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解析:
一 :新聞傳播倫理相關理論
(一) 新聞倫理困境產生的原因
1.倫理困境:
在狹義的角度也被稱為「道德悖論」或「道德衝突」,是指陷於幾個道德命令之間的明顯衝突,如果遵守其中一項,就將違犯另一項的情形。此情況下無論如何作為都可能與自身價值觀及道德觀有衝突。倫理困境的形式化表示如下:
① A是道德上必須做的。
② B是道德上必須做的。
③ 不過,我不能同時做A和B
2.規範倫理學兩種不同的理論
目的論倫理學:結果論倫理學:堅持一種行為是否道德,受該行為的結果決定。
非目的論倫理學:一種行為是否道德,受其結果以外的東西決定。
如:新聞工作者是否應該為獲得一個重要的新聞而採取暗訪、欺騙的手段?依據非目的論者的理論,凡是以欺騙方式獲取,在道德上通常都是錯誤的;但如若用功利主義理論來理解,這一切又都合乎情理。因為新聞工作者的欺騙行為是為了公眾利益。
3.新聞倫理困境產生的原因
1.首先,新聞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種職業;
①新聞報導要求真實性,時效性,這就要求記者要搶新聞,抓頭條,要求新聞記者無限逼近事實真相,②及時有效地進行報導和傳播,但是新聞記者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價值判斷,不可避免有個人色彩。③在追求真實、快速的過程中,對當事人造成不良影響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其次,新聞工作者進行倫理選擇時具有透明性。
①沒有什麼人必須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倫理抉擇。雖然所有的專業人士都會不時地犯一些倫理過失,但是只有新聞工作者有這個勇氣或者說不得不將這些過失公之於眾,當那些倫理抉擇錯誤時,公眾的反應既迅速又苛刻。
3.最後,追逐經濟利益使新聞工作者的倫理觀念淡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聞事業開啟了「事業管理,企業經營」的發展模式。
(二)新聞倫理困境的解決模式
1.新聞倫理困境的表現
①新聞工作者的真實報導與他人隱私保護之間存在著衝突。
②新聞工作者的真實報導與對當事人的關懷之間存在著衝突。
③新聞工作者的隱性採訪與真誠、信守承諾之間存在著衝突。
④新聞工作者的真實報導與保護司法獨立性之間存在著衝突。
2.媒介倫理的原則
1 生命至上原則
首次人的生命本身是珍貴的。其次,既然生命本身就是寶貴的,那麼任何一個享有生命的人,他們的生命都是同等寶貴的,那麼任何一個有生命的人,他們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①生命的價值遠遠高於傳媒和記者所孜孜以求的職業精神、專業主義
②傳媒倫理不僅要求生命至上,更應該平等地關愛每一個生命,實現效率至上到以人為本的倫理原則。
③尊重生命的倫理原則,尊重人、不傷害人、有益於人,公正對待人等。
2 真實性原則
3 最小傷害原則
4 善意原則
5 良知原則
新聞採訪中:捍衛事實與真相,敢於說真話,揭示真相,敢為天下先
新聞報導中: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維護當事人的人格尊嚴和名譽,防止血腥、暴力、淫穢色情信息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3.倫理抉擇的基礎理論
1 休謨法則
哲學史上,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最先提出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或事實與價值的關係問題即「休謨問題」。休謨對此提出了一條以其名字命名的哲學法則,即著名的「休謨法則」——價值判斷決不能從事實判斷中推導出來。也就是後人所說在事實與價值之間存在一條「二歧鴻溝」,這個二元論哲學結論對後世哲學發展影響極其深遠。休謨一生的主要學術方向側重於「價值」領域,其代表著作《人性論》討論理性、情感與道德。
2 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
