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有機會在夏威夷看到一幅黃君璧和其他幾位畫家合作的畫,在我寫葉公超的文中已提過,但這位畫壇宗師,應當有專門的一篇,對我來說,有溥心畬、有張大千,可不能沒有黃君璧,不然我對不起他。
黃君璧(1898-1991),原名韞之,號君翁,別名允瑄,室名白雲堂,廣東南海人,1898年生。十七歲時從李瑤屏習國畫,後於美術研究院習西畫,此與家父先在上海美術學院學西畫,後學國畫適相反。不過所學中西兼備,非傳統國畫藝術家所能比。他曾在廣州培正中學教美術,羅家倫任中央大學校長時,在徐悲鴻主持的美術系任教授十餘年。
黃君璧1949年在臺灣師範學院擔任藝術系主任。我任職世界書局的時候高中美術教科書請他和虞君質合編,由虞君質教授負責文字部分,黃君璧負責圖畫部分。我主辦這大套書的印刷工作,剛開始時很少跟黃君璧聯絡,大部分是跟虞君質教授聯絡。我認為既然是美術課本,必須美,所以選當時臺灣最好的印刷廠明和美術印刷廠承印。那時候印刷技術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為了彩色部分,色彩層次的表現印到七個顏色版:黃、藍、淡藍、紅、淡紅、灰、黑,這本書可以說是在美術教科書中印刷非常精美的,深得黃君璧大師讚賞。其他各書局同業之間還對我說:你不需要印這麼好,教育部核定的價格還不是和別人家印刷 不好的一樣。但是我總覺得成本高是一件事,而品質不合標準,如何可作教學用?為此深得黃君璧大師讚賞。他說一定要送給我一幅畫酬謝我。我相信他不會食言,不過我始終沒有勇氣厚著臉皮去討,故至今當然拿不到了。黃君璧的畫,因為有西畫的基礎,他知道如何利用透視遠近、光線明暗的技巧,並用於國畫創新。他早期作畫從臨摹、仿古著手,後來遍遊名山大川,寫生觀察,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布局畫面位置。他也有花卉、動物、蟲鳥的作品。到臺灣以後則以雲霧、山嶺、水瀑畫面為多,後期多作大幅畫,大的畫變化大,有氣派,能將山水磅礴的雄偉氣勢畫出來。黃君璧到臺灣後,完全以繪畫為生,除在學校教以外,幾乎都是在家收學生。他的學生向他學山水畫的較多,雲和瀑的畫法是黃君璧畫的特色。臺灣學畫的人,我看畫就知道此人是不是黃君璧的學生。黃君璧的學生很多,尤其女學生多,他說他的學生總得有千人以上,自己也記不清。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也是他特別教學的學生。宋美齡畫
蔣夫人智慧高,有藝術天分,她有時畫了畫,囑她的秘書拿去請黃君璧老師指導、評點,並且一定要老師挑出毛病,取得評語,才能回去交差。她的畫有用宣紙印好數百張,送給各國貴賓作禮物;又怕外流,所以交國民黨黨營的印刷廠印。某天我有事去這家印刷廠, 廠長就帶我去機器房參觀,剛巧正在印宋美齡的畫,我對廠長說,你們用宣紙印國畫,印得很好,給我一張研究研究,我的客戶畫家很多,以後這生意可介紹給你們做。廠長在不願意的情況下,給我帶走了一張,我想外面很少看到吧!
有人寫了一本《黃君璧傳》。我問一位黃姓朋友,為什麼《黃君璧傳》不是請他親近的、了解他的人寫呢?他說黃君璧根本不希望寫他的傳,但這個人天天盯,逼得很緊,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寫吧。不過這本書,黃君璧認為蒐集資料豐富,引起他無限的回憶。
黃君璧和他同時的藝術家們關係都很密切。1937年黃君璧任教中央大學美術系,徐悲鴻為系主任,朝夕相處,結為知交,互贈畫作,他倆在稱呼上,從道兄、道長、仁兄、以至老兄,由此可見二位交情,與日俱增,至1946年,徐悲鴻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後,黃君璧遷居南方,而至臺灣,從此再未見面。
1929年,張大千在日本一個畫展中見到黃君璧一幅《仿石濤幽居圖》,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二年後張大千到廣州黃君璧的畫室「容安居」相訪。一見如故。此後二人交往甚密,互贈自畫佳作或古畫。1937年,二人又與方介堪、謝稚柳、于非闇同遊雁蕩山。1939年張大千四十歲生日,張大千約了黃君璧、張目寒同遊劍門。
1937年張大千返臺定居,二人相聚機會更多,並以「老兄」「老弟」互稱。張大千四盆百年古松由巴西運到美國,再運回臺灣,因為黃君璧愛松,所以送了一盆給黃君璧,黃君璧朝夕觀摩,愛不釋手,並且繪了一幅龍蟠古松,贈給張大千,作為張大千八十歲的壽禮,可見二人深厚的友誼。
七十年代,在香港舉辦了一次「中國現代繪畫三傑作品展覽」,這三傑就是指黃君璧、張大千、溥心畬。
黃君璧、溥心畬以及臺灣早一代的藝術家如林玉山、金勤伯、郭雪湖、廖繼春、馬白水等,他們對臺灣近代的藝術事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劉冰,號寒雲,1932年生。1949年隨父赴臺,服務於世界書局,直至1965年。其後,自營印刷業,經營教科書,成立漢華文化事業公司編印出版藝術圖書。1972年移民美國。1978年創建長青書局並任長青文化公司董事長,出版經營中文圖書,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著有《中國裝訂簡史》《老滬臺藝壇人物舊憶》《閒話藝壇》《我的印刷出版半世紀》 《藝緣》《藏品》《上海三牌樓劉家》等。2018年在上海發起創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長青文化專項基金,任名譽理事長。上文選自劉冰先生所著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老滬臺藝壇人物舊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