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荒蠻少年的生存筆記

2021-02-07 QAF中文站

生活如果是一場Show,那麼苦難大概會佔據主旋律。15歲的蘇格拉底可以說就是一個行走著的「苦難百科大全」,在荒蠻的世界獨自生存,成為自己,成為好的人。



蘇格拉底媽媽的突然離世,這是導致他苦難升級的導火索,無依無靠的蘇格拉底不得不在承受巨大悲痛之餘面對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他像一隻受傷的小野獸,卻仍然倔強的橫衝直撞。只有回到那個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狹窄的出租房,他才把悲傷流露出來,沒人能體會少年坍塌的世界,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畢竟母親使用的那把紅色梳子上還纏繞著她的髮絲……

 


由於未成年,他根本找不到一份像樣的正規工作,他謊報年齡,四處碰壁。經人介紹他找到了一個只需花費體力的臨時工,蘇格拉底在那裡遇到了同樣打零工的麥孔,倆人算是不打不相識吧,後來還有了一段小甜蜜的時刻,讓蘇格拉底糟糕的生活得以片刻慰藉。但是相比蘇格拉底對於自己性向的坦蕩和接受,麥孔仍苦苦掙扎,在蘇格拉底被房東趕出來,走投無路的時候,麥孔無法再收留他。


 

用麥孔給他的最後一點錢,找了個廉價旅館,買了一瓶酒,脫光衣服,放著超大聲土嗨的歌曲,一邊搖一邊買醉一邊醜陋的哭泣。嗯是了,確實是一個心碎的15歲失戀少年幹出來的事情,有的時候會忘記其實他只有15歲。

 


最後,實在是無能為力,飢餓難耐的蘇格拉底,不得不向他的父親低頭,請求他給自己一些食物,這時候才明白,為什麼蘇格拉底厭惡並躲避他的父親,因為父親以他為恥,無法接受他的性取向。他曾經一定遭受過父親的暴力,媽媽才會帶他躲起來。

 

前路未卜,迷茫暗淡的蘇格拉底來到海邊,他脫下衣服,一邊流淚一邊抱著母親的骨灰盒走入渾濁不安的海水中,就在你以為一切要結束了的時候,他又掙扎著出來了,費力的走回岸邊。苦難真的會讓人強大嗎?它將帶蘇格拉底去向何方呢?


 

電影獲得了第34屆美國獨立精神獎,避開了同影作品一些常見元素,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更加寫實更加深刻的故事,貧民窟的少年蘇格拉底, 在絕望和青春活力之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同志的身份只是讓他的生存和生活變得更加困難的一支稻草。

 


畫面最後定格在蘇格拉底的手部特寫,他溼漉漉的手指上沾滿了母親的骨灰,這大概是他與母親最後的告別,似乎也是這世上唯一愛他的媽媽,對他最後的眷戀。



2018 / 巴西 / 71min

 


翻譯 | Alvin Shirley

校對 | 阿諾德啊

時間軸 | 大雄 柴柴Achilles 

壓制 | BoyzLuv

海報 | 花子樂

編輯 | 關耳

~ 資 源 ~

公眾號內回復[蘇格拉底]可獲得資源下載,簡體繁體均可,文字後不加空格哦!


百度雲連結直接點擊有一定機率顯示失效,請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系統瀏覽器(ios平臺為Safari)打開即可。如仍提示連結失效可在該條推送的評論區反饋給我們。另外請仔細閱讀下載說明


