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傳統兒歌有利也有弊,新時代兒歌需精簡、創新、傳遞正能量

2021-01-08 未眼觀察

「一首受孩子喜歡的優秀兒歌,歌詞的內容一定要符合時代,通俗易懂且有內涵。旋律要夠簡單、易跟唱,一定要避免與當今時代兒童無關的內容,以及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內容。」音樂製作人、詞作家王賢宇在接受未來網(教育公眾號:newsk618)記者採訪時表示,新時代兒歌的創作,需要做到精簡、創新、傳遞正能量。

近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共青團中央指導,團中央宣傳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北京高佔祥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了「童唱新時代」活動。活動以通過打造新時代兒歌的形式,留下屬於這個時代的兒歌印記,同時激勵孩子們健康成長,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

活動結束後,本次活動音樂總監王賢宇接受了未來網(教育公眾號:newsk618)記者的專訪。

音樂製作人、詞作家王賢宇。未來網記者 鞏帥攝

唱傳統兒歌有利有弊 兒歌也需與時俱進

王賢宇回憶,在他小時候,聽兒歌的渠道不像現在這麼多,大部分都是通過廣播、電視臺來聽兒歌。他印象最深的是《捉泥鰍》《一分錢》《賣報歌》《小燕子》等。

「這幾首歌比較貼近當時的生活,那個年代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我覺得我們現在創作兒歌也應該繼承好的、開創新的,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生活和新的產物,我們要做的就是記錄當下這代人的生活。很多年後,希望現在的小朋友們回憶起來,也能和我們有一樣的感受。」王賢宇說。

雖然如今聽歌的渠道比過去豐富了許多,但是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適合少年兒童傳唱的兒歌並不多。王賢宇以自身舉例,就連自己的孩子小時候聽的兒歌,大部分都還是以前的傳統兒歌。

這是為何?王賢宇認為,因為現在新的作品太少了,並且所傳輸的價值觀和思想觀有待考量。而聽傳統的兒歌也有利有弊,利的是能為孩子傳輸正能量,教育孩子們珍惜生活。弊的是當下的孩子並不能完全體會歌中的意境,畢竟他們沒有生在那個時代,所聽所聞也都是靠大人來講的,並沒有實質性的感受到。

「所以我們現在做的,就是要在傳輸正能量的同時,又能讓孩子們真真切切地親身體會到這個時代的共鳴。」王賢宇說。

新時代兒童需要怎樣的兒歌?

近來,《學貓叫》《海草舞》《佛系少女》等網絡流行情歌大火,在孩子中的傳唱度極高。但諸如《上學歌》《一分錢》《讓我們蕩起雙槳》等經典兒歌卻漸漸淡出孩子們的視線。

未來網(教育公眾號:newsk618)記者注意到,有些網友認為,網絡流行情歌大火,而經典兒歌難流傳,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現在的優秀兒歌作品變少。

還有人說,老兒歌中特有的文化元素不符合現在孩子的認知,所以孩子們不喜歡,家長們呼喚具有新時代特點的兒歌。

對此,王賢宇認為,這是時代現象,只能說時代在進步,但歌曲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進步。「我們需要跟著時代一起進步,當然兒歌也是如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創作更多符合這個時代的優秀兒歌作品。」

他還表示,「經典的兒歌是一代甚至兩代人的青春,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徵。而當下流行歌曲事實上也只是個別現象,一年過去之後,很可能就不會有人再提,更不會成為經典。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成為經典 而並不是個別現象。」

同時,他也認為,過早地接觸網絡情歌,而非正能量的兒歌,對孩子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是正處於學習的階段,所學的東西與身邊所接觸到的事物息息相關,兒歌恰恰是孩子的啟蒙教育,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在他看來,過早地接觸非正能量的歌曲,可能會引導孩子的思想走偏。歌詞低俗甚至偏激的歌曲可能會影響孩子早戀、價值觀扭曲,重者甚至可能會走向歪路,「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們聽好兒歌,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的信息和思想。」

同時,在他看來,當下兒歌的內容不夠創新,風格雖然五花八門,但是沒能走進這個時代的心,自然不會引起這個時代的共鳴,需要做的是打破傳統,去創新。

此外,他表示,一首受孩子喜歡的優秀兒歌,歌詞的內容不僅要符合時代,還要通俗易懂且有內涵。旋律要夠簡單、易跟唱,要避免與當今時代兒童無關的內容,也要避免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內容。

