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鏡頭 = 電影感?

2021-02-24 大峰傳媒

電影拍攝常使用的鏡頭是一種是球面鏡頭(Spherical),一種是變形鏡頭(Anamorphic)。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特性,拍出來的畫面也不盡相同。雖然分庭抗禮,但兩者的擁躉彼此間的爭論從未停歇。有人說變形鏡頭拍出來的畫面更有電影感。雖說對電影感的評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鑑賞標準,但誕生將近一個世紀的變形鏡頭能獲得如此鍾愛必然有它與眾不同的魅力。那麼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變形鏡頭的來龍去脈,希望看完文章能然大家更有信心的去選擇適合的鏡頭。

 

先講講變形鏡頭的歷史。變形鏡頭首先由法國的發明家亨利·克瑞森(Henri Chrétien)於1926年發明。這項發明設計用他稱之為柱面壓縮透鏡(Hypergonar)的特殊光學系統,通過橫向壓縮(compress)由普通球面鏡頭產生的畫面,並在放映時擴大(dilate)被壓縮的畫面,最後獲得比通常寬2倍的畫面。Anamorphic一詞在希臘語中意味重新形成(formed again)。

 

這項發明當時並沒有得到關注,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電視業蓬勃發展,好萊塢為了重獲競爭力和市場,相繼引用新發明,比如Cinerama超寬銀幕(cinema和panorama的合稱,同時用三臺放映機放映,獲得2.59:1甚至2.65:1的高寬比)和早期的3D技術,都獲得了不小的反響。為了加入這股創新洪流,提高競爭力,20世紀福克斯買斷了克瑞森的技術,來對抗Cinerama。20世紀福克斯將變形鏡頭的畫幅稱為CinemaScope,之後人們也將其簡稱為Scope

 

35mm膠片上的不同尺寸

當時拍電影用的是4孔(4-perf)35mm膠片,高寬比(aspect ratio)是4:3,也就是1.33:1的標準高寬比,是在默片時代發明的畫幅(有聲電影普及後,為了加入音軌,1.37:1的高寬比成為學院制Academy標準)。當變形鏡頭用在4孔35mm膠片上時,由於鏡頭產生的2倍壓縮比,將畫面擠壓(squeeze)在1.33:1的膠片上,並利用了其所有底片區域(negative area,最後放映時再通過反擠壓(de-squeeze),產生2.66:1的超寬畫面。但這個比例只適用於無聲的膠片。


 變形鏡頭曝光到35mm上被擠壓的畫面

之後研發人員發現可以將磁條(magnetic strips)加在膠片上來錄製聲音,佔用了橫向的空間,由此高寬比變成了2.55:1,同時膠片上的穿孔(perforation)的尺寸也由原來的KS(Kodak Standard,柯達標準),縮小為CS(CinemaScope),給音軌騰出空間。


KS柯達標準穿孔

 

CS CinemaScope穿孔

幾年後,他們決定使用光學音軌(optical soundtrack),使得高寬比變成2.35:1。70年代時,為了將膠片的接縫(「negativeassembly」 splice)隱藏的更好,在畫面上下留出了額外的空間,高寬比由此變為2.39:1,到最後的2.40:1。第一部CinemaScope的電影是1953年史詩大片《聖袍千秋》(The Robe)。

 

對於放映尺寸來講,有兩種類型,一種是flat,也就是用球面鏡頭拍的畫面,1.85:1的高寬比,或者是遮罩後的2.40:1;另一種是Scope,也就是用變形鏡頭拍出來的畫面,通常是2.40:1的高寬比。一般flat放映會通過遮罩(matte)將1.33:1的畫面遮成1.85:1的寬屏(widescreen)畫面,浪費了很多膠片面積。80年代啟用的超35(Super 35)膠片雖然去掉了音軌增加了橫向面積,但仍然只使用了膠片的部分面積。(而後發明的3孔超35膠片,減少了上下的高度,利用更多的面積來拍攝寬屏畫面。)

 
3-perf超35膠片

因為用球面鏡頭拍攝寬屏只用了膠片的一部分,加上對應的flat放映中遮罩的過程,損失了解析度,膠片的顆粒感(grain)或者說噪點更明顯。

 