*因公眾號關鍵詞回複數量有上限,我們只能保留最近半年左右的自動回復。更多影片的高清完整版,請大家自行前往論壇 ( www.qafone.co )檢索。



~ 往 期 回 顧 ~



相關焦點

  • 讀書筆記:蘇格拉底的申辯
    女祭司告訴他,這個世界上,除了神,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聽到這個神諭,他非常不信,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一無所知的人。作為一個哲學家,他需要證明自己不是最有智慧的人。於是,他就開始去尋訪公認的有智慧的人。他的理論是,只要找到一個人比自己有智慧,那就證明了蘇格拉底不是世上最智慧的人。
  • 「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還是柏拉圖?
    這條原則可以說是蘇格拉底哲學的出發點,可以稱為「蘇格拉底原則」。⑥我們可以這樣看,延續生命是動物的本能,選擇善是人的本性,在原則上一個人不可能自願去危害其生命、生存。即使我們看到一個人事實上做了損害其生存的事情,但是他的出發點仍然是「好」,他認為這樣對他而言是好的。事與願違的原因或是他的目光短淺、或是他不足夠明智、或是事情的發展超出了他的控制等等。
  • 蘇格拉底的愛情課
    他知道殷離這一生,永遠會記著蝴蝶谷中那個一身狠勁的少年,她是要去找尋他。她自然找不到,但也可以說,她早已尋到了,因為那個少年早就藏在她的心底。真正的人、真正的事,往往不及心中所想的那麼好。看到最後,總會掩卷嘆一聲,這個道理,原來金大俠也懂的。人們總說「愛情是盲目的。」可對心上人的那種迷戀,難道不是愛情中最美好的部分嗎?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一、考情關於蘇格拉底與他的觀點「產婆術」,不管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這一知識點的出題方式一般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真正了解清楚蘇格拉底的故事,那麼對於他的觀點「產婆術」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認知。
  • 皮埃爾·阿多|蘇格拉底的形象
    在一篇由蘇格拉底的學生、斯非託的埃斯基涅所寫的對話裡,蘇格拉底談及亞西比德,雖然他不能教亞西比德任何有用的東西——用不著驚訝,因為蘇格拉底一無所知一然而,他認為自己可以把亞西比德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因為他感受到了對亞西比德的愛,而且,與亞西比德生活在一起。
  • 蘇格拉底名言選
    —— 蘇格拉底7.    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 蘇格拉底8.   —— 蘇格拉底16.我知道自己的無知,我知我無知。—— 蘇格拉底17.—— 蘇格拉底20.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 蘇格拉底21.
  • 蘇格拉底與妻子
    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蘇格拉底。他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他辯才無礙,每一次跟人辯論,沒有人能夠贏過他。
  • 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之死》文/亨德裡克·威廉·房龍每當談論起世界文明的停滯不前或希臘文明的不進反退時,人們總會以蘇格拉底的不幸為例來佐證雅典人的冥頑不靈。如今,經過翔實的考察和研究,我們對蘇格拉底,以及他的生前身後之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位街頭演說家雖然有點招人厭煩,卻才華橫溢,他用追求學問的一生致敬公元前5世紀在希臘盛行的思想自由精神。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蘇格拉底稱之為「德性「,德性原指事物的本性,在這裡特指人之為人的本性。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而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就是清晰確定的知識。所以蘇格拉底把德性和知識等同起來,得出了「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的結論。在他看來,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無人有意作惡」。行善還是作惡,關鍵取決於一個人的的知識。
  • 《荒蠻故事》電影,反映了人性在現實與荒誕之中掙扎的困境!
    《荒蠻故事》中每次非理性行為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阿根廷複雜真實的社會生活。影片繼承了南美電影關注現實的傳統,在以故事展示人類困境的同時,尖銳地指向了造成問題的階級對立、貧富差距、官僚體制等社會現實。可以看到,影片每一個故事中相互衝突的角色都處於財富、階級或權力的不對等關係中。
  • 《荒蠻故事》:在人性的荒蠻叢林艱難求生