來源:未來網 作者:劉文靜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唱哭幾代人的童謠輸給了歲月,兒歌如何跟上時代步伐?
    在他看來,過早地接觸非正能量的歌曲,可能會將孩子的思想帶偏;歌詞低俗甚至偏激的歌曲可能會導致孩子早戀、價值觀扭曲,重者甚至可能會引孩子走向歪路,「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們聽好兒歌,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的信息和思想。」
  • 唱哭幾代人的童謠輸給了歲月 兒歌如何跟上時代步伐?
    在他看來,過早地接觸非正能量的歌曲,可能會將孩子的思想帶偏;歌詞低俗甚至偏激的歌曲可能會導致孩子早戀、價值觀扭曲,重者甚至可能會引孩子走向歪路,「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們聽好兒歌,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的信息和思想。」
  • QQ音樂與全民K歌助力藝術行動 關注親子推動新時代兒歌唱作
    該計劃邀請正能量青年歌手王俊凱作為「首席兒歌守護唱作人」,在QQ音樂上全新演繹了充滿時代回憶的《春天在哪裡》,為孩子們送上「六一」兒童節禮物。在本次藝術行動兒童音樂共創計劃中,QQ音樂平臺將發起「給孩子寫首歌」活動,聯合音樂人、明星歌手以及創作達人,共同為孩子們創作契合天性的優質兒歌作品,豐富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同時,全民K歌也將發起「和孩子唱首歌」活動,讓新時代的優質兒歌被更多人傳唱,從而變得更深入人心。
  • 肇慶特色兒歌童謠給力創文 童聲向善唱開美德之花
    趙圖強說,徵集活動中所湧現的兒歌、童謠緊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題,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互結合。在徵集的作品中,不僅體現了適合兒童題材的健康與正能量的大方向,結合當代流行的時代元素,部分作品更結合了粵曲小調等肇慶本土特色,表現出我市的作品不僅是有中國特色的童謠,還呈現出更多的本土特色,讓孩子對歌曲有更強的認同感。
  • 世界兒歌日兒歌「失聲」 孩子愛唱小蘋果遠勝小燕子
    和吳女士有同樣擔憂的家長不少。「我女兒丁丁有一段時間特別迷鳳凰傳奇的歌,最近又把《愛情買賣》掛在嘴邊。」黃女士問5歲的丁丁,這些歌是從哪兒學的,孩子說外婆跳廣場舞就是放的這些歌。  在小學生中,愛唱兒歌的更少了,「灰色兒歌」卻悄悄流行。最近,譚女士送8歲的兒子上學,兒子哼起一首曲子。
  • 今天是世界兒歌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兒歌
    「那時候不管學校搞什麼活動,《讓我們蕩起雙槳》都是必唱的歌曲,這首歌的歌詞也早已滾瓜爛熟,倒著都能默寫出來。」52歲的陳建學認為,兒歌也許更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徵。上學或者放學的路上,一邊哼著兒歌,一邊與同學嬉戲打鬧,是許多60後美好的回憶。70後:《小燕子》《葫蘆娃》《藍精靈》改革開放的春風在上世紀80年代吹滿祖國大地,那時候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
  • 被低估的兒歌力量 兒歌究竟有多重要
    每個人成長路上都有兒歌的陪伴,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兒歌經典。
  • 孩子愛唱《小蘋果》 我們的兒歌去哪了?
    成人化歌曲充斥兒童世界,市民有何看法?記者通過微信、QQ和街頭詢問的方式隨機採訪了50人,有8成市民表示,一臉稚氣的孩子還不能理解成人歌曲中複雜的情感,如今孩子愛唱流行歌曲,喜歡成人化歌曲,讓他們少了童年的童趣。還有兩成人認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愛新鮮,希望兒歌也能與時俱進,創作一些帶有流行音樂風格的歌曲。
  • 飛鶴X《毛毛鎮》你的孩子需要的「新兒歌」來了
    其實,中國的傳統兒歌作品曾打動了一代人,同樣的,下一代人也需要自己的「新兒歌」。飛鶴特地採訪《毛毛鎮》兒歌創作總監王雷分享了兒歌創作背後的內容故事。而新的兒歌大多是品質不太高的口水歌,也不是由特別好的藝術家創作的,只是聽個響,另外,如今是這樣一個新媒體、網絡媒體越來越主導的時代,尤其是短視頻在傳播矩陣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兒歌是新時代寶寶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容,這促使我們想做「新兒歌」。記者:您剛剛提到一個詞,「新兒歌」。王雷:其實可能這並不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之前我也聽說過別人有這麼講。
  • 不能讓孩子們「沒有兒歌唱情歌」