所以通常如果要拍2.40:1的寬屏的話,用變形鏡頭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4x3的膠片或傳感器,比如Alexa。不過,現在大多數數字相機和攝影機的傳感器都是以寬屏為標準設計的,變形鏡頭以往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而用球面鏡頭拍攝並後期剪裁(crop),能留出更多上下的空間用來重新構圖、穩定鏡頭,或是放後期特效需要的元素。

 

那麼,如果沒有了這個優勢,還為什麼要用變形鏡頭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從變形鏡頭本身的光學特性中尋找。

 

所有鏡頭都是有鏡片組組成。球面鏡頭利用球面鏡片,縱向和橫向的曲度(curvature)是一致的,光線透過是均勻一致的,最後的畫面也就是正常的。

 

相比之下,多數變形鏡頭的最前端加入了柱狀鏡片(cylindrical lens),只有縱向有曲度,最後的效果就是,縱向的光線和球面鏡一樣彎曲,而橫向的光線相比之下被壓縮,捕捉到更多橫向的光線。

 

柱狀鏡片

換句話說,變形鏡頭好比有兩個焦距,縱向一個焦距,橫向一個更廣的焦距,比如50mm的變形鏡頭,橫向的視場(FOVField of View)就相當於25mm

 

常見有兩種壓縮比(squeeze factor2.0x1.33x(當然也有1.25x和1.5x,但比較少見)。高端攝影機自帶變形鏡頭拍攝的模式,比如用2.0x的壓縮比,機器就會利用傳感器1.20:1的區域,最後解壓縮成2.40:1的畫幅。這個壓縮比非常適合Alexa的4x3傳感器,浪費的區域達到最小;而像Red雖然傳感器相對比較寬,但由於本身像素高,所以並未犧牲過多的畫質。

 

但如果傳感器尺寸接近16:9,或是沒有變形鏡頭2.0x的壓縮比選項,而且解析度也不高,要拍2.40:1的畫面怎麼辦?如果用2.0x的鏡頭,最後16:9也就是1.78:1的畫幅會變成3.56:1,那就太寬了。這時就應該用1.33x的鏡頭,最後得到的就是2.31:1的畫面,稍微剪裁就能變成2.40:1,這樣既減少了浪費的解析度,同時更加充分地利用了16:9傳感器的面積。

 

不過,數字攝影時代,變形鏡頭並非等於2.40:1,比如Chivo(《荒野獵人》的攝影師)拍的《美麗末日》(Biutiful),用了兩種畫幅,兩種鏡頭的組合。球面鏡頭的1.85用來展現日常生活,變形鏡頭的1.85展現自我掙扎和探尋的時期,而變形鏡頭的2.40將所有的宣洩充斥著畫面,更具戲劇感。


 《美麗末日》三種不同畫面

球面鏡頭和變形鏡頭的差異更直觀地表現在它們不同的視覺特徵。

 

40mm球面鏡頭

75mm變形鏡頭

上面的兩張圖,第一張是用40mm的球面鏡頭拍攝,後期剪裁成寬屏,第二張是用75mm的變形鏡頭拍攝。

 

視場(FOV,Field of View):可以看到,75mm的變形鏡頭橫向的視場幾乎和40mm的球面鏡頭一樣,因為上面提到的,2.0x的變形鏡頭橫向的視場相當於它一半焦距的視場。這也正是變形鏡頭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保持廣視場、包含更多的背景和環境的同時,更長的焦距能更好地將主體和背景分離,從而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在主體上,同時也能讓人臉的比例看起來更自然。

 

景深(DOFDepth of Field):因為焦距變長了,所以景深也變淺了,更好地將主體與背景分離。這並不是說相同焦距的變形鏡頭比球面鏡頭的景深淺,只是變形鏡頭要獲得相同視場的焦距更長。

 

焦外光斑(Bokeh):這也是變形鏡頭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它的焦外光斑呈現橢圓形(oval);相比球面鏡頭則更接近圓形也就是光圈的形狀。上面提到的2.0x和1.3x的變形鏡頭也有著不同的焦外光斑,下圖可以看出,上面的1.3x的光斑更像是杏仁形狀,而2.0x的光斑更接近橢圓形。

1.3x鏡頭

2.0x鏡頭 

眩光(Flare):變形鏡頭的最明顯的特徵,《星際迷航》導演J.J. Abrams的最愛。不過不是所有變形鏡頭都會有很明顯的長條形眩光,Panavision的變形鏡頭眩光可以說是標誌性的,但Arri/Zeiss的Master Anamorphic的眩光就被控制的很好。

