行如火之盛,能燒掉一切煩惱和愚妄。

 大威德金剛的形象,蘊含了深邃而豐富的佛教含義:

九頭代表大乘佛教的九部經典(即長行、重頌、孤起、本事、本生、未曾有、無問自說、方廣、授記);二牛角表示佛教真俗兩種諦理(俗諦是指世俗習慣所形成的見解以及事物、現象,即一切都是緣起;真諦是指智慧真見和事物的本質,即一切都是性空);34手加身、口、意三業代表佛教修行的37道品,即: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念住就是意念集中在所觀對象上,久久觀想所得到的一種智見境界。四念住所觀想的境界就是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指身心和感受以外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動)無我。

四正斷:斷除已生之惡、杜絕未生之惡、增廣已生之善、培育未生之善。這是對身心品質的修煉。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修這四種定能產生神通變化,故稱「神足」。

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與「五力」的不同是:「力」是經過修煉,達到純熟階段,足以對抗與信、勤等相反的思想行為的幹擾;而「根」是修得尚不成熟,難以抵抗相反的東西。

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念覺支、分辨覺支、勤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念覺支。這七種修定境界是產生超世真智的前兆,所以稱「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包括了戒、定、慧三個方面,是見道的思想境界,又稱「八聖道」。正語(斷除妄言、口舌是非等)、正業(遠離殺生、邪淫、偷盜等不正行為)、正命(合理合法謀生),就是戒學;正念(不生邪念,專注正道)、正定(一心專注,以定生慧),就是定學;正見(正確的知見)、正思維(正確思考經典中闡述的義理),就是慧學。

總之,大威德金剛的形象總義為通達37道品,徹悟16空性,自與空樂無有差別,成就殊勝與共同兩種悉地,障礙消盡,自得大涅。

按佛經記載,大威德金剛是釋迦牟尼佛在須彌山頂所現。據說南方出現了極其兇暴的閻王,佛便顯現出兇惡的怖畏金剛的形象鎮伏了閻王,最後閻王恐懼自首,立誓成為佛教的護法。佛講的經歸金剛手菩薩保管,存於西方烏爾見地方(梵名阿地亞那)。印度修行者拉裡達旺則爾(為古印度傳承大威德金剛法的祖師)因不知其儀軌,用紅土塗在腿上,憑經咒的神奇力量,七日飛至其地,意欲請經。該地念密咒的人中有一個女人,見本尊頭上所塗紅土在他的腿上,憤而將其頭倒入地。後遇怖畏金剛之妃,為其求法精神所感動,解救了他,並帶其入城。國王不同意他取經,但允許他帶至西山念誦,記住多少,算多少。結果大成就者拉裡達旺則爾記住了四部,即七層的、二層的、四層的、綜合的。回印度後即以這四部經傳世,徒眾很多。後由軌範師日婁雜窪等赴印度求法傳回西藏。

說起日婁雜窪,著名藏學專家李安宅先生在《從拉卜楞寺的護法神看佛教的象徵主義》一文中,講了他修煉大威德金剛的故事。據說在吐蕃王朝時代,日婁雜窪修持大威德金剛已有相當成就,人們經常看到他與一個女人和二個小孩聚在一起,藏王認為他作為出家人這樣做是行為不正,便派兵剿捕。結果日婁雜窪與女人、小孩凌空而起,現出大威德金剛的形象,女人入於其體而沒,一個小孩變為鈴(第九對左手所執),一個小孩變為金剛杵(第十四對右手所執),大家才知女人與小孩皆軌範師自己心靈之顯現,遂膜拜而去。一般信仰的人們認為,修持密宗到較高層次時,以何本尊修行,修證者即於平時忽現本尊之像,忽現自己之形。

