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

2020-12-24 中國臺灣網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實行的情況,並指出,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即一制的問題也。以下是文章內容。

清代劉繼莊《廣陽雜記》記:清初,「設臺灣一府,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而以臺灣廈門巡道統之」。據康熙高本《臺灣府志》,首任分巡臺廈道周昌、臺灣知府蔣毓英、臺灣知縣沈朝聘、鳳山知縣楊芳聲、諸羅知縣季麒光,首任臺灣府學教授林謙光、臺灣縣學教諭傅廷璋、鳳山縣學教諭黃賜英、諸羅縣學教諭陳志友,以及同知、經歷、縣丞、典史、巡檢等各官俱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二十六年(1687)間到任。這是清代初年在臺灣設官的大致情形。自此一直到1895年,其間因區劃調整、臺灣建省,增加不少官職和職官,卻也層級有別、各司其職,井然有序。清代職官(文官)制度使然也。

朝廷命官。官職設置與職官任用屬於中央事權。清廷制定的職官制度的所有規定,在臺灣一一遵辦、不曾稍違。因應某些具體情況,對臺灣官制所做的調整,也一一出於清廷的決策。例如,「臺灣各缺向例三年任滿,稱職者加升銜再留三年,方準升用 」。對此,清雍正七年(1729)正月初五日有諭:「朕思臺灣道、府、廳、縣各官自宜選用熟習諳練者,然定期六年為滿,又加以候缺、交盤、渡海之期,實為太多。今再四思維,臺灣文員自到任之日為始,將滿一年之期,著該督、撫於閩省內地官員內揀選賢能之員,乘冬月北風之時,令其到臺,新舊協同辦理,大約可以熟習地方情形,則令舊員乘夏月南風之時回到內地補用,……如此,則該員在臺前後不過兩年」。其後,臺灣官員「三年官兩年滿」的任期制基本上沿用至光緒年間;再如,關於臺灣道的全稱從「福建分巡臺灣廈門兵備道」、「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分巡臺灣道」到「福建臺灣道」,官名多次變動、其職權職能也多次變化,乃出於朝廷決定;又如,關於提督學政一職在臺灣,經地方官「奏準」即經由朝廷批准,先後由分巡臺廈兵備道(1684—1721)、分巡臺廈道(1721—1727) 、巡臺御史(1721—1751)、分巡臺灣兵備道(1752—1874)、福建巡撫(1875—1877)、分巡臺灣兵備道(1878—1888)、臺灣巡撫(1888.10—1895)兼理。提督學政是各省教育行政長官,其職責之一是主持省內各地童生試(俗稱考秀才)的第三階段考試(院試)。福建內地與臺地隔海相望,交通不便,故在臺灣採用兼理制(臺灣建省後並未設提督學政一職,仍然採用兼理制,由臺灣巡撫兼理)。

中國地分兩岸而成「海峽兩岸」的情形,始於《馬關條約》、始於1895年。吾友楊彥傑教授在《臺灣歷史與文化》(海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裡指出:「1895年日本人佔領臺灣以前,臺灣一直處在福建文化的強烈影響之下,兩岸文化是一體的。這種文化一體的關係,主要是由於大陸向臺灣不斷移民,同時也由於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政治制度相同,官方提倡的意識形態一致」。誠哉是言也。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即一制的問題也。 (編輯:田雲鵬)