橫向長條形的眩光

面紗雜光(Veiling):當變形鏡頭對著亮光,比如窗戶,拍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雜光(如下圖),就像浮了一層紗一樣。


雜光

立體感(Dimensionality:細看之前的對比畫面,可以看出變形鏡頭的人臉顯得更加有立體感(dimensional),而球面鏡頭的人臉就比較平(flat)。

 

像差(Aberration)和變形(Distortion:不管是球面鏡頭還是變形鏡頭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像差和變形,但變形鏡頭尤其是廣於40mm的鏡頭,變形非常明顯,但有時這個特徵被刻意地用作美學元素,比如著名導演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就在他的電影中採用這個效果。


銳度(Sharpness球面鏡頭通常比變形鏡頭要銳利,尤其是大光圈下。通常變形鏡頭的最佳銳度和對比度在其最大光圈至少2檔以下,T2.8到T5.6是不錯的選擇,但儘量不要小於T11,大多變形鏡頭欠曝下的表現很糟糕。

 

但也正因為變形鏡頭的低銳度,現在很流行將數字攝影機和變形鏡頭一起使用,因為數字攝影機的銳度非常高,變形鏡頭起到抵消作用

 

呼吸效應(Breathing:當變換焦點時,變形鏡頭的呼吸效應更加明顯。

 

最近對焦(Close Focus:球面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可以短到幾釐米,而變形鏡頭的最近對焦通常在1m以上,要拍更近的距離就需要用到屈光鏡(diopter)。

 

除次以外,變形鏡頭通常要重很多,體積也更大,比如Panavision的35mm Primo球面鏡頭重2.4kg,長15.7cm;而35mm Primo變形鏡頭重6.2kg,長29.2cm。

 

同時,目前沒有很快的變焦變形鏡頭。很多變焦變形鏡頭其實是球面鏡頭,然後在末端加上用來壓縮光的光學元件。因為多了鏡片增加了光傳輸中的損失,所以實際光圈也會減小,比如T2.8的變焦球面鏡頭改造成變形鏡頭,光圈就會減到T4-5.6左右。

 

以下是常見的定焦變形鏡頭:

 

Panavision


C系列

E系列


G系列


Primo

Vantage Hawk

 

C系列

 


V-Lite系列 1.3x


V-Lite Vintage '74

 
V-Plus系列 2.0x

 

Cooke



 

Elite



 

Arri/Zeiss



Master Anamorphic

 

Lomo

 
Square Front

 


Round Front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攝影不是純粹為了美感,最終服務的還是故事,不管是硬體上的鏡頭、攝影機,還是技巧上的構圖、燈光、色彩,所有元素組成一個有機體,和故事相輔相成。球面鏡頭和變形鏡頭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去講不同的故事。所以你要拍出電影感,首先得有電影,再去講感覺。

 

想拍出有故事的電影嗎?想讓你的攝影功底更上一層樓嗎?

來大峰學院跟著老黑學習吧!~


請戳:攝影師實戰提升班|實戰派攝影師老黑技能傳授!