還是這位日婁雜窪,與「四大天王」之一的北天王之間,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關於四大天王,佛經說,須彌山山腰有四大山峰,各有一王居住,護持一天:身白色、手持琵琶的是東方護國天王;身青色、手持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身紅色,右手纏繞一蛇、左手託塔的是西方廣目天王;身黃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的是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的功德為護持行者無諸病苦、無諸魔障、無諸煩惱、壽命延長、智慧增長、財富豐盈、受用無盡、一切自在、所作成就。北天王又叫財寶天王,既是菩薩,又是護法神,他居於須彌山之水晶宮殿,一身金黃色,頭戴寶冠,著盔甲耳環,遍身珠寶瓔珞,兩肩右日左月,表示他在世間而已脫離世間。財寶無盡之天庫為其所有,右持寶傘,轉動即落寶;左手握鼬鼠,口吐各種珍寶。鼬鼠亦能制蛇,而蛇為寶藏的守護者。北天王坐於伏地綠鬃白獅上,屬下有八駿財神,每位左手皆持鼬鼠,各司八方天庫,聽令濟度缺乏資財之學佛行者,使其免於窮困。

日婁雜窪雖已修成大威德金剛身,但卻很窮。為此他念了21天的「招財經」,結果無效。一氣之下,他便做起「燔祭」,即作法把北天王拘在勺子裡燒。一邊燒一邊對北天王說:「我念了21天的經,白費了功夫及吃喝,不但財寶沒有得到,連糌粑也未增加一勺,酥油也未添上一塊,這是什麼道理?現在將你拘來,看你怎麼辦?」

天王坐在勺子裡回答說:「你現在雖然得了道,無奈我在三世古佛時已成道體,絕對不會被火傷損。說到你為什麼窮嗎?那是你命該如此!你那窮命,輩輩要乞化著吃,當馬也是沒有肉的。寶,我是送過了的。你看,洞裡洞外,那是什麼?」

日婁雜窪回頭一看,洞內外出現了許多原來不曾有過的石塊。天王繼續說:「你現在明白了嗎?因為命窮,寶已變成石頭了!但你在七輩身前,過現在印度的雜姆橋莊,討飯所得的食物,因為下雨路滑跌倒,撒掉了一撮,一群黃螞蟻因以得食。以後螞蟻得了人身,聚在那一村落的便是。你若打算稍稍享受容易到手的飯食,可到那裡食其果報。」聽了北天王的話,日婁雜窪便到了印度雜姆橋村,果然被那裡群眾視為高僧,爭來供養,不愁衣食。

 藏傳佛教各派均修大威德金剛,但格魯派尤為重視。宗喀巴大師生前曾說:「我的教法承傳裡,上師是文殊,本尊是文殊,護法神還是文殊,一切依賴文殊而成事是至關重要的」。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中這樣記載:

宗喀巴大師曾問克珠節:「你在修何本尊?」克珠節回稟說他是以文殊獅子和紅色閻曼德迦(均為文殊菩薩的化現)兩尊作為本尊。

大師說:「總的說來,紅、黑、能怖三種閻曼德迦,任何一種,都可作為本尊,都能獲得文殊的攝受。但是我的這一傳承,是至尊文殊的攝受,而且加持極大。應如是了知。尤其是應當以能怖金剛為本尊。由於本法中,因、果二者的階段中,都有至尊文殊顯現的真實面容。這是有特殊要義的。這種特殊之要義,即文殊和威合修法(指無論修念文殊菩薩的靜相還是猛相法,只要修念其一,另一自然而成)。至尊文殊親口所說法中,此為不共究竟之要,對他者不常開示的嘉言,印、藏的智者誰也未能發現。

 「至尊文殊視我為唯一特殊應化有情,而說此密論。他們不作心寶般的重視,有一些人認為是誇大其詞,是由於不能宣說最深教法而說的虛誇話,遂作輕視。反而對一平凡之法,不顧身命,晝夜努力而修。實為可憫!他們對於顯密全圓道體之次第以能宣說此次第的具德相(合格)的善知識,能迅速賜給勝共二悉地(成就)的本尊等不勤勵而修,而是對無根源的脈絡、風息和「厥法」(一種斷執施身修法),視為秘訣,寄託以能證金剛持位(佛之法、報、化三身中的報身佛,身為深藍色,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雙手交叉於胸前)的希望!如是諸人更為可憫!」說完,不待請求,大師又說:「我現在給你說能怖金剛灌頂教法。」當即歡喜地給克珠節傳授了能怖金剛灌頂教法。從此以後,克珠節也就不斷地修持能怖金剛。