相關焦點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明倫堂是清代臺灣最高學府,有多位進士出自於此。(中評社 趙家麟攝)  人民網9月16日電 據中評社報導,兩岸首次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即將於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16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中國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
  • 汪毅夫:福州葉家的科名佳話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香港中評網撰文,從自己曾收集整理多份閩臺科舉史料中
  • 汪毅夫:國歌之歌譜
    (來源:汪毅夫)香港中評社5日發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文章,以下為內容摘編。70年前,1949年9日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體一致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正式制定以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會議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譜(圖一)。
  • 汪毅夫:李登輝表演說謊的演說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香港中評網發文,戳穿李登輝的謊言,指出李當年關於國家統一的言論是「說話而心不誠」、「只可以說不可以做」,從而揭露以李登輝為首的「臺獨」分子的真面目。
  • 清代文武官員如遇親喪,是否都要開缺回籍守制三年?
    清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朝堂之上既有滿洲人又有蒙古人還有人數佔優的漢人,在這種特殊的多民族複合型政權體制下,很多制度都顯示出滿漢之分,比如在官員丁憂方面,漢人和滿、蒙官員之間就有很多的不同。所謂丁憂就是官員的父母、祖父母去世,需開缺回籍服喪三年,這一制度由來已久。而清代除了傳統的漢族官員,更有大量的滿洲人、蒙古人等少數民族官員加入進來。跟明朝相比,清代丁憂官員範圍擴大的另一表現就是武官也加入了丁憂官員的隊伍中來。
  • 清代五品文官官服上繡的啥?|快來省博看「白鷳」吧!
    清代五品文官官服上繡的啥?|快來省博看「白鷳」吧!10月30日,一對白鷳標本在省博物館亮相,這種繡制在清朝五品文官服飾上的低危物種,與市民難得一見。
  • 汪毅夫:臺灣光復75周年感言
    臺灣光復75周年感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
  • 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旺報》社長黃清龍、臺灣快樂聯播網主持人等祝賀華廣開播26周年
    在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開播26周年之際,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臺灣《旺報》社長黃清龍、臺灣快樂聯播網主持人、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中國社科院臺研所青年學者王敏、戴來幸葫藝術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賴素育和臺灣「鳳姐兒」鳳梨酥創始人徐鳳儀等各界人士紛紛送上祝福。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官服制度伴隨著階級分化而誕生,從奴隸社會誕生到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雖然朝代更迭不斷,但官服制度作為區分等級和階層的重要工具,卻始終得到發展和傳承,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代官服的出現,是我國歷代官服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是在堅持滿族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參照漢族服飾制度而設計的,因此既繼承了漢族服飾制度的特點,又不失滿族的風俗禮儀。
  • 泉籍臺灣進士黃裳華
    汪毅夫、毛曉陽關於清代臺灣進士的研究,都用不少文字論及一位名叫黃裳華的臺灣進士。原因是,由於有關工具書的問題,導致一些研究者,包括汪毅夫的早期研究,在統計臺灣進士時都漏列了黃裳華。汪、毛二位考證了黃裳華的進士身份,確定了清代33位臺灣進士的完整名錄①。
  • 「口譯哥」和臺灣「黑官」制度
    他的爆紅,不僅僅是由於藍綠兩黨的惡鬥,更是反映了臺灣地區文官體系和「黑官」制度長久以來的衝突。 趙怡翔1988年出生於高雄,祖父是江蘇人,外祖父是浙江人,在臺灣地區屬於標準的「外省人」。但是趙怡翔自小跟隨家庭在多個國家居住過,最終還取得了加拿大國籍,在加拿大大學畢業後(三年制學位)回到臺灣做了兩年記者,然後進入臺灣軍隊服役,退伍後赴英國攻讀碩士學位。
  • 汪毅夫:日本鬼子的「鬼計」
    (作者 汪毅夫) 我在中評新聞網寫了《怨恨與理解》,馬上有朋友指出:設定1897年5月8日為「臺民去留」的期限,讓「『臺民』」在百般無奈之中選擇「去留」,這是日本鬼子的「鬼計」,狠毒得很!      1895年,鬼子來了。臺灣從此陷入被日本鬼子佔領的50年「日本仔時」。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縣的進士
    翻看如今的臺灣地圖,似乎已經找不到臺灣縣的蹤跡,歷史上的臺灣縣究竟現在臺灣何處,在那裡都發生了哪些歷史趣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臺灣在歷史上經歷過艱難的移民開發階段,臺灣的開發主要是由福建移民實現的。與此相應,福建移民及其後裔構成了臺灣人口的主要成分,閩、臺兩地構成了難解難分的特殊關係。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正因為有著這些前車之鑑,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以後,通過制度上制定的治國模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朝廷內部是皇帝高高在上,下面武將和文官互相平衡,甚至武將地位更高,而藩王外封,擁有三護衛等兵權,可以供衛中央朝廷,形成遙相呼應之勢。
  • 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古代職官中央官制戰國時代,各國國君之下分設相將,分掌文武二柄。趙惠文王以藺相如為相,以廉頗為將,是人們所熟知的例子。曹魏時職官分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時九品又分正從,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階,共有三十級。明清加以簡化,九品只各分正從,共十八級。隋唐時九品以內的職官稱為流內,九品以外的職官稱為流外。流外官經過考銓轉授流內官,唐代稱為入流。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內的官稱為未入流。階——隋代把有職務的官稱為職事官,沒有職務的官稱為散官。
  • 汪毅夫:閩南方言志/民俗志研究的力作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閩南方言志、民俗志研究方面的著作,向讀者「鄭重推薦」推薦《閩南傳統民俗文化》(福州,海峽書局2019年版)一書,表示這部著作是閩南方言志和閩南民俗志的完美結合
  • 談談清代補子的收藏價值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等。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八期 清代的八旗制度和軍機處的職能
    清代滿族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滿族以狩獵為業,每年到採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八旗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只要是隸屬於八旗的人都可以是兵。八旗在建立初期,,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三方面職能,是與當時滿族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對推動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辛亥革命後,清朝滅亡。八旗制度也跟著清王朝的發展演變,由盛而衰、由衰而亡,到了清朝滅亡後徹底瓦解。清代軍機處的職能在雍正七年,清廷對準格爾用兵。
  • 汪毅夫:科舉與歌仔冊
    (作者 汪毅夫)我是閩臺歌仔冊(閩、臺兩地一種說唱文學的文本)的熱心讀者,又極喜歡閱讀科舉史,尤其傾心於劉海峰、郭培貴、毛曉陽諸教授的相關著述。今年1月5日,我到廣州中山大學參加黃仕忠、潘培忠教授主持的「閩臺歌仔冊研究工作坊」。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實行文官制度,由政治家治國而不是軍事家治國,便是趙匡胤執政的奮鬥目標。誓碑雖小,意義重大,因為它極其明確地刻下了"不殺「二字,也就提供了實行文官制度的最起碼保障。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孟子以王道治國的思想第一次付諸實施。其次,宋朝在農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質文明(如手工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農業技術的新發展,新土地的開墾,以及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奠定了宋朝經濟繁榮的基礎。城市商業和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出現了以商人為代表的新富人階層,促進了飲食文化、茶文化、建築和居住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