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是倫理觀的一個方面,與其政治觀、認識論是一體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一種美德,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縱,應該捨棄其兩端而取其中道。
新聞傳播活動中,一定程度上的這種中庸的原則是新聞傳播的公正性,①既包括傳播者對新聞事實秉持的「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避免走極端,②也包括新聞傳媒為爭議雙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機會。
3 康德的「絕對命令」
康德把絕對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
康德的絕對命令告訴我們:
① 大眾傳媒和傳媒人要有社會責任和良心,要真實而公正的報導和評述新聞,滿足公眾的知情需要。
② 要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做社會和公眾的耳目喉舌
③ 要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的穩定。
④ 要尊重公民的人格尊嚴,維護公民合法權益。
⑤ 要發揮傳媒的社會監督作用,做「社會監視器」和「環境檢測者」
4 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原則
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是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綜合;
不同於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和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為惡。
5 羅爾斯的「無知之幕」
1971年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無知之幕」意思是人們商量給予一個社會或一個組織裡的不同角色的成員的正當對待是,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個幕布之下,約定好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將會走出這個幕布後將在社會、組織裡處於什麼樣的角色,然後大家討論針對某一個角色應該如何對待他,無論是市長還是清潔工。
這樣的好處是,大家不知道自己將來的位置,因此這一過程下的決策一般能保證將來最弱勢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護,當然,他也不會得到過多的利益,因此在定規則的時候,幕布下的人們會認同那是不必要的。
6 「仁愛」理念
從中國古代的墨子,到西方基督教等對「愛」的道德概述,可以看出,人的行為是從本能出發,然後波及人的心理以及生理或與之相關的事物。
7.效益主義
即功利主義原則。最早由邊沁提出,經約翰·斯圖亞特·密爾進一步完善,效益注意原則,在面對不同的選擇時,記者首先要儘可能謹慎的估量每一種行為帶來的結果或價值,問一問這種選擇將會對社會帶來多少好和不好的影響。
8.多元價值理論
現代哲學家威廉·戴維·羅斯認為,總有一種以上的倫理價值觀同時在我們的倫理抉擇中「競爭」優勢地位。與只提倡一種終極的價值觀念的康德、邊沁和密爾不同,羅斯的多種責任概念允許倫理抉擇者對於一種情況中的方方面面進行評價和考慮,但是這不會降低遵守某些規則的價值。
顯見義務
實際義務
9.社群主義
社群主義理論使新聞工作者能夠理解自己所屬機構的角色,即新聞事業不能與政治和經濟體制截然分開,因為它是其中的一份子。
4.新聞倫理的抉擇模式(P13)
1.博克模式
2.波特方格
3.羅爾斯無知之幕
二 新聞傳播倫理現象評析
1.有償新聞與新聞敲詐
①有償新聞與有償不聞
甘惜分:新聞機構向要求刊播新聞者收取一定的費用的新聞。一些新聞機構為解決經費不足或賺錢,以及其他目的,按佔用版面大小(報紙)播出時間長短和錄製費用(廣播、電視)向要求刊播新聞者收費。