《拉卜楞寺志》中記載,文殊菩薩曾顯聖對宗喀巴大師說:「速慧怙主(觀音化現的瑪哈嘎拉即大黑天護法神)乃上士(即追求成佛度眾)之護法,慈悲文殊乃發菩提心(即追求徹底覺悟)者之護法,閻羅王乃下士(即追求人天善道,而避免惡道)之護法,區分善惡因果,故須依賴。」那時候,八閻羅並八鄔魔天女圍著閻羅王降臨凡界,齊聲說道:「我等乃閻羅王麾下神祗,宗喀巴佛之護法,爾等為宗喀巴佛之僧徒,須知從我作務,時時奉頌。」又有四內護法,露水牛面,說:「我等受閻王遣派,任宗喀巴佛之護法,爾等皆要服從,不可動搖。」

文殊菩薩有一降伏閻王所化現的智慧護法神,名「降閻魔尊」,又叫「地獄主」,其形象與大威德金剛相似:水牛頭,頭戴五骷髏冠,三隻眼,頭髮上豎,周圍是憤怒的火焰。他有兩隻手,右手高舉一根人骷髏棒,為「作惡者」的骨架;左手拿繩索,一端是鉤,一端是套。兩腳踩在一隻大水牛身上,右腿屈,踏水牛頭,以降服水牛(即閻王)的驕傲;左腿伸,踏在水牛臀部,以降服它的殘暴。在水牛下面是一個赤身裸體的仰面人,是閻王降服的異教徒。明妃名叫「雜萌志」,意為「憤怒者」。她赤身裸體,只是背後搭著一張鹿皮,大張著嘴,頭髮向下,表示對主人的馴服和恭敬。她的兩手,右手拿三叉戟,手腕抱主尊脖子;左手捧盛血的人頭骨碗,將幸福獻給主尊。主尊和明妃都用蛇作裝飾,肘、踝等部位都纏有蛇,象徵對龍王的降服。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中記載:

 當年的冬季供養諸護法神時,唱讚歌的聲音,使大師十分喜悅。大師遂撰出迎請、讚頌和催促閻魔法王的四種詞調。有一個在大師座前作近侍的人,是一個勤修閉關的念修者,他夢中看見閻魔法王身相威嚴,走過來說:「讚頌調應當這樣拖長音調。」邊說邊自己拖長音調時,大地山嶽都晃動起來。閻魔法王多次變化身相來到大師座前作服役。有時在大師耳邊,附耳低語,作稟事的模樣,或不斷地談論許多話。唱念音調的時間中,都有隨時變化的身相獨自到來,並指示供朵瑪(即食子,用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六十食子為祭奠護方十五神和閻羅以求禱四業成就時所供的食品)。供朵瑪後,唱出的音調,有各種不同的悅意姿態。

這尊閻魔法王,從大師最初閉關念修文殊法時起,即為大師承辦事業。就是大師近前的得意徒眾來往時,他也作迎來送往的事。特別是他對虔誠頂禮大師的人們,更為關照。因此敬奉這一護法而作供養,容易成就二種悉地(即二種成就:殊勝成就與共同成就。共同成就是指明目、速行、隱身、飛行、透視、長壽回春、點土成金、差遣鬼神等八種成就;殊勝成就是指斷除煩惱障與所執障,證得聖果的成就),並能無礙地成就四種事業,即四種世間成就:息(息病、滅災)、增(增長智慧、壽命、財富等)、懷(威權)、誅(鎮壓誅殺邪惡)。

宗喀巴大師的弟子絳央卻傑,也是把大威德金剛崇為怙主本尊(本尊即不共依怙主尊佛及菩薩),最後建成了哲蚌大寺。我們朝拜時看到:哲蚌寺各經堂、佛殿,供奉有很多大威德金剛像,其工藝、形態均十分精美,而且大多為以前所塑,在長久的歲月中,受到無數僧眾的朝拜供養,因而十分殊勝難得。