    《荒蠻故事我想,《荒蠻故事》其實更多是想讓我們思考,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想讓身處的世界變成荒蠻的叢林,如果我們想在人性的荒蠻叢林中艱難求生,那麼首先就要降伏的,就是自己內心深處那頭蠢蠢欲動的野獸。這樣的野獸,你有,別人也有,如果不能彼此友好相處,就可能會弱肉強食,甚至同歸於盡。
  • 用最本質的復仇匹配最荒蠻的故事——《荒蠻故事》
    用最本質的復仇匹配最荒蠻的故事——《荒蠻故事》今天聊聊電影《荒蠻故事 《荒蠻故事 《荒蠻故事《荒蠻故事》就會很直白地告訴你,你想錯了。在金錢的力量下,一群人為了掩蓋罪行,真的是無所不作。只要錢到位,姿勢全都會。這個短篇復仇在哪裡呢?看到最後你就知道了。
  • 戰爭中的哲人——從蘇格拉底到尼採
    筆者注意到,在為《悲劇誕生於音樂精神》奠定基礎的 5 篇論著中,有兩篇以蘇格拉底的名字命名 :「蘇格拉底與悲劇」和「蘇格拉底與希臘悲劇」,就內容而言,後者實際上是對前者擴充兩倍篇幅的改寫稿。筆者注意到,尼採未發表的研究第歐根尼的筆記,佔他未發表的語文學作品的一半以上,正如巴爾內斯(Johathan Barnes)所言: 「研究第歐根尼的作品,體現了尼採在學術領域的最持久努力。因此,他的學術地位主要取決於他精心撰寫的拉爾修作品。」
  • 聽蘇格拉底談愛情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卻空著手回來. 蘇格拉底問:怎麼空手回來了?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樹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結實的樹回來.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帶了一棵並不算最高大粗壯卻也不算賴的樹回來. 蘇格拉底問:怎麼只砍了這樣一棵樹?
  • 《荒蠻故事》真的荒蠻嗎?
    《荒蠻故事》是由阿根廷著名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執導的由六個獨立卻主題一致的短片組成的電影,表現了六個分別以航班、飯館、路怒族、違章罰單、交通肇事和婚禮為導火索的復仇故事。該片看起來似乎暴力因素過多,但卻都是披著暴力的外衣揭露人性的許多方面,發人深省。
  • 古希臘三哲之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教育學常考的一個考點,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他是西方第一位有長遠影響的教育家,也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希臘的教育事業,為西方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全面地學習一下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蘇格拉底也被當作一名智者,他也教導眾多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但他不收學費,並且教導的目的是達到對真理和善的理解。蘇格拉底喜歡上街找別人聊天,他把自己稱作「助產士」,幫助別人生產思想,具體的做法就是「辯證法」,即你來我往地問答。通過來回的問答,對話的人就能逐步發現自己觀點的不足,逐步完善觀點。而蘇格拉底從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正面觀點,我們往往不知道作為對話引導者的他本人的看法是什麼。
  • 蘇格拉底為自己的申辯
    在蘇格拉底得知祭司的回答後,十分詫異,因為他感覺自己明明很無知。於是,蘇格拉底就開始了一段尋找的旅程,他要去尋找這個世界上比他更聰明的人。 蘇格拉底問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哲學家、政治家、工匠等,這些人呀,當然不會承認自己不聰明,因此在蘇格拉底看來,他們都是一些自作聰明的人。
  • 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又稱 「理智助產術」、「精神助產術」,是後世常用教學方法「問答法」的前身,體現了啟發性教育原則。西方最早使用啟發教學的是蘇格拉底。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教學的是孔子。蘇格拉底學生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把它稱為「歸納法的論證」。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一天,蘇格拉底和一個名叫攸昔德謨斯的青年討論正義與非正義問題。
  • 深刻哲理 蘇格拉底之死
    一般認為,阿里斯託芬描寫的是遭戲弄、調侃的、具喜劇色彩的蘇格拉底,色諾芬記錄的是作為常人、平庸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是作為哲人的蘇格拉底,無論誰筆下的蘇格拉底更接近歷史上的蘇格拉底,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能夠讓歷史銘記,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是柏拉圖筆下的作為哲人的蘇格拉底,這樣的蘇格拉底也許有理想化的成分(歷史上又有多少人和事是原本的面目而沒有後人的穿鑿附會的成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