黃瑚:有償新聞,就是新聞從業人員或明或暗地向被採訪報導對象索取一定費用的活動。
② 有償新聞的現狀和規範
現狀:
編輯部與經營部沒有分離,把一些經營業務作為編輯記者的考核業務。
孫旭培:腐敗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過,發生在傳媒領域的腐敗比在其他領域的後果更加嚴重,因為他讓人感覺什麼都不能信任。
規範:
有償新聞是一種違法行為,一直以來都為我國法律法規、道德規範所明令禁止。
③ 有償新聞產生的原因
1.有償新聞產生於我國的社會環境有關(河北蔚縣礦難瞞報事件,體現了在我國政治體系中,官員對上負責而非對下負責的制度有關)
2.有償新聞產生於我國現行的新聞管理體制有關
就媒體自身環境來說,媒體的經營管理方式不善是有償新聞產生的一大原因。良好的管理體制能從內部對媒體從業人員的不良行為進行約束和規範,這其中就包含了對有償新聞的約束。
3.有償新聞出現於與記者的職業素養有密切的關係。
4.有償新聞作為一種有效地傳播方式,可信度更高,成為企業選擇的宣傳方式。
④ 有償新聞的危害性
1.首先,個體的新聞從業者而言,大搞有償新聞違背了新聞職業道德,輕則收到良心和社會的責備,重則收到法律的懲罰。
2.對整個媒體行業帶來的惡劣影響。有償新聞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而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如果真實一旦丟失,新聞業所謂的「無冕之王」「社會瞭望者」的光環退去,受眾不僅會對個體的新聞工作者而且對新聞業將是一個災難。
3.有償新聞對整個社會極具危害性。
對於新聞傳媒業的不信任將蔓延至其他行業,從而使公眾的社會信任降低。同時,很多人會以這些搞:有償新聞的記者行為為學習的榜樣,最後導致整個社會風氣不正。
⑤ 遏制有償新聞的對策
1.堅持不懈地反對有償新聞,加強新聞法制建設。
2.完善媒體的管理體制,加強處罰力度。
3.加強新聞職業道德教育
2.新聞真實與虛假新聞
① 虛假新聞現象
1.假新聞:沒有任何客觀事實根源的「新聞」,即假新聞依據的「新聞事實」是想像,臆造、捏造的產物,是通過想像思維虛構的「事實」
2.失實新聞:具有事實依據,但卻沒有全面、正確、恰當報導新聞事實而形成的新聞。可分為一般失實新聞和嚴重失實新聞,或者分為部分失實新聞和整體失實新聞。又可分為故意失實新聞和非故意失實新聞。
② 分析近幾年的虛假新聞,主要傳播特點有以下幾種
1.造假技巧越來越高,使人難以分辨真假
2.利用社會熱點話題,引起轟動效應
3.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範圍越來越廣
4.網絡成為虛假新聞產生的主要源頭和傳播途徑
③ 虛假新聞典型案例介紹以及評析
紙做的包子事件
④ 維護新聞真實性,杜絕虛假新聞的對策
1.媒體機構加強管理,行業加強自律
2.健全法律法規,鼓勵受眾監督
3.個人要加強媒介素養和法律素養。
3.傳播媒體與隱性採訪
① 隱性採訪
陳力丹:是指採訪者不將真實身份告訴被採訪者或者只告訴真實身份但不告知採訪意圖的採訪方式。
隱性採訪:介入式採訪和非介入式採訪
介入式採訪:記者假扮各種身份與事件的當事人交往以獲得新聞信息
非介入式採訪:記者不顯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觀者的眼光觀察,沒有介入或幹預事件發生發展過程而獲得新聞信息。
介入式採訪,一般情況下不宜採用,非介入式暗訪可以適當採用,但要依情況而定,不能濫用。
② 隱性採訪盛行的原因
自20世紀90年代始,隱性採訪開始成為我國新聞媒體廣泛使用的採訪方式。
1.隱性採訪最大限度逼近事實真相
2.隱性採訪能更好地實現輿論監督
3.隱性採訪能極大地刺激受眾好奇心,提升媒體關注度
4.媒體對隱性採訪方式的推崇。
③ 隱性採訪應遵循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2.減少道德傷害原則
3.公共利益原則
4.最後選擇原則
5.暗訪與明訪想結合的原則
隱性採訪獲得的信息容易單面化和片段化,所以,注意條件允許,記者在隱性採訪之外還需要公開採訪,從而保證信息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④ 隱形採訪應注意的問題