關於哲蚌寺的興建,熱羅大師早有預言。據《大威德之光》一書記載:熱羅大師182歲圓寂時對身邊的弟子們說:「現在修法成就別說超過我,就連能和我並肩平坐的恐怕也難得。我的肉身不要火化,就在這塊平地中心建塔保存。將來拉薩河暴漲,洪水會淹沒南岸,衝走這些寺廟,此地會變成荒無人煙的野獸居住之地。那時我的肉體塔會對行人不受盜賊、翻船、疾病、邪魔等災害威脅起到保護作用。過五代人之後,拉薩下部將出現一座寺院(即後來的哲蚌寺),那時將會把塔中肉體迎去供奉在該寺,因此該寺將會變得十分興旺發達,但對此地的加持佑護作用就會相對減弱。」

果如熱羅大師所言,絳央卻傑遵宗喀巴大師之命興建的哲蚌寺,後來成為格魯派最大寺院。熱羅大師的肉身也被迎請到哲蚌寺供奉,據說大師具有極大加持力的指骨舍利,就被裝藏在一尊十分莊嚴的大威德本尊佛像內。這尊佛像據說是宗喀巴大師親手塑造,佛像口中還裝藏了以大如雞卵的佛舍利子為主的無數舍利子。

大威德金剛法系傳承簡介

大威德(怖畏金剛)法系,最初是由印度大成就者拉裡達在念誦《文殊真實名經》的時候,看到經中有「怖畏金剛施怖畏」、「金剛王者六面怖」及「雅曼德迦障中王」等句,便思考這些含義,而猜測到一定有一種稱為大威德的密法。於是他前往印度各大師及班智達處訪求這一法門。

由於當時大威德法並未在印度流傳,故而沒有求到。此時拉裡達大師猛然醒悟:此大威德法是存在於烏仗那聖地,他就向與本尊無二的上師尊前猛勵祈禱。然後心懷利益眾生、光揚聖教的念頭,完全不顧自己生命危險,經歷了千辛萬苦,來到了烏仗那聖地。

在一心求得此法,猛勵祈禱的時候,得到了智慧空行母的攝受,將大威德灌頂,以及紅大威德、黑敵、六面等雅曼德迦法類的所有灌頂傳承傳授給他。智慧空行母當即開啟秘密法庫,並告訴拉裡達大師,此《大威德廣大根本續》共有十萬頌,三百分別法類,並只給大師七天時間,能背誦多少算多少。拉裡達大師心想,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在七天內全部背誦出來的,還是發願和祈禱吧。於是他在七天的時間中,在這些密續面前,不斷地作供養、禮拜、繞行等,並殷切祈禱。到最後一天的時候,《怖畏金剛大密續第七分別法類》(《七觀察續》)便清晰得顯現於心中。繼而又想,心中顯現得這些密續是否正確,是否沒有絲毫錯誤呢?於是馬上查看經卷,得知沒有絲毫錯謬,完全符合。此時,所有密續經卷,剎那收入諸空行母的秘密法庫中去了。

此後,拉裡達大師就在印度,對具緣眾生廣泛傳授大威德以及黑敵、紅大威德等法類,特別是大威德怖畏金剛法的灌頂以及生起、圓滿二種次第、密續教典等,因為只有大威德金剛才具有文武合修等殊勝修法,由此出現了很多大威德金剛成就密法師。繼承弘揚此法事業的大師則是大小敦約多吉(義為不空金剛)兩位密法師。

由小敦約多吉傳給大成就者白瑪班遮(義為蓮花金剛),次傳大成就者瑪莫哲松(義為護燈,應該是尼泊爾的巴若大師,編者注),由瑪莫哲松傳給西藏弘揚大威德法系的偉大譯師——熱羅,多吉扎。熱譯師在西藏廣傳此法後,徹底打消了一些人對大威德法非真正佛法的疑慮,使大威德法在西藏聲名大振。據說當時求傳一遍《七觀察續》,也必須供養很多黃金,已有「金法」的美譽。