相關焦點

  • 變形鏡頭:給平淡無奇的畫面增添電影感
    (二)變形鏡頭之所以特殊,是因為相對球面鏡頭孜孜以求的「還原現場」來說,變形鏡頭在獲取拍攝對象時就已經把要表達的對象抽象化了,此後的一切「還原」都只是不同程度的再次演繹。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常規鏡頭中通行的很多法則在變形鏡頭裡都不再適用,變形鏡頭的意義在於美學層面,而非MTF。
  • 如何快速給畫面賦予「電影感」?思銳1.33X變形寬銀幕鏡頭試用分享
    電影感是一個一直被行業熱議和追捧的詞彙,它包含了影像藝術和技術的方方面面,構圖、景深、透視、運鏡、幀率、光線、色彩、寬容度、音樂等等元素都至關重要
  • 手機攝影拍出電影感?手機鏡頭評測!
    但真正讓電影與一般的視頻形成截然不同韻味的,還得是變形鏡頭。而Moment也推出了手機用的變形鏡頭。和手機自帶鏡頭的視角相比,使用變形鏡頭後明顯看得出被拍攝的內容多了很多。而且畫面也出現了變形鏡頭特有的橫向拉絲炫光。這個鏡頭的銳度也是非常出色,並沒有明顯的畸變、暗角。
  • 用不同焦段變形寬銀幕鏡頭講故事
    接著我們上期電影感影像話題繼續聊,電影感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詞彙,但對於剛入門視頻創作的小夥伴來說,變形寬銀幕鏡頭是一個不錯的快速獲得電影感元素的工具
  • 當我們評價漫畫有電影感時,在說什麼?
    要讓漫畫有電影感需要從兩方面來著手,一個是畫面,一個是畫面之間的銜接。其中畫面涉及光影、色彩、鏡頭等,本文主要講鏡頭。其次關於剪輯又包含許多概念,本文主要講蒙太奇公式。如何產生電影感之鏡頭相比較於現在精細複雜的漫畫分格來說,早期的漫畫形式之一刊登在報紙上的四格漫畫完全沒有電影感,與電影拍攝前期的故事板(分鏡)很相似。真正讓漫畫產生電影感,一個公認的時間節點是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在創作《新寶島》時,引入了攝影理論中的【景別】概念。
  • 《隱秘的角落》——何謂「電影感」
    但筆者認為本片最大的亮點其實並不在於劇情設計的巧妙與新穎,更多在於本文開頭所提的兩個關鍵詞「美劇」和「電影感」。簡單介紹完主角,我來分析一下剛剛提到的這部劇的最大亮點,「美劇」與「電影感」。而「電影感」又指的是什麼呢?我自己個人理解就是「強烈的戲劇張力」與「豐滿的鏡頭語言」,一部好的電影會通過情節讓觀眾在電影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時刻保持高度集中,同時又利用每個場景段落的鏡頭語言讓觀眾產生對電影內容的思考與聯想,而一般的肥皂劇和注水劇則通常沒有此樣的需求,《隱蔽的角落》號稱沒有浪費一個鏡頭,全程高能,正是對「電影感」這一名詞最好的實證。
  • 《隱秘的角落》——何謂「電影感」
    《隱秘的角落》這部劇是當前國內影視生態的一部現象級作品,大部分影視發燒友觀看完這部劇後都不約而同說了這兩個詞——— 「美劇」和「電影感」。「電影感」簡單介紹完主角,我來分析一下剛剛提到的這部劇的最大亮點,「美劇」與「電影感」。首先什麼是美劇形式呢,拿國產劇作對比就知道了,國內的電視劇一部通常三十多集,多則五十上百,同時每集長度較短劇情之間的聯繫也十分鬆散。
  • 總說「電影感」,「電影感」到底是什麼?
    所以我在想,我們經常在講兩個詞,第一個就是「文學性」,第二是「電影感」。「文學性」和「電影感」這兩者到底各是什麼樣的形態的東西,各位嘉賓能不能做一個自我的分析或者分享?我覺得電影是一樣的,文學是通過文字,通過語言的敘述,電影則是通過鏡頭,通過鏡頭的組接觀眾能看到什麼東西。電影是具象的,文學有很多想像的空間,當然電影也給人想像的空間,你首先看到的是具象,這個具象引發你的聯想。這方面電影和文學有共通性。
  • 15-09-18【鏡頭】AUWZ變形超廣角變焦鏡頭
    畫面無呼吸效應均勻的像場通光量幾乎可貼到鏡頭前端合焦全焦段範圍內入射瞳位置不變可為現場工作與後期特效提供LDS系統鏡頭元數據>完善Master Anamorphic變形寬銀幕鏡頭系列獨特的變形寬銀幕鏡頭眩光在過去,因為缺少高質量的鏡頭,要拍攝廣視角的變形寬銀幕畫面困難重重。
  • RED Weapon和Alexa Mini對比五款變形鏡頭(含兩種機型的測試視頻)