    □苑廣闊 「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某短視頻上,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正在唱這首最近很火的《探清水河》。小女孩唱得有板有眼、十分投入,然而,歌曲中那些「奴好比貂蟬思呂布」「日思夜想的六哥哥來到了我的門前」卻讓不少家長感到「扎耳朵」。
  • 為什麼現在很少再聽到耳熟能詳的兒歌?
    今天的孩子們在唱什麼歌呢?路過幼兒園,有時候我們會聽到,竟然和你小時候唱的一樣。有時我們能看到家長的擔憂:「現在沒什麼好兒歌可以聽,我們也只能教一些以前的兒歌。」好兒歌究竟去哪兒了?為什麼現在很少再聽到耳熟能詳的兒歌?為什麼還是那些傳統的兒歌有生命力?▲ 2011年3月,河南南陽一小學舉辦「我與爺爺奶奶對兒歌」的班會。
  • 聽作曲家彭家望抗疫兒歌有感
    前不久偶然在網絡上聽到一首抗疫兒歌《我是抗疫小可愛》,吸引了我。清新動聽的旋律、樸實無華的歌詞、清純可愛的童聲引起了我的關注,所以特別留意了一下詞曲作者,恰巧作曲家彭家望,詞作者柯源都是我比較熟悉的兩位藝術家。在與二位藝術家交流的時候,我得知了這首歌曲的由來。該作品出自湖南省湘潭市,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湘潭本土原創歌曲,歌曲突出時代精神、充滿正能量。
  • 把國學唱成兒歌:瓜瓜龍語文唱詩班暖心歸來
    12月21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冬至。當天,大力教育旗下Pre-K產品——瓜瓜龍語文,正式推出第二季「唱詩班」系列短片——把國學唱成兒歌。在第一季唱詩內容的基礎上,此次瓜瓜龍語文邀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四位國學名家,為小朋友們講解經典詩詞,共同探討古詩詞對啟發兒童學習興趣的重要意義。
  • 重溫粵語兒歌
    ,估計像我80後在珠三角地區出生並成長的一群人,在童年時期都會聽過好多首粵語兒歌,而這些兒歌基本都來自香港地區。隨著年齡的增長,估計現在很多大人早已不再聽過去的兒歌了,我自己也一樣,只是有幾首兒歌陪伴著我過去童年的很多經歷,即使在當今的生活裡,我依然會在某些瞬間就會突然想起,哼唱出這些歌曲的一小節片段。下面,我分享幾首讓我回味的經典童謠。
  • 叮咚,你的孩子需要的「新兒歌」來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當我問身邊兩歲孩子的媽媽,你的孩子在聽什麼兒歌時,她回答我的居然是我也熟知的《黑貓警長》。「好作品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空速動漫創作總監王雷告訴我,《小豬佩奇》用了15年才走到中國觀眾眼前,而國內更多的優質兒童內容,正在路上。其實,中國的傳統兒歌作品曾打動了一代人,同樣的,下一代人也需要自己的「新兒歌」。
  • 孩子被《學貓叫》《海草舞》「洗腦」,新時代呼喚「真」兒歌
    當兒歌變成口水愛情歌兒子是怎麼懂得這些的,孫秀雲想不通,是同學間傳唱的各種流行兒歌?手機、電腦上隨處可見的信息?網遊、抖音上的歌曲和影像?好像一切都有跡可循,但是又好像防無可防,無孔不入。她回憶,在她小時候,同學們唱的是《上學歌》《一分錢》《在希望的田野上》,但現在的孩子們唱的是《海草舞》《學貓叫》《佛系少女》。
  • 騰訊AI首秀領唱中國新兒歌
    除了經典老兒歌,中國兒童可否有新時代的新兒歌?當代兒童歌曲創作斷層,引發了家長和社會的共鳴和關注,也折射出當下兒童藝術教育中的挑戰。歷時整整一年,2020年6月1日,「騰訊荷風藝術行動」攜手QQ音樂、全民K歌發起的「藝術行動兒童音樂共創活動」評選揭曉,6首優秀原創兒歌及10個優秀兒歌創詞作品從8000多首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優勝獎項。
  • 【976微分享】你多久沒唱兒歌了《猜猜看》: 哪些我們從小唱到大的兒歌不是中國籍?
    今晚,就從今晚開始,快些下班,早點回家,跟孩子一起唱一支兒歌吧。     我們每個人都有幾支從小愛到大的兒歌,比如《黑貓警長》的「啊—哈—啊—,啊哈啊黑貓警長……」,比如《邋遢大王歷險記》的「小邋遢,真呀真邋遢……」,不用聽音樂伴奏都可以脫口而出。這些土生土長的中國兒歌,是我們引以為傲的Made in China。
  • 五萬首兒歌緣何無一唱響
    但記者問及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兒歌時,耿妍脫口而出的還是那些「老」兒歌,諸如《鈴兒響叮噹》《兩隻老虎》《捉泥鰍》之類。即使她教給女兒的「最新」兒歌,也是耿妍兒時唱的《小龍人》。作為一名音樂老師,耿妍並不反對孩子們對一些經典兒歌進行「竄改」。「這說明孩子們有創造力。」耿妍也不反對孩子們學唱各種流行歌曲。「社會已經多樣化,得鼓勵孩子們接觸各類形式的音樂。」
  • 「灰色兒歌」流行校園 暴力色情歌詞影響幼兒
    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內多家音像圖書店發現,貨架上擺放的兒歌很少,大多是幾十年前的老兒歌,新兒歌不到老兒歌的10%。傳統兒歌傳承面臨斷層,一些新兒歌缺乏童心童趣,一些惡搞的「灰色兒歌」卻在孩子們中廣泛傳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讓好兒歌回到孩子們身邊?我們又該怎麼看待灰色兒歌?