當時,通過修習大威德法門,而成就四種悉地(息增懷伏四種事業成就),成就生圓次第者為數甚多。繼熱譯師後承擔弘法大任的是熱曲熱,次傳熱,益西僧格(義為慧獅子),次傳熱繃僧,次傳迦譯師,次傳絨巴,喜饒僧格,次傳喇嘛益西伯哇(義為慧吉祥)。以上這些都是證得二次第成就的大師。

繼由喇嘛益西伯哇傳給法王敦珠仁欽,這位大師被普遍傳稱是證得大威德密法成就的一位大師。在《宗喀巴大師傳》中記載,有一次他在做內、外、密、真如等供養,猛勵祈禱本尊的時候,大威德金剛現身對他說:「明年我會來到這裡的溝頭,屆時應準備妥當。」法王敦珠仁欽就觀察此事,得知宗喀地區將有一位本尊大威德的真實化身會出生,此即被稱為第二法王、雪域賢哲之首的宗喀巴大師。


在宗喀巴大師出生後,敦珠仁欽大師給予了大師父母很多供養以及甘露丸等,同時再三囑咐他們夫婦二人,一定要妥善照顧宗喀巴靈童。稍長後即依止敦珠仁欽大師學習佛法。

宗喀巴大師與克主傑大師等,然後輾轉傳至雍增,耶喜堅贊大師,至今講傳不衰,使得大威德法在格魯派內廣大弘揚。赤江仁波切曾說,如果不念誦宗喀巴祈禱文和大威德本尊的人,應該不算是格魯派,由此可見對大威德法重視之一斑。概因大威德法獨具五種特性,文武合修,除障力大,事業廣大,所以得到各大師的青睞。

密續經中說:「一見威嚴大威德,兇煞變癱武器落。」在密宗中,大威德金剛有什麼殊勝奇特之處呢?一生4次去尼泊爾、印度學法,得到著名的大成就者巴若上師等口耳相傳的熱羅大師這樣說:一切兇猛的神中沒有一個威力勝過大威德的,此本尊法中有別的法中所沒有的文武合修法和頭面、法器的獨特修法。此本尊的護法就是掌握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生死命運,裁決善惡、是非的閻羅法王。此法能使重罪大惡之人強行解脫,傳承成就從未間斷,加持之流暖流常存。精修此法,上智之人在此身、中智之人臨終之時、下智之人中陰(即死後到再次投生之間)定能成佛,是不需要等到後世即可成佛的無比殊勝大法。

