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隨心而行,隨緣而遇,這是王維的出行興致。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初停,萬籟俱寂的晚上,不懼嚴寒,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張岱的賞雪興致。
在我看來,這種獨來獨往、獨享獨樂的興致,魏晉時期有一個名人算是做到了極致,「乘興而行,興盡而返」,隨心所欲。
大雪紛飛的夜晚,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子猷,從睡夢中醒來,打開窗戶,看見漫天飛雪,天地白茫茫。
沒了睡意的他,一邊踱著步子、喝著小酒,一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突然間,腦海裡閃過戴安道的身影,他便想去見一見這位老友。
心動不如行動,於是,他真的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即刻乘船前往剡溪。
經過一夜的奔波,他終於來到了戴安道的家門口,馬上就可以見到老友,一起圍著火爐,喝酒聊天,暢談人生。
結果,他卻又轉身返回。
有人問他為何這樣,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冒著嚴寒,跑了一夜,都到了老友的家門口卻不入,這樣白折騰一場,值得嗎?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人人自危,因而,那時的一些文人雅士,便形成了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處世風格。
王子猷頭腦一熱就立即出發的情況,正是這種態度的體現。
從另一個角度想,王子猷想見戴安道,那此時的戴安道想見他嗎?這可不好說。
及時打住、掉頭回去的王子猷,有可能還避免了一場尷尬的見面呢。
人生休止符何時畫上,誰也不知道,活在當下,自在行走,享受過程,也是一種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