1.對於被採訪對象隱私的保護
媒體使用隱性採訪注意不要對細節過多披露,新聞工作者應更為細心,對報導的處理需要更為謹慎。
4.新聞報導與媒介審判
① 媒介審判
魏永徵教授對於媒介審判的定義: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案情做出判斷,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
王軍:新聞媒體在報導消息,評論是非時,對任何審判前或審判中的刑事案件,失其客觀公正立場,明示或暗示,主張或反對處被告罪行,或處何種罪行,其結果或多或少影響審判。
② 媒介審判特徵
1.從發生領域來看,我國媒介審判事件多發生在民憤極大的刑事案件、官民對立或精英與草根矛盾衝突事件中。
2.主觀動因上,在媒介審判中媒體和民眾都自認為是出於正義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3.表現形式上,主要表現為對案件作煽情式報導,或刻意渲染事實,甚至誇大或者隱藏某些事實,或藉助多種媒體聯合作用形成單向度的傳播旋渦,或對審判結果胡亂猜疑,甚至未經司法審判就為案件定性,給被告人定罪,從而影響公眾判斷。
4.從影響上看,媒介審判對司法審判產生或多或少的幹擾作用。
③ 從藥家鑫案件看媒介審判的原因
1.我國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對媒介審判產生重要的影響。
2.媒體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致使媒介審判產生。
3.民眾在媒介審判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4.媒體工作人員自身法律素養比較低。
④ 從許霆案中看司法報導的正當性及其積極作用
1.媒體的司法報導對我國的司法審判具有一定的監督作用。
2.媒介的司法報導在發揮了一定監督作用的同時,也滿足了受眾的知情權。
⑤ 媒介審判的影響
1.對於司法獨立原則的損害
2.對媒體自身具有危害性,犧牲了自身的媒介公信力。
3.對受眾的權益也是一種損害,嚴重損害了受眾的知情權。
⑥ 遏制媒介審判的對策
1.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重要保證,對我國司法而言,應該加強自身的建設,推行司法改革,實現司法的真正獨立,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範司法行為,擴大司法公開,加強司法民主,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等。
2.媒體方面來看:
① 一是媒體從業人員要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建設,增強法律意識,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在進行新聞報導時採取客觀冷靜而理性的方式,而不是實行媒介審判。
② 媒體的管理來看,媒體應該加強自身的管理,將新聞報導與媒體的經營管理相分離,使記者不會因媒體的經濟利益而放棄職業操守和媒體的聲譽。
③ 加強媒體自律組織的建設,媒體不是「無冕之王」,媒體掌控著新聞報導的權利,但這種權利應該得到自律組織的監督。
④ 加強新聞法治建設,以法律的形式對媒介審判加以約束。
3.從民眾的角度來看,在媒介審判產生中他們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伴隨著網絡的興起,媒介使用門檻的降低,使得人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而民眾作為一個群體容易產生盲從和非理性的心理,著外在地影響了媒體報導的傾向。
三 新聞自律組織
英國新聞自律組織:英國報刊投訴委員會(The 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PCC的口號是快速、免費、公正(Fast Free Fair)
英國黛安娜王妃遭車禍事件
香港報業評議議會
李嘉玲裸照事件
真題連結:
2013年真題連結:
名譽權與肖像權分析,結合相關知識分析是否侵犯肖像權與名譽權?