相關焦點

  • 唐卡「大威德金剛」賞析
    那毫無疑問就是「大威德金剛」了! 本幅唐卡主尊即為「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又稱怖畏金剛,是無上密乘父續部的本尊,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三大護法金剛之一。他的九頭代表大乘佛教的九部經典。  勝樂金剛是藏密無上瑜伽部母續的本尊,是三世諸佛的金剛身、語、意所依,是諸佛功德的總集代表,也是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被尊稱為母續之王,為億萬空行總主。 在無上瑜伽密法法系中,格魯派最注重的是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和大威德金剛三尊。
  • 大威德金剛 | 大威德金剛的五大殊勝特點
    大威德金剛殊勝本尊大威德金剛,是藏傳佛教的殊勝本尊,更是格魯派的第一本尊,其降魔之功,
  • 大威德金剛詳解(上)
    由於此本尊威德極大,能制伏毒龍,斷除諸障,特別是降伏閻羅死魔,佛經說「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扶善之力,謂之大德」,因此稱大威德金剛;又由於本尊的形象為牛首人身,所以又稱牛頭明王。  密續經中說:「一見威嚴大威德,兇煞變癱武器落。」在密宗中,大威德金剛有什麼殊勝奇特之處呢?
  • 大威德金剛
    他另一個名號為梵文:(Shri Bhagavan Yamantaka),意為聖陪臚,死亡的徵服者。其中,師利是神聖、吉祥之意,Bhagavan是可畏、可怖、悲慘之意,也是溼婆神化身陪臚之名,它以金剛杵為武器,因此又稱怖畏金剛(Vajrabhairava),或吉祥大金剛怖畏尊(Shri Vajramahabhairava)。因其能降服惡魔,故稱大威,又有護善之功,故又稱大德。
  • 文殊忿怒化身·怖畏金剛(大威德金剛)
    舊密主要是蓮花生大師所傳之大圓滿等法,新密是後宏期薩迦、嘎舉、格魯等教派所傳之密法。後宏期所傳密法也是種類繁多,本尊各異,無上密通常所見一般有時輪金剛、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大輪手金剛等等。在所有無上密本尊中,格魯派最重視三大本尊,即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和怖畏金剛。 在近幾十年來,學習藏傳佛教者對大威德金剛應該不會很陌生了。
  • 大威德金剛介紹
    大威德金剛,梵語稱「閻曼德迦」,藏語譯為「怖畏金剛」,漢譯為「大威德明王」,俗名「牛明王」。由於此本尊威德極大,能制伏毒龍,斷除諸障,特別是降伏閻羅死魔,佛經說「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扶善之力,謂之大德」,因此稱大威德金剛;又由於本尊的形象為牛首人身,所以又稱牛頭明王。密續經中說:「一見威嚴大威德,兇煞變癱武器落。」在密宗中,大威德金剛有什麼殊勝奇特之處呢?
  • 藏傳佛教:各種佛像及唐卡——連載第二篇
    藏傳佛教認為無量光佛是原生的,無量壽佛是他的化身。在藏傳佛教寺院裡無量壽佛的壁畫、塑像、唐卡畫像可以說觸目皆是,特別是在靈塔殿裡,長壽佛是不能缺的。長壽佛著菩薩裝,具文靜的女性特徵。頭戴天冠,梳著高髻,上身袒露。呈現桔紅或土紅色,身上有瓔珞、項圈等莊嚴的器具。
  • 索朗班巴活佛:大威德金剛儀軌,和基本修持法
    這些都與違背誓言者變成的大力鬼神有關,而這些靠大威德金剛很容易驅除。因為,在所有的憤怒本尊中,以大威德最為殊勝,他的威猛事業能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其大悲猛火無餘燒毀一切粗暴猛厲的眾生。因此,末法時代修行大威德金剛尤為重要。本尊法」是藏傳佛教各派密教行者初級階段修習的主要內容。本尊又稱「自尊」,指密教行者主要崇奉、觀修的一位至幾位佛、菩薩或金剛。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 佛法最殊勝的守護者——大威德金剛
    也就是說大威德金剛的「威」表現在以兇暴威猛之力,懾伏一切惡鬼魔障;「德」表現為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使眾生從無明業惑中解脫出來,故曰大威德金剛。這些都與違背誓言者變成的大力鬼神有關,而這些靠大威德金剛很容易驅除。因此,末法時代修行大威德金剛尤為重要。在大威德金剛的宏揚中,也有些人產生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大威德金剛是一個兇惡本尊,修持者將會相貌醜陋、心生惡念。