    ·     橫條光暈·     更明顯的高光衰減·     鏡頭呼吸效應·     桶形/枕形畸變 更多關於變形鏡頭的知識,請看變形鏡頭=電影感?變形鏡頭可以通過減小其光孔以減弱這些特徵,事實上,很多新出來的變形鏡頭正在一點點的抹去這些很多攝影師認為是變形鏡頭的魅力。變形鏡頭剛問世的時候是為了充分利用4:3畫幅膠片面積從而獲得最大解析度,而現在使用變形鏡頭更多的是衝著它的視覺風格。 因為Panavision潘娜維申只從自己租賃,在邁阿密很少見,這次很遺憾沒有能夠測試到讓人垂涎的變形鏡頭。
  • 用智慧型手機拍出電影感的技巧建議
    針對「電影感」鏡頭畫面可以選擇24fps的幀率。運動/體育鏡頭畫面則使用60fps幀率。你甚至可以用更高幀率來表現某些美麗的慢動作鏡頭。主動嘗試在你的視頻裡融入幀率豐富多樣的鏡頭畫面。以為單靠攝影機就能決定畫面看起來是否有電影感,完全是種誤解。電影感是眾多拍攝元素的融合結果,比如運鏡技巧,演員走位,服裝道具和布景設計。不過你能隨手應用的最佳工具之一就是布光設置。
  • 電影感藍調
    電影感藍調米拍阿凱森賽 發布    電影感藍調 米拍阿凱森賽 發布
  • 入門科普:變形寬銀幕鏡頭大掃盲!
    變形寬銀幕鏡頭帶有很鮮明的好萊塢印記,許許多多一線電影人都熱衷於用變形寬銀幕鏡頭去表達自己的影像價值。▲ Arri Master Anamorphic Reel變形寬銀幕鏡頭的設計用途在於——在4:3傳感器上實現捕捉無裁切和無質損的超寬畫幅比影像。其工作原理是將拉伸變形的影像擠壓進4:3畫框中,充分利用所有的像素點,再通過後期技術重映成超寬屏影像。
  • 《隱秘的角落》中的「電影感」是如何營造出來的?
    除了精彩的故事之外,我覺得本劇之所以好,遠遠不止這一點,直到「電影感」三個字出現在我的腦海。1 電影感來自於鏡頭語言本劇和其他電視劇很明顯的不同是,它並不是靠對話來展開劇情,而是用鏡頭語言進行敘事。另一個特點是本劇鏡頭中大多用中景和全景鏡頭,較少使用演員的面部大特寫。
  • 思銳50mm F1.8 1.33x寬銀幕變形鏡頭上手玩.
    沒錯,就是思銳(SIRUI)家的50mm 1.33x變形鏡頭。都知道,一般的變形鏡頭是用來拍攝電影,視頻,當然靜態拍攝的也有啦,但效果和常規鏡頭完全不一樣,這裡簡單和大家說下變形鏡頭的優點。提到電影鏡頭或者是變形鏡頭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貴了,事實也確實如此,不過這次思銳的這款50mm F1.8鏡頭卻「改變了」遊戲規則。4000多的售價可以讓更多用戶領略到電影變形鏡頭的魅力。
  • 20個實現電影感拍攝的技巧!!【看完就用】系列文章
    電影感,電影感,這個詞是被無數的電影從業者,電影愛好者心中念念不忘的一個詞。英文叫做 CineMatic。
  • 攝影篇:如何製造「電影感」?
    如果大家平時有留意電影拍攝製作,那麼在初學階段很多人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你拍攝的東西具有電影感」。電影之所以有電影感,其實不光在攝影上面需要匠心獨運,在美術、道具、鏡頭語言設計、Blocking and Sequencing(表演調度)、Pre-visualazations(預先視覺化)、聲音設計都需要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效果。
  • 乾貨 | 90%的攝影指導都沒有用過的一種稀有鏡頭
    如圖所示:傳統的 1.85∶1 的畫幅給人們帶來一種人文情懷,反映樸實的生活本質;而 2.40∶1 的畫幅能將屏幕充滿觀眾的視野,帶來強烈的電影感和夢幻感。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2.40∶1的畫幅比。一種方法是超35mm拍攝,另一種方法是變形寬銀幕鏡頭拍攝。
  • MOZA Air 2,給你一場電影感的旅拍
    一場具有電影感的旅拍攝影,更容易深刻的被銘記在心,讓旅拍的意義得到升華...一個相機,一個穩定器,三五好友,但是你將看到是顛覆你傳統觀念裡的旅遊短片!超讚的創意和拍攝手法,再加上浪漫的沙灘美景。這是國外一個vlogger使用Air 2記錄的旅行短片,視頻中很多鏡頭超級驚豔,先來欣賞下!
  • 1-960fps電影感影像世界 連載(一)
    作為索尼35mm家族優秀成員的NEX-FS700RH,有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特性,《數碼影像時代》連載《1-960fps 電影感影像世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