2014年真題連結:
《喜洋洋與灰太狼》中的語言暴力,結合材料談談你對媒介倫理的看法
2015年真題連結:
21世紀新聞網站違反哪些新聞法規,道德以及產生的原因。
2016年真題連結
姚貝娜逝世後,深圳晚報3名記者假扮醫務工作人員進入太平間拍姚貝娜遺體,結合案例分析報導悲劇性事件時,談談引發倫理爭議的原因,以及該採取什麼措施去減少媒介倫理風險。
附:2014年21世紀報沈灝事件分析
21世紀報沈灝事件,談談中國新聞職業道德和新聞法制建設的意義和要求。
①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沈灝事件
②其次這件事情後續已經有了定性,涉及到新聞敲詐,違背新聞專業主義,違反職業道德,然後進行詳細分析
③再次,分析同類事件頻發的原因,以及對於傳媒業、社會以及新聞從業人員的影響。
④最後分析對於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要求以及意義以及對於新聞法制建設的意義和要求
⑤當然,也可以分析避免此類事件再次出現,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一 重要性
1)加強新聞職業道德規範具有重要意義:
新聞職業道德的含義和內容: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自立的行為準則,它藉助於輿論力量促使新聞工作者自覺遵守。包括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責任四個基本方面。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在於
1.有利於媒介正常職能的發揮、有利於履行媒體正常的信息傳達、輿論監督的功能。
2.新聞工作者地位的特殊性,即記者面臨比常人更多的誘惑與風險,這就要求在新聞報導過程中,提高自身職責道德素養,更好的扮演新聞從業人員的角色
3.有利於社會公眾形象以及公信力的建設
4.有利於媒介市場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新聞尋租尤其是對上市公司的新聞敲詐,新聞有償沉默對國家經濟發展有所損害)
2)加強新聞法制建設的重要性:
新聞法規是一種法律條文,它是把國家意志以立法形式強制新聞工作者服從,這是一種他律。防止濫用新聞自由,促使新聞工作者堅持真理、維護真實、敢講真話。
1、保護新聞自由、防止濫用新聞自由
2、形成規範的採編標準和工作要求
二、原因
1.陳力丹:造成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一是體制轉型;二是商業利益;三是行業內混崗;四是記者崗位聘任違規和人員流動率過高。
總之,生存焦慮下的傳媒和記者,職業意識和責任感下降。
2.媒介失範的原因:
①轉型期的社會矛盾頻發,普通的敵對和焦慮情緒,拜金主義盛行,傳統媒體遭遇生存危機,新媒體發布因其追求速度快,造成信息的不真實和虛假等;
②媒介市場競爭激烈,職業記者生存困境,新聞把關缺失,新聞職業理想淡化,新聞職業理想淡化,職業素質能力欠缺,商業利益誘惑;
③輿論環境不健全,監督機制不健全,法製法規匱缺(關於法制的部分可以參考陳力丹老師的《新聞理論十講》)。
三、危害
1.損害媒介的公信力,損害記者的信譽和形象,損害新聞的嚴肅性,損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損害公共輿論空間,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媒介資源和公眾注意力的浪費,消解傳統的倫理道德和文化觀念;
3.放大社會恐慌,不良輿論引導,造成二次傷害,損害國家、公共、商業和個人利益。
四、對策
1.健全新聞法規法制,將新聞採訪、報導活動約束在法律、法規範圍內;
2.加強新聞理想教育、新聞職業教育、新聞道德教育和新聞業務素養教育;
3.強化行業自律意識,健全把關人制度;
4.加強受眾媒介素養教育,增強受眾對有害、片面、不實新聞、信息的識別能力、抵制能力。
「元浦說文」公眾號迄今已擁有數萬篇文章、信息和案例,供企業家、政府官員,特別是大學及研究所相關專業教師、研究生和大學生檢索、搜集和使用。
如需檢索或搜索相關文章、信息和案例,可以在每篇文章的結尾處會看到「文創資料資料庫」,下面有我們推薦的一些主題相關連結的文章,或者點擊公眾號右上角的標誌,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在頁面最上面有個搜索的框,直接輸入關鍵字搜索即可。金元浦的博客:http://blog.sina.cn/dpool/blog/jinyuanpu
金元浦的微博:https://m.weibo.cn/u/2125768333?refer_flag=1001030102_&is_hot=1&jumpfrom=weibocom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刪除。】轉載請註明:元浦說文
本文由「元浦說文」鄭重推薦
轉自:華科新傳學研社
元浦說文每天都在推送好文,辣文,妙文,雄文,巨文,巧文,上文,下文,高文,也有奇文,爛文,有點閒空,有點興致,就來公眾號元浦說文瞄眼!老金這廂有禮啦。
目標在於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匯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微博、博客:@金元浦
聯繫人電話:
王博士:1521080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