  • 金剛持、金剛手、金剛杵——有關「金剛」的佛教術語
    金剛,代表著最堅硬的東西。我們經常會看到和「金剛」有關的佛教術語。如「四大金剛」、「金剛手」以及「金剛持」等等,還有佛教典籍中知名度最高的《般若金剛經》。縱觀這些詞,都是以「金剛」所代表的寓意衍生而來。其中有些是佛、菩薩的名稱,有些是法器和佛經名。
  • 億遍文殊大威德金剛根本咒大共修
    這些都與違背誓言者變成的大力鬼神有關,而這些靠大威德金剛很容易驅除。因為,在所有的憤怒本尊中,以大威德最為殊勝,他的威猛事業能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其大悲猛火無餘燒毀一切粗暴猛厲的眾生。因此,末法時代修行大威德金剛尤為重要。
  • 震撼心靈的美|藏傳佛教壇城圖集
    在藏傳佛教中認為,宇宙有著一個壇城的形象。宇宙的中心就是神山,邊緣是一個巨大的鐵輪方形壇城的四面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由中心和四方組成的壇城是一個匯集能量的地方。通過建立一個壇城可以變「亂」為「治」,也就是說,可以使風雪變晴天,可以治癒疾病,也可以佔領一個「亂」的國土,使野蠻民族變成信仰藏傳佛教的順民。
  • 藏傳佛教造像、法器、唐卡集粹,不乏宮廷御製精品|一拍即合
    大威德金剛像從鑄造工藝和雕塑藝術等方面看,這尊大威德金剛造像也非常精彩。大威德金剛應該是佛教造像中身形結構最為複雜的一尊,鑄造難度極大。其頭、手、足眾多,對於身形比例及各部分空間關係的安排需要極高的造型能力。稍有不慎,整體造像就會比例失調,呆板僵硬。這尊造像這一點處理的極為到位,大威德金剛身形飽滿,肢體圓潤;諸臂於身體兩側張開,排列有序,錯落有致,而不是像常見的一些同題材造像那樣,手臂在身體兩側扁平的排列。腿呈弓步,各腿一字排開,有排山倒海之勢。
  • 聖德天圓|藏傳佛教最特殊的雙身像《蓮花網目觀音》
    在唐卡中,主尊金剛大都多臂怒目,懷抱一未著衣裳的女性佛母。有些朋友因此會好奇,甚至會對密宗產生誤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唐卡中比較特殊的雙身像。一般出現雙身像的唐卡主要是比較高層次的本尊守護神,最重要的有以下五位: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吉祥喜金剛、時輪金剛。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有顯宗、密宗之別。
  • 藏傳佛教諸神法鬘之馬頭金剛
    ,音譯何耶揭梨婆,是「馬項」的意思,藏語稱「丹真」,蒙語稱「達木林」,又被稱為馬頭金剛、馬大士、馬頭觀音、馬頭觀自在等,漢傳佛教天台宗稱其為「獅子無畏觀音」。總體來看,藏傳佛教中的馬頭金剛,其造型特徵大多嚴格延續了《大日經圖像度量經》的要求和儀軌。根據印度學者帕特恰雅的觀點,馬頭金剛共有兩種形式,即無量光佛和不動佛的化身。無量光佛是佛教神系中的元老,被認為具有太陽神崇拜的性質。
  • 大威德金剛極其殊勝的功德
    如此種種,皆因大威德真實而遍在的威能神力。  一位格魯巴的上師說過,沒有任何鬼神,天上的、地上的、男的、女的,甚至其他護法,能夠勝過大威德金剛的修行者或成就者。一位大威德金剛成就者,他只要說一句「我是大威德金剛!」,任何邪術神靈鬼怪都不能騷擾他,或被他加持過的人。因此,大威德金剛修法是非常有效對治負面的、破壞性的能量的。
  • 傳統造像|金器:藏傳佛教法器-摩羯金剛鉞刀( Vajra Tomahawk)
    讓我們打開通往古代佛教美術的大門,穿梭在歷史文字記錄與那些現存於博物館、美術館中現藏品的轉換之間,感受中國古代藝術之佛教美術的魅力與深沉的力量,盡我們所能去做更精彩的當代手藝人。   另外,它不僅僅是金器、法器,更多的是一件器物,源自於中國古代獨特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它所呈現的是循環往復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流轉。
  • 《大威德金剛根本咒》——洛桑陀美仁波切,成就無上事業之法寶!
    「奶格五金法」中的大威德金剛的裝飾為寒林八飾:即人骨頭飾、人頭項鍊、十惡之人全皮圍裙、人血胭脂、人血塗眉、虎皮圍裙、骨灰塗身,呈粉綠色;還有象皮上裝,左腳伸右腿弓曲於蓮臺日輪上,踏壓水牛。當然,其裝飾,同樣有其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